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三個角度剖析從眾心理,每一次被迫改變都是性格的缺失

2020-12-13 6070後穿搭服飾女裝

有一天你看到同事穿了一件新的衣服,第二天另一個同事也穿了一模一樣新的衣服,第三天又有一個人穿了一樣的新衣服……後來整個公司除了你以外,每個人都穿上了相同的衣服,他們並沒有公開討論過這件事情,但是與眾不同的你是否也會想或者準備變得和他們一樣呢?

在如今這個社會,許多人都有從眾心理,這些人很容易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然後在自己的知覺判斷能力上表現出貼合於公眾或者大多數人。

舉個例子,有一款很流行的包包,見同事很多人買了,自己不買,可能會讓同事覺得自己不合群,但是包又不是自己很喜歡的款式,可是最後還是買了。

又或者是一道網紅菜,許多朋友都去打卡曬朋友圈,而自己看到菜單的時候就知道不符合自己胃口,但是為了發朋友圈,還是硬著頭皮點了那道菜。

這種行為往往發生在我們身邊,而且也一定發生在我們自己身上,心理學家阿希曾經做過一次從眾心理實驗,結果在測試人群中只有1/4的被試者沒有發生過從眾心理保持了他們的獨立性,可見從眾心理是一種很常見的心理現象。

近幾年在中國的娛樂節目當中,經常會有這樣一個節目片段:幾位已經事先安排好的工作人員和一位隨機的路人一起走在一條寬闊的馬路上,工作人員在一個固定的位置,將腿邁了過去,好像有一根無形的繩子被他們跨了過去,而當路人走到那個位置的時候,猶豫了一下,最後竟然也將腿垮了過去。

在事後的採訪時,被問到行人為什麼也要將腿跨一下再過去,行人的回答是看著前面幾個人都做了,所以自己也做了。這就是典型的從眾心理的表現。

這些表現都被稱為是從眾心理,也稱作羊群效應。

這種現象在傳播學裡所說的「沉默的螺旋」很像。人們在表達自己想法和觀點的時候,如果看到自己贊同的觀點受到廣泛歡迎,就會積極參與進來討論和表達支持,這類觀點越發大膽地發表和擴散;直到最後有好多人的觀點一致,開始影響其他人。

為什麼某些人的個人觀點或行為總是想和多數人一樣呢?是什麼造成了這樣的心理?

一、缺乏獨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現代大多數人的工作情況都是團體之間的合作,一項工作被分為許多個部分,再有許多個人,一點一點完成。

這樣就缺少了每個人對整件事情的獨立思考的能力的鍛鍊,以至於出現心理上的依賴群體。

對一些小事情,可能從眾並不會有太大的影響,但如果這件事關乎到自己的生命安全,或者是觸及到了法律,那麼我們是否還會選擇從眾呢?

這就要看我們能否通過自己的大腦而看清這件事情的本質是好事是壞事,如果不能明辨是非,那麼大多數人的選擇就是從眾。

二、社會群體的壓力

也許在公司或者在學校的那些人沒有辦法影響你的選擇和想法,但是如果和你想法不一樣的人數更多呢,如果是一個國家的人,與你的思想不同呢,如果是全人類都和你的思想不同呢?無論自己的想法是多么正確,在數量面前異類永遠是錯誤的。

而且能夠形成影響從眾心理的數量一定不是少數。那一個群體的思想和選擇是相同的,他們長期在你身邊傳播影響,迫於壓力,就只能選擇與他們統一。

處在現如今的社會,想要與眾不同,想要放鬆自己的天性……這些都是可以的,但是這樣做的結果就是被這個社會所唾棄,被這個群體所淘汰。

《烏合之眾》一書中說到:群體是缺乏主見的,群體中的個人失去了自己的意志,變得盲從、輕信,非常容易受到別人的影響和暗所以這個時候,有人站出來指導,就一定會有一堆人去追隨。

