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可能性理論及其在我國刑法中的應用

2021-02-19 湖北百思特律師事務所

摘要:期待可能性理論是大陸法系規範責任論的核心。該理論體現「法律不強人所難」的價值蘊含,表達了刑法對人性的尊重與關懷,使刑事罪責建立在更為科學、公正的基礎上。由於我國犯罪構成理論不同於大陸法系的犯罪論體系,期待可能性理論在我國犯罪構成中沒有對應部分,但該理論所蘊含的價值卻值得我國刑法理論借鑑。    

關鍵詞:期待可能性;意志自由;罪過

期待可能性理論源於1897年3月27日德意志帝國法院第四刑事部對所謂 「癖馬案」的判決。被告是位馬車夫,受僱於人。被告駕馭之馬經常用尾巴繞住韁繩並用力下壓,妨礙被告駕馭。被告多次提出更換此馬,但僱主不同意。被告迫於生計,只有依從,後來終於因此失事,在大路上將一行人撞傷。帝國法院第四刑事部以不能期待被告不管自己的職業損失而違反僱主的命令為由認定被告無罪。這一判決傳遞了這樣一個信息:當行為人無條件選擇合法行為時,即使實施了違法行為,且主觀心理存在過失的狀態,也可能阻卻責任。這引起德國刑法學者的廣泛關注,經過邁耶、弗蘭克、休米德等人的不斷發展和完善,形成了期待可能性理論。

期待可能性是指根據行為時的具體情況,有期待行為人不實施違法行為而實施其他適法行為的可能性。[1]期待可能性理論是關於期待可能性在犯罪論體系中地位、期待可能性與行為人責任關係的理論。該理論由判例發展而成,距今已經百年而不衰,充分說明了該理論所蘊含的價值取向與人類社會的現實具有某種契合性。

2016年我國天津趙春華大媽非法持有槍枝案、2017深圳出售鸚鵡案和內蒙古王力軍販賣玉米案等一系列有爭議的案件,實際上都蘊含了期待可能性理論的實踐價值。

一、期待可能性理論的法律價值

1、期待可能性理論體現了刑法對人性的關懷與尊重。現代刑法的責任論認為,要將某個犯罪行為歸責於某人,其前提條件是行為必須是行為人理性選擇的結果。「責任原則是以個人的決定自由為邏輯前提的,因為,原則上只有在根據法規範具備決定能力的場合,行為人才應承擔不抑制犯罪衝動、避免違法行為發生的責任」。[2]也就是說只有行為人以自己的意志去實施了犯罪,刑罰的處罰才符合倫理的正義性。刑法是以社會普通人為規制對象,「對大多數人來說只能要求具有反抗暴力威脅的普通堅定性,」[3]求生存、趨利避害是大多數人之本性。如果行為人的生命或者身體健康受到重大威脅,而客觀外界情況又限制了行為人的選擇的時候,很難服從法之命令,就會違背法之義務要求而選擇違法行為,這是人性所決定的。期待可能性理論考慮了人性的弱點,體現了對人性脆弱的尊重與救濟,正所謂「法律不強人所難」。[4]

2、期待可能性理論體現了刑法對基本人權的保護

刑法以保護包括犯罪人在內的全體公民的基本人權,維護社會基本秩序為目的。為了實現該目的,刑法以剝奪犯罪人自由甚至生命等手段作為自己的制裁措施。而「生命、人身自由、財產權利、基本政治權利是現代法治視為神聖不可侵犯的基本人權的核心」。[5]如果行為人行為時的主客觀情況限制了行為人的選擇,實施該行為是迫不得已的結果,那麼對行為人是否應追究該刑事責任呢?這涉及到公民個人基本人權與全體公民基本人權的關係。似乎選擇一方必然損害另一方的基本人權。其實不然,對於行為人在迫不得已情況下實施的行為免除刑罰或者減輕刑罰,既保護了公民個人的基本人權,也保護了全體公民的基本人權。

 、期待可能性理論存在的缺陷

1.成文刑法不能窮盡影響期待可能性有無的因素,期待可能性不可避免成為超法規的免責事由,期待可能性理論是通過對行為時的客觀情況的分析,確定行為人行為時的意志自由狀況,並進而反映出行為人的主觀惡性。但是究竟哪些因素可能影響期待可能性,恐怕任何人都不能列舉殆盡。如德國學者耶賽克所指出:「人在做出決定的瞬間其行使自由幅度的可能性,受到許多客觀性因果因素所限制。」[6]由於成長經歷、知識結構、社會閱歷、職業經歷不同,心理承受能力不同,相同的外界因素也會對不同的人產生不同影響。因此,不可能將影響期待可能性存在的所有主客觀因素在刑法中全部加以具體化、類型化。

