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讀博不該有害身體健康

2020-12-15 量子位

安妮 郭一璞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

自從讀了博,頭髮越來越少,精力越來越差,和工作的同學比起來越來越窮……

而手裡的研究,還是沒什麼進展。

現在,連Nature都知道了你的苦,今天專門發表了社論,標題就叫:

Being a PhD student shouldn’t be bad for your health

讀博不該有害健康!

坐下來,認真談

作為一個學術期刊,Nature還是要靠學術的方式解決博士群體的健康問題,他們參與舉辦的第一屆國際研究生心理健康與福祉會議今天開幕。

這場會議在英國布萊頓舉行,討論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以及維護研究生們福祉的實踐方式,英國研究生教育委員會(UKCGE)、Nature、薩塞克斯大學和樸茨茅斯大學都是這屆會議的主辦方。

會期只有兩天,雖然並非國際一流學術會議,但是門票在去年11月開賣之後就迅速賣光了。來自英國、愛爾蘭、澳大利亞等八個國家的180多名科學家、心理學家、大學管理者和學而生將會參加這場會議。

為什麼這麼火?還不是因為博士圈槽點太多。

會議嘉賓之一、德比大學的心理醫生&學生福祉研究負責人Gareth Hughes說,很多學術界的人把吃苦當榮譽,大家覺得如果一個人好好讀博不摸魚,那他肯定會累出病來,這種想法簡直匪夷所思。

而且,他認為這種「讀博會累出病來」的文化,讓研究生們過度勞累,壓力巨大,影響了學界的人才培養。

許多年輕的學術研究人員還沒有正兒八經開始研究就已經累趴下了,這對他們的職業生涯只有壞處沒有好處。很多明明很有天分的人才,因為受不了這種壓迫博士生的文化而離開了,即使是留下的人也會因為心理健康的問題導致工作質量下降。

因此,這場會議將會為解決這個問題提供方向。

會議主辦方UKCGE主任Owen Gower說,雖然學校裡對心理健康的討論多了起來,但我們還沒有針對研究生福祉的共識,所以這場會議將會確定未來關於研究生心理健康的研究方向,集合多方的能量,進行集體行動。

最扎心的研究

既然是Nature辦的會議,那還是要拿研究說話的。

比利時的一項針對數三千多名博士的調查發現,博士們出現心理問題的機率是其他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的兩倍以上,三分之一的博士有出現精神疾病的風險,其中抑鬱症的風險格外高。

他們經常出現抑鬱、失眠、開心不起來、壓力大、感受不到生活的意義、失去信心、無法集中精力等問題,超過一半的受訪者在最近幾周經歷了至少兩種心理狀態不佳的症狀,三分之一的受訪者出現了超過4種症狀。

另外,亞利桑那大學也進行過相關的調查,他們發現大約四分之三的博士處在超過平均水平的壓力中。

類似的研究還在繼續,去年,英國高等教育資助委員會和英國研究與創新機構拿出了150萬英鎊(1324萬人民幣)來進行17個項目的研究。

這些研究已經取得了初步的成果,比如,他們發現短期的博士和博士後可以是一種解決方案;許多博士和老闆之間的權力平衡是有問題的;很多學生不想坦誠的說出自己的心理壓力,因為擔心這會傷害他們的職業生涯。

博士的生活真的如這篇Nature報導所說?就中國博士生的真實經歷來說,可能有過之而無不及。

最慘不過博士

讀博是項高門檻的活動,在中國,讀博的人數只增不減,在擴張的道路上一路狂奔。

教育部各年教育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博士生近幾年一直保持著20%的增長速度,並在2008年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博士學位授予國後,中國博士生數量一直居高不下。

△ 圖片來自網易新聞 | 數讀

懷抱科研理想與學術追求的博士生,但現實讀書生涯中卻讓博士生難過,抑鬱比例是普通人的6倍以上,每個博士都各有各的苦……

離諾貝爾獎還遠,但離諾貝爾不遠了

在知乎「讀博壓力有多大」問題下,2.2k網友贊同了這個回答,不少博士生認為讀博絕對是個高危職業,一不小心可能會累出人命。

很多博士生自稱「科研狗」,比「程序猿」艱苦一些。

在他們看來,網際網路公司的「996」根本不叫事,科研+教學+項目及各類繁瑣的日常工作,早11到晚11,每周7天連軸轉很常見,堪稱711實驗室。

這還只是讀博所需的「基本配置」,知乎機器學習優秀回答者@霍德華表示:

