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彭及桐老師在南寧市m小學2013-2016年公開進行的「心能重構」能量診療實驗。個案臨床幹預過程由學校專人記錄,個案後續效果由實驗學生的班主任全程負責跟蹤觀察和反饋。
班主任跟蹤記錄觀察11名實驗學生(第一批次)個案後的行為變化結果顯示:個案後1-3年中上述實驗學生的行為障礙得到顯著且持續改善的7人、佔比63.64%;開始顯著、中間有反覆、最終持續穩定有效的4人,佔比36.36%,總顯效率100%!
《矯正情緒行為障礙,提升孩子的正能量》結題證書
2013.9.18
實驗學生的第二個個案
01.六年級男生喜歡爬地
今天來做個案的孩子是六年級男生小爾(化名)。
班主任在資料中這樣描寫小爾——
「爸爸長期在外地工作,小爾和媽媽一起生活。四年級以前,這個孩子脾氣特別暴躁,心胸狹窄,記仇,經常打同學,在家甚至連爺爺奶奶都打。在學校,不尊重老師和同學,上課不聽課,經常趴在地上,爬來爬去……五年級上學期開始經常撒謊,脾氣來的時候,什麼都不管。上課的時候想聽就聽,不聽就忍不住和周圍的同學聊天,紀律散漫,影響很大。喜歡槍、刀等危險物品,還常常帶來學校。比較聽班主任的話,但是在其他的課上紀律非常差,尤其是綜合科,讓任課老師很頭疼。班主任教育後,一段時間內有所改變,但會經常反覆。「
02.海靈格:流產屬於家族重大負能量事件
小爾母親來得比較早。等候小爾到來的時候,我和小爾母親簡短地交流,得知她曾經有過一次流產經歷,小爾的外婆也有過一次流產經歷。海靈格總結系統排列觀察到的規律時曾強調指出:「流產」不僅屬於家族重大負面事件範疇,而且是目前中國許多家庭重大負能量的大概率根源!
每一個有經驗的排列導師都會在個案開始前與當事人或其監護人進行簡短的、主題明確的交流,目的在於了解當事人家庭中已知發生的重大負面事件,便於促進排列進行,幫助導師在排列過程中有針對性地引導創建新的家族能量平衡。但排列前已知的家族負面事件不一定就是排列主題的根源。如,已知小爾的母親和外婆分別有過一次流產經歷,但流產事件是否是小爾暴力行為的家族根源,唯有排列過程才能揭示答案。
排列開始之前,所有已知的一切,都只是可能與推測。對於稱職的排列導師來說,永遠沒有假設,永遠只有觀察與事實!
03.個案呈現:母親流產事件對小爾有明顯負面影響
卡片排列開始後,體驗者站在代表小爾的卡片位置上,身體明顯站不穩,感覺右手邊有一股明顯的力量存在。體驗者感覺小爾母親的目光不看小爾,只是緊緊盯著小爾右邊那股力量所在的地方。體驗者代表小益告訴導師:
「我看得見爺爺奶奶,但看不見父母。我必須低頭才能看見父母,但我低頭去看的時候,心裡又很害怕……我又想看到,又害怕低頭,不知道怎麼辦好。」
體驗者感覺小爾因為看不見父母親而深為「驚恐」,同時感覺小爾陷入這份「驚恐」時的年齡大約為5歲。
導師回頭問小爾母親:「你流產的時候,小爾多大了?還記得嗎?」
小爾母親想了想:「5歲左右吧,我記得他當時在上(幼兒園)大班。」
導師回頭引導體驗者:「請接受這個孩子被流產的事實。這是小爾生命的真相,只需要讓小爾來接受就足夠了。」體驗者順服地點頭,在導師的引導下,體驗著的表情由「驚恐」逐漸恢復到平靜,最後有了明顯的歡愉。
圖片來源於網絡
04.「母親流產後遺症」
十年前,當我剛剛接觸系統排列時,對海靈格關於流產事件與家族重大負能量的觀察結論抱著將信將疑的態度。但十年來,我親自帶領的與孩子相關個案中,與母親流產事件產生「糾纏」的現象可能佔到6-8成,讓我必須嚴肅地面對和思考流產事件對家庭中孩子生存的顯著影響,無可逃避。
2018年8月初,剛剛結束在大理舉辦的「心能重構」課程,三天半中一共帶領了八個個案,一個因家庭系統動力不足而中途暫停,其餘七個個案中有四個呈現出孩子與母親流產相關的「糾纏」現象。
