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苦,博士累,負擔累累人心碎」 讀博到底值不值?

2020-12-11 經濟日報

「盼星星盼月亮,終於盼來了一篇C刊(即人文社科期刊中的南大核心期刊)。」開春以來,對於在北京某重點高校攻讀新聞傳播學博士學位的馬廣軍來說,最高興的事就是完成了博士期間最艱難的「指標」任務——發一篇C刊文章。

此前他已經發表過兩篇北大核心期刊論文,這意味著,他讀博期間的論文硬指標總數已經實現。

「博士苦、博士累,負擔累累人心碎。」一段時間來,博士生因心理壓力大導致抑鬱、甚至自殺的新聞時常見諸報端。而近期演員翟天臨博士論文學術不端事件更是炒得沸沸揚揚。博士生,這個現代教育頂尖層次人群的生存境遇廣受關注。

博士生到底該如何培養,也成為剛剛過去的全國兩會熱議話題。專家建議,博士培養是我國最高層次的學歷教育,國家應該出臺相關規定,讓博士生們從學術之外的負擔中解脫出來,激發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創造活力,為國家的未來發展積蓄力量。

讀博,以青春作賭注?

「畢竟是一場豪賭,很多人並不知道自己的『籌碼』就衝進了這個『賭局』,人生最黃金的幾年都扔在這裡了。」說起讀博的狀態,23歲的陳育叫苦不迭。

去年6月從浙江大學化學專業本科畢業,同年9月順利跨專業進入中科院上海分院碩博連讀,在別人的眼中,陳育是典型的學霸。

可讀博的艱辛只有他自己最清楚。忙起來的時候,能夠連續一個月每天做實驗到凌晨,「周六周日連個懶覺都沒得睡,一早就得去整理實驗數據,看著有些同學吃喝玩樂回家團聚,覺得自己挺慘的。」

有時候實驗推進不順,走進實驗室都會讓陳育感到生理不適,「有種噁心的感覺,就想回家」。

事實上,不僅是陳育,他身邊不少博士生也面臨著這樣高強度的壓力,「有師兄得了嚴重的心理抑鬱,甚至有人因心理問題引起了神經性皮炎。」

科研的過程「苦中有樂」。有一次,陳育的課題遭遇瓶頸,所有的方案都試了一遍,甚至陳育的導師都覺得「可以放棄了」。就在陷入絕望時,睡覺時做的夢給了陳育啟發,醒來後他一步步回憶夢境,發現確實有些方面沒有考慮到,「立馬去實驗室測試,真的太神奇,需要的信號出現了。」回憶起這段往事,陳育感言「簡直太神奇,是上天的賞賜」。

「有時候也很矛盾,年輕人就應該拼一拼呀,但是又很擔心自己如果真的拼得太過,身體出了狀況,父母咋辦!」害怕扛不住、不時想退學,絕望和希望伴隨著讀博生活,陳育說,自己拿青春作賭注,一頭扎進了一個有無限未知可能性的「地帶」。

「當我發現自己開始評估從實驗樓哪層跳下去比較可行的時候,我就跟家裡人說,這個文憑不要了,小命比學位重要。」27歲的葉軍在北京化工大學讀博士三年級,目前在準備畢業論文,如果順利,今年夏天就可以畢業。可回首走過的路,葉軍隱隱有些後怕。

本科畢業考上研究生,研究生畢業保送博士,看似學業順風順水,但其中的苦楚並不少。「大學同學很多都入職了,有的已經小有成就;很多人都成家了,都有職業發展的方向。」經濟上的負擔,科研的壓力,看不見未來的無助感……這些都曾讓葉軍備感壓抑。

「如果有重新選擇一次的機會,我不會選擇讀博,風險太大,有種賭博的感覺。」葉軍感慨,最後悔的事就是讀了博士,「但既然選擇了,就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好好讀下去」。

