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規模中開闢自由空間,理性認知從眾心理 ǁ 周末隨筆--從眾

2020-10-03 狼浪天涯


晨光中微風清新涼爽,讓椰城添了幾分秋意,中秋佳節和國慶節相逢成雙而至,讓這個周末變得尤為特別。有舉國歡騰的盛宴,也有合家齊聚的小確幸,有人在歸家的路上,有人在遠遊的途中,椰城的圓月沒能如期而至,周末的問候一如既往,君安如常!


在人群中喧囂,在喧囂裡寂寥,也在寂寥裡尋找自己,更在人海裹挾裡飄搖,大多數時候要求我們所謂「從眾」。


從眾,最普遍的大眾心理


長假期間,會有多少高速路段成了露天停車場,有多少景點人山人海?要問為什麼嗎?不過是大家都這樣做我也做,即所謂「隨大流」,文氣一些的詞便是「從眾」。


從眾,英文conformity,主要表達「遵守,符合,一致」的意思,指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而在自己的知覺、判斷、認識上表現出符合於公眾輿論,與多數人相一致的行為方式。在生活中,常常表現為少數服從多數,是一種更合乎大眾利益的行為模式。從眾者不一定認為別人的意見或行為正確,只不過在群體的影響或壓力下,會放棄自己的意見,甚至暫時違背自己的觀點,使自己的言論、行為保持與群體一致。這裡所指的群體,不一定是在時空上統一聚集的人群,更需要有某種共同的心理認知。


從眾,常常是一種直覺思維的反應,「人云亦云」是一件相對容易的事情,而人性本來也是更趨向於阻力小的方向發展。從這個角度來說,從眾是最普遍的大眾心理,我們都會在某個場景或者某個時刻成為某個吃瓜群眾。



從眾,最樸素的生存之道


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首先界定的是某個群體裡的誰,需要經過誰的撫育才能長成自己的誰,可以說,離開了群體,人類個體沒法獨自存活。某種程度上,人類發展的群體優先於個體存在,我們會在別人的警告中先應激反應採取行動,而不是細究為什麼,會在前人的經驗裡前進,會在群體的保護下生存。


一方面,我們堅信「世上本無路,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經驗使人們認為,多數人的正確機率比較高,情況越是模稜兩可, 就越是缺乏參照構架,人們就越相信多數人,越從眾。另一方面,我們也擔心「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群體中的個人往往不願意違背群體標準而被其他成員視為越軌者,害怕與眾不同而成為「一匹離群之馬」,遭到孤立,因此採取多數人的意見。


因此,從這個層面看,從眾,是最樸素的生存之道。



從眾,從規模中開闢自由空間


隨著社會發展,一切都變大了,人口多了,信息流通快了,人和物的交流頻繁了;於是,好的壞的,都流轉的更迅速了,不確定性也指數級增加;於是,「規模效應」變得不再是一個純粹的褒義詞,而「從眾」,也被賦予了更多層次的意思。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從眾和服從多數,一般來說是個不錯的選擇,但缺乏分析不作獨立思考,不顧是非曲直的一概服從,也是不可取的。


規模日益擴大的群體中,權威的存在是一種極其正常的現象,但對權威的過分尊崇和盲目追隨也會帶來惡果。服從而不盲從,尊重權威的力量,給予合理的權重,「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才是理性的應對之法。


從規模中開闢更多的個人自由空間,顯得更為重要。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培養獨立思考、自主創新的能力,遇事從多個角度分析問題,這樣我們的自主思維就會逐漸增強,能在群體之中做到不盲從、有主見、理性化。



或是圍觀網路上的憤青,或是感慨身邊人的激昂,或多或少的,我們都在追隨一些人和事,或者追求一些意義。如何在時光裡輕舞飛揚,如何在俗世中乘風破浪?奉行長期主義,系統化的看待事物,或許是才是最合適推開的那扇窗,下周話題「系統」,敬請期待!


南國的初秋,藍天碧海,遊人如織,椰城微風起,花開豔,一切都是剛剛好的美麗模樣。


有人言最感慨是「華燈初上,夜未央,半世繁華半世殤」,人生路長,什麼唯美什麼感傷?惟願你我, 舉杯邀明月,清茶濁酒盡歡顏,順遂安康!