認真思考之後,多年來,我把像小爾這樣與母親流產事件有關情緒產生「糾纏」的現象,稱之為「母親流產後遺症」。前些時候,當我和廣西區關工委楊偉嘉副主任談到這個話題時,她表達震撼的同時,謙虛地表示對這個概念聞所未聞。
西方專家在長期跟蹤研究後指出,女性墮胎後本身發生「流產後遺症」的概率很高,流產對大部分女性容易形成身體和心靈的雙重創傷,嚴重的會持續很多年甚至終生,其心情或抑鬱,或憤怒,或自責愧疚等,難以自我釋懷。
我國是一個流產大國,無痛人流的廣告在城市大街的廣告牌上、電視廣告中、城市公交車身堂而皇之地刊載播出、隨處可見,但很少見到與流產後續相關情緒的研究與報導。
西方專家對「流產後遺症」的研究,基本止於對流產女性自身可能產生的創傷,並未涉及這些有流產經歷的女性,身為母親撫養家庭中其他生存著的孩子,她們帶著「流產後遺症」的身心雙重創傷,對孩子成長所帶來的可能風險和深遠影響。
海靈格不僅在系統排列過程中清晰地看到了這種風險,而且看到了這種風險的嚴重性。十年中,我在數百例「心能重構」個案中大概率地重複看見這種風險及其嚴重性。相信其他排列師也如是所此。
母親有流產經歷,為什麼對家庭中生存著的孩子有影響呢?這主要取決於父母對流產事件的態度與情緒。
圖片來源於網絡
因為絕大部分女性對孕育中的胎兒都有難以割捨的愛與深刻的情感,一旦以流產(自願與不自願)的方式與胎兒徹底分離,幾乎普遍會難以自制地對小生命的離去而感到失落、悲傷、自責(或指責)、愧疚……按照大衛.霍金斯的「人類情緒地圖」研究結論,上述情緒都屬於負能量極強的情緒類別,都將對當事人身心健康帶來巨大損害,亦會散發出巨大的負能量磁場。
比如,小爾5歲時母親經歷流產。流產時小爾的母親如果對胎兒不舍,將會暗自傷感。5歲的小爾正處於「先邏輯記憶」年齡段(0-6歲),當母親獨自傷感、自責時,年幼的小爾感受到的是母親對自己的冷落、冷漠、甚至完全忽視自己的存在。這種「先邏輯記憶」會沉入小爾潛意識深處但不自知。
「心能重構」過程直接進入當事人潛意識層面展開觀察,所以體驗者代表小爾會「看不見父母」,並且因為看不見父母而「驚恐!」——個案過程中呈現:「看不見父母」這個潛意識時間點是小爾5歲,恰好是小爾母親流產的時間點!
我將這種母親經歷流產後所產生的負面情緒,對家庭生存的孩子產生後續負面影響的現象,正式稱之為「母親流產後遺症」!
小爾的個案過程,清晰呈現了有流產經歷的母親其本身的負面情緒,對家庭中生存著的孩子不知不覺中可能產生的後續、持久、深刻的負面影響。
小爾的身體在一天天長大,但他潛意識中對母親與自己互動的方式停留在被漠視、被忽視的情緒狀態,卻無法自我覺知並解脫。小爾現在已經12歲了,但他的心理年齡依然停留在5歲——還在地上隨意玩耍的年齡。所以班主任所看見的12歲的小爾還經常在教室和走廊的地板上與年齡極不相稱地「爬-來-爬-去」!——小爾用爬地的方式來尋求得到幼年時未被滿足的「關愛」!
05.看見就是療愈
系統排列並不神奇,它就像是「心靈的B超」,從潛意識層面觀察當事人行為障礙與家族負面事實之間的關聯。這種關聯事件一點被「顯影」,就為療愈指明了方向。當導師跟隨被指明的方向,引導當事人建立新的心靈平衡,當事人就從過去的負面情緒中「蟬蛻」而出,就可以開始活出美好的自我。
和在系統排列中一樣,用卡片排列呈現的「心能重構」,「看見」就是療愈的開始,「看見」就可能使家族能量創造出全新的平衡,體驗者就可能如釋重負、身心愉悅。小爾個案中,當導師引導體驗者代表小爾尊重母親流產的事實、並對父母鞠躬之後,體驗者滿臉微笑的神情打動了在場的每一個人。
06.尊重父母是一切問題的解決之道
在個案過程中,如果體驗者在潛意識中能夠代表當事人對其父母恭敬、誠懇地鞠躬,便表示當事人心中對於父母已經有足夠的尊重。而一個能尊重父母的人,現實生活中將活出自己的美好。
小爾的個案圓滿結束了。小爾在學校的日常行為能發生美好的改觀嗎?
相信並真誠期待!
圖片來源於網絡
2013.9.22 距離個案第4天
小爾不爬地了!
