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如何陷入低欲望社會的

2020-12-16 鴻鵠高飛翔九天

2018年上海譯文出版社翻譯出版了日本管理學家大前研一的《低欲望社會》一書。這本書揭露了日本目前所面臨的現實處境:越來越多的日本年輕人在日益沉重的社會競爭壓力下失去了上進心和欲望。人們對明天不再抱有希望,也不再談論對家庭和社會的責任,甚至已懶得結婚生孩子。少子化、老齡化、相對較高的自殺率、失去上進心的年輕人越來越多......

日本厚生勞動省公布的人口動態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日本新出生人口數僅為94.1萬,由此創下自從1899年有統計數據以來的最低值,同時連續兩年跌破100萬大關。同年日本新婚情侶數為60.7萬對,這比上年減少1.4萬對。日本厚生勞動省據此估算:日本人口將在2053年跌破1億,到2065年日本人口將比2015年的1.27億減少三成,屆時日本社會超過40%的人口都是老年人。

這樣一種低欲望社會形態究竟對日本有何影響呢?早在1996年新加坡前領導人李光耀就曾對日本未來的國運預言道:「日本在未來仍將在國際體系中扮演重要角色,但相比鄰國將日漸趨於平庸」。李光耀認為日本註定將走向平庸,因為日本無法解決自己所面臨的人口問題。在日本日益嚴重的人口老齡化現象已造成國內市場的萎縮、經濟的下滑、創新的停滯。

人口的萎縮必將導致日本經濟的衰退,年輕人會由於不堪重負而選擇離開日本。儘管日本作為一個發達國家在之前的長期積累已使國民持有大量的金融資產,企業也有高額的內部準備金,然而卻未能有效運用資金。無論是貨幣寬鬆政策或公共投資都無法提升消費者信心。李光耀據此預言:「中國的經濟總量將在2030年超過日本」。李光耀這一分析是完全正確的,只不過中國的發展速度比他預計的更快。

事實上中國的經濟總量在2010年就超越了日本,這比李光耀所預計的還提前了20年。日本這種低欲望社會正好與我國的社會形態形成了對比:我們現在整體上是一個高欲望社會。我們每天打開手機就能看到各路大V告訴你該怎樣生活,各種各樣的成功學和心靈雞湯層出不窮。如果當你感覺別人混得比你好時就會一種焦慮感。當然任何一個社會總會有不思進取得過且過的人。

判斷一個社會究竟是低欲望社會還是高欲望社會需要看社會的主流層面。很多生活在中國的外國人都說:「中國人每天一起床就在奮鬥。中國人在宏觀層面有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目標,在微觀層面也努力盡一切可能使家人生活得更好。在這裡你能看到一群為明天的明確目標而奮鬥的人群。這是一個充滿生機的充滿活力的社會」。用森下下士的話說就是:「很有精神」。

那麼日本這種低欲望社會是怎麼形成的呢?這既有日本民族文化上的原因,也有日本近年來經濟社會發展的原因。1994年12月7日瑞典斯德哥爾摩皇家文學院的講壇上獲獎的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發表的獲獎演說名為《曖昧的日本的我》。大江健三郎的演說揭示了日本國民性格中的曖昧特點。絕大多數日本人處於一種刻板的固定模式生活狀態下:每天都是繁重的工作和各種各樣的交際應酬。

很多日本人工作在一起、休息在一起,吃飯、娛樂甚至連洗澡都在一起,幾乎沒多少個人空間可言。這和日本獨特的企業文化密不可分:日本秋山木工的創始人秋山利輝就曾說過「我更願意招收『傻』一點兒的學生,這樣我讓他們往左,他們就不會往右」。秋山木工的員工無論男女一律留板寸頭,禁止使用手機,只許書信聯繫,研修期間絕對禁止談戀愛……

領導對員工私人生活的主動關心從另一方面理解也意味著領導有權對員工的私人生活進行幹涉,在日本傳統的商業運作模式下獨立的思考精神是被排斥的。世界上其他國家的其他企業也講究員工的忠誠度,然而日本企業實際上是以對員工個人意識的絕對壓制來塑造員工對企業的盲目愚忠。長期過著這種集體生活的日本人往往將私人生活和集體生活混為一談,久而久之失去了獨立思考和行動的能力。

當全世界都在讚嘆日本企業的團結協作時往往容易忽略一個基本事實:一個單獨的日本人往往容易表現得慌慌張張、不知所措。在這樣一種社會形態下人往往容易失去自我。在物質生活上相對發達富裕的日本卻保持高自殺率不能說和這種社會氛圍有一定關係。截至11月14日繼三浦春馬之後日本全年已有八位藝人先後自殺。這還是為人關注的藝人明星,那麼今年有多少普通日本人自殺呢?

