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中微風清新涼爽,讓椰城添了幾分秋意,中秋佳節和國慶節相逢成雙而至,讓這個周末變得尤為特別。有舉國歡騰的盛宴,也有合家齊聚的小確幸,有人在歸家的路上,有人在遠遊的途中,椰城的圓月沒能如期而至,周末的問候一如既往,君安如常!
在人群中喧囂,在喧囂裡寂寥,也在寂寥裡尋找自己,更在人海裹挾裡飄搖,大多數時候要求我們所謂「從眾」。
長假期間,會有多少高速路段成了露天停車場,有多少景點人山人海?要問為什麼嗎?不過是大家都這樣做我也做,即所謂「隨大流」,文氣一些的詞便是「從眾」。
從眾,英文conformity,主要表達「遵守,符合,一致」的意思,指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而在自己的知覺、判斷、認識上表現出符合於公眾輿論,與多數人相一致的行為方式。在生活中,常常表現為少數服從多數,是一種更合乎大眾利益的行為模式。從眾者不一定認為別人的意見或行為正確,只不過在群體的影響或壓力下,會放棄自己的意見,甚至暫時違背自己的觀點,使自己的言論、行為保持與群體一致。這裡所指的群體,不一定是在時空上統一聚集的人群,更需要有某種共同的心理認知。
從眾,常常是一種直覺思維的反應,「人云亦云」是一件相對容易的事情,而人性本來也是更趨向於阻力小的方向發展。從這個角度來說,從眾是最普遍的大眾心理,我們都會在某個場景或者某個時刻成為某個吃瓜群眾。
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首先界定的是某個群體裡的誰,需要經過誰的撫育才能長成自己的誰,可以說,離開了群體,人類個體沒法獨自存活。某種程度上,人類發展的群體優先於個體存在,我們會在別人的警告中先應激反應採取行動,而不是細究為什麼,會在前人的經驗裡前進,會在群體的保護下生存。
一方面,我們堅信「世上本無路,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經驗使人們認為,多數人的正確機率比較高,情況越是模稜兩可, 就越是缺乏參照構架,人們就越相信多數人,越從眾。另一方面,我們也擔心「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群體中的個人往往不願意違背群體標準而被其他成員視為越軌者,害怕與眾不同而成為「一匹離群之馬」,遭到孤立,因此採取多數人的意見。
因此,從這個層面看,從眾,是最樸素的生存之道。
隨著社會發展,一切都變大了,人口多了,信息流通快了,人和物的交流頻繁了;於是,好的壞的,都流轉的更迅速了,不確定性也指數級增加;於是,「規模效應」變得不再是一個純粹的褒義詞,而「從眾」,也被賦予了更多層次的意思。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從眾和服從多數,一般來說是個不錯的選擇,但缺乏分析不作獨立思考,不顧是非曲直的一概服從,也是不可取的。
規模日益擴大的群體中,權威的存在是一種極其正常的現象,但對權威的過分尊崇和盲目追隨也會帶來惡果。服從而不盲從,尊重權威的力量,給予合理的權重,「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才是理性的應對之法。
從規模中開闢更多的個人自由空間,顯得更為重要。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培養獨立思考、自主創新的能力,遇事從多個角度分析問題,這樣我們的自主思維就會逐漸增強,能在群體之中做到不盲從、有主見、理性化。
或是圍觀網路上的憤青,或是感慨身邊人的激昂,或多或少的,我們都在追隨一些人和事,或者追求一些意義。如何在時光裡輕舞飛揚,如何在俗世中乘風破浪?奉行長期主義,系統化的看待事物,或許是才是最合適推開的那扇窗,下周話題「系統」,敬請期待!
南國的初秋,藍天碧海,遊人如織,椰城微風起,花開豔,一切都是剛剛好的美麗模樣。
有人言最感慨是「華燈初上,夜未央,半世繁華半世殤」,人生路長,什麼唯美什麼感傷?惟願你我, 舉杯邀明月,清茶濁酒盡歡顏,順遂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