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肖羅
昨天(7月25日),江蘇省南京市警方向社會通報,一個月前在該市發現無名女童屍體,於7月25日抓獲兩名犯罪嫌疑人,分別系女童的生父和祖父,兩人供述系將被害女童推入河中致其溺亡。
從媒體對女童姑父的採訪中,大致可以勾勒出這個悲劇故事的大致輪廓:女童很小即發現腦癱,花費近十萬元仍未能治好。3歲時父母因此離婚,女童跟隨父親,家人都不想要孩子,女童奶奶捨不得,獨自帶回老家撫養。今年女童9歲,奶奶患癌症住院,女童被在工地做工的父親和祖父帶走,再後來就有了警方通報的一切。據悉,溺亡女童的書包裡被裝進了兩塊磚,共八斤重。
其生父和祖父的行為被網民指責,「虎毒尚不食子」,他們不僅要遭受輿論的譴責,更面臨著法律的懲罰。
然而,這樣一個更令人五味雜陳的悲劇,並非第一次出現,只是手法或地點略有不同。2012年2月,被認為是「慈母」的河南鹿邑農婦武文英,把農藥瓶遞給患有腦癱的雙胞胎兒子,致兩子死亡;同年同月,福建龍巖一老父親為了死後不連累家人,將智障女兒殺死;更早的2011年,廣東東莞白領韓群鳳溺殺腦癱雙胞胎。兩千多年前,孟子曾發出殺人「以梃與刃」「以刃與政」的著名詰問,今天看來,所有關於腦癱家庭的人倫悲劇,依舊無關地域、男女、年紀與手段,而是關乎貧窮、孤獨、無助與絕望。也正因此,對於武文英案,全村人對外統一保持沉默,甚至「3000村民聯名求情」。
作為關於腦部的殘疾,腦癱可以說是最折磨人的殘疾。據相關資料統計,我國腦性癱瘓的發病率約為2-3.5‰,全國病例400-500萬,每年新發病例約為6萬例。更令人揪心的是,隨著醫學的進步,死胎發生率及新生兒死亡率均顯著下降,但小兒腦癱發病率近年來卻呈逐年上升趨勢。
2013年武文英案審理時,社會曾對腦癱兒童的社會救助機制體系建立做過較大範圍的討論,近些年兩會也曾呼籲在國家層面建立殘疾兒童康復救助制度,對包括腦癱、智障、孤獨症等應該普惠又能負擔的康復項目,實行免費康復或補助等。但時至今日,國家層面依舊沒有相應的救助政策,患病家庭主要靠自籌資金,或者將孩子送往兒童福利院。這兩條路的結局如何,這些年的悲劇已經寫明答案。
有醫學研究表明,雖然腦癱的病因複雜多樣,但如果能在0-6歲實施搶救性康復,便能夠最大限度補償殘疾兒童的缺陷,為其今後入學、進而融入社會創造條件。但實際情況是,許多家庭並未能及時治療,甚至放棄了腦癱兒童的治療,主要原因是家庭經濟困難及家長對於疾病的了解程度不高,同時腦癱兒童醫療救助政策尚未健全,導致影響了腦癱兒童的康復和融入。
人類建立各種救濟組織和保險、社會福利等制度,就是為了個體在遭受重大困難的時候,可以不只是依靠一己之力或者一家之力去面對,這也是人道主義的本質體現。面對腦癱兒童發病率持續上升的趨勢,面對不絕如縷的家庭人倫悲劇,相關部門應立刻出臺措施,再也不能「不為所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