2.無法對期待可能性的有無及大小做出準確判斷

由於法律規定的局限性,要運用期待可能性判斷行為人是否應承擔刑事責任,就必須充分發揮判斷主體——法官的主觀能動性,按照每一個案件的具體情況、行為人的特殊性去分析和確認各種影響因素的存在及作用力的大小。要達到這一點,必然要增大法官的自由裁量權,加上評價標準的不統一,可能導致法官裁判的隨意性增大,進而導致對相同的行為做出不同的結論,引起人們對法律平等性及法院裁判公信度產生懷疑。同時,由於法官在成文法之外尋找行為人不具有期待可能性的依據,勢必衝擊著成文刑法自身的穩定性與安全性。由於期待可能性理論存在的上述缺陷,德國和日本在司法實踐中很少直接採用該理論作無罪判決。

三、 期待可能性理論在我國刑法中的應用

       當然我國刑法中也體現了期待可能性理論的一些零散思想。例如,刑法第16條規定:「行為在客觀上雖然造成了損害結果,但是不是出於故意或者過失,而是由於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預見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所謂「不能抗拒」是指行為人雖然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會發生損害結果,但由於受到當時主客觀條件的限制,不可能排除或者防止結果的發生。顯然,不可抗力就是無期待可能性的體現。

又如,依照刑法第20條第2款、第2條第2款的規定,防衛過當或者避險過當的,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之所以如此規定,除了考慮到防衛或者避險行為雖然過當,但依然具有防衛或者避險價值之外,還考慮到人都有自我防衛、自我保護或者趨利避害的本能,當不法侵害或者危險突然來臨,人往往基於恐懼、緊張、驚愕、狼狽、憤怒等心理而本能地加以反擊或者實施避險。在這種狀態下,期待行為人冷靜、合理地實施防衛或避險,並將行為的「度」拿捏得恰到好處,顯然是強人所難。由此看來,對防衛過當、避險過當予以減免處罰的重要根據就是期待可能性低。

還如,刑法第307條第2款規定的幫助毀滅、偽造證據罪、第310條規定的窩藏罪、第312條規定的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一般都將本犯排除在犯罪主體之外。從妨害司法犯罪的保護法益是司法活動的公正性或者司法秩序這一點來看,相關行為不論是由本犯還是本犯以外的第三人實施,其違法性並無二致。那麼,刑法何以將本犯故意實施的妨害司法行為不規定為犯罪?一般認為,唯一可能的解釋就是欠缺期待可能性(在此意義上說,本犯屬於阻卻責任的身份)。析言之,自我防禦乃是犯罪人的本能。考慮到一旦被抓獲歸案或犯罪事實被查證屬實,其要面臨財產、人身自由等被剝奪的嚴厲後果,因而很難對犯罪人提出遵從法律規範而不妨害司法、不逃避刑罰的行為期待。

(一)期待可能性在我國犯罪構成中無容身之處,我們只能借鑑該理論蘊含的合理精神,不能整體移植

由於期待可能性理論產生、存在的語境是大陸法系,大陸法系的犯罪成立條件包括:構成要件符合性、違法性、有責性,這三個要素具有遞進關係。而我國的犯罪構成包括犯罪客體、客觀方面、犯罪主體、主觀方面,呈一元平面耦合態。大陸法系期待可能性是作為責任要素而存在。它的「責任」不同於我國的「刑事責任」,大概相當於我國刑法中的罪過,又不完全等同。它既要表示行為人主觀上的故意或者過失,還要表示值不值得(需不需要)對行為人處罰。期待可能性就是決定行為人應不應非難的要素,即使無期待可能性,它也並不否認行為人主觀上的過錯,卻是從其他客觀條件考慮行為人可以原諒、可以不處罰。我國犯罪構成的結構中只有表徵行為人主觀內容的故意與過失,而沒有從客觀上可以排除行為刑罰的因素。如果將期待可能性放在主觀罪過中作為一個要素,就是將純客觀的東西作為主觀罪過的一個要素而存在,不但在邏輯上不協調,而且在實踐上會造成以此否定行為的過錯,而使行為人覺得心安理得,會動搖我國以社會危害性為根基的犯罪理論。同時由於我國的犯罪構成是定罪的標準,而不是量刑的標準,如果將期待可能性作為犯罪構成的主觀罪過的要素或者責任能力的要素,我們就無法應對那些因為客觀原因而導致的期待可能性減小的情況。因為期待可能性減小並不意味著犯罪不成立,而只是可以考慮減輕處罰。

