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錢少壓力大?既然博士這麼慘還有人願意讀博呢?

2021-03-03 研之有道

「為什麼讀博士這麼慘還有人願意讀呢?」看到這一問題,突然想到之前網友說的一段話:

身邊做傳統工科的博士覺得自己難發高分文章,羨慕做生物的動不動就是一區/子刊。


但是生化環材的博士又覺得自己畢業條件高,畢業了還找不到工作,天坑專業工資又低,反而羨慕傳統工科的容易找工作,又好進國企。

還有做機械的覺得自己工資低,羨慕學金融的工資高,自己工資連人家一個零頭都算不上。

但是學金融的又覺得金融內卷太嚴重,自己可能以後只能當會計,反而羨慕機械的都好幾個offer,工作好找。

還有讀碩士的羨慕直博的,比自己就多混兩年就能拿到博士學歷,後悔當初沒有直博。

直博的羨慕讀碩士的,天天混吃等死都能畢業。自己天天苦逼做實驗,熬夜寫論文,搞不好還要延期,覺得自己當初真是腦子瓦特了居然直博。

學文科的覺得自己寫論文全靠編,天天在宿舍抓破腦袋,想著怎麼把別人的觀點改成自己的話。羨慕學工科的做實驗的數據都是獨一無二的,根本不怕查重。

學工科的覺得自己天天早九晚十做實驗太苦,羨慕學文科的一天到晚實驗室都不用去。‍

說到底,不同專業,不同學歷之間就像是圍城,外面的人想進去,裡面的人想出來。只有經歷過才知其中滋味。

那麼,既然各個專業讀博都這麼累,為什麼還有人願意讀呢?今天,我們特意收集了一些博士朋友們的看法,來解答這一問題。


網友「Richard Xu」:

我之前剛到美國讀博士時,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大多數中國博士生的年紀都是各自項目組中最小的那個部分。在中國人看來,讀完本科緊接著就是讀碩士或者博士,這似乎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不僅僅是我,恐怕大部分中國人接受的教育中,也似乎有這樣的邏輯,就是一個人必須現接受完他這輩子所需要的所有教育,然後再「進入社會」,作為一個新人尋找工作。

這就解釋了一部分原因:有些人之所以發現讀博士「很慘」,但依然繼續讀,是因為他的思想中固定地認為必須走完這個流程,讀完這個學位。

但是,其實不一定非得是這樣的。人生沒有閱卷老師,沒人有資格說什麼一定是對、一定是錯。我們項目中就有本科畢業後工作很多年,才回來繼續讀博士的。有時,還會出現有意思的巧合:一位兄弟工作幾年後回來繼續讀博,結果發現自己的本科同學已經成了副教授,兩人還經常會分享一下不同的人生經歷,都覺得蠻有意思的。

當然, 由於影響因素眾多,不同的人情況各異。有的人讀博幾年,發現自己實在提不起興趣,卻卡在「半山腰」,進退維谷;有的人畢業之後想嘗試新的選擇,或許在社會上走了一遭,重新選擇學習後,發現各有各的難處,面對讀博的痛苦就會平靜不少。

總之,讀博既不是一件「神聖」的事,也不是應該被「妖魔化」。它不過是千千萬萬種人生選擇的一種,只不過,恰好是我喜歡並且不會後悔的一種。

對於絕大部分的人來說,知識是改變命運最廉價的手段。為了能有「資格」過上自己喜歡的生活,就得忍受讀博過程中的痛苦。

(1)想當高校教師

網友「 赫連鏡繇 」:

理想篇:

mmm……各位大佬們的思想覺悟都太高了。我當初之所以讀博士,只是因為我想去大學教書,為了過招人的硬門檻,才去啃了一個博士。

至於為什麼非要苦逼地去當老師,只是單純一票否決了所有打卡上下班的工作,想要寒暑假和自由的工作時間,可以更自由一點……

現實篇:

事實上,我作為一個大學老師的日常:寫論文,投論文,被拒,該論文,投論文,被拒,改論文,參加會議,投論文被拒……你可以去開開心心放假,但只要論文沒發出去(或者發的級別不夠),這項工作量就是0……只要論文沒發夠,你就得一直發下去……kpi考核壓力那麼大,只要你一天完不成任務,這些工作就會充斥在你的每時每刻裡。

