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VS《弟子規》,魯迅也「害怕」了,做孝子太不易!

2020-12-17 四姑娘的書房

小時候,耳朵邊經常除了被灌輸「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外,還有最著名的「二十四孝」故事。這在中國娃娃的心裡,是常聽到的。

今天,我們就聊聊,魯迅先生眼中的《二十四孝》。

《朝花夕拾》中,魯迅回憶,自己最早收到的畫圖本子,是一位長輩送給他的《二十四孝圖》。

那本書很薄,只簡單地記錄著24個故事。在中國人眼裡,那裡面的故事,每個孩子都應該知道。魯迅童年不識字的時候,請人給他講二十四個故事。

聽完後他感慨:「『孝』有如此之難,對於先前痴心妄想,想做孝子的計劃,完全絕望了。

在我的記憶中,我並沒有完整地讀完這些故事。只老師、父母經常提過,左右不過是教導你「長大以後,要孝順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之類的話。

那時候父母口中的「孝順」,自以為是「聽話」,「從命」,等父母老了再給他們吃飯,保證他們好好活下去即可。

起初覺得做「孝子」不難,但是入了學,課本上印著「黃香溫席」「臥冰求鯉」,老師都念給我們聽,還要發表感想。

那時候,就覺得那些孩子好可憐,生命就這樣沒了。但是,大人們把這看作是「孝順」。等年紀大些,再聽到別人講這些故事,就可以理解魯迅口中的「做孝子之難」。

《朝花夕拾》裡,魯迅玩轉了一把黑色幽默,說了一個「郭巨埋兒」的故事,看了笑得肚子痛。

原文:郭巨,家貧。有子三歲,母嘗減食與之。巨謂妻曰:「貧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兒可再有,母不可復得。」妻不敢違。巨遂掘坑三尺餘,忽見黃金一釜,上云:「天賜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

意思:郭巨,晉代隆慮人,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後,他把家產分作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供養母親,對母極孝。後家境貧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母親疼愛孫子,總捨不得吃飯,把僅有的食物留給孫子吃。

郭巨深感不安,覺得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遂和妻子商議:「兒子可以再有,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些糧食供養母親。」

當他們挖坑時,在地下二尺處忽見一壇黃金,上面寫:「天賜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夫妻得到黃金,回家孝敬母親,並得以兼養孩子。從此,郭巨不僅過上了好日子,而且孝順的美名傳遍天下。

這個故事,我是第一次聽,很駭然。也覺得這樣的做法真的是「孝順」嗎?能理解魯迅是真的「討厭」這種孝順,這更像是封建社會的「愚孝」,毫無底線。

怪不得魯迅不願意做一個孝子,而更願意用筆去「批判」「諷刺」這些人和事。

童年的害怕,往往記得最深刻。他回憶到:

我已經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並且怕我父親去做孝子了。家景正在壞下去,常聽到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的父親竟學了郭巨,那麼,該埋的不正是我麼?

讀到這裡,只能說魯迅真是個「可愛」的人,帶著調侃的口吻,卻揭露出這一封建迷信。

為什麼這麼多人喜愛魯迅?我想也有他的黑色幽默和「真性情」。看完魯迅的文章,你心裡就會奔出一句話「哇塞,這就是我的想法。」不同的是,我不敢說,他敢。

對於「孝」,我個人也不喜歡。就像父母年邁了,總喜歡看那些「孝順、敬老」的文章、視頻,然後還會將手機舉到你面前,讓你看。這是什麼意思呢?

有時候,我們是不是將「孝」曲解了。很多時候,更像是用這個詞去馴化一個人。人人都在說要孝順,卻很少有人先教孩子學會愛。

這種畸形的「孝」也是不應該提倡的。就像之前曾任過幼兒園老師,因為我們所在的是國學幼兒園,自然天天用「傳統文化」薰陶孩子。

《二十四孝》、《弟子規》、《千字文》是孩子的必備功課。尤其《弟子規》,是每個孩子入園都要學習的。

《弟子規》是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後經清朝賈存仁修訂,改名為《弟子規》。全文360句,共計1080字,它規定學生在生活中,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又規範了學生日常生活中的一切行為舉止等。

讀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像「父母責 須順承」「親憎我 孝方賢 」「親有疾 藥先嘗」等。舊社會裡,將「孝」的標準拔的太高了,反而讓老人家覺得子女的行為不夠「孝順」。

放在現代社會,也經常這樣。老一輩的人總在外人面前抱怨子女不夠孝順,互相拿子女比較,聽著還是很心寒的。所以,辯證來看,對「孝」還是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所以,能從魯迅對二十四孝故事的諷刺裡,找到共鳴。對封建傳統社會,宣揚的畸形「孝」。

可見,魯迅先生是想做「孝子」的,但他更覺得孝順應該理智。「孝」應該是內心使然的一種舉動,而不應該被規範做哪些事才能被稱為是「孝」。

對你來說,「孝」應該怎麼理解呢?