讀博準確說是247,7天24小時鋪在科研上,解決不完的問題,哪怕做完實驗了,滿腦子也還是科研的問題,吃飯在想,洗澡在想,做夢都在想。

超長待機時間累人,累心,脫髮、失眠、抑鬱、酗酒、家暴、自殺等副產物迎面而來。

去年10月,浙大侯姓博士失聯,警方在錢塘江某處大橋上發現了侯同學的包和一具屍體。其生前最後一條朋友圈寫著:單純就是,有那麼點累了,所以就算了。

△ 打撈現場 | 圖片來自新藍網·浙江網絡廣播電視臺

今年2月,斯坦福中國博士自殺,在讀5年級年僅26歲,本科畢業於中科大。事件發生後,斯坦福校長公布了校方開設的心理疏導專線電話。

類似例子,不勝枚舉。

知乎神經科學優秀話題回答者@Owl of Minerva表示,讀完博士,身體多半是毀了。

最怕不過毫無進展,但就是怕啥來啥

讀博是個漫長又缺乏成就感的過程,你取得的每一點點進展,都要消耗很大力氣,需要長達數日甚至數月的閱讀、學習、積累、創新,而不是靠慣性。

知乎網友@毛羽立的回答一語道破天機,獲得了2千多人贊同。

誰都想要有創新性的優秀論文,但總會苦於止步在探索一個小小的過程上。再加上導師「隨你去」「你自己觀察下」的態度,絕望感可能經常浮現。

論文達不到畢業要求,壓力又會翻倍。

知乎網友表示,讀博後真正理解了為什麼都說創新是最難的,在科研方面能用勤奮解決的問題都不叫做問題。

最不能接受的,就是看到每日忙忙碌碌、實驗反反覆覆但沒有進展的自己。

知乎@winningman表示,而縱觀整個科研界,越來越像期刊灌水的專職行業。

所有化學的二級學科,幾乎都在炒概念,刷文章,灌水,換湯不換藥。科研幾乎完全變成了一個程序式流水加工,或是博眼球、跟風、炒熱點。

總之,找到自己喜歡的領域並作出成績,一個字:難。

與同齡人嚴重脫節

讀了博士,大部分人年級也都不小了。

博士讀上幾年,畢業又成為一件「說不準」「不知道」「不好說」的事,年近30,老家同齡人孩子都會打醬油了,而博士生似乎一無所有。

感覺和世界脫節嚴重。

有知乎網友覺得讀博後很難感知到別人的痛苦,無法感同身受。

比如朋友失戀了……失戀能有這次實驗樣品被汙染了痛苦嗎???

也想理解,但奈何情感的反饋開始變得緩慢單一。

煩躁不僅來源於自己,甚至來源於自己的大後方:父母。此前流行一句話:新時代不孝有三:出國、單身、讀博。

這樣來說,讀博簡直是三宗罪於一身啊。

無法在身邊陪伴他們盡孝,沒時間關係終身大事,不出國鍍金相當於書白讀,加之父母可能也不理解你為什麼這麼想……

讀博,真是進退兩難。

One More Thing

其實,困擾當代博士生的,還有經濟問題。

當小學同窗當了個體戶已經奔馳寶馬,自己的補貼連養活自己都夠嗆,心裡的確也不好受。

當然了,關於這個問題也不必太過擔憂。至少畢業之後工資高一些呀。

你怎麼看?