在現行犯罪構成模式下,將期待可能性作為刑事責任能力的一個要素,也不恰當。因為,我國現行犯罪構成不是從實質上界定各要件的內容,而僅僅是根據刑法條文歸納出來的形式上的內容。如果要將期待可能性放在主體要件中,則必須對我國現行犯罪構成要件進行實質的定義。而在現行犯罪構成模式下,期待可能性無容身之處,我們只能借鑑其合理價值。

(二)刑事立法中的借鑑意義

長期以來,我國過多地強調國家利益、集體利益、社會利益,而往往忽視、弱化個人利益,對人之本性、人之常情有意無意地淡化。我國的刑事立法或多或少地體現了這些觀念。例如我國刑法第310條規定的窩藏、包庇罪,將罪犯的配偶、父母、子女等直系親屬也納入該罪的主體,讓這些人在國法與親情之間來作艱難的選擇。筆者認為,這樣的規定背離了人性、背離了人之常情,是對人性的扭曲。《論語·子路》記載: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孟子提出為子者可以將犯殺人罪而被囚禁的父親「竊父而逃,遵濱海而處」,賦予了為親情容隱罪行的行為以倫理上的正當性,甚至公然以親情對抗法律。這種親親相隱制度從公元前66年漢宣帝以召令形式在法律上確立以來,直到南京國民政府的刑法和刑事訴訟法中都有體現。筆者認為,我國刑法的立法理念缺乏對人性的關懷、尊重,而是忽視、無視人間親情,甚至扭曲它。期待可能性理論中蘊含的道理有助於我國立法上的反思。

(三)刑事司法中的借鑑意義

期待可能性理論有助於我國刑事司法的反思、檢討。我國刑事司法實踐表現出,刑事司法偏重重刑主義,輕信刑罰的威懾力,往往只注重法律的死的硬性規定,很少注意案件的特殊性,不注重對人性的關懷。這樣做往往並未收到好的效果,甚至是反作用。例如:重慶某偏遠山區,經濟落後。為了給村裡修一條簡易公路,在錢款不足的情況下,村長購置了配製炸藥的原材料,自行配製了炸藥,最終將路修好且未發生任何實際的危害後果,但司法機關判決行為人有罪並判處十年有期徒刑。該案按照刑法的規定和罪刑法定原則,司法機關的判決不存在任何問題。但該案完全忽視了「行為人不這樣做就無法改變村莊落後現狀」的客觀情況。它傷害了人們之間普遍認可的道理、感情。雖然該案在人大代表的呼籲下最終得以糾正,但留給司法機關的是應該反思我們的司法是否符合普通老百姓認同的情與理,是否符合人性,因為只有司法符合人民的意願,人民才會相信司法的權威,才能真正實現人民的法治。

[1]張明楷:《外國刑法綱要》,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243、244頁。

[2]漢斯·海因裡希·耶賽克,託馬斯·魏根特:《德國刑法教科書》,徐久生譯,中國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490, 490頁。

[3]儲槐植:《美國刑法》,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112頁。

[4]張明楷:《刑法格言的展開》,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27頁。

[5]陳忠林:《刑法散得集》,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20、243-266、37頁。

[6]漢斯·海因裡希·耶賽克,託馬斯·魏根特:《德國刑法教科書》,徐久生譯,中國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490頁。

                                                    編輯:何曉粉

                  