人為什麼會自殺呢?因為對生失去了希望。日本之所以有著全世界範圍內相對較高的自殺率是與日本文化中一些負面的幻滅曖昧特性脫不了關係的。事實上日本文化本身就自帶一部分消極頹廢的因素,而日本低欲望社會的形成也與這些消極頹廢的因素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然而人的性格並無優劣之分,國家民族的性格也是如此:任何一個國家的國民性中都會同時包含積極正面的因素和消極負面的因素。

日本的民族文化中的確自帶一種憂鬱的幻滅曖昧特性,然而如果把日本低欲望社會的形成完全歸結於此似乎也並不客觀。事實上在日本的戰後復興時期日本國民所呈現給世人的形象與今天是截然不同的,這也就是所謂」昭和男兒」同「平成廢宅」的對比。這其實和日本國家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係:戰後復興時期的日本正如今天的中國一樣有著明確的奮鬥目標。

那時的日本處於發展上升的階段,所以國民對未來充滿了自信。然而上世紀90年代泡沫經濟的破滅使日本陷入到所謂「失去的二十年」。泡沫經濟破滅前夕的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日本經濟的巔峰。這時日本人均GDP達到了4萬美元左右,排名進入全球前5的日本甚至高於美國。這時的世界格局被總結為「政治上兩極、經濟上三極」:所謂政治上的兩極當然是指美、蘇兩個超級大國,至於經濟上的三級則是北美、西歐、日本。

日本能以一國之力與美國主導的北美自貿區以及歐洲共同體抗衡。這時日本作為國土面積只有30多萬平方公裡的二戰戰敗國在經濟總量上已超越了2200萬平方公裡的超級大國蘇聯,這時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英國與法國的GDP總量加起來才勉強接近日本。在世界500強企業中日本佔據了近一半,三菱、豐田、松下、日立、索尼、本田、日產、東芝等國際知名龍頭企業全部進入世界企業前50。

當時的世界10大企業中日本就佔了8家並席捲前三。當時的東京是世界500強企業總部最多的城市,東京的GDP總量是紐約的3倍,比我國一年的國民生產總值還高。然而泡沫經濟破滅後的1997-2017年這20年間日本實際經濟增長只有16.5%,年均增長率只有0.77%。同一時期我國經濟的年均增長率是9.5%,越南也接近於8%,韓國的經濟增速也大體保持在日本的3倍左右。

這種現實中的幻滅落差感同日本文化中固有的幻滅落差感結合起來催生出日本國民內心世界巨大的落差感。經濟泡沫破滅後日本的「1億準中流」的龐大構想也隨之破滅:原來的中產階級收入減少、購買力下降。如果你奮鬥一輩還是買不起房子,自己的孩子還是不能上好學校,那麼你還會努力嗎?這就是日本的現狀:經濟不景氣,老人們佔據著高層崗位,年輕人正如李光耀所說的那樣越來越看不到希望。

日本的低欲望社會在一定意義上是我們的前車之鑑:儘管我們現在仍處於一個高速發展的快節奏時代,然而日本在上世紀90年代以前也處於一種高速發展的快節奏狀態,那麼當我們發展到一定高度之後是否也會出現像日本這樣的異變呢?這也許並不一定會成為現實,然而我們可以把日本作為一種可以借鑑經驗教訓的鏡像。畢竟未雨綢繆總勝過臨渴掘井。

