「責任分散效應」告訴你,對孩子事事包辦,孩子永遠學不會獨立

2020-09-10 綠葉媽咪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身為父母,我們自然希望孩子獨立、有責任心,可生活中,很多家長的做法卻完全違背了這樣的初衷。

孩子初次嘗試自己做事情的時候,一出現失誤,爸爸媽媽就火急火燎地讓他&34;,直接代勞。

還有的家長害怕孩子幫倒忙,連給他們嘗試的機會都沒有,從而事事包辦。然而,對孩子事事包辦,孩子會永遠學不會獨立。

曾經在網上看到一則新聞,兒子48歲,有碩士海歸的學歷,卻不肯走出家門工作,反而待在家啃老。老母親已經年有八旬,並且身患尿毒症,每月退休金3500元,有2000元都要用在治病上。

除了承擔自己的醫藥費,老母親還得照顧巨嬰兒子的生活起居,不僅供他吃喝,就連唯一的房產也署了他的名。

老母親全心全意的付出,換來的是一個長不大、學不會獨立的兒子。對此,母親也承認,是自己的教育方式不對:&34;

父母一片愛子之心真摯純粹,但愛孩子不是無條件地事事包辦,否則孩子學不會獨立,以後長大也多半沒出息,父母更是自討苦吃。養育孩子,育兒方法很重要,懂得教育娃,才能給孩子和自己更好的未來。

&34;告訴你,父母事事包辦,孩子學不會獨立

什麼是&34;?

&34;責任分散&34;人多不負責,責任不落實。&34;我不救,會有別人去救&34;我不做,別人會做&34;爸爸媽媽會幫我做的&34;責任分散效應&34;責任分散效應&34;領頭羊&34;我少做一點沒關係,其他小朋友會多做的&34;責任分散效應&34;自己的事情自己做&34;這是我應該做的&34;從眾心理&34;責任分散效應&34;共情力&34;你這麼做,有誰會在乎呢?&34;這條小魚在乎,這條小魚在乎……"

有位媽媽生病頭暈,兒子沒等她起床就主動到廚房給自己妹妹準備吃的了,因為他知道媽媽不舒服。

共情力可以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行為是有價值的、有必要的,就算有其他人在場,他也知道自己應該怎麼做。這樣的孩子有責任心、懂得感恩。

