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時間,芊芊的同學都買了某名牌球鞋,芊芊回家跟媽媽說自己也想買一雙,當時芊芊剛好缺一雙跑步鞋,媽媽就給芊芊買了。
過了一段時間,芊芊回家跟媽媽說班上的同學又買了某名牌衣服,好多同學都說好看想買,她也想要。芊芊的媽媽問:「你真的喜歡那件衣服嗎?」芊芊說:「那件衣服很好看啊,而且大家都說要買的。」
芊芊媽媽從衣櫃裡拿出一件之前買的衣服,問芊芊跟她說的那款是不是挺像。芊芊說:「材質一樣,但是顏色不一樣呀,上面的字母也不一樣。」媽媽說:「這件衣服你不喜歡穿,就是因為它很容易起靜電,冬天的時候穿上它,一摸到就會被電一下。你要買的那件衣服,買回來也會這樣,你不怕被靜電電到嗎?」
芊芊有點不高興,但還是堅持要買。
媽媽說:「芊芊,媽媽不買這件衣服給你,不代表媽媽不愛你呀。大家都說好的衣服,不代表真的好,別人可能不怕被靜電電到,可是你特別怕呀,如果買回來你又不穿,那不是很可惜嗎?」
芊芊想了好一會兒,說她再考慮考慮。
在芊芊同學跟風的同時,媽媽教育芊芊獨立思考。省錢倒是其次,重要的是讓芊芊學會質疑大部分人的意見,學會自己構造論證,來判斷一個東西是好還是壞。
從眾效應是指,當一個人受到群體施加在自己身上的壓力後,為了跟大家保持一致,那個人會改變自己的觀點、判斷和行為的現象。
受到別人影響並不是一件壞事,有時候在小事上,反而能節省自己獨立作判斷的時間。但是如果孩子長大後凡事從眾,那麼他就很難對一些事情負起責任,也無法發揮自己的能力和專長。
因此,父母要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當需要自己作判斷的時候,孩子能夠摒除周圍嘈雜的聲音,聆聽自己內心的需求,作出最準確的抉擇。
有一所學校曾經舉辦過這樣一項活動。他們邀請了一位德國化學家來展示一種揮發性液體。當時,學生們坐在一間大的階梯教室裡聽化學家的講座,化學家拿出了一個透明的玻璃瓶,說:「我現在要做個測試,看這種液體多久能揮發到整個教室,那麼凡是聞到一點味道的,請馬上舉手。」說著,他打開了瓶蓋。
不一會兒,一個又一個的同學都舉起了手,不到兩分鐘,幾乎全部同學都舉起了手。
這時,化學家笑了,說瓶子裡其實裝的是蒸餾水,根本不是什麼揮發性液體。學生們受到了化學家和他人的暗示,誤以為自己真的聞到了液體的氣味。
還有一個經典的從眾例子,如果街上有個人抬頭往天上看,那麼就會有人也跟著他往天上看。街上其他的人,看到有兩個人往天上看,就會認為天上一定有什麼不同尋常的東西,也會停下腳步往天上看。這麼一來,就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往天上張望。
人很容易受到他人的影響,也因此容易受騙。很多網絡騙局正是利用了人們這種心理,覺得越多人做的事情就越對,越多人買的東西就越好。如果盲目地從眾,就容易中圈套,甚至上當受騙。
適當贊同別人的意見,和別人做一樣的事情,有利於孩子融入群體。但是父母要提醒孩子,不能凡事都從眾。下面幾點是父母需要注意的:
1.大家都說好的並不一定適合自己
當孩子攀比心理嚴重的時候,父母要讓孩子明白,大家都說好的東西並不一定真的好。流行的東西並不一定適合自己,如果不適合自己,反而變成了「雞肋」。孩子要買的時候,父母要引導孩子思考,這個東西家裡是不是已經有類似的,買回來是不是真的能用得上。衡量了各方面因素後,認為值得買再買。
2.讓孩子告別依賴,學會自己思考和判斷
孩子不僅會受到周圍老師、同學的影響,更容易受到父母的影響。父母往往會注意孩子的老師、同學對他的影響,忽略了自己對孩子的影響。當孩子過於依賴父母的時候,父母要學會放手讓孩子自己作決定,作選擇。
3.在孩子思維尚未成熟時,不要讓孩子沉浸於社交網絡
隨著社交網絡的發達,孩子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到各種各樣的人和事。網絡就像一把「雙刃劍」,它在很多時候剝奪了孩子獨立思考的機會。孩子如果只關注自己喜歡的東西,那麼就只會聽到跟自己一樣的想法,聽到贊同自己的聲音,思維就會越來越狹窄。在孩子思維尚未成熟的時候,父母需要控制孩子上網的時間和登錄的網站,不要讓孩子沉溺於社交網絡。
從眾心理人人皆有,但是過分被動地從眾,只會利大於弊。讓孩子形成獨立思考的能力,父母不僅需要提醒孩子多反思,自己也要對孩子的事情少幹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