相關焦點

  • 陷入「低欲望社會」的日本,是中國宅男女的期盼嗎?
    而之後的日子裡,日本汽車工業會曾經進行過一項調查,在無車的日本年輕一族中,59%不想買車。2016年,日本流行一本書《低欲望社會》,這是日本專家第一明確提出了「低欲望社會」這個概念。這一年,50歲之前從未結過婚的日本男性比例約為23.4%;這一年,日本百貨行業全年營業額創下 36 年來新低;這一年,日本經濟 GDP 增速僅為 1.3%。而這一年,中國GDP增速6.7%,重奪全球主要經濟體第一。
  • 中國會變成日本式「低欲望社會」,還是美國式「欲望過剩社會」?
    因此,持續走低的出生率加上高調崛起的單身文化,讓不少中國人擔心,中國會不會走上日本「低欲望社會」的老路,當然中國和日本國情存在根本不同,因此也不少人認為,以上這種趨勢只是暫時的,隨著RCEP等協定的籤訂,未來的中國將會重新回歸世界經濟中心的位置,不但不會進入「低欲望社會」,反而會進入像美國一樣的「欲望過剩社會」,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未來中國的道路將通向何方!
  • 日本的低欲望社會到底有多可怕?
    日本現在就面臨著年輕一代對生活沒有激情的社會問題,這種現象被稱為「低欲望社會」,這個社會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解決,導致日本受泡沫經濟影響發展緩慢的社會經濟一直無法恢復到高速發展時期,接下來我們就一起走近一直困擾著日本的「低欲望社會」現象。
  • 日本進入了低欲望社會:不婚、不生、不買房 中國呢?
    日本著名管理學家、「世界五大管理大師」之一的大前研一,寫過一本《低欲望社會》,副標題叫「大志なき時代(胸無大志的時代)」,他感嘆道:「日本年輕人沒有欲望、沒有夢想、沒有幹勁,日本已陷入「低欲望社會」!」
  • 不婚不生不買房日本已陷「低欲望社會」?
    (原標題:不婚不生不買房日本已陷「低欲望社會」?) 信息時候綜合報導 日本著名管理學家大前研一所著《低欲望社會》最近引起熱議。在這本副標題為「胸無大志的時代」的書中,他感嘆道:「日本年輕人沒有欲望、沒有夢想、沒有幹勁,日本已陷入低欲望社會!」果真如此麼?本期專題就來探討這個話題。
  • 日本低欲望社會竟是源自996?
    ,除了老生常談的調查「日本人無性經驗比例」,就是社會學者李春玲與旅日作家薩蘇分析日本格差社會。學者認為日本過去的「過勞社會」在社會學來看是很失敗的,今天的低欲望社會與之逃不了干係。996了解一下。近幾年的熱詞「996」實際上是對現代加班員工的一種調侃,即早上9點上班,晚上9點下班,一周工作6天。
  • 日本為何陷入低欲望時代?
    但是這樣的利好政策卻未必能起到多大的效果,因為日本現在陷入了所謂的低欲望時代。對於日本人的欲望,日本學者大前研一是這麼說的:現在35歲以下的年輕人,由於自開始有所追求的時候,就經歷了「失去的20年」那通縮不景氣的黑暗時代,因此他們當中的大多數人,形成了這樣一種認識:不只是房貸,連結婚生子等所有的風險和責任,都不想承擔。
  • 讓人羨慕的「低欲望社會」
    最近「無欲」及大前研一在兩年多前寫作的《低欲望社會:胸無大志時代的新國富論》在中國輿論場上頗有些受人矚目。不少文章用「挺不可思議」,或者說有些看不起日本「無欲」的口吻行文,大前先生更是把「低欲望社會」當成了日本市民生活緊迫、社會充滿閉塞感、甚至將之視為日本經濟最終破滅的根源。
  • 深度|從泡沫經濟,低欲望社會,極簡主義文化,解讀《輕身生活》
    接下來我將以歷史發展這一視角,重點通過「二戰後日本經濟迅猛高速發展,引發泡沫經濟弊端;經濟形勢衰頹裡持續低迷,導致日本低欲望社會現狀;以及歐洲充盈幸福感的極簡主義,對日本文化潤化與影響」三個方面,在時代背景的大框架裡,結合本書部分細節為例,去探尋諸般類似書籍,之所以引領趨勢並雨後林立的真相與影響。
  • 什麼是日本的低欲望社會?後發國家民眾都很苦?距離我們還有多遠
    低欲望社會確實是日本社會的一種常態,很多人認為低欲望社會短期內在我國不會出現,但是話不要說的太滿,不要講的太簡單,低欲望社會最簡單的說就是社會上的總需求不足,而且年輕人似乎不在堅持自己拼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再加上國家的經濟蛋糕無法做大,很多問題都無法解決,只能一代又一代的積壓著。
  • 「昭和養鬼平成養豚」,日本年輕人的低欲望生活,誰該背鍋?
