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獨立思考:你可以從眾,但不能盲從

2020-12-17 澎湃新聞

原創 包楚婷 群學書院

僅僅在二三十年前,心理學對中國大眾來說,還是一個遙遠而陌生的學術名詞,那時候大部分中國人,還在為小康乃至溫飽而奔波,無暇他顧。但是今天,日益富裕起來的中國人開始知道,正確了解自己與世界、自己與社會、自己與他人、自己與自己,是多麼重要,它會讓我們用一種客觀、理性和全面的眼光看待這個極速變遷的世界,特別是當它處於莫名的危機中——比如這次席捲全世界的危機。而這,正需要心理學知識的介入。

為此,我們特別邀請心理諮詢師包楚婷在群學書院開闢「生活中的心理學」專題,從日常生活中我們熟悉的人、事和社會現象出發,深入淺出地解讀相關心理學知識,以期為讀者們關注自我與社會,提供一面別開生面的鏡子。敬請關注。

本文為專欄第三篇。

往期回顧

《》

《》

作者包楚婷,江蘇句容人,畢業於南京大學社會學院應用心理系,國家三級心理諮詢師資格。曾經想改變世界,現在想治癒世界。

毛毛蟲效應

——「從眾」和「盲從」的臨界點在哪裡?

文 | 包楚婷

法國心理學家約翰·法伯曾經用毛毛蟲做過一個經典實驗:他把一些毛毛蟲首尾相接,圍成一個圈放置在一個花盆邊緣,並在花盆不遠處放了一些毛毛蟲愛吃的松葉。毛毛蟲看到松葉之後便開始蠕動,但是它們卻不朝著松葉的方向移動,而是跟在前一個毛毛蟲的身後。

但毛毛蟲是被首尾相接圍成一個圈放置的,所以毛毛蟲就一直圍著花盆邊緣轉圈,一直轉了七天七夜,知道筋疲力盡而死去。法伯設想過,毛毛蟲也許很快就會厭倦這種毫無意義的轉圈行為。但是,他最終還是失望了——並不是所有的毛毛蟲都會變成「蝴蝶」,它們中的大多數都是不會變通的「追隨者」。

心理學家為什麼會研究動物的行為呢?其實這再正常不過了——動物身上的一些行為其實是與人類共通的。細想一下,我們身邊不也存在著大量的「追隨者」嗎?

第一種「追隨者」會像不停轉圈的毛毛蟲一樣,只知道埋頭幹活,卻忽略了方向的正確性。這類人適合穩定、基本沒有變動的工作,一旦發生重大調整,他們就會迷失自己的方向,不知道該何去何從,這種盲目性對個人發展的制約是最大的。

第二種「追隨者」是對他人的盲目崇拜,他知道方向的重要性,但是他不相信自己選擇的方向,而是會去追隨一個她認為值得信任的人,跟著別人的方向走。這類人屬於選擇大於努力的人,如果一開始選擇錯了,那就只能一條路走到黑。

第三種也是盲目崇拜,但是他所崇拜的不是人,而是理論。他會選擇去相信書本的知識,或者輕信「成功學」,或是迷信某個成功人士的言論……總之,他想複製某種「成功」的範本,而不是通過自己的思考和努力去創造屬於自己的成功。

第四種是墨守成規,這類人性格保守且固執己見,他堅信自己過去所積累的經驗,而不會去嘗試新的方向。這類人在某些方面和第一類人有些類似,他們都是不願意改變的人,但其背後的原因卻是,一個是「不知」,一個是「不願」。這類人大多是有豐富閱歷和人生經驗的人,卻無法適應瞬息萬變的社會。

最後一種人同樣也是不願意改變方向的人,但其原因是懼怕風險。不是所有人都擁有改變的勇氣,或者勇氣不夠大,因為在原來的方向上他們已經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和代價,轉變方向意味著需要冒不能百分之百成功的風險,那麼,又何必去冒著風險做出改變呢?這類人在所有「追隨者」類型中是思考最多的一類人,在權衡利弊和風險之後,他們往往還是會選擇堅持之前的方向。

當然,這麼多「追隨者」類型並不是永遠不能成功,只要他們選擇的方向是對的,付出相應的努力且堅持到底,就可以獲得相應的成功。怕就怕明明知道方向錯了,但由於盲目輕信或者性格缺陷,而固守己見地「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通過分析這些不同類型的「追隨者」,我們就會得知,問題的關鍵在於——我們怎樣才能知道自己「跟隨」的方向是正確的呢?