為了生存,為了未來,能有機會做真正的自己,只能被迫的改變自己。

三、缺乏抵禦非正式團體和外部不良影響的能力

從小我們被父母灌輸的就是要合群,要和同事同學做朋友,儘量不要與他們發生爭吵,以和為貴,吃虧是福。

這樣的觀點從小學一直伴隨到我們工作。

父母將從自己父母那裡傳承下來的三觀複製,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成為了唯一標準,而這些孩子就不能夠再有自己的三觀和標準。

3所以他們也就失去了抵禦不良影響的能力,一直秉著吃虧是福和和氣生財,處處替別人著想,委屈自己快樂他人。

最後會發現磨掉自己稜角的並不是社會和周圍的人們,而是自己。

那麼究竟怎樣我們才能夠不被個體或群體所幹擾、避免從眾心理呢?

避免從眾心理首先第一件要面對的就是如何做到理性的思考和判斷一件事情,舉個例子,當年日本核電站洩露的時候都說鹽的價格會飛升,於是大批量的人購買家存儲,數日後謠言不攻自破。

所以說,避免從眾心理,首先需要具備一定的知識,在面臨一件事的時候,要冷靜的分析和判斷這件事物對自己而言的利弊,以及對錯。

其次就是要克出僥倖心理,不要想天上掉餡餅這種好事會落到自己頭上。要做到順其自然,只管做好自己的事,至於結果不是你能控制的,盡人事,聽天命。

不要害怕孤獨,不要怕和同事或者朋友之間產生矛盾。獨自一人的時候可以感受到不一樣的感受,讀讀書,看一看外面的世界。培養出獨立的人格,這樣遇到事情之後才不會慌亂。

遇到事情和麻煩的時候,要多想一想,我要怎麼辦?而不是別人都怎麼做的?

要學會討好自己,要學會儘量不去依靠群體的力量完成事情,畢竟生活是你一個人過的路,將來也是你一個人要走的,早一點做到依靠自己,而不依賴他人,就能早一點走出從眾心理的陰影。

結語

無論做什麼事情?都不要把自己逼入一個死角,一定要給自己留後路,沒走一段路,每經歷一份成長都要停下來,回頭看一看,反思一下自己發生的錯誤,多思考,多給自己心理一些暗示,暗示自己能夠做到這些事情,不要盲目的跟隨大溜。

最後一點就是不要怕出錯,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做錯了事情就要改正在錯誤當中進行學習,爭取下一次遇到相同問題的時候,不要再出現錯誤。放心,地球人都會出錯。

陪伴你時間最長的只有你自己,所以你是要選擇成為你自己還是成為別人眼中的自己呢?

