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後閱讀」,又叫「read it later」,可以說是一種信息處理方式,熟練運用後,能大幅提高我們汲取信息的效率。
平時,我們在各種 資訊類App,公眾號,甚至手機網站上看到一些有用的文章時,不少朋友可能就直接點進去「一氣呵成」的讀完了。 而一些專業「知識工作者」,例如編輯,顧問,設計師,採用的是另一套習慣,也就是「稍後閱讀」。
「稍後閱讀」讓我們先標記一下文章,等我們空閒時,再來逐一把標記過的文章進行細讀。
反碎片化,不被時間驅趕
有的放矢,閱讀吸收效果更好
有期待感,間接提升閱讀體驗
「稍後閱讀」最直接的好處就是「反碎片化」,碎片時間,很容易被「打發」,但很難被「利用」,「稍後閱讀」主張從文章列表開始,首先專注於「篩選」文章,相對於「閱讀」,「篩選」更容易被安排在 碎片時間裡。而我們可以從容地把「閱讀」安排到整塊時間,例如午休之類的時間段裡。
這樣一來,「篩選」也有效率,「閱讀」也有效率,閱讀吸收效果也會更好。 另外,我們實踐發現,如果已經明確列出一張「稍後閱讀」的文章列表,心中會總有惦記,也能促使我們更加期待閱讀,附帶更好的安排其它事情的時間規劃。
市面上有很多「稍後閱讀」的App和插件,平心而論都不錯。
比如, Instant Paper / Pocket / linnk / 甚至印象筆記之類都可以很好的處理 ,另外 微信自帶的「收藏」功能,也可以看作是很好的「稍後閱讀」工具。
不過各種方法問題也不少,
(1)有些 App,「稍後」的文章存放在海外伺服器,可能被墻或者打開很慢,而且多數要另外註冊一個帳號,比較麻煩
(2) 有些 App 不能獲取 整篇「稍後」的文章,只能獲取一個連結
(3) 有些 App 只能收藏自己封閉環境下的文章,對的,就是指「微信」
所以我們試了一圈下來,各種「稍後閱讀」App 都用過,最後發現我們眼裡「不折騰」的方法如下。當然,這個方法因人而異,如果有自己更習慣的,就用自己最習慣的方式也很好。
我們的方法是:活用「瀏覽器」收藏,很多主流的瀏覽器,都有「收藏夾」甚至單獨的「閱讀列表」。 這個「閱讀列表」就是用來存放「稍後閱讀」文章的。
以前,我們一直以為這個「閱讀列表」功能是為網站準備的,而網站瀏覽遠沒有 App內信息瀏覽來得頻繁,所以不太注意。後來,我們發現其實這個功能遠不止於此。
奧妙在於,大多數資訊類 App 都會有 「瀏覽器打開」的「分享」功能,即使是「微信」也可以做到。 而一旦在瀏覽器打開,就能快速被加入「閱讀列表」,從而實現「稍後閱讀」,不需要另一個App介入,也不要註冊帳號,而且各個App的資訊匯聚到了一處,閱讀時更方便,不用逐個打開App。
更神奇的是,有的瀏覽器還提供過濾廣告的「閱讀模式」,例如: iOS下默認的Safari,或者安卓下的 Chrome 插件。 這樣一來,「閱讀體驗」 也許都好過原生App,驚不驚喜?
下面以 iOS下收集「微信文章」作為「稍後閱讀」為例。
安卓機由於種類眾多,無法統一描述,但多數安卓下的瀏覽器都提供 類似 「書籤」或者「收藏夾」或者「閱讀列表」的功能,可以沿用下面的例子。
首先,當我們在微信公眾號中看到一篇好的文章後,點擊文章上方「...」,點擊在「在Safari中打開」。有的應用會直接顯示「加入閱讀列表」,那就直接加入可以了。
然後,在瀏覽器中出現「待閱」文章時,長按瀏覽器下方「書本圖標」
隨後,在顯示「書籤菜單」後選擇「加入閱讀列表」即可。
最夠,如果不放心,可以在「閱讀列表」中看看是否加入成功
每次需要開始正式閱讀的時候,只要打開瀏覽器,點擊「書本圖標」,就能進入「閱讀列表」了
經測試,這個利用「瀏覽器」進行「稍後閱讀」的方法,對多數 App 適用,如果說有所不足,就是 部分 App 也許不提供「直接瀏覽器打開」,但多半會提供「複製連結」按鈕,這時收集效率會低點,只能複製下「連結」,手工到瀏覽器內粘貼,然後收藏。考慮到能把所有 App 內的資訊集中到一處,火箭君有時也是願意忍受一下這個小小的不便的。
最後,我們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一套最適合的方法,找到自己習慣的就是高效的,這裡希望能就「稍後閱讀」拋磚引玉,大家有好的實踐,歡迎踴躍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