首先,要擺脫思維惰性。不管身處何處,身居何位,我們都必須保持思考的習慣,囿於固有的思考框架、固守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是無法讓我們很好的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的。

第二,要避免目光短淺。站在更高的視角去看待問題,做到這點需要我們多去學習和觀察,不斷地擴充自己的知識面,減少知識盲區,主動開放自己的思想,去接受新思想的洗禮,多吸收各種成功和失敗的經驗。

第三,要有冒風險的勇氣和魄力。這一要求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才能達到,需要有優秀的心理素質去承擔相應的壓力,同時也要儘可能地將風險係數降到最低,避免不必要的損失。

最後,要有創新意識。被動地接受當然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要積極主動地去探索和突破,因為有時候新的方向是尚未發現和確定的,需要我們自己去創造。

這四個要求難度從小到大,完成第一個要求之後,第二個要求才可以完成得更好,如果前一個要求都不滿足,後一個要求就很難做到。不是每個人都有甘冒風險的勇氣和魄力的,也不是每個人都擁有創新思維,但我們可以養成勤於思考的習慣,培養自己的長遠目光。

一個看似簡單的毛毛蟲效應中,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對心理學感興趣的你,不妨觀察身邊每一個微小的事物,說不定下一個重要心理學效應的發現者就是你呢!

THE END

勒龐的這本經典社會心理學著作第一次出版已是1895,然後暢銷至今,被翻譯成近20種語言。在書中勒龐闡述了群體以及群體心理的特徵,個人的孤立狀態和融入群體之後,他的心理、道德、行為特徵都會有所不同,解釋了為何群體會出現「盲目」「衝動」「狂熱」「輕信」等的特點。

