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潘·心理學課堂
高中的時候,我們都學過「從眾心理」。當然這裡說的「從眾效應」和政治課上的本是同根生,但是又略有不同。人是群居動物,在群體的影響下,人會不自覺地改變自己,使自己與他人更相似,以此來融入集體。但是每個人天生就是與眾不同的,你又何必隨大流?
近代中國人「從眾」的淵源大約從那個特殊的時代開始。在那段時間,所有人穿一樣的衣服,稍微有些與眾不同就會被扣上各種帽子。於是人們開始被束縛,開始循規蹈矩。就算那個時代已經離我們遠去,我們已經養成了習慣,有點不同就自問是否合適。個性被壓抑了那麼多年,再要去解放談何容易。在《宮女談往錄》中,一位白頭宮女追憶往事,稱因為睡覺姿勢被打了那麼多年,再也不敢胡亂睡覺了。我們也一樣。個性壓抑了那麼多年,就算再重新給你自由的環境,你也很難真正放得開。時間終會給我們答案。
記得小時候有那種同學,從來不會反駁老師說的任何東西,總是用心做著筆記,沒有一點自我。這樣的人是沒有存在感的,就算畢業以後偶然有人提到,也大概想不起她們的名字。她們也大抵平庸。反而是那些上學時就很有個性的人,談戀愛,抽菸,叛逆。大家都能記得她們。有趣的是,這樣的人通常都相對成功,也有更多人喜歡。因為她們敢於去做別人不敢做的事,冒天下之大不韙。於是她們有體面的工作,成熟的對象,還有幸福的婚姻。相比那些唯唯諾諾什麼都不敢做的人,她們太成功了。
個性解放不是一個人就能說了算。要做到和其他人不一樣需要勇氣。因為你知道你要面對什麼,你的個性才顯得難能可貴。人最珍貴的地方在於他知道即將面臨的處境,還依然大無畏。強者如斯,無所畏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