相關焦點

  • 如果不認清從眾心理,可能會產生巨大的危害!
    這是因為人們在不確定的情境中,選擇從眾會降低思考/獲取答案的成本。甚至,人們不想受到群體的排擠。社會學家米爾格拉姆的一個研究得出的結論:過路人模仿一個群體抬頭觀望的百分比隨群體規模增加呈增加的趨勢。兩個三人組引發的從眾比率要比一個六人組引發的從眾比率高。三個兩人小組引發的從眾比率更高。很顯然,多個小群體的一致意見會使某個觀點更可信。
  • 為什麼大多數人都有從眾心理?
    從眾心理說好聽點是國人的「優良」傳統,難聽點就是愛湊熱鬧,隨大流從眾心理即指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而在自己的知覺、判斷、認識上表現出符合於公眾輿論或多數人的行為方式,而實驗表明只有很少的人保持了獨立性,沒有被從眾,所以從眾心理是部分個體普遍所有的心理現象從眾因素;1、群體因素
  • 避免「從眾心理」很有效,3招教你解決幹擾
    但是決策中的盲目從眾心理,會影響到決策的正確性,所以如何避免從眾心理,就是很多領導者頭疼的問題。說到從眾心理,這裡就給大家先介紹一下什麼是從眾心理。決策中的從眾心理是指領導者在集體決策中,由於受到明顯或者無形的壓力,在觀點上盲目的與多數成員保持一致的心理傾向,這種傾向會影響決策的正確性。
  • 從眾心理——你是從己還是從眾?
    從眾心理顧名思義,就是在群體的壓力下,個體在認知、判斷、信念與行為等方面自願地與全體中多數人保持一致的現象。就是所謂的「隨大流」。日常生活中的從眾:出席朋友婚禮時出禮金,「你出多少,那我也一樣把」。搶購行為,比如搶鹽、搶板蘭根、搶口罩。班上同學們都欺負她,所以我也欺負她。
  • 基金投資中常見的人性弱點:從眾心理
    一、認識從眾心理從眾心理又稱為羊群效應,指的是不經過思考,被情緒化所裹挾而不自覺地採取某種一致性行動的心理。從眾心理在投資中有多種表現。從較大的層面看,牛市中的一哄而上,熊市中的一鬨而散就是典型的從眾行為。
  • 常見顧客心理分析:從眾心理
    常見顧客心理分析——從眾心理顧客在購物過程中都會呈現出一些心理變化,如果客服人員仔細觀察,就可以從顧客的表達中對其心理作出分析。本節筆者將對常見的7種顧客心理分別進行解讀,以期能夠給客服人員的溝通提供一定的借鑑。
  • 劉清平:理性精神扭曲下的自由意志—康德自由意志觀的悖論解析
    首先,他在二律背反中將自由混同於自發而與必然直接對立,只是給出了文不對題的論證。其次,他憑藉感性與理性的認知性之分越界將自由意志切割為二,並且推崇理性良善意志而貶抑感性任意意志,結果在種種邏輯矛盾中扭曲了自由意志的本來面目。
  • 心理學:三個角度剖析從眾心理,每一次被迫改變都是性格的缺失
    這種行為往往發生在我們身邊,而且也一定發生在我們自己身上,心理學家阿希曾經做過一次從眾心理實驗,結果在測試人群中只有1/4的被試者沒有發生過從眾心理保持了他們的獨立性,可見從眾心理是一種很常見的心理現象。
  • 《邏7識智》28:從眾心理
    A、輕微的從眾心理、嚴重的從眾心理 B、正確的從眾心理、錯誤的從眾心理 C、好的從眾心理、壞的從眾心理 D、理性的從眾心理、感性的從眾心理 E、孩子的從眾心理、成人的從眾心理F、古代的從眾心理、現代的從眾心理
  • 洞察認知偏差 回歸理性投資
    卡尼曼的突出貢獻在於,將來自心理研究領域的綜合洞察力應用在經濟學中。當我們把它運用於投資領域時,就可以破解投資中的種種迷思。在投資決策中,投資者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受制於人的本能和心理。因此投資者很難永遠保持理性。即便想這樣做,也做不到。大多數投資者都要糾纏於反射系統所造成的非理性影響,被人類的局限性所界定。這個系統會誘使人們出現各種各樣的系統性心理偏差,這就是心理學意義上的認知偏差。
  • 他的小說從性別關係提問,世界能完全被「理性」認知嗎?
    這隻說明了穆齊爾在文學歷史進程中的重要地位;在寫作上,四位大作家沒有多少相像之處,他們最顯著的共同特徵是都備受後世推崇,也都相當不易讀。穆齊爾的文本帶有一望即可見的哲學氣息,表面上(僅在表面上)具有鋼鐵般的理性的透明光澤。
