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眾心理:不介入的旁觀也是一種從眾

2020-12-17 朵媽育兒經噠

經常會看到這樣的例子。一位老人在街上摔到,周圍一群人在旁觀,但是沒有人上前去幫助老人。

為什麼旁觀者不去幫助老人?難道是我們社會道德水平退步了嗎?

這些年社會經濟水平顯著提高,國民收到更好的教育,社會道德水平肯定是提高了,年輕人的道德水平比一代更高。如果,你要舉個別案例說明現在年輕人的道德水平是如何的降低,那我只能說,你是在抬槓。因為我在闡述宏觀上的一個現象,你用個別案例來反駁,這是標準的抬槓。

旁觀者沒有去幫助老人,其實這背後是從眾心理在作祟。因為不介入的旁觀也是一種從眾。

文首處的那個案例,圍觀者都親眼目睹了老人在街上摔倒,如果要帶老人去醫院檢查,這個行為會有很多風險,比如經常在新聞報導上看到,路人好心帶老人去醫院,結果等到老人家屬過來,好心路人卻被認定為肇事者。所以,看到老人摔倒時,每個旁觀者感受到的責任會擴散。

是不是所有的情況的旁觀者都會被被擴散到每一個人,而導致旁觀者採取一種不介入的態度?

看看下面這個案例。在一次野營時,到了晚上,我們都已經打好帳篷休息了,但是突然聽到一個尖叫,我本能地爬起來看外面發生了什麼事。當我把帳篷打開時,看到幾十個燈光從四面八方匯集到一點,這是幾十個野營者跑去救助那個發出尖叫的人時手裡拿的手電筒。事情搞清楚了,因為當事人不小心把煤油燈摔倒了,燒起來了,好在沒有造成人員傷害。

你看這個案例中,這些野營者會很主動積極地過去幫忙,這與文章開頭的那個案例中,旁觀者的態度是截然不同的。

這兩個案例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呢?

首先,野營同伴並非毫不相干的人,而是一種志趣相同、休戚與共群體,更加願意幫助其它個體。其次,野營同伴第二天難免會發生面對面的交流,討論昨晚發生的事情。

所以,旁觀者是不介入的態度,還是積極主動提供幫助,與當時的社會環境有很大的關係。

那麼,在危急情況下,怎麼提高旁關注的幫助傾向?

第一,受害者面對的情況是緊急事件,並且,緊急事件越確切,人們提供幫助的可能性就越大。如果受害者發生的事情是無關輕重的,那麼旁觀者更有可能採取一種不介入的態度。

第二,旁觀者不能推卸自己的責任時,旁觀者提供幫助的可能性會更大。也就是說當旁觀者不能推卸自己責任時,或者只有自己知道緊急時間是,旁觀者會更快地介入幫忙。

第三,當提供幫助的代價很低時,旁觀者提供幫助的可能性會更大。如果一些簡單的操作就能幫助受害者擺脫緊急情況,旁觀者會更加願意幫助受害者。

第四,當提供幫助能夠帶來一定的好處時,旁觀者提供幫助的可能性會更大。如果,幫助了受害者,我們能夠得到一些好處,不管是個人榮譽,還是物質上的回報,我們會更加願意幫助受害者。