相關焦點

  • 「窮人」該不該讀博?正反觀點大解析
    博士學姐在讀博第兩年半到第三年半,在生活科研和感情上最不順利的階段,患上了中度抑鬱。據不願透露姓名的人士說,她天天在床上躺著,看著窗外日出日落,風起風息,不願意吃飯、不願意動、不願意和任何人說話,不去主動找老闆,看書科研一會兒就走神。如今已經進了醫院接受治療,實為可惜。 那麼「窮人該不該讀博」? 真可謂是眾說紛紛。
  • 讀博連發3篇Science!28歲任武大教授再發Nature
    有這樣一位學者,讀博期間以一作身份發表3篇Science,28歲成為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教授再發2篇Nature,35歲榮獲傑青......今年9月,他還入選了2020年度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擬資助項目申請人名單!他就是集多數榮譽於一身的鄧鶴翔教授!
  • 讀博該不該?南京高校調查:男生覺該女生覺不值
    讀博該不該?南京高校調查:男生覺應該女生覺不值  近日,《中國青年報》 上發表的一篇題為「清華博士反思:該不該讀博士?」的文章引發網友熱議,文章作者反思了自己當初讀博的初衷,認為自己讀博並非是一個「慎重的經過充分調研和思考的決定」。隨後,南林大的官方微信也以「讀博,你後悔了嗎」對77名博士生進行了在線調查,結果顯示,有過半同學認為「應該讀博」,因為科研能磨礪和塑造精神等,但男女生對此意見相左,超六成男生認為應該讀博,而近六成女生則表示不應該讀博。
  • Nature勸退讀博:全球七成博士對前途迷茫,36%自認有過心理疾病
    而對於最現實的畢業求職問題,七成博士不知道將來該做什麼工作,甚至,還有超過30%的博士生覺得自己正在讀的項目根本就對找工作沒有用。 一個全世界學術圈人士都期望能發論文的頂級期刊,公布了這樣驚人的數據,簡直是「官方勸退科研」啊!
  • 他讀博期間連發3篇Science,28歲任武大教授後再發Nature!
    有這樣一位學者,讀博期間以一作身份發表3篇Science,28歲成為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教授再發
  • 讀博熬不住了,拿個碩士學位投身業界如何?看過來人怎麼說
    但是在讀研,尤其是博士生期間,我們又會遭受各種打擊、遇到各種問題,甚至懷疑到底值不值得花那麼多時間讀博。所以,在碩士畢業後,我們到底是繼續讀博還是直接工作?博士期間「心跳」波動圖,第二年到第三年是心態最接近「崩潰」的時間。讀博還是投入業界的懷抱?
  • Nature官方勸退讀博:全球七成博士對前途迷茫,36%自認有過心理疾病
    而對於最現實的畢業求職問題,七成博士不知道將來該做什麼工作,甚至,還有超過30%的博士生覺得自己正在讀的項目根本就對找工作沒有用。一個全世界學術圈人士都期望能發論文的頂級期刊,公布了這樣驚人的數據,簡直是「官方勸退科研」啊!怪不得,連房東老太太都說「不要讀博,不要寫代碼」(不要賭博,不要吸大麻)了。
  • Nature調查了6000博士生,告訴你讀博有多難:360度無死角勸退文
    而對於最現實的畢業求職問題,七成博士不知道將來該做什麼工作,甚至,還有超過30%的博士生覺得自己正在讀的項目根本就對找工作沒有用。一個全世界學術圈人士都期望能發論文的頂級期刊,公布了這樣驚人的數據,簡直是「官方勸退科研」啊!
  • 讀博讀出了職業倦怠該怎麼辦?
    我真的覺得我陷入這種境地的原因是那些本該幫助我的人對我的評價很低… 他們讓我一個人處理我的問題。可能是因為他們覺得我不夠好,不值得他們關注。我手上也有一些paper。原則上,我可以畢業了。但不知怎麼的,我覺得它毫無價值。我知道現在退學是非常愚蠢的。我不知道該怎麼辦。我不知道博士畢業後是否會繼續做科研工作。我覺一直就這麼科研下去,我會厭倦這樣的生活。」
  • Nature調查:讀博難,在中國讀博難上加難
    在前兩期報告中,受訪的博士生們表達了自己讀博期間的迷茫、挫敗以及與導師之間的疏離感,但受訪者多為國外學生。那中國的博士生現狀如何呢?在本期報告中,《Nature》給出了針對中國博士生的調查結果。
  • 一篇感人的博士致謝觸動了我,讀不讀博到底該怎麼選擇?
