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7日,復旦大學醫院管理研究所「2017年度七大區域醫院專科聲譽排行榜」出爐,成都大學附屬醫院提名西南地區醫院骨科榜單,這也是成都市級公立醫院中唯一一個獲提名的單位。
在榮譽的背後是該院強大的技術創新能力。伴隨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以醫用機器人和醫學智能化為代表的智能醫療蓬勃興起,引領著醫學科技創新發展。該院參與研究並在全市首次引進「骨科機器人」開展手術、首次將3D列印技術的術前計劃運用於骨腫瘤保肢手術實踐等新項目,為骨科發展提供了新路徑,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近年來,醫院推動建立區域創傷救治體系建設,又在醫療救治之外承載了更深遠的社會意義。
創新
領銜研發成都首個骨科機器人
早在2016年5月24日,成都市首臺具備國際領先技術的「骨科機器人」在成都大學附屬醫院正式上崗,在醫院首席專家、大外科主任兼骨科主任李開南教授操作下,完成了第一臺手術。
這臺骨科機器人名叫「天璣」,是成大附院與北京、天津、西安等地的醫院、高校以及四川省內部分縣級醫院,歷時四年共同研究的成果,李開南教授就是此項研究團隊中的領銜人物。
據介紹,「骨科機器人」主要用於髓內釘遠端鎖釘定位、髖部骨折、骨盆骨折、脊柱椎弓根螺釘定位、置釘等,機器人根據X光片準確定位手術路徑,通過機械臂的精確運動,為醫生提供穩定的導針置入路徑,使醫生可以按照預期的規劃,準確地置入空心釘。而以往,醫生通常都是根據X光片等檢查數據,再依託自身經驗對手術位置進行判斷和定位,對醫生的經驗和技術要求很高,一旦疏忽大意,螺釘置入位置不能達到預期效果,就容易出現骨折移位、骨折不癒合、神經血管損傷等併發症,導致手術失敗,所以,實現精確定位是骨科手術的核心所在,而骨科機器人恰好解決了這個問題。
目前,在李開南教授的帶領下,該院完成的骨科機器人手術已超過了180例,在同級醫院中處於首位。第四代骨科機器人也正在研發當中,「新一代骨科機器人在疾病種類、精準度上將更有優勢。」
除了醫用機器人的研究和應用,該院在骨科相關的科研和臨床應用方面,也都走在前面。2015年12月28日,該院骨科關節醫療組成功完成一例左側股骨骨肉瘤患者的保肢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該例手術在成都市首次將3D列印技術的術前計劃運用於骨腫瘤保肢手術實踐中。
目前,該院擁有多項世界上先進骨科設備,也有能夠滿足全面開展各類骨科手術及疾病診治的要求,在骨科機器人使用方面已達到國際先進和國內領先水平。
推廣
在基層推廣手術機器人惠及更多人
作為中國醫師學會骨科分會委員、四川省醫學會骨科專委會主任委員,李開南教授是領域專業人才中的佼佼者,更是成都大學醫用機器人交叉學科研究中心的「領頭羊」。在他的帶領下,醫用機器人交叉學科研究中心正逐步形成計算機輔助外科學、數字醫學、醫學仿生工程技術、機器人手術學、機器人康復學等特色學科和專業。
除了專注於科研方面,李開南教授也很關心如何向基層推廣運用手術機器人,讓更多人獲益,以及如何在醫用機器人平臺進行互動。
近年來,他為四川其他縣市的一線醫生提供技術支持和專業培訓,把骨科機器人帶到了雙流區人民醫院、郫都區人民醫院等多家基層醫院。「剛開始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李開南說,基層醫院能不能接受、有沒有適合的病例以及是否有專業的人員等,都是影響這項工作推進情況的因素,「是一個很費時間的但值得做的事。」
推廣的難度一方面來自外界條件,另一方面則來自需要改變固有觀念。「骨科機器人手術,與普通的手術在理念和操作上完全不一樣。」李開南說,想要用好機器人這個助手,醫生必須先跳出固有的手術思維,建立新的理念,再進行技術上的打磨。
多方推動下,四川的骨科已經發展到了一個很高的高度,在論文數和科研成果上,四川緊隨北京、上海、廣州這些一線城市之後排名全國第四。李開南希望四川骨科的影響力能輻射整個西部,把四川骨科打造成西部醫療界的一個「高地」。
探索
推進區域創傷救治體系建設
在骨科機器人臨床應用方面取得驕人成績的同時,李開南教授將目光投向了更廣泛的領域——創傷救治。創傷救治中有很大一部分屬於骨科範疇,而道路交通事故是導致創傷最主要的原因,也會給社會和家庭帶來沉重負擔。面對日趨嚴峻的道路創傷救治形勢,如何建立區域性創傷急救醫療體系,規範創傷救治流程,最大限度地降低道路創傷帶來的危害,是政府和社會面臨的一項重要課題,國家衛生計生委也要求各地進一步提升創傷救治能力。
據介紹,區域性創傷救治體系中,I級創傷救治中心是當地能力最強的綜合醫院,需具備對所有嚴重創傷救治的能力;II級創傷救治中心則包括周邊數家中型醫院,設置的目的,是要最快速的到達現場以及將傷員轉運到中心,以完成早期的損傷控制,充分考慮嚴重創傷救治中「黃金一小時」的重要性。
李開南教授介紹,該體系包括院前、院內救治兩個環節,以及院前院內急診、院內急診與院內各個專科直接的兩個連結。未來,在區域創傷救治體系下,市民遇到交通事故除了撥打120急救電話,還可以通過手機APP呼救,手機定位將求救源的位置傳至所在區域的醫院,最近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接到信息後,由醫護團隊第一時間趕到現場,通過專業知識快速科學評估病情,並將患者情況傳遞到該區域的創傷中心醫院,根據傷情對患者進行轉診。
這樣的急救模式實現了資源利用最大化和多方共贏。患者能夠得到更及時、專業的救助,社區醫院的醫療資源也被充分利用起來,同時,一些可能集中在大型醫院的患者得到有效分流,實現分級診療。
據了解,目前金牛區區域創傷救治體系正在籌建之中,建成後有望成為成都第一個落地區域性創傷救治體系的區域。
前行
專科科技影響力全省第二
2018年4月16日,2018年四川省衛生健康科技創新工作推進會對2017年四川省醫學重點學科(專科)科技影響評價排名結果進行通報,綜合評價科技指標和臨床服務指標,在骨外科專業中,成都大學附屬醫院骨科科技影響力綜合排名全省第二,僅次於四川大學華西醫院,也是成都市市屬醫院唯一一家入圍該榜單骨科前十名的醫院。
學科的發展不是靠某一個人的努力,它需要一群人的支撐。人才建設方面,科室一病區主任汪學軍教授、二病區主任蘭海教授、主任醫師員晉教授等多名專家擔任國家、省、市骨科學術專委會主委或組長。科室承擔了2項國家級重大科研項目以及多項四川省科技支撐項目和成都市惠民科技項目,形成了一支實力超強的專業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