第五,當旁觀者與受害者是休戚與共的緊密關係時,旁觀者也會更加願意提供幫助。因為當受害者和我們是很親近的關係時,我們更加會產生一種移情作用,去幫助受害者脫離險境。

上面五點,就是在緊急情況下,提高旁觀者幫助傾向的五種因素。

社會心理學作為一門科學,最後一定要應用到社會生活中,才能體現出它的價值。所以,我們在現實生活中,一定要多觀察、多思考、多實踐,才能真正地理解社會心理學。

歡迎關注我的帳號,一起學習社會心理學,讓自己變成一名合格的社會

相關焦點

  • 社會心理學之從眾心理:我們為什麼會從眾?
    這就是今天我們要討論的社會心理:從眾心理。簡單來說,從眾是人受到群體壓力而跟從群體選擇的一種社會心理。我們思維裡有這種潛意識「別人是這麼做的,我也這麼做,就不會錯,或者不會收到傷害」,從眾能夠給我們帶來一種安全感。
  • 從眾心理——你是從己還是從眾?
    權益從眾:外在行為與群體一致,內心懷疑,只是迫於群體壓力附和群體要求。這種內外不一致會導致認知失調和焦慮。:內心與群體一致,但是由於各種原因,外在表現與群體主流不一致。對從眾心理有興趣的也可以去看廣東衛視的一檔節目,電梯裡的從眾行為觀察,雖然是以幽默的形式展現,卻很好的解釋了從眾的原因。
  • 從眾心理:影響從眾心理的5個因素,掌握後再也不被操縱了!
    從眾是一種普遍的社會心理,在很多場景下我們的決策都會受到從眾心理的影響。我們經常會看到某家餐廳外面,等候用餐的人排著長長的隊伍,讓來來往往的路人會駐足停留,這家店生意真好,「我也想試一下」,於是也跟著排隊去,等候兩小時,終於吃上這家「網紅」餐廳的招牌菜,結果卻大失所望。過兩天這家網紅店被爆出排隊的人都是老闆親自僱的。
  • 「從眾心理」的妙用
    心理學上認為都不是,而是人們習慣性的從眾心理。實驗中前五位實驗參與者用錯誤的答案,影響了第六個人最終做出的判斷,進而引發出這種錯誤的認知。從影響力角度而言,這意味著:那些試圖影響他人的人,可以利用這種從眾心理來有效地影響他人。
  • 社會心理學——從眾心理讀後感
    在高中政治課本中,有一本書叫做經濟生活,其中介紹了幾種消費心理:從眾心理、求異心理、求實心理等等。每一種心理都有其好處與壞處,從眾心理為某一產品帶來的大量訂單可以促進某一行業或產品的壯大,但盲目從眾一定是不可取的;求異心理可以為社會帶來新的潮流趨勢,甚至可以產生新的技術,但過分前衛可能會被社會接受不了;求實心理讓大家理性消費,但過分求實,可能或造成消費欲望不強。但是對於現在來說,佔據主流的一種消費心理就是從眾心理,從眾,是指改變自己的信念或行為,以符合其他人行為的傾向。
  • 改變生活的心理學法則(從眾心理)
    從眾心理:人云亦云,盲目跟風(1) 儘管暈輪效應是一種容易將人導入認知誤區的心理效應,如果運用得當,我們也能夠化腐朽為神奇,將它變作一塊通往成功之路的墊腳石。說著,他打開了密封的瓶塞,讓透明的液體揮發……不一會,後排的同學,前排的同學,中間的同學都先後舉起了手。不到2分鐘,全體同學都舉起了手。此時,「化學家」一把把大鬍子扯下,拿掉墨鏡,原來他是本校的德語老師。他笑著說:「我這裡裝的是蒸餾水!」從眾心理是指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在知覺、判斷、行為等方面與大眾趨於一致的心理現象。
  • 什麼是中國人的從眾心理?
    之前,我們的國人被指做事情喜歡從眾,無論是闖紅燈過馬路還是在網絡上發表言論,都會跟著之前的人來決定自己的行為,而沒有自己正確的想法,這樣的從眾心理給別人留下了不好的印象。那究竟什麼是中國人的從眾心理呢?在現在這個手機十分方便又強大的時代,很多人可以靠手機了解整個世界今天都在發生些什麼事情。在提倡所有人可以發表自己的看法之後,少不了的就是網友們的點評。
  • 消費中的心理技巧:從眾心理
    物品短缺往往會誘發非理性消費,但即使是並不短缺的東西,若輿論或他人的影響,也會導致哄搶,人們之所以會這樣,主要是受到從眾心理的影響。在行為金融學中,從眾心理也稱「羊群效應」是比較典型的現象。從眾行為讓投資者放棄了自己的獨立思考,必然成為無意識投資行為者,這其中蘊藏著極大的風險。
  • 常見顧客心理分析:從眾心理
    常見顧客心理分析——從眾心理顧客在購物過程中都會呈現出一些心理變化,如果客服人員仔細觀察,就可以從顧客的表達中對其心理作出分析。本節筆者將對常見的7種顧客心理分別進行解讀,以期能夠給客服人員的溝通提供一定的借鑑。
  • 娃太「特」,家長的「從眾心理」要強加給孩子嗎?從眾不意味平庸