以前某位老先生就吐槽說,他之所以不敢開車,就是怕開車的時候不小心去想問題引發事故。

當然,除了寒暑假,是不可能讓你有時間整天整天地坐在那構思論文的。每個老師,需要不同程度上承擔課程,出席各種各樣的會議,參加大大小小的培訓學習,完成各種各樣的日常填表申報工作,以及隨機承擔各種日常工作。

比如,我從去年10月份左右開始負責撰寫名師事跡宣講的宣傳材料,每周要改兩三稿,等到定稿之後,又開始做宣講PPT,配合主講人彩排,再修改。直到年底兩輪宣講完事之前,一直都在倒騰。那時候一般都要一大早和領導們開會碰方案,我那幾個月每天最晚6:45從家出門,錯開早高峰提前到學校,出來再晚的話來不及……在比如這是去年本「設計師」為院裡做牆面裝修設計時在考察現場……我從八月份開始做圖,根據boss們的意見反反覆覆改了好幾個月,到今年1月的時候才最終定稿製作,如果有機會將來你們可以來看成品……

至於你說暑假幹什麼……暑假當然是補作業寫論文啊……如果沒有其他特別的安排,暑假是全年唯一一段可以好好坐下來構思論文、寫作論文的整時間,可以把所有書和資料攤開了放在桌子上,可以連續幾天不用出門不用動地方,起床就坐下來寫,除了必要的飲食起居就是一直坐在那寫,就跟現在這種在家隔離的日子差不多,所以我沒有浪費這個假期,在家改了一篇論文出來……

這就是我讀博最後三年的日常,基本上除了見導師和偶爾的放風,我每一天都是這麼過來的……

這麼大的精神壓力讓我根本沒法好好地去撩妹子,解決人生大事啊,摔!

(2)喜歡簡單的人生

網友「 絡石 」:

說一下我男友,他馬上讀博了,我覺得他不慘,主要一是我不給他壓力反而鼓勵他,二是導師人也好(碩士他就跟的這位導師),三是我倆人生目標一致,都不高——就想追求平凡的幸福小生活(很多時候心理壓力大可能就是目標定高了吧)。

我和男友都出身農村。我本科,是網際網路行業的設計師。他傳統工科,雖然本碩是上海交大的,但是碩士畢業待遇也不算好,所以留校讀博畢業後待遇稍微好點。正常需要四年畢業,規劃是我等他畢業然後隨他去一個二線城市,八成是去當個普通高校的老師,發不了財但是不用忍受網際網路這種行業的996。

我們欲望不高,不求多有錢只求不用勞累的平淡過日子,反正也算走出了農村,跟父母輩人生相比好太多太多了,足夠了。

其實我也不能說是等他,我自己也有自己的職業規劃,並肩進步罷了,而且博士生也有五千塊的工資,我一萬多的工資,兩個人省省攢四年錢去二線加上父母的一點積蓄再借點錢應該就可以付個首付裝修啥的,然後畢業後到三十歲左右生孩子這樣,只打算要一個孩子,因為就養得起一個啊哈哈。

讀博期間他心理上有我安慰應該不會出現抑鬱情況,導師人也可以,不會卡人畢業,對學生還算關愛。雖然要等四年,但是就這樣普通的過日子,家人平安,身體健康,按時畢業,走預期的路就很幸福。

害,其實我們明白讀博這條路很難,但是做人呢最重要的是開心,兩個貧寒普通善良的人在一起,就是要學會熱愛平淡,樂觀積極一點啊!


(1)讀博沒有想像中那麼慘

網友「 echoi 」:

讀博不一定慘。比如勸退率很高的生化環材,至少我那會讀博士時零學費,有工資。現在學費要交了,不過會通過一定形式返還。工資雖不多,但不掏錢,還有錢可掙,在學校至少吃住不用愁,能做研究,還有學位可拿,何樂而不為?

博士的市場需求不小,門檻越來越低。一是因為學歷貶值,學歷高對找工作整體上是有幫助的,這一點不限於各種專業。二是對於基礎科研領域,人口增長和擴招會製造很多的老闆教授,他們要做研究總得要學生來幹活。現在很多地方招博士主要採用面試,而不是考研了。只要老闆們相中你了,招去當學生輕而易舉。而且如果學校又比你本科母校更好,你會不想去嗎?

