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人民醫院兒科是一個有著35年歷史的科室。目前科室在編專職兒科醫師21人,其中主任醫師2名,副主任醫師7名,主治醫師5名,住院醫師7名。主要承擔兒科病區、兒科門急診、新生兒監護室、母嬰同室、豐惠分院的兒科工作。科室發展勢頭迅猛,新生兒診治水平日益提高,每月2次浙江省兒童醫院新生兒專家來院查房、講座並指導工作。兒科向亞專科發展,目前已開設小兒呼吸門診、小兒內分泌門診、小兒神經內科門診、小兒腎內科門診。
為新生兒保駕護航
小嬰兒呱呱墜地,向來被認為是一個家庭中的大喜事。然而,喜事也會遭遇「急轉彎」,那就是新生兒患病。而上虞人民醫院新生兒團隊常年都要跟新生患兒打交道。他們視每一個孩子如己出,孩子笑了,他們的臉上會綻放笑容;孩子哭了,他們會感到揪心。他們無微不至地呵護著含苞待放的花蕾,以高超的醫術,為每個家庭奏響希望之歌。
據不完全統計,每年,在兒科住院的新生兒多達六七百人次,他們大部分患新生兒黃疸、新生兒敗血症、早產兒、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症、新生兒肺炎、新生兒窒息、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等疾病。其中在小早產兒的救治能力上有了很大提高,今年以來,兒科新生兒團隊已經成功救治小早產兒20餘例,其中最小胎齡31+4周,最低體重1450g。
令兒科主任顧金愛印象深刻的是,今年5月份,一名懷孕32周的女士因羊水早破而提前入院,腹中幼小的生命不得不提前降生。體重只有2斤多的孩子心跳微弱,沒有自主呼吸,早早守在產房裡的新生兒團隊立刻展開了搶救,幾分鐘後患兒的心率逐漸恢復了正常。但由於孩子屬於早產兒,各臟器功能發育不健全,後期還需要面臨呼吸關、餵養關、感染關等多道生死關的挑戰。
為了挽救脆弱的小生命,新生兒團隊的醫護人員日夜輪班值守,時時監測生命體徵,調整呼吸機參數,一刻不敢懈怠。從3ml開始的微量餵養,到6ml,8ml,10ml……每天輕微地調整奶量,經過20個日日夜夜的堅守,小傢伙的體重比之前重了一斤,各項生命體徵也趨於平穩。
就在大家以為可以鬆一口氣的時候,小傢伙突然出現氧飽和度下降、腹脹等。經排查,考慮新生兒NEC,即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這對科室所有醫護人員來說,無疑是當頭一棒,他們的心都揪在了一起,難道說前面20個日夜的辛苦全都化為了泡影?
在這關鍵時刻,醫護人員並沒有退縮,因為他們知道,他們身上承載了一個家庭的希望。於是一邊安慰患兒家屬,一邊調整治療方案,決定再次讓患兒禁食。經過醫護人員的全力救治,3天後,患兒的情況得到了好轉,這給了醫護人員極大的信心。他們又開始了3ml、6ml、8ml……的新一輪餵養。
最終經過1個月的精心治療,小傢伙順利停掉氧氣,可以自己進食母乳,體重也長到了4斤。寶寶出院那天,患兒母親抑制不住眼淚,對全體醫護人員連連致謝。
每年,新生兒團隊都會收到無數個家庭送來的錦旗,一面錦旗背後就隱藏著一個感人的故事。但對新生兒團隊來說,他們早已將錦旗化作心中沉甸甸的責任。
為患兒化身「超人」
「孩子發燒幾天了?吃過哪些藥?」兒科醫生夏琪一邊仔細檢查患兒的喉嚨,一邊點著滑鼠,時不時地在鍵盤飛快敲字。上午9點半多,她已經接診了10名患兒了。
