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眾效應:獨立思考,找到自己的發展之道

2021-01-09 鄭昨非的文藝

在面對未知事物時,人們經常會不由自主地跟從大多數人的想法或行為,很少有人敢于堅持自己的意見。這是「從眾效應」在起作用。

在這個性解放的時代,人們的衣著打扮何以還那麼相似呢?黃頭髮、帶有明星頭像的衣服、體型褲等隨處可見。其實,有的人完全可以根據自身特點打扮得更富有個性魅力,可他(她)卻沒有那樣做,原因是「我這樣打扮挺潮的,跟大家一樣。」

生活中大多數的人,都好循規蹈矩地服從大眾的意志,甘心被其束縛,從而隨波逐流,難以出頭。

其實,每個人的人生都不同,你該怎麼活,不應由別人決定,他人的話即便是對的,也不一定適合你。因此我們一定要減少盲從,運用自己的大腦做出理性判定。

在接受他人的觀點之前,不妨質問一下:「有什麼證據嗎?我怎麼覺得不對啊?」你但凡有自己的想法,就要順著一定的線索追查,切不可盲目輕信,最終活成了被人輕視的路人。

用石頭煮的湯是不可能鮮美的,只是由於太多路人相信它會鮮美,甘願獻出了自己的食材,才使石頭湯最終變得鮮美了。當眾多人都相信一個謊言時,謊話的確就可能變成現實。

相關焦點

  • 你真的很「獨立」嗎?——心理效應之「從眾效應」
    社會心理學家阿希(Solomon Asch, 1907-1996)做過一系列的驗證從眾效應的實驗,實驗結果令所有人都沮喪不已。 下圖中,X為標準線,A、B、C為比較線段,你認為比較線段中哪一條與標準線等長?
  • 心理 | 看看你是否丟失了自己——從眾效應
    從眾效應,也稱「從眾心理」,是指個體在受到真實或臆想的群體影響下,往往會在認識和行為上以多數人或者權威人物的行為為準則,並且朝著與之一致的方向變化。從眾效應是一種普遍的社會心理現象,既包括思想上的從眾,又蘊含了行為上的從眾。實驗表明,只有小部分人能夠保持獨立性,不被從眾。因此,從眾效應是普遍所有的心理現象,也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隨大流」。
  • 從眾心理:在權威效應和多元無知效應的影響下,保持清醒的思考
    二、導致從眾心理的原因:權威效應,多元無知效應我們常常被多數人行為的影響,而無法自己判斷,或者根本就沒有判斷,就順從了大眾的行為。有實驗表明,人群之中只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測試者沒有發生過從眾行為,保持了獨立性。
  • 淺析從眾效應對教育的啟示
    在教育和教學中,從眾效應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一個老師布置得作業太多、太難,部分學生完不成作業,就去抄襲同學的作業。如果老師沒有發現或者雖然發現了但沒有及時制止學生的抄襲行為,也沒有改變自己布置作業的數量和難度,那麼其中那些原來能夠獨立完成作業的學生也去抄襲作業,最後整個班級抄襲成風。這是從眾效應不利的一面。
  • 學會獨立思考:你可以從眾,但不能盲從
    毛毛蟲效應——「從眾」和「盲從」的臨界點在哪裡?文 | 包楚婷法國心理學家約翰·法伯曾經用毛毛蟲做過一個經典實驗:他把一些毛毛蟲首尾相接,圍成一個圈放置在一個花盆邊緣,並在花盆不遠處放了一些毛毛蟲愛吃的松葉。
  • 孩子從眾、沒主見?打破「毛毛蟲效應」,還需家長教會孩子這一點
    孩子的從眾不僅表現在購物上,在遇到問題需要孩子選擇的時候,她也跟著大多數人的意見,自己一點主見都沒有。很多家長都會忽略孩子「從眾」這一點,認為孩子沒有主見是很正常的事情,實際上沒有主見就是陷入了「毛毛蟲效應」,對孩子的危害很大。
  • 孩子從眾,要買名牌怎麼辦?從容引導,培養孩子獨立思考能力
    在芊芊同學跟風的同時,媽媽教育芊芊獨立思考。省錢倒是其次,重要的是讓芊芊學會質疑大部分人的意見,學會自己構造論證,來判斷一個東西是好還是壞。受到別人影響並不是一件壞事,有時候在小事上,反而能節省自己獨立作判斷的時間。但是如果孩子長大後凡事從眾,那麼他就很難對一些事情負起責任,也無法發揮自己的能力和專長。
  • 從眾讓人變得盲目:不想變成悲哀的毛毛蟲,就要有獨立思考的習慣
    我聽了哈哈笑,這是典型的從眾心理。從眾是一種普遍的社會心理現象,有利有弊。比如某人愛做好事,一班朋友覺得他很棒,就都跟著一起學雷鋒,這就是好的;某人吸毒,一群朋友覺得好玩,也都跟著吸,這就是不好的。從眾行為不同程度地帶有一定的盲目性。
  • 【夜讀】要做到真正意義上的「獨立思考」,必須先攻破這七道關
    哪怕是再有智慧的人,也不敢說自己的思考,到底有多少獨立性的價值。 但我們知道,如果做不到獨立思考,就會降低思維質量,讓我們生活在極度的鬱悶與巨大的壓力之下。 不要鬱悶,要快樂。 不要壓力,要輕鬆自如的應對生活。 必須要掌握獨立思考的基本技能。
  • 科學運用從眾效應,賣爆農產品真不難!
    原因就在於當你不知道這兩家店哪一家更好吃的時候,你會選擇從眾。你以為大多數都在吃的那家店,味道一定不差。這就是從眾效應對我們選擇的影響。什麼是從眾效應呢?它指的是人會模仿或者跟隨其他人的行為。在生活中,從眾無處不在。