很多大學畢業生其實沒什麼主見,也沒什麼社會資源,也沒有勇氣離開學校的舒適環境,比如我。一旦遇到讀博的機遇,或者一被忽悠,身邊又沒什麼有遠見的人,就很容易選擇讀博。上面兩條分析,對這樣的學生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然後,我發現身邊大部分(包括自己)最後讀博的人大概有以下幾個特點:

家境一般,讀書是比較可見的出路。讀博基本會受到家裡支持,因為聽起來很高大上。身邊無社會資源,沒有人有遠期視野,所以意識不到讀博究竟好壞多少。

社交能力一般,對職場環境有牴觸,老闆們也喜歡這種類型,能幹活,好掌控。

對科學研究的想像仍然是:單純,美好,神聖。其實,科學家只是職業的一種,與別的職業只是形式上有所不同,至少我是讀完博才明白這個道理。

(2)科研成就感還是很幸福的

網友「 劉星馳  」:

1、沉浸學習能夠提供幸福感和意義感。

在技能和知識上的進步,不僅僅能夠帶來主觀感受的滿足,客觀上也是有意義的。雖然學業會帶來壓力和折磨,但完成一件並不太簡單而且有意義的事情能夠極大地充實人的時間和精力,由此帶來的幸福和意義感是持久綿長而且真實的。與此相反,消費和放縱帶來的快感則伴隨著負罪感和空虛。

2. 完成項目、論文以及和傑出的人交流能夠打開人生的可能性,增強自信心。

斯科特·楊在12個月裡念完MIT4年的計算機課程之後,並沒有從此變成一個碼農。相反,他緊接著開始了另一個雄心勃勃的計劃——一年不說英語,並在12個月裡學會了西語、葡語、中文和韓文。事後,他總結自己取得輝煌成就的原因:用四倍的效率搞定MIT課程之後,他獲得了極大的自信,深覺自己無窮的潛力,從而變得雄心勃勃。

博士班對人另一個重大的提升在於,它提供了一個磨練和證明自己綜合能力的機會,並且把眾多強壯的人匯聚起來,相互促進提高。博士點最有價值的東西,不是圖書館和實驗儀器,而是其他的博士,以及成就卓著的科學家導師們。如果企業家邀請這些人去做講座,時薪少則兩三千,多則上不封頂。

我做機器人視覺的同學在國內的單位邀請他法國的導師每年去指導15天的工作,工資開到三百萬人民幣。如此昂貴的人才,卻能成為我的座上賓。我在學校食堂請人家喝一杯四毛錢的咖啡,可以跟這個人聊半個鐘頭,知道他最新的興趣。這是何等的便宜?與如此牛逼的人共事,一起開會做課題寫論文,何嘗不是美事?

(3)什麼選擇不「慘」?人生沒有輕鬆可言

1、某T大直博,工科專業博士:

圖源:知乎「果一」

2、某碩博連讀於數學所某基礎學科博士:

圖源:知乎「果一」

「這世間,本就是各人下雪,各自有各自的隱晦與皎潔。」

雖然博士有時面對著巨大的科研壓力、挑戰著自己的大腦極限,有時總是出錯的實驗讓人逐漸焦躁,產生些消極情緒但這並不代表博士就不適合任何人。不讀的人也不會覺得慘,或者說:沒有自身資格進行評價;讀了的人對慘的理解又各有不同,見仁見智。

實際上,做好任何一種工作都是不容易的,失誤、焦慮、忙碌這些都是常態,大量的練習和不斷地學習在每一個領域皆是如此。

「這個世界上,只有知識的積累和思維的訓練是無法被盜取的,它們凝結在你生命裡的每一個時刻,裝不出來,沒有就是沒有,極易拆穿。」 讀博就是一個提升自己過程,只要適合自己,便無畏前途風雨。

