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課堂:你之所以活得不成功,是因為「從眾效應」在作祟

2020-12-17 小潘談情說愛

小潘·心理學課堂

高中的時候,我們都學過「從眾心理」。當然這裡說的「從眾效應」和政治課上的本是同根生,但是又略有不同。人是群居動物,在群體的影響下,人會不自覺地改變自己,使自己與他人更相似,以此來融入集體。但是每個人天生就是與眾不同的,你又何必隨大流?

近代中國人「從眾」的淵源大約從那個特殊的時代開始。在那段時間,所有人穿一樣的衣服,稍微有些與眾不同就會被扣上各種帽子。於是人們開始被束縛,開始循規蹈矩。就算那個時代已經離我們遠去,我們已經養成了習慣,有點不同就自問是否合適。個性被壓抑了那麼多年,再要去解放談何容易。在《宮女談往錄》中,一位白頭宮女追憶往事,稱因為睡覺姿勢被打了那麼多年,再也不敢胡亂睡覺了。我們也一樣。個性壓抑了那麼多年,就算再重新給你自由的環境,你也很難真正放得開。時間終會給我們答案。

記得小時候有那種同學,從來不會反駁老師說的任何東西,總是用心做著筆記,沒有一點自我。這樣的人是沒有存在感的,就算畢業以後偶然有人提到,也大概想不起她們的名字。她們也大抵平庸。反而是那些上學時就很有個性的人,談戀愛,抽菸,叛逆。大家都能記得她們。有趣的是,這樣的人通常都相對成功,也有更多人喜歡。因為她們敢於去做別人不敢做的事,冒天下之大不韙。於是她們有體面的工作,成熟的對象,還有幸福的婚姻。相比那些唯唯諾諾什麼都不敢做的人,她們太成功了。

個性解放不是一個人就能說了算。要做到和其他人不一樣需要勇氣。因為你知道你要面對什麼,你的個性才顯得難能可貴。人最珍貴的地方在於他知道即將面臨的處境,還依然大無畏。強者如斯,無所畏懼。