原標題:《學會獨立思考:你可以從眾,但不能盲從》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拒絕盲從,理性思考
    「從眾」是一種比較普遍的社會心理和行為現象。通俗地解釋就是「人云亦云」、「隨大流」。大家都這麼認為,我也就這麼認為,大家都這麼做,我也就跟著這麼做。從眾行為本身具有兩面性。不能片面的認為「從眾」就是無主見。不可否認,從眾也存在積極的一面,有助於學習他人的智慧經驗,克服固執己見、盲目自信,修正自己的思維方式。然而盲目從眾卻是消極的。前段時間,優衣庫聯名KAWS的T恤被「瘋搶」的視頻上了熱搜。
  • 從眾讓人變得盲目:不想變成悲哀的毛毛蟲,就要有獨立思考的習慣
    我聽了哈哈笑,這是典型的從眾心理。從眾是一種普遍的社會心理現象,有利有弊。比如某人愛做好事,一班朋友覺得他很棒,就都跟著一起學雷鋒,這就是好的;某人吸毒,一群朋友覺得好玩,也都跟著吸,這就是不好的。從眾行為不同程度地帶有一定的盲目性。
  • 孩子從眾,要買名牌怎麼辦?從容引導,培養孩子獨立思考能力
    媽媽說:「芊芊,媽媽不買這件衣服給你,不代表媽媽不愛你呀。大家都說好的衣服,不代表真的好,別人可能不怕被靜電電到,可是你特別怕呀,如果買回來你又不穿,那不是很可惜嗎?」芊芊想了好一會兒,說她再考慮考慮。 在芊芊同學跟風的同時,媽媽教育芊芊獨立思考。省錢倒是其次,重要的是讓芊芊學會質疑大部分人的意見,學會自己構造論證,來判斷一個東西是好還是壞。
  • 從眾心理——你是從己還是從眾?
    從眾心理顧名思義,就是在群體的壓力下,個體在認知、判斷、信念與行為等方面自願地與全體中多數人保持一致的現象。就是所謂的「隨大流」。日常生活中的從眾:出席朋友婚禮時出禮金,「你出多少,那我也一樣把」。搶購行為,比如搶鹽、搶板蘭根、搶口罩。班上同學們都欺負她,所以我也欺負她。
  • 《羊群效應》:從眾與盲從到底哪個更多一點?每天學點心理學知識
    註:不想看文字的可以觀看我的同名視頻解說(點擊文字結尾處的「了解更多」便可直達)羊群效應字面解釋就是羊群是一種很鬆散的群體,平時就是在瞎驢撞槽的擠在一起生活,但一旦有一隻頭羊動起來,其它的羊也會不加思考的一哄而上,全然不顧前面可能有狼之類的危險在等著它們。所以牧羊人只要控制了那隻領頭羊就等於控制整個羊群。
  • 從眾效應:獨立思考,找到自己的發展之道
    這是「從眾效應」在起作用。在這個性解放的時代,人們的衣著打扮何以還那麼相似呢?黃頭髮、帶有明星頭像的衣服、體型褲等隨處可見。其實,有的人完全可以根據自身特點打扮得更富有個性魅力,可他(她)卻沒有那樣做,原因是「我這樣打扮挺潮的,跟大家一樣。」生活中大多數的人,都好循規蹈矩地服從大眾的意志,甘心被其束縛,從而隨波逐流,難以出頭。
  • 從眾心理究竟多可怕?一味的隨大流,可能會讓你一事無成
    從眾心理究竟多可怕?一味的隨大流,可能會讓你一事無成原創優鑫培教育從眾指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而在自己的知覺、判斷、認識上表現出符合於公眾輿論或多數人的行為方式。從眾服從多數,一般是不錯的。但缺乏分析,不作獨立思考。不顧是非曲直的一概服從多數,隨大流走,則是不可取的,是消極的「盲目從眾心理」。現在火車站都比較大,像北京、南京的火車站,有時候從火車上下來,準備去一個坐地鐵,但不知道從哪個出站口出去,這個時候很多人選擇跟著人群走,發現每次都能找到距離最近的地鐵。
  • 學會獨立思考🤔
    一直認為對於從小教育條件差的孩子來說,未來能不能改變就靠自主意識覺醒的早晚了,說白了還是獨立思考。一聽到獨立思考這種話,都覺得這有什麼,我早就會了。並不是說不聽別人的話就叫獨立思考,而是你的思考問題的方式,行為已經不知不覺完全復刻了父母的,其實並沒有跳脫出來。
  • 如何培養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
    也許,你能背誦整篇《道德經》、熟讀《論語》,但是你卻不能成為一個哲學家;你可能知道萬有引力定律,但你還是成為不了物理學家;真正的學問不在於你擁有多少理論知識,而在於思想,在於獨立思考的能力,在於我們能將多少理論知識輸出實用。
  • 這麼做,變得實事求是、獨立思考
    我們都知道,其實生活中我們會遇到的東西很多,遇到的人也特別多,很多時候你面對很多的誘惑,面對很多的浮華,你必須要會獨立思考,因為只有獨立思考才可以幫助你從這些誘惑當中脫離出來。如果你不會思考的話,很多時候你面對著各種事情,很容易就沉浸其中,然後迷失了自己最應該去的方向,那對於你來說也是挺可悲的事。所以說人一定要學會思考的。關於這個問題,其實一直以來大家也都有一些亦或,就是——人到底要怎麼樣才可以做到獨立思考?到底要怎麼樣才可以真正活出自我?
  • 心理學:三個角度剖析從眾心理,每一次被迫改變都是性格的缺失