來源:知乎

購書掃描上圖二維碼或者添加微信:17888840069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讀博士這麼慘還有人願意讀博士呢?
    沒想清楚自己到底喜歡什麼,想幹什麼,渾渾噩噩,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讀就讀了。單位裡升職的需求(在職博士)。其它。一言以蔽之,總體來說中國學生選擇讀博士的原因很複雜。加上學生基數大,自然而然,讀博士的人就多了。
  • 貧窮使我讀博?知乎瘋狂熱議:什麼樣的人適合讀博士?
    那麼什麼樣的人適合讀博士呢? 如果你說你讀博士是為了科學,為了改變世界。根據我讀物理的經驗,在教科書上出現的人名,極少數是在30歲以後獲得教授職位,極少數是在25歲以後才博士畢業。 也就是說,天才才有資格說讀博士為了人類,普通人讀博士還是為了工作,因此沒錢,讀博士很傷錢。
  • 「博士苦,博士累,負擔累累人心碎」 讀博到底值不值?
    開春以來,對於在北京某重點高校攻讀新聞傳播學博士學位的馬廣軍來說,最高興的事就是完成了博士期間最艱難的「指標」任務——發一篇C刊文章。此前他已經發表過兩篇北大核心期刊論文,這意味著,他讀博期間的論文硬指標總數已經實現。「博士苦、博士累,負擔累累人心碎。」
  • 為什麼每年博士畢業6萬多人,總有幾個讀博讀廢了?
    我博四的時候,此時我已經算是比較高年級的了。認識這位師兄的人多數都已畢業,在實驗室裡見過這位師兄的人已經不多了,我算碩果僅存的幾個。偶然有一次一個師弟問我說:我們宿舍隔壁有一個博士,據說讀了10年了還沒畢業,聽說他是xxx的學生,你應該認識吧?我心中基本已經鎖定應該是他了。我就問他怎麼樣了?
  • 博士和碩士待遇差不多,為什麼還有人讀博?
    提要:博士和碩士待遇差不多,為什麼還有人讀博?本人也恰恰今年畢業,對於目前的工資待遇狀況還是有些了解的。如果單純地從事業單位的工資水平看,碩士和博士入職的工資待遇確實差不了太多,這也不禁讓人懷疑難道讀博真的無用了嗎?
  • 近幾年博士研究生的收入並不高,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選擇讀博?
    記得曾經看到過一個統計,就計算機專業年薪統計,碩士研究生平均約22萬,博士研究生年薪平均是23萬左右,這樣看來,博士研究生的收入並不高,那麼讀博還有必要嗎?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選擇繼續深造讀博呢?也曾問過幾個博士這樣的問題,其中一個博士師兄的回答確實讓我信服。
  • 為什麼那麼多的人只願意讀研究生而不願意讀博士?
    讀完研究生年齡就夠大的了,在讀博士,出來都快30了。編和她談的時候,她還只有22歲,但是一想到,3年研究生,3年博士,出來,媽喲,28了,老大不小了,同年齡的人早早就業的,怎麼著混個年薪10幾20萬問題應該不是很大吧?而就算讀完博士出來就業,可能年薪還不如人家。於是乎,惆悵之感油然而生。
  • 讀碩士的人很多,但讀博士的人少,原因有點現實
    然而,想讀碩士的人多,但想讀博士的人卻很少,其實原因有些現實。1、博士畢業難度比碩士畢業難度大很多要知道,在我國,博士屬於最高學歷。雖然說,想成為一個博士生的難度不算太大,但想把博士生當中的「生」字去掉,變成博士,難度是非常大的。
  • 清華博士反思該不該讀博 男女生意見大不同
    調查「讀博你後悔了嗎」近日,南林大在校內發起了一次「讀博,你後悔了嗎」的網絡調查,77名博士生參與問卷填寫,其中男生38人,女生39人。調查顯示,有51.95%的同學表示「應該讀博」。讀博期間,你認為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 博士還要住4人間?怪不得都要出國讀博,這就是國內博士真實現狀
    這麼嬌生慣養,又不是不能住,有啥好抗議的。 而也有人認為:讀博的或者哪怕讀了碩士的,都知道博士生生活差距特別巨大,有的博士生了孩子,有單身的,有喜歡白天睡覺晚上看論文的,也有喜歡按時睡覺的,有熬夜趕工的。
  • 為什麼學生大都願意考研,讀博的人少之又少?研究生:原因很現實
    雖然考研的學生每年都在增加,但各大高校並沒有放低招錄研究生的標準,每年依舊有很多多學生不能如願上岸。這樣的學生,一般都會選擇來年再戰。希望通過自身的努力獲得上岸的機會。碩士學歷並不是我國學歷的最高等級。每年也會有一部分學霸選擇碩博連讀,博士後面還有博士後。如果學生喜歡學習自己的專業,並且希望在初出社會時找到適合的工作。碩博連讀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會。
