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有時候不想從眾,卻難以抗拒深深的恐懼感

2020-10-05 黑馬原創文章

所羅門·阿希是格式塔學派的心理學家,他通過20世紀50年代的線段實驗,向世人展示了人的想法是多麼容易被別人的意見所左右,並成為了心理學教科書上絕對不能落下的著名學者。

線段實驗的內容大致如下。

阿希招募了一批實驗的被試人員,在這其中阿希安排幾個工作人員在其中,混入其中的工作人員和真的被試都是二十幾歲的年輕男子,而且,這些年輕人在參加這個實驗之前從來都沒有見過面。真被試者和工作人員圍坐在實驗室的桌子周圍之後,研究人員進去了觀察室內,實驗開始。

研究人員先給被試者們先給被試人員看了第一張卡片,卡片上畫著一條直線。展示完第一張卡片之後,研究人員把第一張卡片收了起來,之後,又拿出了第二張卡片。第二張卡片上畫著長度不相同的三條直線,研究人員讓他們依次大聲地說出這三條直線中哪一條直線的長度與第一張卡片上的直線相同。


在前幾次的實驗中,混入其中的工作人員和真的被試人員都輕易地說出了正確答案。但是,在正確答案是第二條線的情況下,如果工作人員都說是第三條線,那麼,真的被試者會做什麼樣的回答呢?如果被試者和工作人員一樣選擇錯誤答案,那麼,他就屈服於集體的從眾壓力的人;如果被試者說出了正確答案,那麼,他就屬於排除了從眾壓力,遵從事實的人。

在123名被試者中,有大約67%的被試排除了集體的壓力,說出了正確答案。但是,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對於自己要說出正確答案的事實,感到非常恐懼。

而且,大約有33%的被試者在苦惱之後,終於屈服於集體的壓力,選擇了錯誤的答案。

從眾是本能。我們都有著看到別人的行為之後,調整個人行為的本能。如果沒有這種本能,就不會有人類共同體,也不會有文化。

「我也用一下別人製作的工具吧」,正是因為有了這種欲求,所有新發現才會那麼容易得到傳播;如果沒有從眾本能,那麼,我們通過觀察別人的行為進行學習的能力,也將失去意義。也就是說,從眾是由於人類的社會性。


多虧了從眾本能,我們才可以輕鬆學習到別人經過失敗之後獲取的經驗;也正是因為有了從眾本能,我們才能減少犯錯誤的概率。而在這些被避免的錯誤當中,有的可能就是威脅生命的致命錯誤。

從進化論的角度來講,我們是善於從眾的祖先們的子孫,而那些不懂得從眾的先人們早已在進化的過程中被淘汰。

但是,任何事情都存在著兩面性。我們不能一概而論地認定從眾效應就是完全積極有益的,所以在某些時候,我們仍然需要拿出堅決的態度去戰勝從眾的本能。例如,但凡成功的人,普遍都有股特立獨行的氣質,當別人對電腦的潛在價值做出保守評價時,那些仍然堅持鑽研電腦的技術人員引領了今日的IT革命。也就是說,從眾本能對於人類所起的作用雖毋庸置疑,但懂得什麼時候從眾,什麼時候堅持個人觀點的人,才是一個真正的勝者。