一場高強度的修行

「有人問我課餘如何度過,就像在問一個天天賣菜的平時去哪個國家旅遊,可望而不可即啊。」繁重的科研任務佔據了陳育的大部分時間,課餘生活看起來單調又有點乏味,「鍛鍊、看資料、做實驗、偶爾看閒書,就能概括這半年來的生活」。

在浙大讀本科時,室友個個成績優秀,陳育「拼了命才勉強保持中遊」,由於本科期間選修過生態學的課程,又有進行交叉學科研究的意願,經老師介紹,保研時順利進入碩博連讀階段,最後被保送中科院繼續深造。正因如此,陳育似乎比旁人更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機會,壓力也就愈發大了。「高強度修羅場,就是如此」。

天天泡在實驗室,「8107工作制」(早8點上班,晚10點下班,一周工作7天)是葉軍的生活常態。在葉軍看來,「碼農『996工作制』的日子都比我們好」,巨大的工作學習強度下,葉軍基本沒有什麼私生活,只有偶爾周末和朋友出去聚一下。

「長久以來的壓力積蓄,完全沒有辦法消除,從最開始的暴躁,到有破壞欲,到最後甚至有了輕生的念頭。」在最崩潰的時候,想到自己已經擁有碩士學位,相比直博的同學已經算好,葉軍努力自我開解,不再過分地逼自己、鑽牛角尖。

「都會有疲憊期的,最後一年更是咬牙過來的,有時候會哭,我媽就陪我一起哭。」在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就讀法學專業的殷小小今年讀博三,性格風風火火的她做任何事喜歡「趕早不趕晚」,所以早早就完成了學校發表論文的要求,畢業論文也接近尾聲,現在已經籤了工作——華東政法大學法學院老師。

正常學制是三年,為了能按時畢業,殷小小從未放鬆過,寒暑假都沒休息,今年大年三十還在改論文。博士論文的壓力並不單單來自畢業論文,還有學校硬性要求的發表C刊、SCI(即被美國《科學引文索引》收錄的期刊所刊登的論文)等論文的壓力,這些硬性指標論文不發完,就不能提交畢業論文。「有一次,我投了20個期刊就一個回的,急得整夜整夜的失眠。」殷小小說。

研究生畢業在一家企業工作8年後,33歲的馬廣軍再次進入了校園,攻讀新聞傳播學博士。「剛進校園總覺得不對勁兒。」從工作繁重的職場到青春洋溢的校園,除了覺得自己已經「老去」,馬廣軍還用了一段時間重新適應大學校園波瀾不驚的生活。可好景不長,隨著博士課程的深入,他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

「英語全英文授課,掛科就不能畢業,真是愁死人。」職場8年,英語口語已是空白,起初,每逢遇到課堂交流,馬廣軍有時「緊張得一句都說不出,待在課堂特尷尬」。為了應對平靜的校園生活中蘊藏的困難與挑戰,馬廣軍每天上課、聽講座、讀書自習,不敢有絲毫的懈怠。

在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博士二年級的李雨辰也在為論文發愁。讀博期間,他須在國內新聞傳播類刊物上發表3篇論文,其中A類(指期刊等級)刊物1篇,B類刊物2篇。

「學制要求是三年,寫論文、發表文章都需要時間,畢業估計要4年吧!」在他看來,一篇優秀的學術論文需要有好的選題規劃與問題意識,做好這些都需要積累,加上文章寫作及後期發表,都需要一定的時間,出現不能按時畢業的情況很正常。「延期現象時有發生,上上屆18個畢業了6個,其他基本都延期了」。

學業、就業與家庭,一個都不能少之惑

除了學業,經年寒窗苦讀,博士生大都到了面臨就業和成家的人生階段,如何協調學業、就業與家庭之間的關係,是處在象牙塔頂尖的博士生們的又一困惑。

蘭州大學生物科學專業博士生王曉明剛發了一篇學術文章,在等待最後的完善。他身邊的同齡人大多已結婚,有的同學孩子都會打醬油了。由於31歲還是單身,經常有親朋好友提醒他,「老大不小了,學業和家庭都要兼顧」,每當這時王曉明總會覺得有點尷尬。

