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和大專院校,無論從學習本身還是就業考慮,無可置疑大家都會選擇本科院校。大家從小學開始接受九年義務教育,開始接受「好學校」、「重點學校」的理念灌輸,聽進去的學生都會嘗試並努力朝著這些美好但是固化的目標踏步向前。努力過後終於能實現基本目標,上了本科院校。
但是直到真正踏入社會,開始進入職場,擺脫掉學生的身份,換上社會人標籤的時候,我開始質疑自己讀本科的意義,開始後悔就讀本科。
關於本科和大專,對於我們普通常人來說,可能只是讀書四年和讀書三年的區別、老師師資的區別、基礎學科的通學和專業技術的專攻的區別......
但是對於職場,應該就是薪資差別和入職門檻的差別。但是就入職門檻而言,一般要求本科以上的崗位都是中高層管理人員或者大集團公司的招聘。而就薪資差別,可能實質上的差別也就500元而已,而且是剛畢業初進入社會起步的時候,招聘者和公司才會重視你的學歷,畢業過了一兩年,公司真正看的是你的工作經驗和工作技能以及真正實力,所以漸入職場,本科和專科的區別會漸漸被縮小。
但是我真正想表達的是,本科和專科的差別不大,但是「本科」兩字卻局限著我,令我的職場生活變得困難,家庭矛盾激長。
在我母親的思想中認為,讀本科的人就應該去好的公司工作,就應該拿到比專科的人更高的薪資,就應該去報考各種政府機關單位的編制內或編制外的招聘。我沒有留在北上廣,我戀家地留在了自家的小城鎮,選擇了裡面較好的一家公司,但是因為大學專業局限的問題,做著入職門檻極低的崗位,一畢業入職拿著試用期2800元轉正3400元的薪資。這個薪資經常被我母親吐槽,說為什麼本科畢業出來只有這麼低的工資,別人家小孩做其它工作都有四五千薪資。一旦網絡上發布者機關單位的招聘信息,父母親戚就會轉發給我讓我報考,說著我現在的工作不夠政府工作穩定,薪資不高,發展前途不夠。我因為個人想法不想報考,最終也沒有報名。而別人家的小孩報考並考上了,每個月拿著4000元的薪資,這成為了我母親口中經常提起的事情。
我自己讀了本科,我選擇了自己看中的公司和想好的職業崗位。但是卻因為「本科」的標籤,我就需要有著相應的薪資和發展道路?社會並沒有這麼好的對應發展。我堅持著自己的選擇,也一直非常積極努力工作爭取加薪晉升的機會,卻好像一直得到的是不好的聲音:「為什麼本科還是這麼低的薪資?」
如果我沒有努力工作只是得過且過地工作,我可以接受這樣的批判,但是我認真努力求加薪,你們卻不是在為我們加油而是在潑冷水,這樣真的很讓人不舒服。我母親經常提起別人的4000元薪資的政府工作,總是說我當初不去報考。我說我拼搏一年加薪可能也有這樣的薪資。我母親說人家政府工作穩定。難道公司工作就極度不穩定嗎?難道自己工作的公司都會倒閉嗎?我讓母親沒必要時常提起4000元薪資的政府工作,我母親終於把重點講出來:「我只是可惜你的本科只有那麼點工資!」然後我跟母親說換工作看能不能找到工資高點的。而我母親卻回應:「女生還沒結婚前,還是穩定在一家公司做比較好,不要換來換去。」
母親的講法都有道理,但是如果我的上進積極努力沒有及時得到較大較明顯的回報,在母親眼裡,仍然顯得我的本科仍然理想地值錢卻現實地無用,仍然會成為日常被吐槽卻無法辯駁的論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