相關焦點

  • 元代學者把民間流傳的孝子故事加以篩選,形成了《二十四孝》
    正是基於此,元代學者把過去千年來民間流傳的孝子故事加以篩選,並在此基礎上選輯了《二十四孝》。關於「二十四孝」究竟是何人所輯,學術界也頗有爭議,主要有三種說法。一說認為是由元代郭居業所輯,此說法的主要依據是清代潘守廉在其所著的《二十四孝圖說並詩》一書中的記載:「至元朝郭居業始將伊古以來孝行卓著者集二十四人,名二十四孝,以昭後世。」
  • 《二十四孝》中的兩位孝子,挑戰了人性的底線
    《二十四孝》中的兩位孝子,挑戰了人性的底線「孝道」是中國數千年來根植在骨子裡的道德要求,不僅是一個人對自己的要求,更是國家和社會對個人的要求。《爾雅》中對「孝」的解釋是這樣的:「善事父母為孝」。從說文解字的角度看,「孝」字是「老」與「子」二字的結合,指的正是老幼之間、長輩與晚輩之間應該恪守的倫理綱常。
  • 《弟子規》講義之「總序」、「入則孝」
    《弟子規》講義之「總序」、「入則孝」(該文乃ppt轉化而成)學習《弟子規》,如果光做文字翻譯,不能講儒學之要義,實在是學而不固。關於《弟子規》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內容採用《論語》文義,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行為規範。後經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並改名為《弟子規》。 《弟子規》共有360句、1080個字,三字一句,兩句或四句連意,合轍押韻,朗朗上口;全篇先為"總敘",然後分為"入則孝、出則弟、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七個部分。
  • 【弟子規】弟子規解釋(一)
    >【弟子規】弟子規解釋(一)2012-07-02 18:09:16出處:其他作者:佚名  弟子規原名後經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並改名為〈弟子規〉,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  弟子規 聖人訓 首孝悌 次謹信  泛愛眾 而親仁 有餘力 則學文  易解:弟子規這本書,是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生活規範。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
  • 《弟子規》校本課程詳細教案
    弟子規作為我國傳統國學經典,無論是文化價值還是現實教育價值都已經得到了專家學者乃至一線教師的認可和肯定。今天小編給大家分享一篇弟子規校本課程教案,覺得有用的請多多轉發。《弟子規》教案《弟子規》教學計劃一、教材分析: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
  • 不意外,喜羊羊都被家長舉報太暴力
    仔細想想,我發抖不是因為害怕,而是因為驚訝。 第五人格這個遊戲,哪裡恐怖哪裡血腥了?我相信隨便抓一個第五人格玩家來問,都會有同樣的困惑。眾所周知,我們國內的遊戲審核非常嚴格,能通過審核的拿到遊戲版號的,都是綠色遊戲。
  • 葫蘆島84歲老人手抄《弟子規》教育晚輩人
    提起《弟子規》,總是和傳統文化緊密相連,在連山區站前街道勝利社區,就有一位84歲的「文化爺爺」徐功喜。他堅持手抄《弟子規》,並在沒有繪畫功底的情況下,堅持學習繪畫,把《弟子規》繪製成通俗的漫畫,讓孩子們通過漫畫領悟《弟子規》裡講述的孝道和做人的道理。
  • 廢掉「弟子規」不如與時俱進更新
    「全書充滿了封建奴化思想」,近日,有中學語文名師在談及課改相關問題時,對《弟子規》作出了如是評價,認為這類作品「還是拋棄為好」。此番言論引發了不少教育工作者和學生家長的討論——諸如此類的「訓蒙韻文」到底該不該學,應當怎麼學?
  • 二十四孝之冬溫夏清
    稍豁溫衾是二十四孝的第十三孝,主人公是黃香;黃香,字文強,東漢江夏安陸人; 黃香,年九歲,失母,一心事父。家貧,無侍婢,香身體力行,躬執勤苦,盡心奉父,夏天暑熱,為扇涼其枕席,冬天寒冷,以身暖其被褥。
  • 讀二十四孝有感:弘揚新時代孝道
    小編想我國傳統文化淵源長久,優秀傳世之作更是數不勝數,其中就有二十四孝這樣的經典作品,小編今天就給各位讀友講講對孝道的理解:影響是一種傳承取精華去糟粕二十四孝的核心就是傳統的孝道,而孝道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有著很深的影響力。
