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休時間,隔壁桌的同事小劉連聲嘆氣,問其原因,她做出頭疼的表情說道:"唉,我是擔心孩子,才會如此苦惱。"我有些不解,小劉的兒子今年都7歲了,有什麼可擔心的。小劉的回答使我贈予她"操心王"的稱號。她說:"兒子有些內向,不喜歡和別人交流。我擔心他在課堂上不敢提問、回答問題,也沒有同學願意和他相處。他這樣的性格,將來上大學,找工作該怎麼辦呀?"
我笑著安慰她說:"你家兒子還小,你想得太多了,長大就會改變的。"看著她滿目愁容,我反倒更加疑惑:為什麼她對孩子如此擔心呢?
隨著生活和工作節奏的不斷提速,"焦慮"一詞也出現在大眾視野,孩子為了學習成績而焦慮;成年人因為工作、生活壓力而產生焦慮情緒,這些都是常有之事。而有些家長卻對"教育焦慮"情有獨鍾,他們對孩子的學習和成長,始終抱以消極態度。擔心自己沒有給孩子過多的關愛;擔心孩子的學習被同齡人所趕超。
甚至連孩子將來可能出現的消極情況,都會讓家長感到憂愁。有些過於焦慮的家長,也會因此茶飯不思,仿佛已經看到了孩子長大後的失敗人生。
以前大多數家長對於孩子的教育都比較"佛系隨緣",只要孩子乖巧聽話,按時完成學習任務,便不會對其過多管教。為什麼如今很多家長會產生教育焦慮呢?主要有這兩個原因。
客觀原因是日益激烈的社會競爭,以及逐漸緊缺的教育資源。工作生活快節奏的今天,家長擔心孩子稍有懈怠,學習成績便會落於下風。成績差的結果便是上普通學校,接觸普通的教育資源,今後孩子可能也會成為普通的一員。
主觀原因是家長對孩子沒有全面清楚的了解,產生"我孩子很差勁"的錯覺。有些孩子不喜歡將學習進度和心事告訴父母,回到家中也不願意過多交談。父母無法客觀了解他們的學習狀態,只能憑藉主觀猜測做出相應的對策。
看到孩子情緒不佳,他們會誤以為是學習成績過差,或是被老師責罵所導致。便會習慣性地為其前途而擔憂,其實這只是家長過於"杞人憂天"。
第一個方法:接受孩子失敗。
詩人惠特曼曾說:當失敗不可避免時,失敗也是偉大的。
勝敗乃兵家常事,何況是小孩子,學習成績始終會像海浪一般起起伏伏。無法接受孩子失敗的父母,完美主義會使他們的焦慮情緒不斷被放大。我們要接受失敗,鼓勵孩子正確面對錯誤和失敗,並將其當作成功的經驗總結和墊腳石。
對孩子的學習、生活和前途報以順其自然的心態,家長的情緒才不會過度焦慮。同時,孩子也不會間接產生過多的學習壓力。
第二個方法:"忘記孩子",給他們自由選擇的權利。
作家加繆曾說:自由應是一個能使自己變得更好的機會。
很多家長對孩子的管教過於嚴格,從生活瑣事、學習娛樂,甚至工作的選擇,都為其定製了詳細的"劇本"和"人設"。假如孩子無法達到期望中的狀態,父母便會產生教育焦慮。我們不妨適當放鬆,給孩子自由支配業餘時間,選擇個人生活和學習的權利。
孩子都是嚮往獨立自由的個體,家長要尊重他們的意願和選擇,適當扮演"觀眾"的角色。孩子能夠根據自己的想法做出正確的選擇,家長自然不會產生教育焦慮。
寄語:電視劇《小歡喜》中,英子的媽媽,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無法接受女兒的失敗。即便英子考得年紀第二的成績,在媽媽眼中也是"不合格"。她為英子選擇好了畢業之後的路,對其過度擔憂,最終導致女兒產生焦慮症,想要逃離母親。我們不妨給孩子成長的空間,也給自己適當放鬆的空間。
你的擔心,正在一步步毀了孩子!總擔心孩子的父母,都要好好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