對她來講,這實在是稀鬆平常的一天。一般而言,上兒科一天要接診五六百名患兒,基本上一位醫生一天下來要看七八十人左右。病人一個接著一個,他們幾乎忙得連喝水的時間都沒有。
遇到流感季就更加不必多說。門診量陡增至七八百甚至上千名,無論是走廊還是霧化室、就診室幾乎裡三層外三層,前來就診的兒童及家長,臉上無不顯露出焦急和疲憊。
面對急劇上升的就診量,兒科醫生和護士都化身為「超人」,連上廁所都需要小跑。「基本上全科室都在加班加點,處於超負荷運轉的狀態。」顧金愛介紹,醫院也採取了不少措施來緩解這一緊張局面, 比如增派人手,安排有經驗的高年資專家坐診夜門診,一方面分擔夜間急診患兒的就診壓力,同時幫助解決夜間疑難雜症,為白天沒有時間就診的患兒提供專業的診斷。
「忙」幾乎是兒科醫生的常態,哪怕是在節假日裡,甚至是中秋節、春節等萬家團聚的節日裡,他們經常是舍小家,顧大家,一有緊急情況就立馬趕到醫院。
「辛苦我們倒還能克服,最怕遇到不理解的大人。」醫生坦言,由於兒童大多不能準確表達自己的病痛,所以兒科又有「啞科」之稱。相較於其他科室,兒科是更加考驗醫生心理素養,因為醫生不僅要治好患兒的病,還要顧及患者和家屬的心理感受。怎麼和他們打交道,是一門學問。
「小孩子都是家長的心頭肉,但凡有個頭疼腦熱家長就緊張得不行,我們同樣身為父母,這種心情很能理解。」顧金愛說,上虞人民醫院兒科住院部接診的以肺炎患兒居多,疾病痊癒需要有個過程,但有些家長心裡就特別著急,兩三天沒什麼起色就要找醫生「理論」了,這種時候,醫護人員只能耐心解釋,不厭其煩地解答,緩解家長的緊張情緒。
打造學習型團隊
每天早上8點左右,兒科住院部裡都會發生一次「思維碰撞」。當班醫護人員就前一天碰到的病例進行分析討論,並對今天的著重點進行講解。
這是兒科團隊打造學習型團隊的一個縮影。眾所周知,兒科是個「大雜燴」,雖然兒科疾病最常見的體表特徵就是發熱、咳嗽、拉肚子,但這些症狀背後的病因卻很複雜,涉及呼吸系統、消化系統、泌尿系統、內分泌系統、神經系統等。
近年來,隨著兒科向亞專科發展,醫院設立了小兒呼吸門診、小兒內分泌門診、小兒神經內科門診、小兒腎內科門診,這些門診的設立,在極大方便患兒就診的同時,也對兒科所有醫護人員的業務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活到老,學到老」是兒科所有醫護人員的的人生信條。在這支40餘人的團隊裡,無論是50餘歲的專家,還是剛剛畢業不久的新人,學習,都是他們生活中的一個高頻詞彙。不管多忙,他們都會見縫插針地抽出時間閱讀專業書籍,了解兒科專業的新動態,完善充實自己。
除了互相學,還開展自學、傳幫帶學、向先進學、去院外學,全方位吸收最前沿的兒科理論研究成果,進一步提高診療水平。
受益於這種積極學習的態度,兒科團隊的凝聚力和業務水平得到不斷提高,近年來獲得省級科研1項,每年承辦市級繼教班1-2次,每年赴學校進行生長發育流行病學調查,科室成員在各級核心期刊發表論文共十餘篇。
厚德精醫,博愛惠民。兒科團隊在提升業務能力的同時更沒有一刻忘記身上的社會責任,每年,他們都會定期開展診療下鄉、健康教育進家庭、愛心家訪等志願活動,利用節假日看望慰問福利院的孩子,為他們送上愛心禮物,把愛撒向醫院外的廣闊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