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讀博士這麼慘還有人願意讀呢?」看到這一問題,突然想到之前網友說的一段話:
身邊做傳統工科的博士覺得自己難發高分文章,羨慕做生物的動不動就是一區/子刊。
但是生化環材的博士又覺得自己畢業條件高,畢業了還找不到工作,天坑專業工資又低,反而羨慕傳統工科的容易找工作,又好進國企。
還有做機械的覺得自己工資低,羨慕學金融的工資高,自己工資連人家一個零頭都算不上。
但是學金融的又覺得金融內卷太嚴重,自己可能以後只能當會計,反而羨慕機械的都好幾個offer,工作好找。
還有讀碩士的羨慕直博的,比自己就多混兩年就能拿到博士學歷,後悔當初沒有直博。
直博的羨慕讀碩士的,天天混吃等死都能畢業。自己天天苦逼做實驗,熬夜寫論文,搞不好還要延期,覺得自己當初真是腦子瓦特了居然直博。
學文科的覺得自己寫論文全靠編,天天在宿舍抓破腦袋,想著怎麼把別人的觀點改成自己的話。羨慕學工科的做實驗的數據都是獨一無二的,根本不怕查重。
學工科的覺得自己天天早九晚十做實驗太苦,羨慕學文科的一天到晚實驗室都不用去。
說到底,不同專業,不同學歷之間就像是圍城,外面的人想進去,裡面的人想出來。只有經歷過才知其中滋味。
那麼,既然各個專業讀博都這麼累,為什麼還有人願意讀呢?今天,我們特意收集了一些博士朋友們的看法,來解答這一問題。
網友「Richard Xu」:
我之前剛到美國讀博士時,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大多數中國博士生的年紀都是各自項目組中最小的那個部分。在中國人看來,讀完本科緊接著就是讀碩士或者博士,這似乎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不僅僅是我,恐怕大部分中國人接受的教育中,也似乎有這樣的邏輯,就是一個人必須現接受完他這輩子所需要的所有教育,然後再「進入社會」,作為一個新人尋找工作。
這就解釋了一部分原因:有些人之所以發現讀博士「很慘」,但依然繼續讀,是因為他的思想中固定地認為必須走完這個流程,讀完這個學位。
但是,其實不一定非得是這樣的。人生沒有閱卷老師,沒人有資格說什麼一定是對、一定是錯。我們項目中就有本科畢業後工作很多年,才回來繼續讀博士的。有時,還會出現有意思的巧合:一位兄弟工作幾年後回來繼續讀博,結果發現自己的本科同學已經成了副教授,兩人還經常會分享一下不同的人生經歷,都覺得蠻有意思的。
當然, 由於影響因素眾多,不同的人情況各異。有的人讀博幾年,發現自己實在提不起興趣,卻卡在「半山腰」,進退維谷;有的人畢業之後想嘗試新的選擇,或許在社會上走了一遭,重新選擇學習後,發現各有各的難處,面對讀博的痛苦就會平靜不少。
總之,讀博既不是一件「神聖」的事,也不是應該被「妖魔化」。它不過是千千萬萬種人生選擇的一種,只不過,恰好是我喜歡並且不會後悔的一種。
對於絕大部分的人來說,知識是改變命運最廉價的手段。為了能有「資格」過上自己喜歡的生活,就得忍受讀博過程中的痛苦。
(1)想當高校教師
網友「 赫連鏡繇 」:
理想篇:
mmm……各位大佬們的思想覺悟都太高了。我當初之所以讀博士,只是因為我想去大學教書,為了過招人的硬門檻,才去啃了一個博士。
至於為什麼非要苦逼地去當老師,只是單純一票否決了所有打卡上下班的工作,想要寒暑假和自由的工作時間,可以更自由一點……
現實篇:
事實上,我作為一個大學老師的日常:寫論文,投論文,被拒,該論文,投論文,被拒,改論文,參加會議,投論文被拒……你可以去開開心心放假,但只要論文沒發出去(或者發的級別不夠),這項工作量就是0……只要論文沒發夠,你就得一直發下去……kpi考核壓力那麼大,只要你一天完不成任務,這些工作就會充斥在你的每時每刻裡。
以前某位老先生就吐槽說,他之所以不敢開車,就是怕開車的時候不小心去想問題引發事故。
當然,除了寒暑假,是不可能讓你有時間整天整天地坐在那構思論文的。每個老師,需要不同程度上承擔課程,出席各種各樣的會議,參加大大小小的培訓學習,完成各種各樣的日常填表申報工作,以及隨機承擔各種日常工作。
比如,我從去年10月份左右開始負責撰寫名師事跡宣講的宣傳材料,每周要改兩三稿,等到定稿之後,又開始做宣講PPT,配合主講人彩排,再修改。直到年底兩輪宣講完事之前,一直都在倒騰。那時候一般都要一大早和領導們開會碰方案,我那幾個月每天最晚6:45從家出門,錯開早高峰提前到學校,出來再晚的話來不及……在比如這是去年本「設計師」為院裡做牆面裝修設計時在考察現場……我從八月份開始做圖,根據boss們的意見反反覆覆改了好幾個月,到今年1月的時候才最終定稿製作,如果有機會將來你們可以來看成品……
至於你說暑假幹什麼……暑假當然是補作業寫論文啊……如果沒有其他特別的安排,暑假是全年唯一一段可以好好坐下來構思論文、寫作論文的整時間,可以把所有書和資料攤開了放在桌子上,可以連續幾天不用出門不用動地方,起床就坐下來寫,除了必要的飲食起居就是一直坐在那寫,就跟現在這種在家隔離的日子差不多,所以我沒有浪費這個假期,在家改了一篇論文出來……
這就是我讀博最後三年的日常,基本上除了見導師和偶爾的放風,我每一天都是這麼過來的……
這麼大的精神壓力讓我根本沒法好好地去撩妹子,解決人生大事啊,摔!
(2)喜歡簡單的人生
網友「 絡石 」:
說一下我男友,他馬上讀博了,我覺得他不慘,主要一是我不給他壓力反而鼓勵他,二是導師人也好(碩士他就跟的這位導師),三是我倆人生目標一致,都不高——就想追求平凡的幸福小生活(很多時候心理壓力大可能就是目標定高了吧)。
我和男友都出身農村。我本科,是網際網路行業的設計師。他傳統工科,雖然本碩是上海交大的,但是碩士畢業待遇也不算好,所以留校讀博畢業後待遇稍微好點。正常需要四年畢業,規劃是我等他畢業然後隨他去一個二線城市,八成是去當個普通高校的老師,發不了財但是不用忍受網際網路這種行業的996。
我們欲望不高,不求多有錢只求不用勞累的平淡過日子,反正也算走出了農村,跟父母輩人生相比好太多太多了,足夠了。
其實我也不能說是等他,我自己也有自己的職業規劃,並肩進步罷了,而且博士生也有五千塊的工資,我一萬多的工資,兩個人省省攢四年錢去二線加上父母的一點積蓄再借點錢應該就可以付個首付裝修啥的,然後畢業後到三十歲左右生孩子這樣,只打算要一個孩子,因為就養得起一個啊哈哈。
讀博期間他心理上有我安慰應該不會出現抑鬱情況,導師人也可以,不會卡人畢業,對學生還算關愛。雖然要等四年,但是就這樣普通的過日子,家人平安,身體健康,按時畢業,走預期的路就很幸福。
害,其實我們明白讀博這條路很難,但是做人呢最重要的是開心,兩個貧寒普通善良的人在一起,就是要學會熱愛平淡,樂觀積極一點啊!
(1)讀博沒有想像中那麼慘
網友「 echoi 」:
讀博不一定慘。比如勸退率很高的生化環材,至少我那會讀博士時零學費,有工資。現在學費要交了,不過會通過一定形式返還。工資雖不多,但不掏錢,還有錢可掙,在學校至少吃住不用愁,能做研究,還有學位可拿,何樂而不為?