今日互動話題:你有對孩子事事包辦嗎?平時是怎麼培養孩子獨立的?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包辦型父母,為孩子事事親為,看似對孩子好,實際上害了孩子
    孩子都是家長心中的寶貝,他們小時候自理能力較差,家長們已經習慣了提供幫助,有的還會直接包辦其生活瑣事。大多數家長都覺得這是很正常的行為,可實際上卻會因此耽誤孩子成長。包辦型父母事事親為讓孩子錯失很多鍛鍊的機會,溺愛只會害娃,對他們來說等於「慢性毒藥」。笑笑是個乖巧的小女孩,父母非常寵她,不讓她做任何事情。
  • 生活中的100個心理學效應:責任分散效應,你推脫的是機會和幸福
    而是它涉及了人類無法抗拒的十大心理學效應之一——即責任分散效應。什麼是責任分散效應?責任分散效應對我們有哪些影響?殊不知,家庭教育是孩子的第一教育,對孩子性格的形成和習慣的養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很多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就是打罵,從而造成了他們自卑、極端、叛逆的性格,順便也學會了用打罵來處理問題的偏激行為。
  • 希望孩子獨立?廈門網友:那就快停止包辦,學會正確引導孩子
    父母都希望孩子長大後,變得獨立又勇敢。但是這不是孩子一下子就能擁有的能力,更多的是需要父母有意識地培養。就像很多媽寶男都是家長什麼都替孩子包辦的結果,先不說家長個人的控制欲問題,但就是家長總覺得孩子還小什麼都替孩子做,所以孩子長大之後就沒有自理能力。
  • 孩子升入初中 莫再事事包辦
    《寶寶變少年》 卓文 繪●孩子即將走進中學校園,家長總有各種擔心:擔心孩子不適應中學老師的講課方式、擔心孩子不能很快融入新的集體、擔心孩子因為參加社團活動影響功課……而關心則亂的家長往往忽略了孩子成為中學生的事實,讓家庭教育方式還保持著孩子小學時的「慣性」,親子間也更容易激化矛盾。
  • 家長費力包辦?孩子沒有責任感?教你5步消滅責任病毒
    寫作過程中,就差逐字逐句告訴他了。他想不明白:明明自己犧牲自己的時間甚至工作,全心全意地幫助孩子,怎麼孩子最後完全不做了,好像與自己無關一樣?這是因為他們感染了責任病毒。場景三、學校布置的親子作業,你發現孩子不會,然後把所有事都做了。以上這些場景中家長包辦、孩子沒有責任感,其本質都是感染了責任病毒。那責任病毒有什麼危害呢?
  • 常考心理學效應之責任分散效應
    我們常常會看到這樣的新聞,當一個人遇到困難時,路邊有很多圍觀者,但是卻沒有人出手相助,其實這涉及到心理學上的一個效應:「責任分散效應」。人們把這種眾多的旁觀者見死不救的現象稱為責任分散效應。對於責任分散效應形成的原因,心理學家進行了大量的實驗和調查,結果發現:這種現象不能僅僅說是眾人的冷酷無情,或道德日益淪喪的表現。
  • 媽媽包辦過多,爸爸陪伴太少的育兒模式,並不利於孩子成長
    媽媽習慣性地為孩子包辦一切,她知道孩子幫忙可以讓她輕鬆一些,但她捨不得孩子幫忙。在媽媽的眼裡,孩子永遠沒長大,永遠需要媽媽的呵護,由於媽媽把家裡一切管理得井井有條,爸爸很少參與陪伴孩子。這也造成了媽媽包辦過多,爸爸陪伴孩子少的情況。
  • 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包辦式教育」,剝奪了孩子鍛鍊的機會
    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一條學生自製火箭並成功發射的視頻在網絡火了起來。從劉上的經歷中,我們每一名父母都應該受到啟發,那就是:努力養孩子獨立能力。具有獨立能力的孩子,他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往往要強於那些沒有獨立能力的孩子。
  • 「坑娃」父母事事都替孩子代辦,養出來的不是人才,是廢柴
    父母事事都替孩子包辦,孩子逐漸就形成習慣,慢慢什麼事都會依賴父母。上學需要接送,學習不知道思考,做什麼事都不願意動手...... 這樣既影響孩子的智力發育,對孩子的性格發展也不利。孩子什麼都不能獨立完成,長大後也會一事無成。
  • 實例告訴你,及時放手和事事包辦的媽媽教育出來的孩子區別太大了
    窮人的孩子早當之家 ,23歲的表弟獨立建起一幢樓房這個假期,我兩個表弟家都請我去吃飯,小表弟是第一次請女朋友全家上門吃飯,大表弟是搬新家請客。 兩頓飯讓我看到不同的教育對孩子的巨大影響。 在教育孩子上,二姨幾乎是顧不上,一個人靠種地養活一家人就佔據了她大部分的精力,還要照顧癱瘓在床的姨夫。對孩子,她能保證他們吃飽飯就是很不錯了。
  • 如何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習慣?
