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學之後,每一個班級都幾個特別受歡迎的小孩,同樣的也總有幾個小孩,容易受到大家的排斥,班級其實也如同一個小社會一樣,孩子們之間地位的差異對孩子的成長影響也是比較大的。
跟表嫂聊天時,她說小侄子最近回家後沒什麼精神,以前上幼兒園時是一個特別活潑的孩子,如今上了小學,不知道怎麼的,性格就發生了變化。
嫂子覺得長時間這樣也不是辦法,於是在接侄子回來的路上和侄子談心,了解原因才知道兒子在自己的班級裡居然不受歡迎。
嫂子找到小侄子的班主任了解原因,小侄子看到誰違反原則什麼的,就愛跟老師打小報告,不知道怎麼的,這件事被其他同學知道了,於是大家都開始刻意排擠他。
大家一起玩什麼遊戲的時候,看到小侄子過來,也會刻意避開他,不知不覺小侄子在班級裡就成了不受待見的小孩。
每一個班級都是一個小集體,同樣也是一個小型社會的折射。在一個集體裡,每一個孩子所受歡迎的程度也不盡相同。
一:愛佔便宜、自私的孩子
每一個小孩與別人相處的模式都是不一樣的,有些小孩喜歡與其他人分享,樂於幫助別人,自然受到讚譽的時候就多,同時也更受老師和同學喜歡。
當然還有一些小孩,不願意跟他人去分享,自己更在乎自己感受和利益,時間久了,自然其他同學對他就會有意見,同時這樣的孩子在班級裡會越發的不受待見。
二:好事、愛跟老師打小報告的孩子
有些孩子天生比較好事,喜歡靠著打小報告,得到老師的喜歡。
殊不知,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小秘密,一些不經意的舉動,調皮搗蛋的惡作劇,在這些好事的小孩看來,告訴老師才是正確的。
但是這種做法卻遭到了班級同學的討厭,一般時候,大家也不願意與其做朋友、交心。
這樣的小孩,在班級裡自然屬於那種不受待見的類型。
三:不懂得拒絕的孩子
在班級裡,有些小孩天生就比較強勢,而有些小孩,性格比較懦弱,在別人提出一些要求的時候,自己也不會拒絕。
時間久了,這種個性的孩子,越發的不受別人的尊重,大家會覺得他比較弱,覺得他比較好欺負,雖然這種孩子沒有什麼功利性,但是也會因為自身的懦弱個性,影響孩子與其他人的正常交往。
一:學著分享
教會孩子在與其他人相處的過程中,學會分享,這不僅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為人處世的技能,如果一味的索取,自然也得不到其他人的付出和真心對待,時間久了,自然不能更好的融入集體。
二:尊重其他人的小隱私
告訴孩子,懂得做事的規律和準則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發現了同學的一些小秘密,不要刻意的散播,如果不是什麼特別嚴重的事情,也不要事事告訴老師,要不然就會遭到其他人的反感。
三:教會孩子勇敢
孩子雖然小,但是要告訴孩子,一味的跟隨和討好是得不到別人的尊重以及喜歡的,要求學會維護自己的正當利益,對一些不可理的要求要勇敢的拒絕。
每一個孩子在集體中想要更好的生存,需要父母正確的引導,如果察覺到有什麼問題,要提出一些解決方案,幫助孩子更好的融入集體,在集體中快樂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