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會看到這樣的例子。一位老人在街上摔到,周圍一群人在旁觀,但是沒有人上前去幫助老人。
為什麼旁觀者不去幫助老人?難道是我們社會道德水平退步了嗎?
這些年社會經濟水平顯著提高,國民收到更好的教育,社會道德水平肯定是提高了,年輕人的道德水平比一代更高。如果,你要舉個別案例說明現在年輕人的道德水平是如何的降低,那我只能說,你是在抬槓。因為我在闡述宏觀上的一個現象,你用個別案例來反駁,這是標準的抬槓。
旁觀者沒有去幫助老人,其實這背後是從眾心理在作祟。因為不介入的旁觀也是一種從眾。
文首處的那個案例,圍觀者都親眼目睹了老人在街上摔倒,如果要帶老人去醫院檢查,這個行為會有很多風險,比如經常在新聞報導上看到,路人好心帶老人去醫院,結果等到老人家屬過來,好心路人卻被認定為肇事者。所以,看到老人摔倒時,每個旁觀者感受到的責任會擴散。
是不是所有的情況的旁觀者都會被被擴散到每一個人,而導致旁觀者採取一種不介入的態度?
看看下面這個案例。在一次野營時,到了晚上,我們都已經打好帳篷休息了,但是突然聽到一個尖叫,我本能地爬起來看外面發生了什麼事。當我把帳篷打開時,看到幾十個燈光從四面八方匯集到一點,這是幾十個野營者跑去救助那個發出尖叫的人時手裡拿的手電筒。事情搞清楚了,因為當事人不小心把煤油燈摔倒了,燒起來了,好在沒有造成人員傷害。
你看這個案例中,這些野營者會很主動積極地過去幫忙,這與文章開頭的那個案例中,旁觀者的態度是截然不同的。
這兩個案例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呢?
首先,野營同伴並非毫不相干的人,而是一種志趣相同、休戚與共群體,更加願意幫助其它個體。其次,野營同伴第二天難免會發生面對面的交流,討論昨晚發生的事情。
所以,旁觀者是不介入的態度,還是積極主動提供幫助,與當時的社會環境有很大的關係。
那麼,在危急情況下,怎麼提高旁關注的幫助傾向?
第一,受害者面對的情況是緊急事件,並且,緊急事件越確切,人們提供幫助的可能性就越大。如果受害者發生的事情是無關輕重的,那麼旁觀者更有可能採取一種不介入的態度。
第二,旁觀者不能推卸自己的責任時,旁觀者提供幫助的可能性會更大。也就是說當旁觀者不能推卸自己責任時,或者只有自己知道緊急時間是,旁觀者會更快地介入幫忙。
第三,當提供幫助的代價很低時,旁觀者提供幫助的可能性會更大。如果一些簡單的操作就能幫助受害者擺脫緊急情況,旁觀者會更加願意幫助受害者。
第四,當提供幫助能夠帶來一定的好處時,旁觀者提供幫助的可能性會更大。如果,幫助了受害者,我們能夠得到一些好處,不管是個人榮譽,還是物質上的回報,我們會更加願意幫助受害者。
第五,當旁觀者與受害者是休戚與共的緊密關係時,旁觀者也會更加願意提供幫助。因為當受害者和我們是很親近的關係時,我們更加會產生一種移情作用,去幫助受害者脫離險境。
上面五點,就是在緊急情況下,提高旁觀者幫助傾向的五種因素。
社會心理學作為一門科學,最後一定要應用到社會生活中,才能體現出它的價值。所以,我們在現實生活中,一定要多觀察、多思考、多實踐,才能真正地理解社會心理學。
歡迎關注我的帳號,一起學習社會心理學,讓自己變成一名合格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