相關焦點

  • 心理學:有時候不想從眾,卻難以抗拒深深地恐懼感
    所羅門·阿希是格式塔學派的心理學家,他通過20世紀50年代的線段實驗,向世人展示了人的想法是多麼容易被別人的意見所左右,並成為了心理學教科書上絕對不能落下的著名學者。線段實驗的內容大致如下。如果被試者和工作人員一樣選擇錯誤答案,那麼,他就屈服於集體的從眾壓力的人;如果被試者說出了正確答案,那麼,他就屬於排除了從眾壓力,遵從事實的人。在123名被試者中,有大約67%的被試排除了集體的壓力,說出了正確答案。
  • 心理學:從眾心理到底好不好?
    當我們批評人們追趕潮流,沒有自己的判斷和主見,別人有什麼自己也要什麼的時候,往往說這是從眾心理在起作用,甚至將之描繪於盲從。但我們在群體中生活,要融入群體中,得到群體的接納,開展群體間的合作與交往,難免在很多場景下要「從眾」的,實際上,主要的衝突在於個人的信念和群體的信念是否一致。我們先從心理學上,認識一下什麼是從眾。從眾,是指由於群體的壓力而改變個體自己的行為或信念,其表現形式有兩種。
  • 社交心理學:從眾心理,權衡在自己!
    大多數人幹什麼,我們也跟著幹;大多數人認為什麼是正確的,我們也跟著學;其實這種現象歸根結底是心理作用的結果,即"從眾心理"。從心理學角度看,從眾是指個人的行為和觀念受群體的引導或壓力影響,從而向與大多數人相一致的方向變化的現象。在生活中,我們很多行動和思想都來自大眾。從眾心理對我們的決策起著重要作用。
  • 心理學:人為什麼對蛇懷有恐懼感?
    人是持有兩面性的存在,這個觀點便是出自於榮格的分析心理學。榮格的集體潛意識概念在現代心理學領域幾乎得不到採用。像這樣不能客觀地判斷對錯的主題是難以成為科學探究對象的。榮格又以人類對蛇或黑夜有著共同的恐懼感為由,把它說成是集體潛意識的證據,但是現代心理學家們把這種現象簡單地用本能進行了充分的說明
  • 什麼樣的男人能讓離過婚的女人難以抗拒?兩個女人說出了心裡話
    文|老段談情感話題:「你認為什麼樣的男人能讓離婚的女人難以抗拒?」評論區告訴我!在現實生活中,不是所有女人的婚姻都是幸運的,很多女人都離過一次婚,她們對待婚姻,心中已經有了恐懼感。女人離婚後,把一切錯誤的根源都歸咎在男人身上,始終認為是男人的錯,這男人給她的恐懼感。所以,離婚後的女人,有的不敢找男人,有的想再婚,但是怕自己的真心又會付錯,不得不慎重對待。但是,女人始終是女人,也是需要男人來疼愛的,那麼,離過婚的女人,最難抗拒什麼樣的男人呢?
  • 善用3種消費心理,讓你的目標顧客難以抗拒
    善用3種消費心理讓你的目標顧客難以抗拒1.從眾心理從眾心理,指的是個體總會以大多數人的決定作為行動的依據,一來是為了降低風險;二來是為了跟隨大眾的腳步,不至於孤立或者落後。 如何利用從眾心理影響目標群體呢?製造熱銷的現象或者展示量大的數據。
  • 心理學解讀:關於「從眾」心理的所有關鍵點,都在這裡了
    大家好,歡迎來到「倚龍的讀書俱樂部」關於《心理學百科》的解讀。今天這一講,我們要講的是社會心理學家所羅門阿希(Solomon Asch)的「從眾」心理研究。也就是群體的壓力,到底會對我們的個人決策產生多大的影響?
  • 改變生活的心理學法則(從眾心理)
    從眾心理是指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在知覺、判斷、行為等方面與大眾趨於一致的心理現象。「從眾」是一種比較普遍的社會心理現象,通俗地解釋就是「人云亦云」、「隨大流」。一般而言,大多數人的意見比個人的更具有科學性,少數服從多數,也有可取之處。但是,若不加思考便盲目地服從多數,隨大流,則是消極的「盲目從眾」,這是不可取的。美國人詹姆斯?
  • 從心理學實驗到網際網路產品設計02:利用從眾效應,引導用戶行為
    本文介紹社會心理學的從眾效應,描述實驗設計並分析結果,展示從眾效應在產品設計中如何應用。一、前言前文中,筆者介紹了行為主義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的定義和研究方向,追本溯源,我們再來看看心理學的定義和研究目的。心理學是關於個體行為及精神過程的科學研究,既是理論學科,也是應用學科。
  • 社會心理學:從眾效應,你是否還在走尋常路?