  • 壓力山大的博士們,路在何方?
    理工科院系的博士待遇要好一些,尤其是導師的橫向項目比較多的時候,「導師會象徵性地發點錢,」某985院校電機系的一名博士說,「有時候每個月能拿到2000元左右。」經濟壓力不可避免導致博士生不得不將主要精力放在謀求生存上,從而影響其個人長遠發展規劃。而且,當他們看到自己的本科同學有房子有車子有孩子的時候,心裡的不平衡感也自然產生,這是人之常情,」都是學生,既然選擇了學術,還想什麼錢!」
  • 博士補助提額!讀博一年收入最高10萬?
    畢竟讀研期間的收入過低早已是當代碩博的壓力來源之一。有的人節儉點,還能剩點錢。但絕大部分人甚至還得靠家裡來支出.... 所以每年兩會期間最關注莫過於「今年這補貼還能再漲漲嗎?」不過,小募最近發現,有不少高校都開始暗戳戳的提高給博士生的待遇了。算下來,讀個博一年收入最高能有10萬!
  • 我為博士正名,為什麼說讀博是最好的選擇?
    讀博的效益常常難以在短期創造,不像讀本、讀研那樣來得快捷。儘管讀博難乎其難,還是有一些勇士把讀博當作實現人生目標的另一種選擇。如果讀博是為了隨波逐流,或證明自己是一個優秀學生;如果認為讀博會給你的物質世界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果讀博是為了混個學位提升自己,讓自己和家人更有面子——驕傲地自誇是個博士。那麼,請你謹慎考慮!
  • 那個選擇自殺的中國留學生:讀博士的壓力到底有多大?
    自從讀了博,頭髮越來越少,精力越來越差,和工作的同學比起來越來越窮…… 而手裡的研究,還是沒什麼進展。 為什麼這麼火?還不是因為博士圈槽點太多。 會議嘉賓之一、德比大學的心理醫生&學生福祉研究負責人Gareth Hughes說,很多學術界的人把吃苦當榮譽,大家覺得如果一個人好好讀博不摸魚,那他肯定會累出病來,這種想法簡直匪夷所思。
  • 博士延期畢業率高達60%多,但這卻不影響碩士研究生讀博的決心
    記得當初自己考研的時候,一起複習的同學在休息時總是會問到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你研究生畢業要不要讀博呢?由於我們是文科生,所以很多的學生覺得如果有機會的話一定會把握,讀博是一定的,當然我們那時就已經知道博士研究生很難畢業,而這個問題過了幾年之後也就是研究生畢業時,他們也確實是讀博了,雖然他們自己也非常清楚這樣做自己將會承擔怎樣的壓力以及未知,但他們更清楚這樣做的美好結果是怎樣的,所以毅然選擇了讀博。
  • 男朋友博士在讀,期間陪伴很少,讀博真的那麼忙嗎?
    有個朋友問小西:我男朋友是博士,請問讀博士真的有這麼忙嗎?讀博還是不錯的選擇,但是不意味著適合每個人。-讀博壓力不小-每個學生讀博的感觸稍有差異,但是壓力大、忙、累、迷茫等可能是共性的。讀博壓力大、忙並非是國內博士特有,國外一樣較為普遍。比如,《Nature》曾發布一項2017年度全球博士生生存狀況調研,樣本數量達到5700餘份。結論和預估一樣,讀博期間普遍存在不小的精神壓力,逼迫著你前行、努力,自己讓自己忙起來。記得我自己讀博時,博一階段還到處晃悠,沒啥感覺。
  • 博士讀完30多了,你還考慮讀嗎?讀博後悔四年,不讀後悔一輩子!
    博士宇宙最高學位,人類知識的高峰,在碩士畢業之時我就知道博士肯定是要讀的,這只是一個時間問題,我預計是工作兩年後。碩士畢業時我並沒有選擇去讀博,因為本碩我在學校已經待了七年了做為一個男人也確實想出去大展拳腳一番,我急切的需要走進社會對社會有一個清晰客觀而深切的認識。無論是在北上廣深還是二三線城市,只要是全脫產學生總是跟真實的社會隔著一層紗。
  • Nature勸退讀博:全球七成博士對前途迷茫,36%自認有過心理疾病
    壓慄山大 郭一璞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 讀博,向來是壓力山大的活動,博士生工作時間長、壓力大、補貼少,同齡人已經成家立業了,博士生還在為論文焦頭爛額。
  • 讀研的女生有很多,但願意「讀博」的卻很少,理由你可能不懂
    那這就來一個問題了,每年有很多女生去選擇讀研,但是這些女生上完研究生之後就停止了繼續求學的路,很少有女生願意選擇繼續考博,這裡面究竟有什麼原因呢?我們不能否認的是,既然能夠考上研究生,證明這個考生的實力是很強的,尤其是一些985讀研的考生。但是小莊學長發現了一個現象,有不少的女生在讀完研之後就選擇了就業,而選擇繼續考博的人非常少,可以說是很稀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