    說實話,這個問題不該問我首先該問問你自己!之前對我來說讀不讀博也是很難選擇的,主要考慮到三個方面:1.那麼對你來說要不要讀博該怎麼選擇呢看經濟情況:1.如果你家庭經濟條件很差,也不是非大城市三甲醫院不去,那麼我建議你還是先工作,讀博以後看自己經濟情況和需要再說。2. 如果你家庭經濟條件很差,一心想留在大城市三甲醫院,但是這些醫院只要博士,留院又留不下來,那麼可以先找個小醫院過渡,等經濟情況允許再辭職讀博。3.
  • 清華博士反思該不該讀博 男女生意見大不同
    近日,《中國青年報》上發表的一篇題為「清華博士反思:該不該讀博士?」的文章引發網友熱議,文章作者反思了自己當初讀博的初衷,認為自己讀博並非 是一個「慎重的經過充分調研和思考的決定」。隨後,南林大的官方微信也以「讀博,你後悔了嗎」對77名博士生進行了在線調查,結果顯示,有過半同學認為 「應該讀博」,因為科研能磨礪和塑造精神等,但男女生對此意見相左,超六成男生認為應該讀博,而近六成女生則表示不應該讀博。
  • Nature雜誌官方勸退讀博:壓力重大、心理疾病、前途迷茫…
    博士生飽受心理問題的困擾 與前四次不同,這次調查對所有受訪者首次提出了有關心理健康的問題,足以可見調查人員已經隱隱感覺到高等教育帶來的一些更令人擔憂的影響。 果不其然,在調查中超過三分之一的受訪者表示:他們都尋求過幫助,來緩解讀博引起的焦慮抑鬱。
  • 土木工程專業該不該考研?或者繼續讀博,聽聽考學長的建議
    對於土木工程專業該不該考研,是否需要繼續讀博這個問題,曾經也是困擾我整個大學的問題,但我最終還是選了考研。我本科的專業也是土木工程,當時萌生考研的想法主要是想提升學歷,其次是避免本科畢業後的簡易工作環境。
  • 讀博讓你明白了什麼深刻的道理?
    相比較而言,很多學生熱衷於考研而不熱衷於考博,也有很多博士慢慢逃離科研。由此可見,讀博和做科研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的人讀博之前想想中的讀博是美好的,可讀博之後,現實的博士生活又是痛苦的。所以讀博讓你明白了什麼深刻的道理?我就此結合自己的讀博經歷,談一談自己讀博的深刻體驗。
  • 你讀博的理由 vs 導師招你的目的,也許真的不一樣
    一項調查研究指出,學生和導師的期望不一致是降低讀博滿意度的一個重要原因。研究作者們認為,導師作為更強勢、更有經驗的一方,應當承擔起改善溝通的責任。編譯 張之典編輯 戚譯引讀博到底是為了什麼?研究作者們指出,雙方在期望方面的不一致可能導致師生關係緊張,讓學生的效率和對讀博的滿意度下降。澳大利亞迪肯大學(Deakin University)的研究者們對 114 位博士生和 52 位導師進行了問卷調查,以了解雙方對博士各階段的期望、對導師所提供的指導的評價,和讀博對學生身心健康的影響。
  • 讀博期間的「痛苦」領悟,希望你們引以為戒
    本人本碩博就讀於中國農大,讀博士之前,我一直把科研當作人生最重要的事情,達到為了科研放棄一切的程度。但是讀博之後我發現讀博並不是生活的全部,讀博期間經歷了許多痛苦和挫折,領悟了許多深刻道理,分享給大家,希望引引以為戒。1.讀博不是生活的全部現在回頭想想,這近4年時間起早貪黑,但實際上我在「享用」一個不用承擔家庭責任、不用考慮學術研究之外任何事情的「奢侈品」。
  • 健康染髮推薦nature bud
    不少人對自己使用的染髮產品是否安全,完全不考慮、也不去了解。  一部分有安全健康意識的人,注重染髮產品的安全性,但是對此一知半解,又沒有時間和精力去認真比較分析染髮產品是否安全,於是盲目相信品牌方宣傳的「無氨不過敏」「純植物」「無添加」「孕婦可用」等信息,踩坑而不自知。
  • 總是打嗝,暗示哪些健康問題?對身體有害嗎?
    但是友們知道,大眾微健康的養生專家告訴我們,偶爾打嗝沒什麼,但如果你總是打嗝,甚至影響到你的生活,這個時候要注意了,它可能是某些疾病的信號,下面就讓其為我們解答吧!總是打嗝,暗示哪些健康問題?對身體有害嗎?總是打嗝,可能有病!別忽視這個可能!
  • 科學網—不要輕易選擇讀博
    我覺得,如果不把這個問題搞清楚就去討論要不要讀、為什麼讀、讀博之後如何就業,就會偏離方向,也會遠離問題的核心。 ■郭英劍 前段時間,有關博士到中小學任教的事情被媒體炒得很熱。我對此作了一點分析。去年我寫過一篇文章,談到讀博很艱難、靠什麼才能堅持。應該說,這都是針對那些已經進入了博士大門的人的學習、就業狀況來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