    大家是否了解這些行為背後的心理學效應呢?如果你不了解的話,那現在就讓我們一探究竟吧。這些行為背後隱藏的都是一個心理學效應:從眾效應。它是指在群體中,個體受到群體的影響而改變自己想法和行為,並朝著群體行為靠近的一種心理學效應,也可以說是所謂的跟風,隨波逐流。它也類似於經濟學中的羊群效應(頭羊動了,其他羊也跟著轟動的現象,一般是描述經濟個體的從眾心理)。
  • 四種最詭異的心理學現象 | 人類無法抗拒
    其中,整理出了10大心理學效應,屬於一種規律性總結,下面,介紹四種最詭異的心理學現象——人類無法抗拒。破窗理論破窗理論是犯罪學中的一個理論,由詹姆士·威爾遜(James Q. Wilson)及喬治·凱林(George L. Kelling)提出,講的是,一棟房子一旦出現了殘缺的窗戶又沒有及時修理,那麼,其它的窗戶也會被陸續打破,從而導致入室盜竊案件的發生。
  • 「從眾心理」的妙用
    結果發現:平均有33%的人判斷是從眾的,有76%的人至少做了一次從眾的判斷。而在正常的情況下,人們判斷錯的可能性還不到1%。當然,還有24%的人始終堅持了按照自己的正確判斷來回答。阿希的實驗讓人們都感到吃驚,誰誤導了那些參與實驗的大學生?阿希,還是參與實驗的人?圖片還是線段?心理學上認為都不是,而是人們習慣性的從眾心理。
  • 消費心理學:為什麼有些人執著於「購物狂歡」?從眾、求異和攀比
    #消費心理學從消費心理學中的從眾心理、求異心理和攀比心理來進行解讀該行為。在心理學中有一個有趣的「羊群效應」足以解釋購物狂歡的行為。心理學裡經常用「羊群效應」來描述個體的從眾跟風行為。羊群平時在一起時,經常盲目地左衝右撞。當領頭羊動起來,其他的羊也會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顧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遠處有更好的草。當你看到一些價格很誘人的商品時,再加之很多人去購買,此時你也會產生強烈的購物衝動。
  • 難以抗拒的真愛截圖
    難以抗拒的真愛截圖
  • 學會一招營銷心理學之從眾心理
    從眾心理,就這樣深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不管你在網上購物,還是到門店買東西,無時無刻不受從眾心理的影響。首先我們先了解為什麼從眾心理會對我們發揮著巨大的能量?從眾就是人們會不自覺模仿他人的決策及行為,因為這是人的天性。
  • 從眾的你,是不是就屬於唯唯諾諾的人呢?
    這樣描述下來,好像與唯唯諾諾的形象一致,那麼,我們是不是就可以說,選擇從眾的第三類人就是唯唯諾諾的人呢?並不是。很明顯,唯唯諾諾是一個完全負面否定的標籤,但是在心理學中,「從眾」這個詞本身是不含消極的價值判斷的,你不能說從眾一點都不好,也不能說從眾就是好的。
  • 社會心理學——人們為何而從眾讀後感
    人們究竟為什麼會從眾?人們從眾有很多方面的原因,兩種最主要的原因是希望正確和希望被喜歡。在大眾眼中,好像很多人認同的就是正確的理論,雖然大部分確實如此,但真理有時確實掌握在少數人手中。希望被喜歡也就是希望被大家接受,也就是所謂的和大眾有共同的話題。
  • 心理學:這幾種女人,讓男人難以「抗拒」
    以下的這幾種女人,往往讓男人無法抗拒。 心理學上有一個體貌效應,說的是因人的身材和相貌而導致認識上的偏見。
  • 心理學課堂:你之所以活得不成功,是因為「從眾效應」在作祟
    小潘·心理學課堂高中的時候,我們都學過「從眾心理」。當然這裡說的「從眾效應」和政治課上的本是同根生,但是又略有不同。近代中國人「從眾」的淵源大約從那個特殊的時代開始。在那段時間,所有人穿一樣的衣服,稍微有些與眾不同就會被扣上各種帽子。於是人們開始被束縛,開始循規蹈矩。就算那個時代已經離我們遠去,我們已經養成了習慣,有點不同就自問是否合適。個性被壓抑了那麼多年,再要去解放談何容易。在《宮女談往錄》中,一位白頭宮女追憶往事,稱因為睡覺姿勢被打了那麼多年,再也不敢胡亂睡覺了。我們也一樣。
  • 陽光行動|走近「從眾心理」~
    今天,安安就跟大家聊一聊心理學上的「從眾心理」!從眾心理(conformity behavior)從眾心理,關於從眾的原因1當個體在群體中,為了適應環境,融入集體,個體會傾向於從眾。2個體擔心自己偏離群體,不想突出,被獨立,於是從眾。3當對某個問題,事件缺乏自己獨立見解時,個體傾向於對照群體其他大多數的意見,選擇從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