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在紹興市上虞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科特別築就的「鳥巢」裡,入院時體重僅僅只有710克的極早早產兒,在這裡度過了他入院後的第74天。他的體重已經達到2050克,相當於36周新生兒正常的體重。所有的生命體徵指標顯示:正常。
浙江大學附屬兒童醫院新生兒重症監護室主任、主任醫師、著名小兒急救及重症監護專家施麗萍說:「早產兒特別是極早早產兒的救治一直是一大醫學難題。25周的極早早產兒,能養得這麼好,對縣市級醫院來說是一個極大突破!」
出生才25周,收治時體重只有710克
4月5日傍晚,一名特殊的新生兒被家長送進了上虞婦保院新生兒科。
送來時,他與瀕死兒無異,呼吸微弱,臉色發灰,四肢冰涼發紺,除了還有一點點的心跳,幾乎看不到生命的跡象。
而他又是那麼的弱小,體重只有710克,也就是醫學上所說的「超低出生體重兒」。小到只有成人的手掌那麼大,手臂只有成人的食指粗,那薄的帶透明的皮膚上,還有一個個觸目的傷口……
入院第二天
入院第十天
因為母親身體的原因,孩子25周時就早早地來到世上,出生時體重850克。醫生告訴家長:孩子幾乎沒有養活的希望,即使養活了,也會留下後遺症。
在上海輾轉兩家醫院希望渺茫之後,萬般無奈,父母只好帶著他回到老家上虞。孩子體重迅速下降,但尚有微弱呼吸,想放棄,又於心不忍。面對弱小但頑強的生命,父親抱著試試看的心情,抱著出生才5天的患兒,求助於上虞婦保院新生兒科。
面對這名隨時都有生命危險的極早早產兒,值班醫生邵柯軍有過瞬間猶豫:如果收下他,必將是一個極大的挑戰。因為他將是婦保院新生兒科成立以來所救治的體重最輕、胎齡最小的早產兒,而早產兒特別是極早早產兒的救治對縣市級醫院來說簡直就如高不可攀的山頂。
但就是那麼一點點的心跳,讓邵柯軍頓時感到醫者肩頭的責任。他連忙將情況匯報院領導,院領導態度堅決:「只要患兒還有一口氣,就盡我們的能力醫治!」這句話給了他和同事們極大的鼓勵,當即啟動緊急搶救程序,上呼吸機,開通靜脈,消炎,補充營養和血糖。
在細如髮絲的靜脈上開通生命通道
25周的極早早產兒,醫學上稱為未成熟兒,不會有效呼吸,無法吸吮,抵抗力極差,生命懸在劍上。
由於外周靜脈通道遠遠不能滿足25周寶寶遙遙無期的營養治療用藥需要,必須在他細如髮絲的靜脈上開通通道,為患兒提供生存生長必須的營養。經外周中心靜脈置管(PICC)就是最佳選擇,它留置時間長達半年到一年,能輸入各種刺激性及高滲透性藥物及營養成份,能夠為之提供安全、有效的靜脈營養及治療支持,直接關係到患兒的後續治療。
打PICC(深靜脈置管)
婦保院新生兒科兩年前就已開展PICC,技術已比較成熟,上虞危重新生兒救治中心也設在這裡。但對於體重僅有710克,手臂只有食指粗,各器官發育極不成熟、生存能力低下、病情危重的「袖珍寶寶」來說,PICC操作水平要求極高,技術難度極大,十分挑戰操作者的技能。
新生兒科護理團隊與家長深入溝通,認真討論操作方案和應急預案,經過充分的準備後,在兼顧保暖、院感、呼吸管理等各種問題的同時,嚴格執行無菌操作規範,嚴密檢測患兒各項生命體徵下,護士長呂亞飛帶領PICC置管小組,憑藉高超技術及豐富經驗,僅在30分鐘內,就成功置管,為患兒建起了一條生命支持的通道。
動用一切可以動用的醫技力量精心醫治
「我們不清楚接下來會與他一起面臨多少困難,或者這個弱小的生命是否能堅強地活著,但是,面對一個新的生命,我們要做的就是盡力救治。」
作為新生兒科主任、患兒的主治醫生,第一次接手如此「超低出生體重兒」,邵柯軍的心繃得緊緊的,他不止一次地告訴團隊的每一個人,必須保證每個環節都科學規範!
