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包楚婷 群學書院
僅僅在二三十年前,心理學對中國大眾來說,還是一個遙遠而陌生的學術名詞,那時候大部分中國人,還在為小康乃至溫飽而奔波,無暇他顧。但是今天,日益富裕起來的中國人開始知道,正確了解自己與世界、自己與社會、自己與他人、自己與自己,是多麼重要,它會讓我們用一種客觀、理性和全面的眼光看待這個極速變遷的世界,特別是當它處於莫名的危機中——比如這次席捲全世界的危機。而這,正需要心理學知識的介入。
為此,我們特別邀請心理諮詢師包楚婷在群學書院開闢「生活中的心理學」專題,從日常生活中我們熟悉的人、事和社會現象出發,深入淺出地解讀相關心理學知識,以期為讀者們關注自我與社會,提供一面別開生面的鏡子。敬請關注。
本文為專欄第三篇。
往期回顧
《》
《》
作者包楚婷,江蘇句容人,畢業於南京大學社會學院應用心理系,國家三級心理諮詢師資格。曾經想改變世界,現在想治癒世界。
毛毛蟲效應
——「從眾」和「盲從」的臨界點在哪裡?
文 | 包楚婷
法國心理學家約翰·法伯曾經用毛毛蟲做過一個經典實驗:他把一些毛毛蟲首尾相接,圍成一個圈放置在一個花盆邊緣,並在花盆不遠處放了一些毛毛蟲愛吃的松葉。毛毛蟲看到松葉之後便開始蠕動,但是它們卻不朝著松葉的方向移動,而是跟在前一個毛毛蟲的身後。
但毛毛蟲是被首尾相接圍成一個圈放置的,所以毛毛蟲就一直圍著花盆邊緣轉圈,一直轉了七天七夜,知道筋疲力盡而死去。法伯設想過,毛毛蟲也許很快就會厭倦這種毫無意義的轉圈行為。但是,他最終還是失望了——並不是所有的毛毛蟲都會變成「蝴蝶」,它們中的大多數都是不會變通的「追隨者」。
心理學家為什麼會研究動物的行為呢?其實這再正常不過了——動物身上的一些行為其實是與人類共通的。細想一下,我們身邊不也存在著大量的「追隨者」嗎?
第一種「追隨者」會像不停轉圈的毛毛蟲一樣,只知道埋頭幹活,卻忽略了方向的正確性。這類人適合穩定、基本沒有變動的工作,一旦發生重大調整,他們就會迷失自己的方向,不知道該何去何從,這種盲目性對個人發展的制約是最大的。
第二種「追隨者」是對他人的盲目崇拜,他知道方向的重要性,但是他不相信自己選擇的方向,而是會去追隨一個她認為值得信任的人,跟著別人的方向走。這類人屬於選擇大於努力的人,如果一開始選擇錯了,那就只能一條路走到黑。
第三種也是盲目崇拜,但是他所崇拜的不是人,而是理論。他會選擇去相信書本的知識,或者輕信「成功學」,或是迷信某個成功人士的言論……總之,他想複製某種「成功」的範本,而不是通過自己的思考和努力去創造屬於自己的成功。
第四種是墨守成規,這類人性格保守且固執己見,他堅信自己過去所積累的經驗,而不會去嘗試新的方向。這類人在某些方面和第一類人有些類似,他們都是不願意改變的人,但其背後的原因卻是,一個是「不知」,一個是「不願」。這類人大多是有豐富閱歷和人生經驗的人,卻無法適應瞬息萬變的社會。
最後一種人同樣也是不願意改變方向的人,但其原因是懼怕風險。不是所有人都擁有改變的勇氣,或者勇氣不夠大,因為在原來的方向上他們已經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和代價,轉變方向意味著需要冒不能百分之百成功的風險,那麼,又何必去冒著風險做出改變呢?這類人在所有「追隨者」類型中是思考最多的一類人,在權衡利弊和風險之後,他們往往還是會選擇堅持之前的方向。
當然,這麼多「追隨者」類型並不是永遠不能成功,只要他們選擇的方向是對的,付出相應的努力且堅持到底,就可以獲得相應的成功。怕就怕明明知道方向錯了,但由於盲目輕信或者性格缺陷,而固守己見地「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通過分析這些不同類型的「追隨者」,我們就會得知,問題的關鍵在於——我們怎樣才能知道自己「跟隨」的方向是正確的呢?
首先,要擺脫思維惰性。不管身處何處,身居何位,我們都必須保持思考的習慣,囿於固有的思考框架、固守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是無法讓我們很好的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的。
第二,要避免目光短淺。站在更高的視角去看待問題,做到這點需要我們多去學習和觀察,不斷地擴充自己的知識面,減少知識盲區,主動開放自己的思想,去接受新思想的洗禮,多吸收各種成功和失敗的經驗。
第三,要有冒風險的勇氣和魄力。這一要求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才能達到,需要有優秀的心理素質去承擔相應的壓力,同時也要儘可能地將風險係數降到最低,避免不必要的損失。
最後,要有創新意識。被動地接受當然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要積極主動地去探索和突破,因為有時候新的方向是尚未發現和確定的,需要我們自己去創造。
這四個要求難度從小到大,完成第一個要求之後,第二個要求才可以完成得更好,如果前一個要求都不滿足,後一個要求就很難做到。不是每個人都有甘冒風險的勇氣和魄力的,也不是每個人都擁有創新思維,但我們可以養成勤於思考的習慣,培養自己的長遠目光。
一個看似簡單的毛毛蟲效應中,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對心理學感興趣的你,不妨觀察身邊每一個微小的事物,說不定下一個重要心理學效應的發現者就是你呢!
THE END
△
勒龐的這本經典社會心理學著作第一次出版已是1895,然後暢銷至今,被翻譯成近20種語言。在書中勒龐闡述了群體以及群體心理的特徵,個人的孤立狀態和融入群體之後,他的心理、道德、行為特徵都會有所不同,解釋了為何群體會出現「盲目」「衝動」「狂熱」「輕信」等的特點。
原標題:《學會獨立思考:你可以從眾,但不能盲從》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