長按二維碼關注百思特

相關焦點

  • 淺析我國刑法研究中的期待可能性理論
    該理論在德、日等國刑法中佔有極其重要地位,近幾年來,我國一些刑法學者也對這一理論於我國刑法學中的意義進行了探討,其不僅與我國刑事立法密切相關,且為司法實踐所漸漸採用,影響日見廣泛。  一、期待可能性理論的產生與發展  所謂期待可能性,是指根據具體情況,有可能期待行為人不實施違法行為而實施其他合法行為。
  • 試論期待可能性在我國刑法理論中的地位
    同時,期待可能性也有程度之分,程度越深所生之責越大,反之則越小。期待可能性理論發源於德國,在1897年德意志帝國法院第四刑事部所作的癖馬案判決中逐漸得以確立。  我國的刑法學者,在引進期待可能性理論後,基於我國的犯罪論體系,對期待可能性理論地位問題提出了以下幾種主要觀點:(1)罪過要素說。該說主張將期待可能性置於我國犯罪構成的主觀罪過之中,即認為它是故意、過失的內容。
  • 淺談刑法期待可能性理論
    摘 要:期待可能性理論作為一種既能彰顯人性關懷又能容忍人性脆弱的刑法理論,在體現刑法的公正性、人道性、謙抑性方面有著強大的理論根基與應用價值。本文通過在對期待可能性理論歷史淵源闡述和基礎價值分析的基礎上,論證了引入期待可能性理論對我國刑法的意義,以期能夠更好地完善我國刑法的理論體系。
  • 陸軍:關於刑法期待可能性理論的認識與思考
    摘  要:期待可能性理論作為一種既能彰顯人性關懷又能容忍人性脆弱的刑法理論,在體現刑法的公正性、人道性、謙抑性方面有著強大的理論根基與應用價值。本文通過在對期待可能性理論歷史淵源闡述和基礎價值分析的基礎上,論證了引入期待可能性理論對我國刑法的意義,以期能夠更好地完善我國刑法的理論體系。
  • 期待可能性理論在我國刑事司法實踐中的可行性分析
    一、期待可能性理論在中國刑法的現實存在  「法律不強人所難」,中國刑法典在很多方面已經體現了期待可能性。如刑法總則中第16條規定的意外事件;第17條至第19條關於刑事責任年齡、精神病人醉酒的人及盲聾啞人犯罪的規定;第28條對脅從犯的規定。在刑法分則中,相關規定也明顯體現出期待可能性的精神。
  • 期待可能性| 期待可能性理論的引入及限定性適用
    區分違法要件和責任要件的階層式犯罪構成體系在我國刑法學中的確立和發展,為期待可能性理論的引入及其應用排除了體系上的障礙。基於刑法安定性的要求,應嚴格限定超法規的期待可能性事由的適用條件,合理劃定其適用範圍。
  • 周光權:期待可能性理論及其運用
    期待可能性理論及其運用文 | 周光權 清華大學期待可能性,是指從行為時的具體情況看,可以期待行為人不為違法行為期待可能性理論經過上述主要代表人物的不斷發展和完善,為多數國家的刑法實務所承認。後來這一理論逐步運用於司法實踐中。運用期待可能性理論的好處在於:考慮行為人本身的情況,不向被告人提出過高的要求,以保持處罰結論的實質合理,不給其附加多餘的義務。
  • 期待可能性理論及其運用
    在中國刑事司法實踐中,直接運用期待可能性理論宣告被告人無罪或者減免其罪責的判決我還沒有見過。但是,法官在處理很多案件時,都考慮了日常生活上的「情理」對司法結論的影響,儘量保持刑罰的謙抑性,在被告人的行為可以適度地被從寬處理時,「不強人所難」,使判決儘可能地獲得公眾的認同。這就是對期待可能性理論的間接運用。例如,有配偶而與他人結婚,構成刑法上的重婚罪。
  • 期待可能性理論的司法適用
    亦即,在行為當時之具體情況下,唯有對行為人可能期待為適法行為時,方可對該行為人非難其責任之理論」,【1】即將期待可能性作為責任阻卻事由。事實上,司法適用上的期待可能性主要涉及的是狹義的期待可能性。我國傳統犯罪構成是來源於前蘇聯的「四要件」即犯罪成立條件是犯罪客體、客觀方面、犯罪主體、主觀方面同時具備,四個要件不存在層層遞進的關係,而是平面並列的關係。據此有學者認為「整塊的期待可能性理論不但難以與我國泛珠構成理論契合,而且完全予以引進,將在根本上導致我國整個犯罪構成理論的失敗」。【4】 在筆者看來,引入期待可能性理論在犯罪構成方面的障礙並未達到如此嚴重之程度。
  • 期待可能性理論初探
    ,現在已比較完善,但在我國還屬於一個新的理論,處在發展階段。本文闡述了期待可能性理論的淵源、概念、理論基礎、適用標準,使我們對期待可能性理論有比較全面的認識。   【關鍵詞】阻卻事由規範責任 自由意志    期待可能性理論作為一種重要的刑法理論,在德國已有上百年的研究歷史。而且作為一種重要的責任阻卻事由,期待可能性在歸咎行為的責任方面亦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在我國司法實踐中,該理論卻並未受到應有的重視。