這兩年,相親是王曉明逃不開的「課題」,沒有女朋友,就總會被家裡安排相親,但他從來沒有去過。「不是不想見,是真的太忙了,根本沒時間管」。

最近實驗終於做完,預計今年6月就可以畢業,時間也有了空閒,王曉明開始認真考慮自己的人生大事。「畢竟自己年齡也到了,談戀愛成家的問題也該提上日程了」。

「付出與收穫不成正比,開始懷疑讀博的意義。」面臨畢業,葉軍和殷小小也有很多感慨。研究傳統高分子材料的葉軍想去企業,但自己研究的方向和很多企業不對口,進企業的空間也不大,「只能先做個博士後,換個方向做企業相關的項目,之後再去」。

苦讀十載,面臨就業,葉軍頓感缺乏信心。「行業待遇不高,且對身體健康還可能有危害。」葉軍從本科開始就讀化工相關專業,但大學期間只顧讀書,對行業了解不多,也就從未考慮過轉方向,保送了博士也沒辦法轉了。

雖然已經籤了工作,但殷小小也有些許遺憾。「社科類博士在畢業之後能直接轉化為生產力的效率非常低,簡單來說就是掙不了錢。」在她看來,很多人文社科博士生和碩士生工資差不多,不免會懷疑多讀三四年博士的意義在哪裡,「就感覺特別挫敗,並且年齡大了甚至還不如碩士好找工作」。

「現在博士留高校任教也並不容易,許多高校籤老師都不是編制內,幾年之內沒有科研成果、論文,照樣要走人。」雖然對薪酬不是很滿意,但能順利找到高校教師的工作,想想眼前的現實,殷小小又感覺很幸運。

在讀博的問題上,女博士要承受的壓力更多,其中大齡女博士結婚是很現實的問題。27歲的殷小小現在還沒有男朋友,在她看來,倒不是女博士難嫁,只是很多人不想嫁。

「其實追我的男生不少,只是一般來說女生不著急工作,選擇讀博的家庭條件都還可以,不需要靠男生生活,結婚生子可能還會耽誤工作科研,想想不太合算。」殷小小開玩笑說。

但在傳統觀念中,女生這樣的想法總會被視為異類,「讀書太多耽誤嫁人啊」「女孩子哦,家裡花再多錢在她身上將來也是要給別人啊」……殷小小也總會聽到一些風言風語,但她並不在意,「吐槽一下就好啦,我還有論文要忙呢」。

與較年輕的博士生不同,已經工作並擁有家庭的曹國東有他的煩惱。在大學從教8年,曹國東發現,自己僅有的碩士研究生學歷對晉升職稱、申請課題都有影響,他積極準備,去年考上了中國人民大學博士。對曹國東而言,讀博的壓力則更多源自於時間和精力的不足。

「單位上的事顧不上,收入減了很多;孩子也經常見不著,家裡大小的事情只能由愛人一人承擔,確實也挺難。」為了順利完成學業,曹國東大部分時間都在學校上課、看書、寫論文,他越來越感覺到,工作成家後再讀博,更難得、也更難過,「沒人能夠平衡各方,每個人都在犧牲」。

一頂博士帽,不忘初心負重行

2017年,《Nature》雜誌發布了一篇名為《Many junior scientists need to take a hard look at their job prospects》的文章,介紹了博士生攻讀學位的壓力和困境。

2018年,《Nature》又有統計數據顯示:39%以上的博士有抑鬱或者焦慮症狀,這一數據是正常人群的6倍以上。此外,62%以上的博士會有持續的科研焦慮;若導師在學術上不能給予足夠的指導和幫助,博士抑鬱和焦慮的可能性會超過50%。