他及時請教醫院技術顧問、小兒急救及重症監護專家施麗萍,每天通過DR視頻、微信進行遠程會診。施主任叮囑:盡力而為!嚴把呼吸循環關、餵養關、感染關。並親自指導用藥,患兒入院的第10天,還特地從杭州趕來,為其做全面細緻的檢查。
醫護人員做檢查
醫療團隊還與紹興市婦保院新生兒科主任李海靜取得聯繫,遠程探討病情。紹興市人民醫院新生兒科主任鍾鳳娣更是駐點上虞婦保院,與邵柯軍輪流一對一為患兒提供醫技服務。
由於患兒無法有效呼吸,開始出現呼吸暫停,生命體徵因缺氧而極不穩定。專家討論後,決定考慮插管,但孩子太小,一旦插進去,就會拿不出來。於是,醫療團隊與提供呼吸機的寧波某單位工程師聯繫,希望提供技術支持。工程師前後4次來院,專門為孩子設計了特製鼻塞,並改裝了呼吸機插座,解決了管路問題,終於讓孩子用上了無創呼吸機同步模式。
解決了呼吸循環關,接下來就是餵養關,考慮到早產兒最好實施母乳餵養,團隊積極做其他新生兒家長工作,為患兒徵集母乳,從0.5毫升、1毫升開始,慢慢地給他餵飼捐贈奶。
精心護理
上虞婦保院新生兒科團隊
然而,持續性高血糖、解脲衣原體肺炎、血便等問題接踵而至,大家討論再三,制定出最佳方案,於是禁食,滴注胰島素,靜脈補液,並從浙江大學附屬兒童醫院、上虞人民醫院分別調集克拉黴素、美平等藥品有針對性的進行治療,待血糖平穩、大便好轉後,再葡萄糖經口餵養促進腸道蠕動和排洩。
「那幾天,我們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看患兒大便的顏色。」邵醫生說,堅持10天後,大便終於顯示正常色,大家才稍稍疏了一口氣。此後,又專門制定科學餵養方案,給患兒餵飼特殊奶粉——深度水解奶粉。同時,科學補充微量元素。
記不清有多少個夜晚是在驚心動魄的急救中度過,也記不得有多少次為這個小生命的堅強而感動過。經過團隊一次次的奮力搶救,加上醫院強大的後援團——院領導為醫護團隊打氣鼓勁,協調醫技、用藥,一個月後,患兒的呼吸正常了,血糖正常了,奶量上去了……於是,撤了呼吸機,停了胰島素,拔掉了靜脈營養支持的PICC管。前不久,又撤了鼻飼管。
孕36周以下、低出生體重、長時間吸氧的早產兒,很容易發生視網膜病變。醫學上主張對胎齡小於32周、出生體重小於1500克的早產兒,在生後4周開始進行眼底檢查。患兒31周後,新生兒科早早聯繫浙江眼科醫院眼科主任毛劍波,給孩子做眼底篩查,以判斷視網膜是否病變。因為去杭州檢查路上來迴風險太大,毛醫生利用周末時間兩次攜價值200多萬元的設備專程趕來為患兒作檢查。他興奮地告訴婦保醫護團隊:「你們創造了一個奇蹟。兩次檢查顯示,孩子的視網膜沒有出現任何病變。」
「這是各方齊心協力的結果。我們有強大的技術支撐,省內能動用的醫技力量都動用了。我們有富有經驗和責任心的醫技團隊,可以為患兒提供精心醫治和暖心護理。而家長的信任又讓我們的醫護人員可以放下顧慮,放開手腳投入救治。」婦保院黨委書記羅建橋表示。
實行保護性隔離,築「鳥巢」精心呵護
「面對這個才手掌大小的生命,我們的護士也曾感到猶豫和懷疑,也曾有過徘徊和退縮。」呂亞飛坦言,「但既然接手了,我們就要把護理水平發揮到極致。」
科室組建起最強護理團隊,由呂護士長親自帶隊,選調丁敏敏、王麗萍、金潔3位經驗豐富的高年資MICU專科護士,組成4人搶救小組,24小時輪流一對一進行專人護理。
「早產兒的感染關十分重要,一旦感染就會出現爆發性。」按照施麗萍專家要求,為讓患兒順利渡過感染關,科室醫療護理團隊迅速制定並啟動周密的診療護理計劃。開闢單間實行保護性隔離,同時開啟輻射床築「鳥巢」模仿宮腔環境,盡力為患兒營造一個安靜安全舒適的「家」。
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及手衛生,每次護理前後都洗手手消毒,桌面柜子輻射床每天清潔、每周消毒,毛巾等物品高壓蒸汽滅菌,並將操作、檢查集中進行,儘量減少刺激。針對患兒全身皮膚多處破損,制定壓瘡護理計劃,勤翻身,勤換尿布,保持床單位清潔、平整乾燥,並做好皮膚護理、口腔護理、臍部護理等。皮膚破損處用人工皮進行保護,同時外塗消毒藥水,勤塗生長因子和保護性軟膏。
母親抱著寶寶
值班護士片刻不離盡心盡力地護理著這個幼小的生命,消毒、翻身、託背、餵奶、吸氮、各種治療……每天一次體重檢測,一周兩次頭尾生長觀察,值班時間都是在緊張忙碌中度過。很快,患兒破損的皮膚恢復正常,沒有壓瘡、紅臀等一例護理併發症發生。32周開始制定餵養方案,練習吸吮吞咽功能,逐步增加餵飼量,至今每次能喝35毫升。
經過74個日夜的精心陪護,患兒成功闖過了體溫關、黃疸關、呼吸關、餵養關,感染關,情況一天天穩定,體重一天天增加。目前,體重已達到了2050克,各項生命體徵指標正常,已經可以出院了。
醫護們激動不已:「這是生命的奇蹟!感謝寶寶的堅強和家長的信任,讓我們的付出終於有了回報。」
孩子的家長雙眼含淚:「是醫護人員的精心救治和悉心護理,為寶寶創造了生命的奇蹟,我們從心底裡感謝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