相關焦點

  • 社會心理學:從眾效應,你是否還在走尋常路?
    你是否也有過這種情況,當在過馬路,紅燈亮,路上沒有來往的車輛,看到別人都陸續穿過馬路時,自己也跟隨著大家邁出腳步?我想我上面提出的行為,是每個人不可避免都會出現的行為。大家是否了解這些行為背後的心理學效應呢?如果你不了解的話,那現在就讓我們一探究竟吧。這些行為背後隱藏的都是一個心理學效應:從眾效應。
  • 從心理學實驗到網際網路產品設計02:利用從眾效應,引導用戶行為
    本文介紹社會心理學的從眾效應,描述實驗設計並分析結果,展示從眾效應在產品設計中如何應用。一、前言前文中,筆者介紹了行為主義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的定義和研究方向,追本溯源,我們再來看看心理學的定義和研究目的。心理學是關於個體行為及精神過程的科學研究,既是理論學科,也是應用學科。
  • 拿起來就用的心理學,樂隊花車效應:從眾心理對你有哪些幫助呢?
    心理學是一門揭示人的心理活動規律的科學,是一門讓人變得更聰明的學問,也是一門非常實用的學問。不過,要想利用好心理學,必須有一個前提:你得了解心理學。正如我們常說的,要「行」,必須先要「知」。「行」和「知」往往是聯繫在一起的,但是只有先「知」,才能後「行」。從這一點上來說,要想把心理學當成一種工具,拿起來就用。
  • 從眾心理:在權威效應和多元無知效應的影響下,保持清醒的思考
    一個較小的群體就可以引發強大的從眾效應。他在實驗中,讓1、2、3、5、10或15人在人行道上抬頭觀望,當人群規模從1上升到5的時候,過路人同樣抬頭觀望的比率穩步上升直到接近80%,規模從5上升到10人的時候比率卻緩慢下降,繼而10至15人間又出現上升,不過上升幅度不如從前。
  • 善於運用從眾效應,有利於你的推銷
    有這樣一則故事,可以說明從眾效應。在一家餐飲裡,有兩名女招待,其中一名為了得到顧客的小費,所以在小費盤裡放上10美分的硬幣來引誘顧客,而另外一名也學著她這樣做,只不過她在小費盤裡放了25美分的硬幣。從眾是一種普遍的社會心理現象,它本身並無好不之分,其作用取決於在什麼問題及場合上產生從眾行為。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從眾傾向,總是傾向於跟隨大多數人的想法或態度,以此證明自己並不孤立。
  • 知道這3個心理學效應的,一定是個有故事的人
    今天要為您分享的就是莊晞簡的《你不可不知的60個心理定律》,這本書全是經典心理學效應的乾貨,幫助您對普遍存在的心理學效應有個全面的了解。2、出處:這個效應是以一位廣受歡迎的著名魔術師肖曼·巴納姆來命名的,他曾經在評價自己的表演時說:「他的節目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節目中包含了每個人都喜歡的成分,所以每一分鐘都有人上當受騙。」
  • 《羊群效應》:從眾與盲從到底哪個更多一點?每天學點心理學知識
    其實「羊群效應」也叫」從眾效應」,從眾效應又被稱為「跟尾狗效應」,也就像是跟在別人身後的狗一樣,自己不會作出決定其實都是店家事先安排好的託兒們去排大隊,然後真正的羊群就會跟進,最後大家看似很火的網紅店就這麼孕育而生了,而且是屢試不爽的賺錢手段,所以你看從眾心理很容易導致盲從,而盲從往往會陷入騙局或遭到失敗。
  • 消費心理學:為什麼有些人執著於「購物狂歡」?從眾、求異和攀比
    從消費心理學中的從眾心理、求異心理和攀比心理來進行解讀該行為。在心理學中有一個有趣的「羊群效應」足以解釋購物狂歡的行為。心理學裡經常用「羊群效應」來描述個體的從眾跟風行為。羊群平時在一起時,經常盲目地左衝右撞。當領頭羊動起來,其他的羊也會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顧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遠處有更好的草。當你看到一些價格很誘人的商品時,再加之很多人去購買,此時你也會產生強烈的購物衝動。
  • 改變生活的心理學法則(從眾心理)
    從眾心理:人云亦云,盲目跟風(1) 儘管暈輪效應是一種容易將人導入認知誤區的心理效應,如果運用得當,我們也能夠化腐朽為神奇,將它變作一塊通往成功之路的墊腳石。從眾心理是指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在知覺、判斷、行為等方面與大眾趨於一致的心理現象。「從眾」是一種比較普遍的社會心理現象,通俗地解釋就是「人云亦云」、「隨大流」。一般而言,大多數人的意見比個人的更具有科學性,少數服從多數,也有可取之處。但是,若不加思考便盲目地服從多數,隨大流,則是消極的「盲目從眾」,這是不可取的。美國人詹姆斯?
  • 心理 | 看看你是否丟失了自己——從眾效應
    從眾效應,也稱「從眾心理」,是指個體在受到真實或臆想的群體影響下,往往會在認識和行為上以多數人或者權威人物的行為為準則,並且朝著與之一致的方向變化。從眾效應是一種普遍的社會心理現象,既包括思想上的從眾,又蘊含了行為上的從眾。實驗表明,只有小部分人能夠保持獨立性,不被從眾。因此,從眾效應是普遍所有的心理現象,也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隨大流」。