在馬廣軍看來,較之其他階段,博士的焦慮是多方面的。「年齡大了,事情本來就多,由於讀博,很多同齡人正常完成的事往往要滯後,加上各種不確定性,焦慮自然就多了」。

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傅道彬介紹,一些學校規定在讀博士生必須在C刊或CSSCI(即被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收錄的期刊)等期刊上,發表2至3篇不等的文章,且要參加有影響的國內國際學術討論會,有學術講座,有指導本科、碩士研究生的經歷,等等。但以在C刊上發表文章為例,按照一些學校的目錄,所謂C刊一個專業只有幾種、十幾種,連學校的教授、甚至是博士導師都難以發表。而有些核心期刊特別規定不接受博士生的稿件,令博士生望「刊」興嘆。

「的確存在專業重點刊物少,論資排輩、發論文競爭激烈等現實,令很多博士很焦慮,但不可否認,博士群體中也存在學術訓練不夠,問題意識不強,對所學學科的理解、積累不夠深等問題。」馬廣軍認為,這和當下社會的風氣息息相關,博士生中也確實存在浮躁的情況,一些人讀博的初心不在學術、而在鍍金,在此情況下,急於出成果,就會面臨論文屢投不準,學業壓力大,焦慮日盛的情況。

在蘭州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教、博士生導師徐守軍看來,較之本科和碩士階段的培養,對博士研究生在科研的創新方面有更高要求,這需要導師和學生都要用心投入、通力合作,才能較好完成博士學業。「只要師生都認真投入,順利畢業就不會有問題,但一旦任何一方投入不夠,就往往會影響正常學業,順利獲得學位自然就有困難了。」徐守軍表示。

「如果重新作一次選擇,我還會選擇讀博,還是選擇進這個研究所。」過去的一年,在許多優秀的師兄師姐、「大佬級」老師的幫助和影響下,陳育心態有了很大的進步,也加深了對自己的認識。「千萬不要對博士那麼絕望,我們這個群體依舊陽光燦爛。」他對記者說。

「我覺得一旦博士畢業,我們這批人的抗壓能力都會比較強,就是心態成熟了,遇到啥大事都不慌。」畢業和工作基本都已有著落,殷小小憧憬著自己的職場生涯,她相信未來還會有更大的挑戰,但經過讀博期間的修煉,都能從容應對。「熬過了讀博,一步步走來,最終相信會苦盡甘來」。

關於在職讀博,曹國東也認為,其間肯定會面臨很多困難,但只要把各方協調好,就能有好結果。「像大學老師這樣的工作,本身就得不斷學習進步,學歷上要不斷深造,學術上要不斷更新,工作一段時間後,讀博是很好的充電學習機會。」在他看來,儘管有一定壓力,但只要用心投入,充分準備、夯實基礎,完成博士學業也並非遙不可及。