    一、缺乏獨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現代大多數人的工作情況都是團體之間的合作,一項工作被分為許多個部分,再有許多個人,一點一點完成。這樣就缺少了每個人對整件事情的獨立思考的能力的鍛鍊,以至於出現心理上的依賴群體。
  • 如何具備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
    有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公眾可以從成千上萬的信息中篩選出合乎邏輯、站得住腳的有用信息。只有這樣,我們的思想才能越來越健全。隨著資訊時代的到來,大數據智能時代發展迅速。人們所依賴的主要信息渠道是移動客戶端,即手機。
  • 父母的頭腦清醒不從眾,才能引導好孩子
    保持獨立的思考,無論對父母、還是對孩子,都是重要的事。心理學著名的「阿希從眾」實驗證實,在壓力下,人們更容易遵從他人的意見來規避錯誤。在壓力越大的環境下,人們的大腦越容易趨於空白,無法保持獨立,即使是明顯的錯誤也能被大眾接受。多言的人沒有思維,有頭腦的人不多言語。
  • 為什麼要讓孩子學會獨立思考?
    ,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績,因此讓孩子學會獨立思考很重要。其實不是孩子不會思考,而是父母沒有給他們思考的機會,你是否給過孩子思考的機會?如果不能確定,就好好審視一下自己,爭取把孩子培養成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一個善於獨立思考的孩子,才能品嘗到豐碩的果實。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這句話充分說明了思考的重要性。
  • 購買衣服的人為什麼會有從眾心理
    這對賣衣服而言,不怕你不買,就怕你不來,當消費者進店裡後,剩下的,就看賣家如何銷售。買衣服是一種衝動性消費,但凡有主見的女人,都不會選擇購買個性誇張一些的衣服款式。主觀意識會受大眾思維影響,而不是說,人云亦云的去跟隨。
  • 獨立思考的重要性
    原標題:獨立思考的重要性   在股市裡,經常會受到
  • 心理 | 看看你是否丟失了自己——從眾效應
    從眾效應,也稱「從眾心理」,是指個體在受到真實或臆想的群體影響下,往往會在認識和行為上以多數人或者權威人物的行為為準則,並且朝著與之一致的方向變化。從眾效應是一種普遍的社會心理現象,既包括思想上的從眾,又蘊含了行為上的從眾。實驗表明,只有小部分人能夠保持獨立性,不被從眾。因此,從眾效應是普遍所有的心理現象,也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隨大流」。
  • 叛逆者通常都會很獨立,他們從不盲從,所以才能作出創新
    所以說,孩子在這一時期會叛逆,就是因為他們成長到一定時期,他們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獨立思考的能力,或者說他們渴望能夠獨當一面迅速成長,被成人的世界認同,渴望通過叛逆的行為來向世界昭示自己已經長大了,再也不是父母眼裡的小孩子了,再也不是可以隨便操縱的「棋子」了,這時候我們一定要結合自己的成長經歷,去支持、肯定、相信孩子,用「人性本善」的態度面對自己的孩子,這是每個孩子成長路上必然需要經歷的一個過程。
  • 獨立思考的能力,決定你能走多遠
    日本作家狩野未希在《哈佛大學的6堂獨立思考課》中,根據哈佛大學提倡的自我意見建立法則和批判性思考,提出了為意見找根據、區分事實和意見等建立屬於自己意見的幾個步驟,告訴我們如何學會真正的獨立思考。在這個瞬息萬變的社會,只有鍛鍊獨立思考力才能脫穎而出。
  • 從規模中開闢自由空間,理性認知從眾心理 ǁ 周末隨筆--從眾
    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首先界定的是某個群體裡的誰,需要經過誰的撫育才能長成自己的誰,可以說,離開了群體,人類個體沒法獨自存活。因此,從這個層面看,從眾,是最樸素的生存之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從眾和服從多數,一般來說是個不錯的選擇,但缺乏分析不作獨立思考,不顧是非曲直的一概服從,也是不可取的。規模日益擴大的群體中,權威的存在是一種極其正常的現象,但對權威的過分尊崇和盲目追隨也會帶來惡果。服從而不盲從,尊重權威的力量,給予合理的權重,「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才是理性的應對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