  • 心理學:你之所以能,是因為相信能
    而據心理學發現,積極自信的人無論是機會還是想做成一件事,他們成功的概率也會更大。這是為何?今天我們要探討的就是一個人要想做成一件事,成為一個有出息的人,我們必須學會牢記這句話,人之所以能,乃是相信自己能。
  • 心理學:有時候不想從眾,卻難以抗拒深深的恐懼感
    所羅門·阿希是格式塔學派的心理學家,他通過20世紀50年代的線段實驗,向世人展示了人的想法是多麼容易被別人的意見所左右,並成為了心理學教科書上絕對不能落下的著名學者。線段實驗的內容大致如下。從眾是本能。我們都有著看到別人的行為之後,調整個人行為的本能。如果沒有這種本能,就不會有人類共同體,也不會有文化。「我也用一下別人製作的工具吧」,正是因為有了這種欲求,所有新發現才會那麼容易得到傳播;如果沒有從眾本能,那麼,我們通過觀察別人的行為進行學習的能力,也將失去意義。也就是說,從眾是由於人類的社會性。
  • 淺析從眾效應對教育的啟示
    在教育和教學中,從眾效應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一個老師布置得作業太多、太難,部分學生完不成作業,就去抄襲同學的作業。如果老師沒有發現或者雖然發現了但沒有及時制止學生的抄襲行為,也沒有改變自己布置作業的數量和難度,那麼其中那些原來能夠獨立完成作業的學生也去抄襲作業,最後整個班級抄襲成風。這是從眾效應不利的一面。
  • 心理學中的巴納姆效應在生活中的運用
    這就是心理學效應—「巴納姆效應」。 正因為如此,人常常迷失在自我當中,很容易受到周圍信息的暗示,並把他人的言行作為自己行動的參照,從眾心理便是典型的證明。
  • 心理學:掌握「從眾心理」,避免災禍上身,使管理得心應手
    在生活中,經常會發生由「從眾心理」帶來的惡果,有的是聚眾鬥毆鬧出人命,有的是跟風經商血本無歸,還有的是結夥鬧事身陷囹圄。反過來,如果善用「從眾心理」,也同樣會產生積極的社會效應,比如有一個孤僻、木訥、膽小的人,通過不斷參加一些大型社交活動,不斷和那些外向的人一起「瘋狂」,慢慢地他的性格就會發生改變,開始變得合群、開朗起來。
  • 消費中的心理技巧:從眾心理
    物品短缺往往會誘發非理性消費,但即使是並不短缺的東西,若輿論或他人的影響,也會導致哄搶,人們之所以會這樣,主要是受到從眾心理的影響。在行為金融學中,從眾心理也稱「羊群效應」是比較典型的現象。從眾行為讓投資者放棄了自己的獨立思考,必然成為無意識投資行為者,這其中蘊藏著極大的風險。
  • 心理小課堂--羊群效應(從眾心理)Herd Effect
    人們有一種從眾心理,由此而產生的盲從現象就是「羊群效應」。很多時候我們不得不放棄自己的個性去「隨大流」,因為我們每個人不可能對任何事情都了解得一清二楚,對於那些不太了解,沒把握的事情,往往「隨大流」。持某種意見人數多少是影響從眾的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很少有人能夠在眾口一詞的情況下,還堅持自己的不同意見。壓力是另一個決定羊群效應的因素。
  • 心理學:有時候不想從眾,卻難以抗拒深深地恐懼感
    所羅門·阿希是格式塔學派的心理學家,他通過20世紀50年代的線段實驗,向世人展示了人的想法是多麼容易被別人的意見所左右,並成為了心理學教科書上絕對不能落下的著名學者。線段實驗的內容大致如下。如果被試者和工作人員一樣選擇錯誤答案,那麼,他就屈服於集體的從眾壓力的人;如果被試者說出了正確答案,那麼,他就屬於排除了從眾壓力,遵從事實的人。在123名被試者中,有大約67%的被試排除了集體的壓力,說出了正確答案。
  • 心理學效應之暗示效應
    我們的古人雖然沒有讀過心理學,也說不出「暗示效應」的專業術語,但他們卻會運用暗示效應。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三國演義》中的「望梅止渴」。曹操有次率兵遠途跋涉,天氣炎熱,官兵們又累又渴,偏偏又找不到水井和溪流。於是曹操大喊:「前面山上有一片梅林……」因為梅子是酸的,所以一提到梅子,「酸」的心理暗示便發揮了作用,於是,人們的口腔便大量分泌唾液,起到了暫時解渴的效果。
  • 扒下「算命」「星座」大師的底褲:原來是心理學「巴納姆效應」
    心理學的研究揭示,人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別適合他。即使這種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認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曾經有心理學家用一段籠統的、幾乎適用於任何人的話讓大學生判斷是否適合自己,結果,絕大多數大學生認為這段話將自己刻畫得細緻入微、準確至極。下面一段話是心理學家使用的材料,你覺得是否也適合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