相關焦點

  • 工作累還是讀博累?給你一個直觀對比
    博士也有很多種,人文社科的(還分經濟,法律,文學,語言),工科,理化,醫學,搞產學結合的,課題偏實證的,或者是理論研究的。千般百種,不同分類,體驗也是大相逕庭。並且還要考慮經濟條件,家庭情況等周邊因素。所以單純用工作和讀博這兩個概念來比較,沒有意義。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先介紹下我個人背景,5年不到外企工作經歷(外資:貿易商社,廣告,製造業)。
  • 那個選擇自殺的中國留學生:讀博士的壓力到底有多大?
    這是他讀博的第6個年頭,按計劃今年7月就能畢業。作為計算機領域的博士,前途也將無可限量。 誰也沒想到悲劇如此突然。 會議嘉賓之一、德比大學的心理醫生&學生福祉研究負責人Gareth Hughes說,很多學術界的人把吃苦當榮譽,大家覺得如果一個人好好讀博不摸魚,那他肯定會累出病來,這種想法簡直匪夷所思。
  • 未婚生子,帶娃讀博,24歲單身母親獲得哈佛法學院博士學位
    未婚生子,帶娃讀博,成功拿到哈佛法學院博士學位,將這些事跡全部加諸在一個女人身上,不得不讓人好奇她到底是什麼做的?怎麼可以這麼強悍!布萊恩娜和她的女兒2017年4月,布萊恩娜未婚生下了她的女兒伊芙琳,關於伊芙琳的父親,布萊恩娜並沒有多言,只是在生下了女兒後,開始獨自帶著孩子,繼續讀博的學業。
  • 讀博有多難?一群真實的博士和博士後想對你說
    讀博有多難?做博士後到底是種怎樣的體驗?博士和博士後究竟有什麼區別?博士、博士後們攢了一堆話想一吐為快——
  • 夜讀|人,不怕身累,就怕心累
    兩人為了到底誰騎小騾子的事爭執不下,最後商定兩個人一起騎。父母又不樂意了,小騾子兩個人一起騎,把它腰給壓折了,那長大了怎麼用。全家人就吵成一團,最後大家不歡而散,誰都不理誰,地裡的活也沒人幹。幾天後,一個親戚來家裡,感覺氣氛不對,便詢問緣由。
  • 「我在英國讀博士」,談談留英讀博的那些事
    「我在英國讀博士」 談談留英讀博的那些事 之前鬧得沸沸揚揚的某娛樂明星學術造假事件把博士這個群體推到了風口浪尖上。這批行走在科學前沿的學者往往被普羅大眾過度神話,他們被認為是帶著光環攀援在科學高峰上的智者,在自己的研究領域勤奮耕耘,兩耳不聞窗外事。
  • 人到中年,好苦好累,最累是心累
    這是一種多麼美好的感覺,讓人想到了青春,時時激勵自己,以夢為馬,不負韶華。 可人到中年,喚醒我的,不是鬧鐘,而是責任。「夢想」早已經漸行漸遠,壓力才如影隨形。每天一睜開眼,就是各種帳單、工作清單、人情往來...... 早睡早起成為奢望,晚睡早起才是常態,身體被透支,人到中年,好苦好累,但最累的還是心累。
  • 做好「苦累」必答題
    ■陸軍第82集團軍某部班長  劉鵬飛「苦不苦,想想紅軍兩萬五,累不累,想想雷鋒董存瑞」,這是在戰友們中流傳很廣的一句話。苦累,對軍人而言,是磨刀石,是必答題。
  • 人累了和心累了的說說,句句戳心!
    2.當我們的愛情累了,就會停止了愛的旅途。3.我說我累了,已無力訴說我的悲傷。4.心累旳時候,連話都不願意去說。5.這世上最累的事情,莫過於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心碎了,還得自己動手把它粘起來!6.每個人都會累,沒人能為你承擔所有的傷悲和疲憊。7.沒事,只是心累了,睡一覺,所有的傷口就都癒合了。8.心累到一定的程度,連生氣和計較的力氣都沒有了。在我們說「沒事」的時候,卻往往是最難受的時候。
  • 夜讀丨人,不怕身累,就怕心累
    兩人為了到底誰騎小騾子的事爭執不下,最後商定兩個人一起騎。父母又不樂意了,小騾子兩個人一起騎,把它腰給壓折了,那長大了怎麼用。全家人就吵成一團,最後大家不歡而散,誰都不理誰,地裡的活也沒人幹。幾天後,一個親戚來家裡,感覺氣氛不對,便詢問緣由。
  • 苦累,才是人生!
