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辛澤銘
作為中國外交部新聞司司長,身擔重任的華春瑩如今較少主持例行記者會,上次看到她的身影已是一個多月前。而當她今天再次站在藍廳主持記者會,迎接她的是中外媒體持續近50分鐘的20多個提問。
其中,澳大利亞總理就趙立堅發表有關澳軍暴行評論而要求中方道歉一事,以彭博社、BBC、路透社為首的多家西方媒體與華春瑩展開了8個回合的問答交鋒。
面對外媒的犀利「發難」,華司逐一回應,各個擊破,在有禮有節中充分闡釋了中方對澳軍暴行的立場態度,以及中國外交逐漸發展的多元內涵與宏大願景。
澳總理要求中方道歉,華春瑩有力反詰
我們首先來回顧一下新聞事件原委。
日前,派駐在阿富汗的澳特種部隊製造了多起殺害囚犯和平民的事件,該事被澳國內人士的調查報告證實,一時間國際輿論譁然,紛紛譴責澳軍方的殘暴行徑。對此,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30日在個人社交帳號上刊發了一張譴責澳軍隊在阿富汗暴行的相關漫畫並呼籲對此徹底調查。此舉隨即引發了澳大利亞總理莫裡森的「震怒」,他在電視節目中公開要求中國政府就趙立堅有關推特道歉,稱中國應該為此「感到羞愧(feel ashamed)」。
澳大利亞總理莫裡森在電視節目中表達不滿
在今天的記者會上,坐在第一排的彭博社資深記者就首當其衝地向華春瑩發問,詢問中方對「道歉」的態度。
「報告披露的細節令人震驚和毛骨悚然,其中包括將成年男子和男孩集中起來槍殺或者蒙眼割喉;將2名14歲男孩割喉後裝入口袋投入河流;而且還要求新兵槍殺戰俘以「練手」等。澳方這些殘暴罪行受到了國際社會一致的強烈譴責和聲討。」
華春瑩一上來就先擺事實講道理地論清是非曲直,隨後反問道,「澳方對我同事個人推文反應如此強烈,是想說明,澳大利亞有些軍人冷酷殺害阿富汗無辜平民有理,但有人譴責這種冷酷罪行反而無理嗎?阿富汗人民的命也是命!」
彭博社記者
我恰好就坐在這位彭博社記者的右側,能清楚地聽到他在提問時有意地強調了「feel ashamed(感到羞愧)」一詞,明顯,華春瑩也聽到了這一重點詞。於是她接著說,「你剛才提到澳方說中國政府應該feel ashamed。澳大利亞軍人赴阿富汗是政府行為,澳大利亞有軍人在阿犯下如此殘暴罪行,澳政府是否應該feel ashamed?!」
我們能明顯地從她的三連問中聽出漸次升高的力量和強度,而這似乎也激發了西方媒體發力詰問的欲望。
澳政府應該怎麼做,你來問中國?
BBC記者又說,「根據澳大利亞媒體報導,有些涉事軍人已經被解職,接下來還會有刑事調查,有些人會入獄接受懲罰。中方希望看到澳政府採取什麼措施呢?」
BBC記者
坦白地說,在記者會現場的我聽到這個問題後稍感詫異,一群澳大利亞軍人對阿富汗人犯下罪行,一個英國記者跑來問中方「你覺得澳政府應該怎麼辦?」我想,無論中方怎麼答,他們都會有「解讀」的空間,因此這一問可以說是一個故意讓中方當「教師爺」的設陷問題。
「澳大利亞政府應該是一個成熟的政府。他們應該知道該如何妥善處理這一可怕事件。」華春瑩四兩撥千斤地回應道。
其實在前面回答彭博社記者提問時,華春瑩已經表明了中方的態度:澳政府應該做的是深刻反思並將兇手繩之以法,向阿富汗人民作出正式道歉,並向國際社會鄭重承諾永遠不再犯這種可怕罪行。
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法研究所副所長柳華文在與深圳衛視&直新聞記者談及此事時,首先強調了「正式道歉」的重要性:「澳當局的道歉很重要,這是表明態度,表明承認事實的存在,承認澳軍行為對受害人、對國際公眾造成了不好的後果。」柳華文接著指出,在任何軍事行動,尤其是國際軍事行動中,各國部隊都應受到國際法的約束,任何違反國際法、武裝衝突法、禁止酷刑公約等行為,都要根據該國國內法和國際法進行追究。「澳當局有義務對澳軍不法行為追究責任」。