相關焦點

  • 改變生活的心理學法則(從眾心理)
    說著,他打開了密封的瓶塞,讓透明的液體揮發……不一會,後排的同學,前排的同學,中間的同學都先後舉起了手。不到2分鐘,全體同學都舉起了手。此時,「化學家」一把把大鬍子扯下,拿掉墨鏡,原來他是本校的德語老師。他笑著說:「我這裡裝的是蒸餾水!」從眾心理是指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在知覺、判斷、行為等方面與大眾趨於一致的心理現象。
  • 大多數人都喜歡模仿?社交心理學:從眾心理,權衡在自己!
    大多數人幹什麼,我們也跟著幹;大多數人認為什麼是正確的,我們也跟著學;其實這種現象歸根結底是心理作用的結果,即"從眾心理"。從心理學角度看,從眾是指個人的行為和觀念受群體的引導或壓力影響,從而向與大多數人相一致的方向變化的現象。在生活中,我們很多行動和思想都來自大眾。從眾心理對我們的決策起著重要作用。
  • 從眾心理產生的原因淺析
    小傘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對於從眾心理原因的思考,因為知識面的局限可能會有許多遺漏和錯誤。從眾是由人自身所擁有的特徵和所處環境氛圍共同造成的!我覺得之所以選擇從眾是因為缺乏思考或者無法思考,而主動從眾和被迫從眾。
  • 從眾心理:影響從眾心理的5個因素,掌握後再也不被操縱了!
    從眾是一種普遍的社會心理,在很多場景下我們的決策都會受到從眾心理的影響。我們經常會看到某家餐廳外面,等候用餐的人排著長長的隊伍,讓來來往往的路人會駐足停留,這家店生意真好,「我也想試一下」,於是也跟著排隊去,等候兩小時,終於吃上這家「網紅」餐廳的招牌菜,結果卻大失所望。過兩天這家網紅店被爆出排隊的人都是老闆親自僱的。
  • 心理學:從眾心理到底好不好?
    當我們批評人們追趕潮流,沒有自己的判斷和主見,別人有什麼自己也要什麼的時候,往往說這是從眾心理在起作用,甚至將之描繪於盲從。但我們在群體中生活,要融入群體中,得到群體的接納,開展群體間的合作與交往,難免在很多場景下要「從眾」的,實際上,主要的衝突在於個人的信念和群體的信念是否一致。我們先從心理學上,認識一下什麼是從眾。從眾,是指由於群體的壓力而改變個體自己的行為或信念,其表現形式有兩種。
  • 心理學深度剖析「綠茶」:心機背後,是安全感的缺失
    並不是所有人都都有資格做綠茶的,因為綠茶首先就要漂亮,從這個角度說,我是沒資格做的。但是沒資格做,並不意味著不懂綠茶的心理。安全感越缺失,自我價值感越低,她們表現出來的「婊」氣就越重。其實很多人可能會對號入座,聯想到自己或身邊的人,但在我看來,這種像星座學一樣對號入座的方式,其實並不算真正的心理學,心理學真正的意義在於改變,比如具有綠茶特性的人,如何走出安全感缺失帶來的認知盲區,走向更具建設性的成長方向,這才是這篇文章真正的價值。
  • 心理學解讀:關於「從眾」心理的所有關鍵點,都在這裡了
    大家好,歡迎來到「倚龍的讀書俱樂部」關於《心理學百科》的解讀。今天這一講,我們要講的是社會心理學家所羅門阿希(Solomon Asch)的「從眾」心理研究。也就是群體的壓力,到底會對我們的個人決策產生多大的影響?
  • 「從眾心理」的妙用
    他拿出一張畫有一條豎線的卡片,讓大家比較這條線和另一張卡片上的三條線中的哪一條線等長。判斷共進行了18次。事實上,這些線條的長短差異很明顯,正常人是很容易做出正確判斷的。 然而,在兩次正常判斷之後,五個假被試者故意異口同聲地說出同一個錯誤答案。於是許多真被試者開始迷惑了,他是堅定地相信自己的眼力呢,還是說出一個和其他人一樣、但自己心裡認為不正確的答案呢?
  • 社會心理學之從眾心理:我們為什麼會從眾?
    這就是今天我們要討論的社會心理:從眾心理。簡單來說,從眾是人受到群體壓力而跟從群體選擇的一種社會心理。我們思維裡有這種潛意識「別人是這麼做的,我也這麼做,就不會錯,或者不會收到傷害」,從眾能夠給我們帶來一種安全感。
  • 《心理學愛好者性格類型調查》先知先覺性格心理學,讀懂你自己!
    作者:周雲騫,INFP,心理諮詢師,心理學院研究生,心理學讀書會發起人追求生命終極意義的求知之路,和自己的最深處的靈魂作伴,和自己的每一個前世對話,自愈自覺,自我修煉。善解世間姻緣相聚,明白生死輪迴的根本。