    說到底,父母都希望自家孩子是優秀的,出類拔萃的,既希望他能與眾不同,又擔心太過個性化而不能很好的融入群體,甚至因為「木秀於林,風必催之」,這種心態雖然有些自相矛盾,卻是父母為兒女最深層次的擔憂和希冀,父母的「從眾心理」是否要強加給孩子呢?
  • 從眾心理產生的原因淺析
    小傘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對於從眾心理原因的思考,因為知識面的局限可能會有許多遺漏和錯誤。從眾是由人自身所擁有的特徵和所處環境氛圍共同造成的!我覺得之所以選擇從眾是因為缺乏思考或者無法思考,而主動從眾和被迫從眾。
  • 陽光行動|走近「從眾心理」~
    今天,安安就跟大家聊一聊心理學上的「從眾心理」!從眾心理(conformity behavior)從眾心理,買東西時,我們不知道如何抉擇,總是更傾向於銷售比較快的。02 案例二過馬路時,紅燈亮起,來往沒有車輛,這時如果有人闖了紅燈,我們是不是也會跟著大家邁出腳步?
  • 《邏7識智》28:從眾心理
    從眾心理是一種心理狀態,它是指大眾沒有個人主見,追隨順從多數人的意見。 2、劃分式提問——從眾心理分為哪幾類?A、輕微的從眾心理、嚴重的從眾心理 B、正確的從眾心理、錯誤的從眾心理 C、好的從眾心理、壞的從眾心理
  • 心理 | 看看你是否丟失了自己——從眾效應
    從眾效應,也稱「從眾心理」,是指個體在受到真實或臆想的群體影響下,往往會在認識和行為上以多數人或者權威人物的行為為準則,並且朝著與之一致的方向變化。從眾效應是一種普遍的社會心理現象,既包括思想上的從眾,又蘊含了行為上的從眾。實驗表明,只有小部分人能夠保持獨立性,不被從眾。因此,從眾效應是普遍所有的心理現象,也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隨大流」。
  • 如果不認清從眾心理,可能會產生巨大的危害!
    這,便是從眾心理。它指的是指的是個體在真實的或想像的團體壓力下改變行為或信念的傾向。這個心理本身沒有好壞,可是卻值得我們額外的注意。有很多好的從眾心理,比如說去圖書館學習,因為大家都在學習,自己也投入到學習當中。
  • 顧客的從眾心理:顧客喜歡跟風
    顧客就是個人根據廣告效應和多數人的判斷產生的跟風行為,就是從眾心理,我舉個例:比如成都的一個奶茶店老闆你利用從眾心理和廣告效應,老闆每天叫100個人到他店子外面排隊買奶茶,路過的人群看到什麼店子生意那麼好肯定會多觀察,吸引顧客會嘗試,吸引客流
  • 巧用從眾心理去刺激顧客的購買慾
    他把若干松毛蟲放在一隻花盆的邊緣,使其首尾相接成一圈,在花盆的不遠處,又撒了一些松毛蟲喜歡吃的松葉,松毛蟲開始一個跟一個繞著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這一走就是七天七夜,飢餓勞累的松毛蟲盡數死去。而可悲的是,只要其中任何一隻稍微改變路線就能吃到嘴邊的松葉。
  • 為什麼大多數人都有從眾心理?
    從眾心理說好聽點是國人的「優良」傳統,難聽點就是愛湊熱鬧,隨大流從眾心理即指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而在自己的知覺、判斷、認識上表現出符合於公眾輿論或多數人的行為方式,而實驗表明只有很少的人保持了獨立性,沒有被從眾,所以從眾心理是部分個體普遍所有的心理現象從眾因素;1、群體因素
  • 杭州房產中介自述:淺談客戶的「從眾」心理
    表現在購物消費方面,就是隨波逐流的「從眾心理」,當有一些人說某商品好的時候,就會有很多人「跟風」前去購買,即使不怎麼好,也會在心理上有所安慰,畢竟大家都在買,肯定差不了,上當也不是自己一個人。「從眾」是一種比較普遍的社會心理和行為現象。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人云亦云」「隨波逐流」。大家都這麼認為,我也就這麼認為;大家都這麼做,我也就跟著這麼做。
  • 學會一招營銷心理學之從眾心理
    這也是這什麼我們看到一家新的麵包店奶茶店開張,總是會有一排顧客在店前不厭其煩地排隊,顯得這家店的產品很好吃,吸引了很多人來排除。就算有些顧客只是商家請來當託,但是往往我們還是會不自覺地被這樣的顧客群體吸引進去,排起了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