  • 社會心理學:從眾效應,你是否還在走尋常路?
    它是指在群體中,個體受到群體的影響而改變自己想法和行為,並朝著群體行為靠近的一種心理學效應,也可以說是所謂的跟風,隨波逐流。它也類似於經濟學中的羊群效應(頭羊動了,其他羊也跟著轟動的現象,一般是描述經濟個體的從眾心理)。
  • 獨立思考,用知識創造價值才是《學習之道》
    後來我讀了一本書,發現學習是需要有自己的獨立思考,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才能更好的掌握知識。這本書就是,美國奧克蘭大學的工程學教授芭芭拉·奧克利所著的《學習之道》。芭芭拉曾經是語言導向型的人,對數學和科學深惡痛絕。後來,她卻成為了一名工程學教授。這本書就是她根據自身的學習經歷,通過深入研究各種案例,總結出一套學習方法。
  • 從規模中開闢自由空間,理性認知從眾心理 ǁ 周末隨筆--從眾
    從眾者不一定認為別人的意見或行為正確,只不過在群體的影響或壓力下,會放棄自己的意見,甚至暫時違背自己的觀點,使自己的言論、行為保持與群體一致。這裡所指的群體,不一定是在時空上統一聚集的人群,更需要有某種共同的心理認知。從眾,常常是一種直覺思維的反應,「人云亦云」是一件相對容易的事情,而人性本來也是更趨向於阻力小的方向發展。
  • 善於運用從眾效應,有利於你的推銷
    有這樣一則故事,可以說明從眾效應。在一家餐飲裡,有兩名女招待,其中一名為了得到顧客的小費,所以在小費盤裡放上10美分的硬幣來引誘顧客,而另外一名也學著她這樣做,只不過她在小費盤裡放了25美分的硬幣。從眾是一種普遍的社會心理現象,它本身並無好不之分,其作用取決於在什麼問題及場合上產生從眾行為。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從眾傾向,總是傾向於跟隨大多數人的想法或態度,以此證明自己並不孤立。
  • 羊群效應:隨波逐流不可取,3招讓孩子保持清醒頭腦,學會思考
    在心理學上它被稱為從眾效應,是很常見的一種現象,這一理論對孩子的成長有很大的影響。但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可能聽到最多的是羊群效應,它其實主要就是指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無法保持獨立的頭腦思考比如說老師在課堂上詢問一個問題,學霸說出了一個答案,孩子就立馬跟隨學霸的答案,抄了下來,這樣是不對的,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
  • 從心理學實驗到網際網路產品設計02:利用從眾效應,引導用戶行為
    我們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要考慮到所有信息反而不容易做決策,信息出現的背景和心理情境漸漸變成了決定影響力的核心要素,所以我們需要思考傳達哪些信息,如何傳達信息,才能讓用戶或受眾認同信息並依言行動。本文介紹社會心理學的從眾效應,描述實驗設計並分析結果,展示從眾效應在產品設計中如何應用。
  • 基金投資中常見的人性弱點:從眾心理
    「認識你自己」是銘刻在古希臘德爾菲神廟上的箴言。為了不被人性弱點所擊倒,投資者有必要認識自己的人性弱點,然後在投資實踐中主動加以約束。投資者常見的人性弱點有從眾心理、過度自信、錨定心理、後悔厭惡、處置效應、稟賦效應等。
  • 《羊群效應》:從眾與盲從到底哪個更多一點?每天學點心理學知識
    註:不想看文字的可以觀看我的同名視頻解說(點擊文字結尾處的「了解更多」便可直達)羊群效應字面解釋就是羊群是一種很鬆散的群體,平時就是在瞎驢撞槽的擠在一起生活,但一旦有一隻頭羊動起來,其它的羊也會不加思考的一哄而上,全然不顧前面可能有狼之類的危險在等著它們。所以牧羊人只要控制了那隻領頭羊就等於控制整個羊群。
  • 有趣的21個心理學定律之——從眾效應
    爺爺心想:人家說的對,為了不讓其他多說自己傻,於是騎上了毛驢,讓孫子走路。剛沒走多久,有個中年人見狀,就對爺爺說:「你是個大人,怎麼讓小孩子走路,自己騎毛驢呢?你真不愛自己的孫子。要是我,我肯定讓自己孫子騎。」爺爺心裡想:這人說的也對,我怎麼就沒想到呢?於是爺爺下來,把孫子扶上毛驢,自己走路。
  • 「六種效應」對職場生存發展的啟示
    職場中人,必須善於從經典的法則定律中尋求站穩職場、發展壯大的方式方法。「青蛙效應」——時刻保持危機意識。「溫水煮青蛙」,啟示我們要時刻具備危機意識,居安思危、防微杜漸。「鯰魚效應」——時刻保持競爭意識。鯰魚攪動沙丁魚生存環境的同時,激發了沙丁魚的生存能力,生動展示了競爭對發展的促進作用。啟示我們,要時刻保持競爭意識,始終要以一種不甘落伍、不甘人後的精神來對待每一項工作,要始終保持一種拼勁、韌勁和闖勁,敢於超越自我,幹一項工作創一個精品,完成一項任務形成一個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