  • 心理學:掌握「從眾心理」,避免災禍上身,使管理得心應手
    在生活中,經常會發生由「從眾心理」帶來的惡果,有的是聚眾鬥毆鬧出人命,有的是跟風經商血本無歸,還有的是結夥鬧事身陷囹圄。反過來,如果善用「從眾心理」,也同樣會產生積極的社會效應,比如有一個孤僻、木訥、膽小的人,通過不斷參加一些大型社交活動,不斷和那些外向的人一起「瘋狂」,慢慢地他的性格就會發生改變,開始變得合群、開朗起來。
  • 消費中的心理技巧:從眾心理
    物品短缺往往會誘發非理性消費,但即使是並不短缺的東西,若輿論或他人的影響,也會導致哄搶,人們之所以會這樣,主要是受到從眾心理的影響。在行為金融學中,從眾心理也稱「羊群效應」是比較典型的現象。從眾行為讓投資者放棄了自己的獨立思考,必然成為無意識投資行為者,這其中蘊藏著極大的風險。
  • 拿起來就用的心理學,樂隊花車效應:從眾心理對你有哪些幫助呢?
    心理學是一門揭示人的心理活動規律的科學,是一門讓人變得更聰明的學問,也是一門非常實用的學問。不過,要想利用好心理學,必須有一個前提:你得了解心理學。正如我們常說的,要「行」,必須先要「知」。「行」和「知」往往是聯繫在一起的,但是只有先「知」,才能後「行」。從這一點上來說,要想把心理學當成一種工具,拿起來就用。
  • 從心理學實驗到網際網路產品設計02:利用從眾效應,引導用戶行為
    一、前言前文中,筆者介紹了行為主義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的定義和研究方向,追本溯源,我們再來看看心理學的定義和研究目的。心理學是關於個體行為及精神過程的科學研究,既是理論學科,也是應用學科。定義可以拆解為幾個關鍵詞:科學的,行為,個體,心理。
  • 《叫我第一名》:從心理學的角度剖析男主角的成功擇業
    本文將以心理學的角度剖析男主角布萊德為什麼會選擇成為老師,以及他為什麼能夠達成目標實現夢想。男主角為什麼會選擇老師這一職業——童年經歷如何影響成年生活?我國發展心理學界一般把青少年期界定為十一二歲至十七八歲這一發展階段,相當於中學教育階段。其中,十一二歲至十四五歲這一階段稱為少年期,又稱青春期;十四五歲至十七八歲稱為青年初期。
  • 學會一招營銷心理學之從眾心理
    可能排了半個小時吃了一口麵包喝了一口奶茶覺得味道還不咋得,還認為是自己口味不適合,而不是商家的產品不好。,數字最多,從眾心理會越發揮越大的作用,讓你最終選擇他的商品。從眾心理,就這樣深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不管你在網上購物,還是到門店買東西,無時無刻不受從眾心理的影響。
  • 如果不認清從眾心理,可能會產生巨大的危害!
    這,便是從眾心理。它指的是指的是個體在真實的或想像的團體壓力下改變行為或信念的傾向。這個心理本身沒有好壞,可是卻值得我們額外的注意。有很多好的從眾心理,比如說去圖書館學習,因為大家都在學習,自己也投入到學習當中。
  • 心理學角度闡述行為與態度、定性與定量的關係
    今天,本文作者就帶領大家從心理學的角度,由淺入深地了解定性和定量的關係,並且通過案例,詳細地闡述了行為和態度之間的種種聯繫。二者是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定量關注數據頻率,定性關注數據意義:定性假設起因,再由定量來驗證;定量挖掘數據,再由定性剖析原因。
  • 陽光行動|走近「從眾心理」~
    我們難道真的能夠在做任何決定時都能堅定地跟隨自己內心,又或者其實我們在無意識的求助他人,依靠他人?今天,安安就跟大家聊一聊心理學上的「從眾心理」!從眾心理是部分個體普遍所有的心理現象。先來舉幾個例子~01 案例一同樣的兩家早餐店,環境都乾淨整潔,賣的早餐種類味道也一樣,可是我們常常會選擇人多的一家就餐。
  • 消費心理學:為什麼有些人執著於「購物狂歡」?從眾、求異和攀比
    我們在進行任何一種消費活動時,都是既包含了心理活動又包含了消費行為。準確地說,消費行為受到消費心理的驅動。隨著近些年網購的興起,許多非理性的購物行為頻頻出現,如透支購物、囤積癖,等等非理性消費行為。然而,很多人在購物狂歡之後就開始後悔「買的這些都用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