    文/飛魚人生,沒有誰是不苦的,也沒有誰是不累的,正是因為苦和累,才成就了人生。或許你是因為出生貧困的家庭中而受到了很多苦,也或許你是因為追逐夢想而受過很多的累,你的人生為了家庭,為了你愛的人,再累再苦,也不抱怨,默默地扛起責任,做一個堅強的人。
  • 學生累!家長累!老師累
    知識是推動世界進步的偉大動力,學習是人類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苦學則是學有所成的基本條件。故而,我們從不吝嗇對好學的讚美,對苦讀的歌頌!難道「十年寒窗苦」,累點不好嗎?「累」,到底從何而來呢?家長說:孩子從小到大,小學、初中以及高中階段,有多少孩子沒有上過輔導班,報輔導班所花費的費用且不計,家長們花費了多少時間,天天圍著孩子轉,付出了多少精力……累!能不累嗎?
  • 博士錢少壓力大?既然博士這麼慘還有人願意讀博呢?
    學工科的覺得自己天天早九晚十做實驗太苦,羨慕學文科的一天到晚實驗室都不用去。‍說到底,不同專業,不同學歷之間就像是圍城,外面的人想進去,裡面的人想出來。只有經歷過才知其中滋味。那麼,既然各個專業讀博都這麼累,為什麼還有人願意讀呢?今天,我們特意收集了一些博士朋友們的看法,來解答這一問題。
  • 博士畢業正常年齡是多大,讀這麼多年書到底值不值?
    現在很多人讀博士的目的就是想拿到一個博士文憑,這樣就可以在社會上找一份不錯的工作,以後的發展前景更加廣闊。每年大學畢業生800萬左右,面臨著很大的就業壓力,為了提升自己的就業競爭優勢,一部分人不得不考研、考博提升自己的學歷。
  • 70後的人最苦,70後的人最累,70後的人「苦和累」只能自己體會
    此文獻給:70後已不再年輕的人!70後的人最苦,70後的人最累,70後的人「苦了累了」只能自己體會,卻不能停下,更不能後退。01.70後的人,一路走來,跌跌撞撞,經歷風霜,歷經滄桑,照照鏡子、發現自己已不再年輕。
  • 人生苦累,做自己生命的擺渡人
    2.累,沒有感同身受曾在微博上看到過這樣一段話:「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可以真正對另一個人的傷痛感同身受。你萬箭穿心,你痛不欲生,也僅僅是你一個人的事。別人也許會同情,也許會嘆息,但他們永遠不清楚,你的傷口到底潰爛到了何種境地。」
  • Nature:讀博不該有害身體健康
    現在,連Nature都知道了你的苦,今天專門發表了社論,標題就叫:Being a PhD student shouldn’t be bad for your health讀博不該有害健康!會議嘉賓之一、德比大學的心理醫生&學生福祉研究負責人Gareth Hughes說,很多學術界的人把吃苦當榮譽,大家覺得如果一個人好好讀博不摸魚,那他肯定會累出病來,這種想法簡直匪夷所思。而且,他認為這種「讀博會累出病來」的文化,讓研究生們過度勞累,壓力巨大,影響了學界的人才培養。
  • 兒子電子科大研究生畢業,讀博士和進華為工作,哪個有前途?
    薪金都很不錯,只是軟體專業比較累,加班長期事兒。孩子研究生畢業一般也26,27歲了,孩子應該有自己的選擇了,看孩子的興趣愛好而定,如果喜歡發明創作的研究型人才讀博是不錯的選擇,如果喜歡創業或者安心工作就行了,那就直接就業絕對沒問題,或者工作幾年以後再讀博士也沒問題。
  • 做雞到底有多累???
    做 雞 到 底 有 多 累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以下文章來源於好奇博士
  • 讀博,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
    開春以來,對於在北京某重點高校攻讀新聞傳播學博士學位的馬廣軍來說,最高興的事就是完成了博士期間最艱難的「指標」任務——發一篇C刊文章。此前他已經發表過兩篇北大核心期刊論文,這意味著,他讀博期間的論文硬指標總數已經實現。「博士苦、博士累,負擔累累人心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