    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是小孩學習的關鍵。家長應引導小孩培養獨立思考的習慣。 【教子現場】 一個小孩子正在寫數學作業,看見最後一道數學題自己不會做,急忙喊:「媽媽,快來幫我的忙,這道題我不會做了!」孩子的媽媽聽見後,走到女兒面前,拿起題看了一下,然後告訴女兒應該如何答題。孩子按照媽媽所說的寫完了作業,高興地與夥伴玩耍去了。 這樣的事情幾乎天天發生,孩子遇到不會的問題就找媽媽幫助也成了習慣。後來孩子的媽媽發現昨天才給女兒講的類似的題目,今天她又問應該如何解答。
  • 怎樣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格?杜絕軟弱膽小,父母務必做好這些事
    在我們國家,很多父母對孩子都很呵護,特別是小孩子,平時總是事事包辦,不給孩子獨立做事的機會,這樣也會導致孩子在以後的生活中自理能力差,特別依賴父母,意志也很薄弱,受不了挫折和打擊,這也是家庭教育中的一個弊端,作為父母也要為孩子的以後考慮,畢竟孩子會長大,父母會變老,父母不可能永遠保護和支持孩子,孩子總有一天要獨立的面對社會所以,怎樣才能讓孩子獨立的生存是父母必須要知道的
  • 快來看看,你有沒有包辦你孩子的成長?
    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獨立的,但想要培養有獨立性的孩子,我們就不能包辦孩子的成長。獨立分為兩種,一種是生活上的獨立,一種是心理上的獨立。相對應的,包辦也分為兩種,一種是生活中的包辦,這會影響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 父母溺愛孩子就是對孩子不負責任
    行刑之前,他的媽媽去看他,他痛哭流涕,說要在死前吃媽媽的奶,罪犯卻一口把他媽媽的奶頭咬了下來,疼得富翁的妻子大哭:「你這個傷天害理的畜生,從小我就疼你,臨死你卻咬我!」這個孩子對他媽媽說:「要不是你這麼疼我,我怎麼會有今天?」所謂「慣子如殺子」,想要孩子擁有良好的品性、健全的人格,是不能溺愛孩子的,我們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千萬不要成為孩子的第一任「奴才」。
  • 看電視劇《愛的釐米》,反思如何做父母,向事事包辦、溺愛嬌慣說再見
    三代單傳、四十得子的關永年,把兒子關震雷視為心頭肉、掌中寶,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摔了,事事保證先讓兒子滿意,無論什麼衝突,女兒一定要讓著兒子,甚至在急救室,在只能搶救一個的情況下,關永年都做出了放棄女兒、搶救兒子的決定。就在將要結婚之際,為了照顧兒子的情緒,關永年甚至請求女兒延緩婚期。為此,關雨晴咬牙斷絕父女關係。
  • 如何培養孩子獨立意識,增強孩子獨立能力?
    導語:幼年時期是孩子成長的黃金時期,在這段黃金期,最先應該培養就是孩子的獨立能力。幫孩子樹立獨立的意識,將會對孩子的生活、學習質量以及成長過程中的一切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力。只有孩子有了獨立意識,才能進一步培養他們的獨立、自立能力。
  • 孩子不愛動腦思考?心理學家:了解四大法則,讓孩子學會獨立思考
    周末去朋友家做客,正在寫作業的小雪,遇到一道數學題自己不會做,就急忙喊:「媽媽,你快來,這道題我不會做了!」媽媽聽到後,走到女兒面前,拿起作業本看了一下,然後告訴小雪應該如何答題,小雪按照媽媽說的方法完成了數學作業,就開始寫英語作業,沒過一會兒,小雪又來求助:「媽媽,這道英語題太難了,我不會寫!」小雪媽媽發現這明明是昨天才剛講過的類似題目,今天又問該如何解答。
  • 包辦型溺愛:打著為孩子好的名義,其實是在傷害孩子
    我就問小劉,你家孩子這麼大了可以自己吃飯了,為什麼不讓孩子自己吃呢?小劉說:「他可以自己吃,但這孩子挑食,只吃自己喜歡的菜,我們怕他長身體營養不良。」同時小劉的行為其實就是一種包辦型的溺愛,包辦型溺愛的父母習慣性地把孩子的一切都安排好了,孩子不動手就可以得到一切。包辦型溺愛會給孩子帶來哪些不好的影響?1、傷害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一個人對自己能否完成這件事的判斷。
  • 你的孩子學畫畫了嗎?學畫畫對孩子的重要性你了解多少?
    美術作為一種藝術,可以提高人的修養,陶冶人的情操,也可以打開你的眼界,讓你真正明白什麼是真正的美。那麼學習美術對孩子有什麼重要性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學習美術對孩子的重要性的相關內容,希望對大家有幫助!因此,如果你想了解孩子,並給孩子美的教育,你就要讓孩子走進美術的世界,掌握兒童繪畫這把鑰匙。
  • 給孩子最好的愛:放手讓孩子獨立,家長要學會「狐狸法則」
    來源:小寶育兒課堂小鋒是個上幼兒園的孩子,可是老師卻發現好多問題,比如:在學校的小鋒自己不會穿衣服,有事情馬上喊老師,甚至連上個洗手間都要老師的幫忙。老師將這個情況告訴了小鋒的媽媽,小鋒媽媽表示她也很煩惱,因為小鋒從小就是這樣子了,平時在家裡也擔心他會做不好,所以乾脆全幫他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