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2月7日電 國家衛生計生委醫政醫管局副局長焦雅輝今日介紹,今後三年衛計委提出健全建立預約診療、遠程醫療、臨床路徑管理、檢查檢驗結果互認、醫務社工和志願者五項工作制度。通過分時段預約診療,可以把就診瞬時高峰消平,形成有序就醫的狀態。
資料圖:河北省一醫院輸液廳,患者輸液治療。
中新社記者 翟羽佳 攝
國家衛生計生委今日召開例行發布會,介紹改善醫療服務、提升群眾獲得感有關情況。有記者問,今後三年衛計委要繼續建立健全「五項工作機制」,形成長效工作機制。建立這「五項制度」的考慮是什麼?為什麼要建立這「五項制度」?怎麼科學客觀評價百姓最後的獲得感?
對此,焦雅輝表示,新的三年提出要建立五項工作制度,這五項工作制度全國很多地方很早就已經在做。第一個三年行動計劃當中,衛計委挑選了解決醫療服務問題的可行性強,條件已經具備,同時又能夠滿足新形勢下需要的五項制度,在第二個三年推進建立。
焦雅輝介紹,第一項預約診療制度,根據第三方滿意度評估結果顯示,預約診療患者滿意度顯著高於在窗口掛號患者的滿意度。分時段的預約診療也在推進。在歐美國家,患者看病不是到醫院就可以看的,一定是經過轉診或者預約來的,大家感覺中國和外國門診最大的區別是人比較多。通過分時段預約診療,可以把就診瞬時高峰消平,形成有序就醫的狀態。
建立預約診療制度,一方面是轉變患者的就醫習慣,也是轉變醫療服務提供模式。早期推行預約診療大家也有質疑,可能對於城市的年輕人,這項手段比較容易推行,對於老年人或者對信息化手段不熟悉的患者,好象不太可行。但通過這幾年的實踐,很多醫院都有自己的手機APP,比如下載了北京協和醫院的手機APP,孩子在美國,老母親在北京,孩子在國外用手機APP也可以幫媽媽預約北京協和醫院的門診,很好解決老年人的預約掛號問題。這項制度不在於醫院人多了才要推行,醫院門診人少就不用推行。例如北京不僅限於三級醫院,在二級醫院、社區都可以進行預約,這實際是就診理念和模式的轉變。
第二項是遠程醫療制度。遠程醫療是利用現代化的手段,打破空間的限制和障礙。遠程醫療讓邊遠貧困的地區能夠在家門口享受到優質的醫療服務。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很多醫院之間,無論是橫向還是縱向的已經形成了服務網,有效的覆蓋全中國人民,任何一個角落,只要有網絡能夠連通的,都能夠把優質醫療服務延伸到這些地區。全國1800個縣,包括了832個國家級的貧困縣,成為健康扶貧很重要的一個手段,讓大家都能夠共建共享改革成果。
第三項是臨床路徑管理制度。2009年開始,國家衛生計生委在全國開始推行臨床路徑管理,臨床路徑管理對於醫方來改有利於實行規範化診療,提高醫療服務的透明度,讓患者能夠明明白白的看病。從患者來講,對整個診療計劃和診療方案可以有一個清晰全面的了解。現在所有的三級醫院都已經實施臨床路徑管理,絕大多數二級醫院也在推行臨床路徑管理。這是打破醫療領域信息不對稱不透明非常有效手段之一。
第四項是檢查檢驗結果互認制度。
第五項是醫務社工和志願者制度。這項制度更好的突出了醫學既是一門自然科學,也是一門人文科學的特點。從全球來看,高水平的醫院不僅是醫療技術水平高,最重要的一個特點是人文環境特別好,真正體現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醫生更多是提供專業技術的服務,如何在醫患之間形成潤滑劑,建立起有效的溝通橋梁,從國際經驗和國內的實踐來看,醫務社工和志願者很好的發揮了這方面的作用。2018-2020年,進一步突出醫院人文服務的特點和理念,要求建立醫務社工和志願者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