  • 昌樂縣非遺話劇《孝子王裒》走進昌樂一中
    12月8日,由昌樂縣文廣新局組織的「孝子王裒的傳說」改編話劇《孝子王裒》走進昌樂一中,十餘位老少藝術家傾情演出,讓師生們領略到了昌樂本土非遺文化精品的魅力由昌樂縣非遺保護中心報送的話劇《孝子王裒》成功入選第十一屆山東文化藝術節優秀劇目。
  • 教育家李家聲向大眾呼籲:《弟子規》是糟粕,至今仍毒害我們孩子
    國學班一直視為童蒙經典的《弟子規》,實際是毒害兒童的大毒草,應該從國學經典中開除。那麼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一、《弟子規》根本不是傳世童蒙經典 可 見《弟子規》受到關注已經是作者身後一百餘年、鴉片戰爭之後的事情,它對於兩千年的帝制時代的中國沒有產生過任何影響,跟所謂「古代蒙學」干係實在不大。 一段時間裡,清朝地方官見《弟子規》通俗易懂,因此將之公布於祠堂、茶館、書館,引人誦讀。而這也就是說,《弟子規》所針對的對象,並非兒童,而是不怎麼識字的成年人。
  • 魏晉以孝治天下 連地痞都是孝子
    此為《二十四孝》中的第十六則故事,講述了王裒的母親活著時,性極膽小,特別害怕打雷。母親去世後,王裒將其葬在山林之中,但是每次遇到風雨,聽到雷聲,王裒即刻奔向母親的墓地,一邊哭一邊告訴已故的母親不要害怕。  心系亡母  雷雨天伏在母親墳前  魏晉時代的王裒,字偉元。據說他身長八尺四寸,容貌也長得非常出眾,博學而多才多藝,德操高尚,言行必遵禮法,侍奉親人至孝。
  • 「學習弟子規 致敬最親人」悅讀活動
    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引導陽山鎮光明村兒童少年快樂「悅」讀,學習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和生活禮儀,學會孝敬父母,尊敬師長,友愛兄弟姐們,8月12日陽山鎮光明村婦聯攜手尹城村婦聯,開展了「學習弟子規鄭老師從餐桌禮儀、做客禮儀兩個方面分享了兒童少年應具備的禮儀涵養,倡導講禮儀講文明從身邊的生活細節開始,做一個新時代文明知禮的少年。小小筷子承載了中華文明的歷史,如何正確使用筷子,是餐桌禮儀的重要部分。在課堂上,大家一起學習、演示如何使用筷子。小小的筷子,我們提倡環保原則,選擇廢物再次利用,傳承和體現禮儀之邦的傳統文化。
  • 這座東漢古墓或與「二十四孝」中的「黃香溫席」有淵源
    在「二十四孝」「扇枕溫衾」(或名「黃香溫席」)的故事被流傳至今。黃香(約68年—122年)為東漢時期官員。年方九歲時,便知事親之理,名播京師,號曰「天下無雙,江夏黃香」。緊挨祠堂 墓主人或與孝子黃香有淵源從該墓的地理位置可以看出,離此墓不遠的便是房縣著名孝子黃香的祠堂。《三字經》中「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把黃香的孝行奉為經典。作為中國古代著名「二十四孝」之一的黃香,與房縣有很深的淵源。
  • 二十四孝故事及圖片匯總
    孝敬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古代有不少孝子的故事, 其中流傳甚廣的是「二十四孝」.二十四孝故事:1. 孝感動天。遠古帝王舜年輕時, 父親、繼母和異母之弟多次想害死他, 但舜仍然對父母孝敬,對弟弟慈愛。
  • 《弟子規》對現代教育的意義
    《弟子規》裡面講冬則溫,夏則凊(qìng),晨則省,昏則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譯文:冬天要讓父母感到溫暖,夏天要使父母感到涼爽。早晨起來要問候父母,晚上要服侍父母安寢。在元代的《二十四孝》中,稱黃香「夏天暑熱,扇涼其枕簟(diàn);冬天寒冷,以身溫其被席」,即當夏天天氣酷熱時,黃香就在父親睡覺前,先用扇子把枕席扇涼(當時黃香的母親已經去世);當冬天天氣寒冷時,黃香就先為父親暖被窩。
  • 春秋末期的閔子騫,為什麼能夠名列「二十四孝」之一
    閔子騫,春秋末期人物,孔子的得意門生,也是我國歷史上的孝子。閔子騫單衣順母的故事在元朝被人列入二十四孝圖,其孝行得以家喻戶曉,廣泛流傳。據西漢司馬遷《史記》載:閔子騫少年時代曾被後母虐待,僅以蘆花給他做冬衣穿,而自己所生的兒子卻可以穿棉衣。
  • 山西一退休教師編成白話版《弟子規》
    「《弟子規》在古代就是兒童啟蒙讀物,內容好又通俗,所以普及廣、影響大。但是白話文推廣了一百年,《弟子規》對古人通俗,對現在的人卻不淺顯。所以我弄了個白話版的《弟子規》,這一周終於定稿了。」1月27日,退休教師王邦喜在家中接受記者採訪時,欣喜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