  • 認知突圍 II 生活中的現實空間和心理空間,構成了社會空間
    有些看起來孤立的事件都與空間有關,如就業,表面上看就是通過勞動來換取報酬的過程。然而,如果我們與空間相聯繫的話,就會涉及城市化規模空間、某種職業在所有職業中所佔據的大小比例、勞動數量與勞動力使用空間之間的關係問題。
  • 從眾心理:影響從眾心理的5個因素,掌握後再也不被操縱了!
    如果,當時面對這種情況,我們能夠更加警醒理性,也許我們就不會等候兩小時去吃一份難吃的餐館。從眾心理影響了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我們如果才能提高警醒呢?下面給你分析一下影響從眾心理的5個因素。2、表態如果我們在決策時,需要作出公開獨自表態,這時我們的從眾壓力會變得小很多。因為公開獨自表態會喚起人的理性思維,抑制住人的從眾壓力。
  • 在大多數從眾心理下堅持自己的信念,既需要勇氣,又需要技巧
    更多的是理性,是勇於揭露壓抑於眾人心中的不敢說出的真相。勇氣加上技巧是一個人豐富的知識閱歷及良好品質的沉甸。而膚淺無認知能力的人只能盲目從眾,人云亦云。隨波逐流註定不會出類拔箤,更不會有什麼豐功偉績。如想成功做成一件事情,肯定要有異於常人的思維方式,更要有高於常人的勇氣及技巧。
  • 消費中的心理技巧:從眾心理
    物品短缺往往會誘發非理性消費,但即使是並不短缺的東西,若輿論或他人的影響,也會導致哄搶,人們之所以會這樣,主要是受到從眾心理的影響。在行為金融學中,從眾心理也稱「羊群效應」是比較典型的現象。從眾行為讓投資者放棄了自己的獨立思考,必然成為無意識投資行為者,這其中蘊藏著極大的風險。
  • 蒙田的遺產:現代隨筆四百年
    在此,蒙田將平衡的思想引入現代隨筆,乃是要在這種獨特的文體中創造一種平衡的藝術,它和基於懷疑的探詢構成了「隨筆美學」的雙核。就其內涵,隨筆講究智性與審美的平衡,一篇好的現代隨筆是理性和靈性的交通,是科學與藝術的聯姻,是智慧與技術的調和,它糅合了謹慎、精微、幻想、考據、反諷、幽默等諸多元素,是中世紀復調音樂與巴洛克建築的奇異融合。
  • 娃太「特」,家長的「從眾心理」要強加給孩子嗎?從眾不意味平庸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在教育焦慮普遍存在的今天,家長腦中的育兒經也常常塗塗改改,不知如何是好。就拿個性和從眾來說,家長最怕自己的孩子不一樣 ,又希望自己的孩子不一樣,在兩條道路中搖搖擺擺,左右不定。
  • 社會心理學——從眾心理讀後感
    在高中政治課本中,有一本書叫做經濟生活,其中介紹了幾種消費心理:從眾心理、求異心理、求實心理等等。每一種心理都有其好處與壞處,從眾心理為某一產品帶來的大量訂單可以促進某一行業或產品的壯大,但盲目從眾一定是不可取的;求異心理可以為社會帶來新的潮流趨勢,甚至可以產生新的技術,但過分前衛可能會被社會接受不了;求實心理讓大家理性消費,但過分求實,可能或造成消費欲望不強。但是對於現在來說,佔據主流的一種消費心理就是從眾心理,從眾,是指改變自己的信念或行為,以符合其他人行為的傾向。
  • 熊培雲《自由在高處》——願歲月無負天地,願此生遼闊高遠
    《南方都市報》、《新京報》、《南方周末》、《東方早報》專欄作家及社論作者。其文字自由、明辨、寬容、溫暖,近年來在《南風窗》、《南方都市報》、《新京報》、《南方周末》、《亞洲周刊》、《信報月刊》、《鳳凰周刊》、《散文》等海內外知名華文媒體發表評論、隨筆千餘篇。2005年和2007年,以其理性且有情懷的思想、溫和而向上的力量兩次入選世紀中國網友"百位華人公共知識分子"。
  • 我們為什麼會從眾?-從眾的因素和原因
    影響從眾比率的因素究竟有哪些呢?群體規模規模較小的群體就可以引發較大的效應。實驗證明從眾比率會隨著團體人數的增加而增加,當人數增加到5人以上時,從眾行為的增加就不再明顯。群體「抱團」的方式也會對從眾率產生影響,多個小群體的一致意見會使得某個觀點更加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