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美國研究生留學
閱讀預警:
此文是個人體會,不代表「正確」和「通用」,請辯證閱讀。
此文是個人感悟,可能不適用於其他學科,其他地區,其他院系,其他個人。
四年前的九月,我獨自飛來美國,心懷學術理想,開始了我的社會科學博士生活。四年後的今天,我已經畢業三個月,在私企找了一份非教職研究工作。
回想起來,我博士一年級的時候,學術熱忱高漲,對所有問我「應不應該讀博士」的朋友,我都是回答「牆裂推薦」的;
然而,二年級之後,我的學術熱忱沒減,但這個答案完全變了,從那時起,直到今天,我一律這樣回答:「能別讀就別讀了。」
這樣巨大的變化,源於對於博士生活,以及更廣意義上的學術生活,有了切膚的體會。這其中的蜜糖與苦酒,如此濃烈,以至於畢業後的今天,我還能時不時感覺到那蜜糖在手,苦酒入喉時的真實體觸。與此同時,更多的朋友詢問我「是否讀博士」。雖然我知道我不能完全不帶情感,完全剝離自我感受,但我還是想盡力描摹下真實的博士生活,以供其他正在猶豫讀博士的朋友們參考。
01
我為什麼不後悔讀博士
最主要的原因,在於我接受了嚴格而系統的社會科學研究訓練。這些訓練包括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社會科學範疇內的統計學、統計軟體和程式語言、文獻綜述、將研究成果寫出花來,以及準確而精煉的英文論文寫作。以此間習得的技能,我找到了可以餬口的工作,走上了人生巔峰(劃掉)。
這些訓練不僅僅可以用於科學研究,發表論文和找工作,它們更是改變了我的思維方式。從未有過經驗不知道該如何解決的問題可以通過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解決:
不知道如何與僱主談判工作offer,便翻了翻前人的文獻,總結了幾種經實驗證明比較有效的談判策略,最後得以改善了自己的工作offer;
不知道如何高效地找到男朋友,於是以基本統計原則確定了找到此人的途徑,又讀了讀婚姻關係的文獻,知道了決定婚姻滿意度的幾個關鍵因素,最後得以找到此人。
博士這四年間,慣於自己應對壓力。今天剛飛來美國,英語還沒說幾句,明天就要上講臺,不上可以嗎?不可以。
十周為期的短學期裡,
修三門博士課程,
每周200頁以上閱讀作業,
教二到三個本科班,
參加研究團隊周例會,
領導三個以上研究項目,
複習統計功課準備閉卷考試,
考美國駕照,
找對象並且約會以篩選對象,
每天三餐餵飽自己,
計劃這周末去超市買什麼菜,
去健身房或運動以保持身心健康,
記帳並按時付各種帳單,
躲避辦公室政治,
定時看牙醫並同醫療保險公司鬥智鬥勇。
每一件事都是小事,每一件事都不是難於上青天的事,可是要在遙遠的異國,記得並同時做好以上所有的小事,我便時常感受到焦慮和壓力。
有人幫忙嗎?絕大部分時候是沒有的,you are on your own。即便在當時,我同家人朋友訴說這些瑣事,也通常不被理解,買菜有什麼難的,考試有什麼可怕的。所以連排解自己的焦慮和壓力,都是一個事情,需要時常提醒自己去辦。也正因為是如此,如今博士畢業後的我,面對壓力,已經到了除卻巫山不是雲的境界。
02
我為什麼不推薦讀博士
讀博士不等於讀書,也不等於修課,博士是一種技能學徒。
並且,除了上述提到的自己要同時管好無數件小事之外,看上去博士期間沒有朝九晚五,什麼時候幹活什麼時候回家都由著自己,但死線是無形的,工作和私人生活的界限是模糊的。今天犯懶了一天,明天又沒怎麼幹活,到後來就忽然發現快博四了可能來不及四年畢業了,最後一個博士讀了六七八九年。於是你就十分努力,以致於在學校幹了一天活,回到家躺在床上,大腦根本停不下來,想的還是論文裡那個論點怎麼寫才有說服力。正因如此,博士期間抑鬱、退學、像我這樣掉了三分之二的頭髮,都十分常見。
03
我為什麼沒有找教職
04
什麼樣的人適合讀博士
最後祝所有博士生都開開心心,順利畢業,前途無量,你懂的。
版權歸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繫作者。
作者:上官如(來自豆瓣)
來源:https://www.douban.com/note/731270541/
-END-
註:本文僅做分享之用,若涉及侵權等行為,請先聯繫刪除,萬分感謝!(圖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歡迎將信息轉發分享給您的同學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