借批評中國轉移矛盾,迎合西方輿論場
華春瑩在回答了其他幾位記者的問題後,BBC記者再次舉手,華春瑩也非常歡迎地笑著對他說「你接著問」。
「關於澳大利亞軍人推文配圖,這是專門為有關推文製作的圖片嗎?澳方要求撤下這個推文,請問推特公司是否會撤下這條推文?」
華春瑩告訴他說只注意到是網絡流傳的圖片,並不了解作者何人,隨後又回復他刪除與否「是澳大利亞政府和推特公司之間的事情」。
面對西方媒體拐彎抹角地追問,華春瑩接著說:
「我覺得澳大利亞政府必須直面一個現實:澳大利亞一些軍人到底有沒有在阿富汗犯下如此兇殘的罪行?他們以割喉這樣兇殘的手法去殘殺阿富汗兒童,這是不是事實?我認為澳大利亞政府目前要做的是直面這一事實,深刻反思,並採取切實行動杜絕此類不人道的犯罪行為再次發生。如果他們對澳一些軍人在阿富汗殘殺無辜可以不覺得ashamed,但如果有人譴責這種行為,他們就接受不了,還口不擇言,我認為這不是一種成熟和理智的做法。」
華春瑩的這番言論一針見血地道破了澳大利亞當局的心理活動。「澳總理就是在轉移矛盾,他本來就正愁沒話說,這下剛好把輿論熱點轉移到批評中國政府上,而批評中國又在西方很有輿論市場。」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院大國關係室主任鍾飛騰對深圳衛視&直新聞說。
這是人權問題,與內政有關嗎?
隨後,BBC記者又舉手追問,暗指中方此次表態是「幹涉別國內政」,他委婉地說「我們可否認為中方今後也會在其他不直接涉及中國的問題上發表看法?」
在大篇幅的論述後,華司問他「這個問題跟人權有關,但它跟內政有任何關係嗎?」
深圳衛視&直新聞記者就「幹涉別國內政」這個點向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法研究所副所長柳華文請教,柳華文表示,「聯合國憲章規定的基本原則是『不幹涉純屬內政的事項』那什麼是『純屬內政』?很明顯澳軍在阿富汗的暴行不算是其內政,而大家對於這樣的事情給予關注和評論是很正常的。」
相較於趙立堅的發圖關注,澳大利亞此前在中國涉港、涉疆、涉藏等問題上的種種言行,則是實打實的「幹涉別國內政」,因為那是一個國家主權國家範圍內的事。
中國外交背後的宏大與多元
華春瑩就「幹預人權」問題與BBC進行了幾輪交鋒,她說「你這個提問可不像BBC的一貫風格。你如此關心這個問題是因為你是澳大利亞籍的嗎?」BBC記者當即發出否認的聲音,並立即澄清道:「我只是作為一個記者提問,並不暗含批評中方的意思。」
然而我們在現場能明顯感受到,西方幾家主流媒體的設問是明顯戴著「有色眼鏡」的,他們對於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的譴責反應很強烈。
談及這一現象,鍾飛騰說:「他們一直都是這樣,白人至上主義,感覺就他們做得好,別人都是汙點。他們認為就算是犯了錯也只能是他們內部人批評我,哪裡輪得到一個發展中國家來指手畫腳。但是公道自在人心啊,中國就是站出來說了這種話,所以他們就非常不適應。」
事實上,我們可以從趙立堅、華春瑩等多位發言人近年來的表現看出,中國外交官越來越主動地在掌握話語權,越來越積極地對外闡明中國立場,發出中國聲音。
「以前我們的外交偏重為經濟發展服務,為經濟發展創造有利條件,但隨著中國國力的強大,我們的外交目標變得越來越宏大與多元,更加地有內涵。我們不僅關心經濟,我們還關心全球正義、地區安全、環境保護等等,這就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應有之義。」鍾飛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