博士的市場需求不小,門檻越來越低。一是因為學歷貶值,學歷高對找工作整體上是有幫助的,這一點不限於各種專業。二是對於基礎科研領域,人口增長和擴招會製造很多的老闆教授,他們要做研究總得要學生來幹活。現在很多地方招博士主要採用面試,而不是考研了。只要老闆們相中你了,招去當學生輕而易舉。而且如果學校又比你本科母校更好,你會不想去嗎?
很多大學畢業生其實沒什麼主見,也沒什麼社會資源,也沒有勇氣離開學校的舒適環境,比如我。一旦遇到讀博的機遇,或者一被忽悠,身邊又沒什麼有遠見的人,就很容易選擇讀博。上面兩條分析,對這樣的學生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然後,我發現身邊大部分(包括自己)最後讀博的人大概有以下幾個特點:
家境一般,讀書是比較可見的出路。讀博基本會受到家裡支持,因為聽起來很高大上。身邊無社會資源,沒有人有遠期視野,所以意識不到讀博究竟好壞多少。
社交能力一般,對職場環境有牴觸,老闆們也喜歡這種類型,能幹活,好掌控。
對科學研究的想像仍然是:單純,美好,神聖。其實,科學家只是職業的一種,與別的職業只是形式上有所不同,至少我是讀完博才明白這個道理。
(2)科研成就感還是很幸福的
網友「 劉星馳 」:
1、沉浸學習能夠提供幸福感和意義感。
在技能和知識上的進步,不僅僅能夠帶來主觀感受的滿足,客觀上也是有意義的。雖然學業會帶來壓力和折磨,但完成一件並不太簡單而且有意義的事情能夠極大地充實人的時間和精力,由此帶來的幸福和意義感是持久綿長而且真實的。與此相反,消費和放縱帶來的快感則伴隨著負罪感和空虛。
2. 完成項目、論文以及和傑出的人交流能夠打開人生的可能性,增強自信心。
斯科特·楊在12個月裡念完MIT4年的計算機課程之後,並沒有從此變成一個碼農。相反,他緊接著開始了另一個雄心勃勃的計劃——一年不說英語,並在12個月裡學會了西語、葡語、中文和韓文。事後,他總結自己取得輝煌成就的原因:用四倍的效率搞定MIT課程之後,他獲得了極大的自信,深覺自己無窮的潛力,從而變得雄心勃勃。
博士班對人另一個重大的提升在於,它提供了一個磨練和證明自己綜合能力的機會,並且把眾多強壯的人匯聚起來,相互促進提高。博士點最有價值的東西,不是圖書館和實驗儀器,而是其他的博士,以及成就卓著的科學家導師們。如果企業家邀請這些人去做講座,時薪少則兩三千,多則上不封頂。
我做機器人視覺的同學在國內的單位邀請他法國的導師每年去指導15天的工作,工資開到三百萬人民幣。如此昂貴的人才,卻能成為我的座上賓。我在學校食堂請人家喝一杯四毛錢的咖啡,可以跟這個人聊半個鐘頭,知道他最新的興趣。這是何等的便宜?與如此牛逼的人共事,一起開會做課題寫論文,何嘗不是美事?
(3)什麼選擇不「慘」?人生沒有輕鬆可言
1、某T大直博,工科專業博士:
圖源:知乎「果一」
2、某碩博連讀於數學所某基礎學科博士:
圖源:知乎「果一」
「這世間,本就是各人下雪,各自有各自的隱晦與皎潔。」
雖然博士有時面對著巨大的科研壓力、挑戰著自己的大腦極限,有時總是出錯的實驗讓人逐漸焦躁,產生些消極情緒但這並不代表博士就不適合任何人。不讀的人也不會覺得慘,或者說:沒有自身資格進行評價;讀了的人對慘的理解又各有不同,見仁見智。
實際上,做好任何一種工作都是不容易的,失誤、焦慮、忙碌這些都是常態,大量的練習和不斷地學習在每一個領域皆是如此。
「這個世界上,只有知識的積累和思維的訓練是無法被盜取的,它們凝結在你生命裡的每一個時刻,裝不出來,沒有就是沒有,極易拆穿。」 讀博就是一個提升自己過程,只要適合自己,便無畏前途風雨。
來源:知乎等
購書掃描上圖二維碼或者添加微信:1788884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