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蕪背影(27)萊蕪孝子馬約:割己肉餵病母 康熙賜匾「至性可風」
編者按
萊蕪,古稱嬴、牟,自春秋至今已有2200多年,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齊魯文化的重要發祥地。萊蕪位於山東中部,如同齊魯大地的一顆心臟,因地理位置重要,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古代有長勺之戰,金戈鐵馬,折戟沉沙;近代有萊蕪戰役,炮火連天,硝煙瀰漫。
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之中,萊蕪湧現出大批傑出人物:鎮國將軍劉瑀、徵朔將軍李果、墾荒知縣吳來朝、名醫朱包蒙、詩人何蘭華、畫家李半殘、歷史學家王毓銓、散文家吳伯簫、導演吳天明……人傑地靈,大家頻出。
萊蕪三面環山,北部山脈為泰山餘脈,南部為徂徠山脈,寄母山、葫蘆山、黃羊山、筆架山、三平山、蓮花山……峰巒疊秀,各有典故。除了山,萊蕪更有水,境內404條河流滋潤大地,浪花淘盡,是非成敗,古今多少蹊蹺事,都隨汶河水流中。
在這裡,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寫得了詩句,讀得下文章,更有暖溫帶半溼潤氣候的涵養,培育出樸實、厚道、聰明、靈透的萊蕪人民,在每個時代的每個季節裡,冬季溫暖,春季晴朗,夏季涼爽,秋季金黃。
萊蕪,這座走過22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蘊藏著諸多熱情迸發或者默默無語的故事素材,等待著我們去挖掘、去對話、去整理,去提升,擔起媒體責任,以饗可愛網友。
即日起,大眾網萊蕪頻道推出人文地理類新聞欄目——《萊蕪背影》,旨在記錄歷史,傳播文化,服務當地,弘揚精神。同時,謹以此表達:有一幅白描叫做萊蕪印象,有一泓眷戀叫做萊蕪記憶,有一種胸懷叫做俺萊蕪有,有一個情結叫做大愛萊蕪。
康熙御賜孝子馬約的匾懸掛於馬緒平的家中(記者 亓秀寶 攝)
馬緒平的傳家寶康熙御賜匾(記者 亓秀寶 攝)
馬緒平家譜中記載著孝子馬約的孝行舉動(記者 亓秀寶 攝)
馬緒平和妻子查閱流傳了上百年的家譜(記者 亓秀寶 攝)
文/片 大眾網記者 亓秀寶
在萊蕪市山口村村民馬緒平家中,保存著一塊康熙五十七年三月份由康熙帝御賜的牌匾,上刻有四個大字「至性可風」,此匾是康熙帝御賜山口村民馬約,以頌揚其割小腿肉為病母煮羹食用之大孝舉動。孝子馬約的第九代嫡長孫馬緒平將此牌匾懸掛於正屋廳堂牆上,以謹遵先人孝親精神,並以此訓誡晚輩。
20日,大眾網記者來到萊蕪市萊城區口鎮山口村村民馬緒平家中,66歲的馬緒平正在和愛人擦拭康熙帝御賜先人馬約的「至性可風」牌匾,之後將其懸掛於堂屋北牆的正中上方,馬緒平告訴記者,之前聽老人說祖先馬約因為割小腿肉為病母煮羹感動鄉裡,最終驚動康熙帝,為表彰孝子馬約的孝行特題「至性可風」御筆贈與馬約。馬緒平也聽家裡老人介紹說家裡有塊康熙皇帝賜給先人馬約的牌匾,但很久都沒有找到,這塊匾最早發現於老家房頂,「當時老房子接近坍塌,在清理屋頂的時候發現了這塊匾,當時被塵土都覆蓋了,要不是及早發現可能就被當成爛木頭毀了。」
馬緒平告訴記者,找到匾之後全家人如獲至寶,立即將其擦拭乾淨,然後原封不動的保存起來。大眾網記者從匾的內容看到,匾正面刻有「至性可風」四個大字,寫於康熙五十七年三月,在匾的左下角寫著「孝子馬約」四字,為康熙賜予馬緒平的先人馬約割小腿肉為病母煮羹食用的孝善行為。馬緒平告訴記者,這塊匾現在懸掛於家中之後便不會再取下來,讓整個家族的族人只要踏進家門便能看到這塊帶有祖訓一樣意義的匾。馬緒平家族的人都一直牢記先人的孝行,「當時馬約雖然過得十分貧困,父親病逝,母親患病在身奄奄一息,母親想吃肉,身無分文的馬約萬般無奈之下忍痛割下小腿上的肉給母親煮羹食用,這是何等的至孝,雖然現在生活好了但是我們更注重贍養老人。」馬緒平告訴記者。
馬緒平現在和妻子二人住在家中,孩子都在外工作,儘管工作都很忙但是每到逢年過節都會回來,平時也會經常電話聯繫詢問家中情況,家族裡的其他成員到家裡來也都會先看看匾,因為這塊匾整個家庭都很和睦,很多年沒有過爭吵之類的事情發生。「說起馬約的孝行,大家即便是有不愉快也會心平氣和的坐到一塊講開,老一輩為我們做了很好的榜樣。」馬緒平說。
去年馬緒平因為腰傷做了手術,並在腰部加了鋼板,起初擔心孩子影響工作未告訴孩子,之後手術時孩子們才得知此事,馬緒平清楚的記得當時孩子對他說的話,「老輩子人能夠割肉餵病母,現在你做手術怎麼能瞞著我們。」在馬緒平術後下床之前,孩子們始終守在床前,對馬緒平細緻的照料。現在馬緒平已經66歲,對於孩子有了更多的牽掛,但是一直不會主動要求他們回來,「逢年過節全家人在一起呆幾天,孫子、孫女們都會纏著我講孝子馬約的故事,一家人其樂融融,這是我們老兩口最高興的時候。」馬緒平告訴大眾網記者。
《孝子馬約》原文:
據《續修萊蕪縣誌》載:馬約,字性初,山口莊人。家故貧。擁力以養母。盡出操作,暮歸省親,雖疾風甚雨無司也。會母病,思食肉。孝子急切不能得,遂潛口股,和以進。母食之,甘,病以瘥。越日,謂孝子曰:「汝昨所市肉,味甚美,可為吾再買之」子倉猝,無以壓。母覺其有異,固詰之。約度不能隱,以實告。母視之,驚泣,孝子搶母曰:「母病癒,兒即創無苦也。娘勿悲。」裡中父老聞而往視,成嘖嘖稱嘆曰:「此孝子也。有關風化多矣!」為上其事於錢邑侯,額其門曰:「至性可風。」事在清康熙五十七年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