因為有事停了幾天,今天到學校做第三個實驗學生的個案。
我剛走進會議室,全程負責記錄實驗個案的Y校醫就立即站起身迎向我,滿臉喜色地向我報告:
「彭老師,小爾班主任昨天告訴我們,做完個案後的那天下午開始,小爾就再也沒有在地上爬來爬去了。」
我點頭微笑:「真好!真為他高興!」
得到當事人每一點有效反饋的信息,都會讓我的心靈充滿真正的喜悅,這種難以言表的喜悅就是對我所提供服務的最好報償,讓我倍感我生命的價值與意義。
2013.10.26 距離個案26天
小爾不爬地了
今天是學校課題《矯正行為障礙 提升孩子正能量》第一次班主任反饋交流會。到會的有L校長、彭及桐老師、11位實驗學生班主任,及其他列席教師、特邀家長及外校教師等11名,共25人。
小爾班主任提交書面觀察報告,並做現場發言。摘錄如下:
「個案結束後當天小爾不再爬地,開始發生明顯好轉。但幾天後突然變成了原來的樣子。老師了解情況後得知,小爾母親為了去美國的籤證,多次跑廣州出差,父親長期在外應酬。只要父母不在家,小爾就容易變得暴躁易怒,昨天還帶著飛鏢來學校了……」
班主任老師在交流會上有些焦慮地問:「如果他父母不配合,我該如何讓他沉靜下來呢?」
個案呈現,小爾潛意識中強烈需求父母的愛(陪伴與關注),沒有人可以取代父母在孩子心中的愛。面對小爾班主任老師的焦慮,我中肯地和她分享,即使再有愛心的教師,也不能取代學生父母的愛,也不要試圖去取代父母在孩子生命中的位置,因為父母的愛和位置根本無法被任何人取代。教師有益的做法是:
一是正面引導孩子尊重父母的所有選擇,包括尊重小爾母親經常跑廣州、尊重小爾父親經常在外應酬等;
二是真誠接受和理解學生,在接受理解的基礎上,給予教師的愛與教誨。
圖片來源於網絡
2014.5.14 距離個案7個月零26天
課堂紀律明顯好轉
今天是學校舉行《矯正行為障礙 提升孩子正能量》課題第二次班主任反饋交流會。
小爾班主任提交書面觀察報告,並做現場發言。摘錄如下:
「小爾個案後的課堂紀律明顯好轉,並且還主動第一個舉手報名參加義捐活動。但近期又偶爾出現暴躁、生氣等現象,尤其遇到天氣熱時更容易發生。今天小爾父母沒來參加交流會,感覺他母親對小爾的教育方式變化不大,但他父親的改變比較大,積極參與班級活動了。」
在實驗過程中,我曾對某位十分焦慮的班主任做了她和學生、學生家長的「心能重構」個案。個案中班主任最初擺出的圖像如下圖一:
圖一
圖一中,體驗者站在教師位置感到十分不舒服,心情煩躁,難以與學生父母溝通,學生也對教師感覺十分煩躁、牴觸。
導師將位置移動如下圖二:
圖二
體驗者站在圖二中的教師位置時,大大地舒了一口氣,全身輕鬆自在。學生也頓時輕鬆下來,能友好地與教師交流,學生父母開始接受教師,能與教師良好溝通。
在交流會總結階段,我再次誠懇地指出:每一個生命都有自我成長的獨特節律,包括學生在改善過程中的反覆,也是其成長節律的有機組成部分,應該得到理解、包容和尊重。如果教師對學生的行為過於焦慮,往往是因為教師站錯了位置——教師越位到了學生父母的位置上(如上圖一)。
2014.6
小爾順利畢業
2014年6月,小爾順利畢業。小爾畢業前情緒穩定。
先語言先邏輯記憶如何影響人生?
所謂先語言先邏輯記憶,是指「在人生的頭6年中,我們生活在一種被稱為『δ腦電波和θ腦電波』狀態中,意思是此時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都被直接硬生生地寫入我們的記憶,而沒有經過更理性的(顯)意識的判斷。」
比如,「一個嬰兒半夜醒來,感覺自己的尿布又溼又冷又髒,他就會想要放開嗓門大聲哭喊,以便擺脫這種難受的感受。但如果他每次醒來後他母親都會很粗暴很憤怒地對待他,甚至打他,那過了一陣之後,這個嬰兒就會想要避免這樣粗暴地對待。他不會知道媽媽有多辛苦,多精疲力盡,多鬱悶沮喪。因為他太小了,還不懂這些詞,也沒有這些概念。他只知道如果自己迴避了一種痛苦(髒掉的尿布),他就會經歷另一種痛苦(憤怒的母親)。
他也會感到自己有權利舒爽乾淨,有權利被媽媽好好對待,但他並不懂媽媽的這些情緒,因為他還沒有相關的語言和概念。所有這些困惑都會被儲存為一種先語言和先邏輯記憶,也許在每次他想要得到身體上的滿足時,每次他想要從女人那裡得到幸福和愛時(都會在痛苦中糾結),甚至每次他午夜夢醒時,這些記憶就會被引發,尤其在他一遍一遍地重複經歷那種負面的事情之後。」
因母親流產沉浸在負面情緒中,小爾5歲時感覺自己嚴重被忽視的潛意識記憶,如果不再加以呈現並分離,小爾也會像上述案例中的嬰兒一樣被影響終生——時刻都需要向人索取「關注」、「愛」、「陪伴」等,來再現和彌補5歲時潛意識儲存的「被忽視」經歷,以「爬地」等方式。
喜歡本文的各位,
歡迎分享到朋友圈讓更多人了解 ♡
排列會說話‖專題實驗:我國4000萬以上具有暴力傾向的兒童都能這樣改變嗎?(「心能重構」實驗班主任觀察札記一)
排列會說話‖專題實驗:小益的暴力從哪裡來?(「心能重構」個案一)
排列會說話|專題實驗:兒童心能重構(一)
國家能量|排列會說話:美國會對伊朗動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