  • 【思考】期待可能性理論適用之反思
    摘要:源自於「德國癖馬案」的期待可能性理論自產生以後便引發了我國刑法學界的廣泛研究,不同學者從各個角度對於引入期待可能性理論的不同觀點進行了充分論述。但細究其觀點背後的邏輯與說服力,似乎有所欠缺。期待可能性理論在我國刑法體系中並無「棲身之所」,域外以及我國刑法學者所主張的幾種關於期待可能性理論本質屬性的學說,若放置到我國刑法體系中,均具有不適應性。
  • 期待可能性文獻整理筆記
    期待可能性理論合乎刑事責任的目的三、期待可能性理論與我國刑法學1. 必須立足於我國刑法理論研究期待可能性理論大陸法系放在有責性中討論。期待可能性理論研究的是我國犯罪主觀要件的內容。作者反對將期待可能性引進我國犯罪主觀要件中以完善罪過理論。2. 期待可能性在我國刑法學中的含義3.
  • 期待可能性為刑法注入溫情
    一、期待可能性不僅有「有無」的問題,還有大小的問題     在階層論犯罪體系的語境中,期待可能性問題是被作為責任要素予以考察的。如果在案發當時的特定情形下缺乏期待可能性,即不能期待或者難以期待行為人在當時情形下作出適法的行為,那麼就不能對行為人進行法的非難,因而不存在刑法上的責任。
  • 論我國刑法犯罪構成理論的不足
    ,即將大陸法系的構成要件概念等同於我國刑法中的犯罪構成並以此批判我國犯罪構成理論;我國的犯罪論體系是實質而大陸法系是形式的;批判犯罪構成理論中的社會危害性理論;大陸法系的犯罪論體系在邏輯結構上優於我國;將對我國犯罪構成理論的研究等同於構建新的犯罪論體系。
  • 【資源】過失犯中預見可能性理論的反思與重構
    【關鍵詞】預見可能性;過失犯;客觀歸責;主觀歸責;預防刑法             隨著風險的普遍化與日常化,過失犯罪在刑法中的重要性與日俱增。但在我國,對過失犯罪的研究並未取得相應的突破性進展,以結果的預見可能性為中心的過失犯理論一直佔據通說地位。
  • 涉黑案件中涉及的期待可能性問題之探討
    ——此文寫於2019年7月10日本文筆者試圖對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中期待可能性問題進行探討。討論之前我們首先把「期待可能性」的概念簡單概述一下,何為「期待可能性」?即期待行為人實施合法行為的可能性。只有在具有期待可能性的情況下,才能對行為人進行歸責。
  • 以期待可能性理論詮釋「生活無著型犯罪」
    在適用《標準》第三條對生活無著型犯罪適用相對不訴過程中應當注意其若干限定條件。筆者認為,以期待可能性理論為基礎詮釋生活無著型犯罪,有助於司法實踐正確適用相對不起訴。  1.「生活無著」的理解。有觀點認為,「生活無著」僅指流浪者、拾荒者、乞丐、極度貧困者等在經濟上根本無所依託的生活困難情況。
  • 略論我國刑法中的人身危險性
    人身危險性是只對刑罰產生影響,還是在犯罪構成中也有一席之地?我認為在我國刑法主張主客觀統一的前提下,它應與社會危害性同樣影響著刑法的定罪量刑。而由於人身危險性屬於未然的犯罪範疇,其在刑法罪責刑結構中並不當然起決定作用,只能在社會危害性的基礎上起修正作用。
  • 試論準強姦罪及其在我國刑法上的完善
    (二)我國刑法對準強姦罪的法律規定  眾所周知,我國現行刑法並未規定準強姦罪,即乘機姦淫罪,而把該種行為通過相關司法解釋補充到強姦罪中。無論是兼具暴力、脅迫等方法行為,還是只是有直接姦淫目的的行為,都被認同為具有等同的社會危害性。可見,我國當前立法思想仍較為落後,內容仍顯簡陋粗糙,既不能體現當今世界關於強姦罪的立法趨勢,也不能滿足現實需要。
  • 刑法因果關係的理論爭鳴
    刑法因果關係的理論爭鳴 2019年03月20日 07:27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高巍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刑法因果關係;理論爭鳴;因果關係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