    ,而養豚指的是日本當代整體散發出的氣象,豚是日本對於豬的稱呼,豬除了吃就是睡,除此之外沒有任何欲望,藉此來形容日本低欲望社會下的年輕人,也是我們常掛在嘴邊佛系青年。日本人從來沒有這麼富有過,那個年代的日本大媽可以用豪橫形容,買奢侈品價格連看都不看,財力和底氣比中國大媽還要強,日本富豪甚至直接買下紐約的洛克菲勒大樓,美國人至今都覺得很氣憤,不過自從90年代初期,美國刺破日本的經濟泡沫之後,日本經濟就進入了看不到盡頭的衰退中,而日本低欲望的社會也由此開始。
  • 日本早已進入低欲望社會?年輕人不愛出門社交,原來是這樣!
    引子:日本作為現在亞洲最發達的一個國家每天都飽受著很多人的關注,可是對於這個國家來說給人的印象是什麼呢?很多人可能會覺得這是一個快節奏的國家,從哪裡你都可以看到正在學習或者說是正在工作的年輕人,而且對於日本來說教育還有醫療方面做得也算是不錯,更是對於社會上的一些福利更是有的相比較高的標準。但也就是在這種環境下出現了一群宅女,對於這些人來說每天呆在家裡什麼事情都不願意做,而且仿佛對於婚姻也是不感興趣,那麼這樣的生活該怎麼樣去維持呢?
  • 「雙十一」熱潮前關於「低欲望社會」的冷思考
    於是,拼多多這樣的廉價電商平臺異軍突起,以低到驚人的價格,迅速佔領頗有餘裕的低端市場。從上流社會到工薪階層,從城市到農村,似乎所有中國人都在拼命消費。與之相比,作為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鄰國日本,反倒進入了清心寡欲的「低欲望社會」。
  • 大前研一《低欲望社會》與三浦展《下流社會》出版
    大前研一《低欲望社會》。 /官方供圖 三浦展《下流社會》。/官方供圖   中新網上海新聞10月16日電 (王笈)上海譯文出版社於近期推出兩本日本經濟學家客觀「看日本」的作品,分別為大前研一的《低欲望社會》和三浦展的《下流社會》。
  • 《不求上進的玉子》:用心理學解讀「低欲望社會」原因及優化方法
    ——低欲望社會。----學者姜建強低欲望社會是日本管理學家大前研一在其著作《低欲望社會》裡提出的一個概念,指的是越來越多的社會新生代年輕人失去了上進心和鬥志,使得造成欲望低迷,人力不足,經濟不振等社會問題。
  • 從壽山石的賞玩,聯想到經濟環境,最後變成低欲望社會的縮影
    大家可能也都聽過關於日本經濟低迷已經幾十年了,整個社會進入到了低欲望階段,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對於日本整個國家來說都是很難拉動經濟發展了,國土面積有限,高強度的投資基礎設施階段已經過去。國民經過60到80年代高速發展後的經濟紅利期已經過去。高新技術出口受到歐美國家打壓增速緩慢。所以進入到了經濟低增長時期,老齡化,低生育率,需求衰減,社會氣氛壓抑,已經向北歐地區看齊了。
  • 《日本進入低欲望社會:不婚、不生、不買房》的評論
    《日本進入低欲望社會p=219520265#comment-117683 這種社會現象,要從生產方式制約下的家庭關係發生變化來揭示。前一個生產方式的社會是財產家庭所有制,現代社會是勞動者個人所有制。前一個生產方式,兄弟分家,一定帶有土地分割。現代社會只要會勞動,開始勞動,就分家了。女性越會勞動,越獨立。
  • 大前研一著作《低欲望社會》首發式在京舉辦
    本網訊(記者張君成、範燕瑩)11月11日,由上海譯文出版社主辦的《低欲望社會》新書首發式在北京舉行。  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的大前研一著作《低欲望社會》,敏銳地捕捉到了日本年輕世一代的普遍心理和生活態度,他們不願意再背負風險,晚婚化、少子化,喪失物慾、成功欲,消費意願低迷等。
  • 日本人為什麼低欲望,不想結婚不想生孩子?
    中國的出生人口逐年降低,造成的後果是,勞動人口不足,老齡化嚴重,未富先老,社會養老成為大問題。這點,我們可以參考一下日本,日本老齡化早就是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了。同為東亞國家,中日兩國有相似的文化,女性地位都比較低;我們可以來看一看日本經濟學家大前研一的名作《低欲望社會》,是怎麼談日本的問題的。
  • 低欲望群起的崛起,都是年輕人苟活的錯?
    繼「佛系」之後,「低欲望」一詞悄然成為網絡熱詞。進而衍生了「低欲望群體」、「低欲望青年」、「低欲望社會」、「90後低欲望」等一系列熱議話題。跟「佛系」一樣,「低欲望」一詞的說法最早也來自日本。所謂「低欲望」是日本管理學家大前研一在其著作《低欲望社會》中提出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