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談】手機上看訊息時「稍後閱讀」很有用,我們實踐下來不折騰的方法在這裡

2021-02-24 效率火箭

「稍後閱讀」,又叫「read it later」,可以說是一種信息處理方式,熟練運用後,能大幅提高我們汲取信息的效率。

平時,我們在各種 資訊類App,公眾號,甚至手機網站上看到一些有用的文章時,不少朋友可能就直接點進去「一氣呵成」的讀完了。 而一些專業「知識工作者」,例如編輯,顧問,設計師,採用的是另一套習慣,也就是「稍後閱讀」。

「稍後閱讀」讓我們先標記一下文章,等我們空閒時,再來逐一把標記過的文章進行細讀。

反碎片化,不被時間驅趕

有的放矢,閱讀吸收效果更好

有期待感,間接提升閱讀體驗

「稍後閱讀」最直接的好處就是「反碎片化」,碎片時間,很容易被「打發」,但很難被「利用」,「稍後閱讀」主張從文章列表開始,首先專注於「篩選」文章,相對於「閱讀」,「篩選」更容易被安排在 碎片時間裡。而我們可以從容地把「閱讀」安排到整塊時間,例如午休之類的時間段裡。 

這樣一來,「篩選」也有效率,「閱讀」也有效率,閱讀吸收效果也會更好。 另外,我們實踐發現,如果已經明確列出一張「稍後閱讀」的文章列表,心中會總有惦記,也能促使我們更加期待閱讀,附帶更好的安排其它事情的時間規劃。

市面上有很多「稍後閱讀」的App和插件,平心而論都不錯。

比如, Instant Paper / Pocket / linnk /  甚至印象筆記之類都可以很好的處理 ,另外 微信自帶的「收藏」功能,也可以看作是很好的「稍後閱讀」工具。

不過各種方法問題也不少,

(1)有些 App,「稍後」的文章存放在海外伺服器,可能被墻或者打開很慢,而且多數要另外註冊一個帳號,比較麻煩

(2) 有些 App 不能獲取 整篇「稍後」的文章,只能獲取一個連結

(3) 有些 App 只能收藏自己封閉環境下的文章,對的,就是指「微信」

所以我們試了一圈下來,各種「稍後閱讀」App 都用過,最後發現我們眼裡「不折騰」的方法如下。當然,這個方法因人而異,如果有自己更習慣的,就用自己最習慣的方式也很好。

我們的方法是:活用「瀏覽器」收藏,很多主流的瀏覽器,都有「收藏夾」甚至單獨的「閱讀列表」。 這個「閱讀列表」就是用來存放「稍後閱讀」文章的。

以前,我們一直以為這個「閱讀列表」功能是為網站準備的,而網站瀏覽遠沒有 App內信息瀏覽來得頻繁,所以不太注意。後來,我們發現其實這個功能遠不止於此。

奧妙在於,大多數資訊類 App 都會有 「瀏覽器打開」的「分享」功能,即使是「微信」也可以做到。 而一旦在瀏覽器打開,就能快速被加入「閱讀列表」,從而實現「稍後閱讀」,不需要另一個App介入,也不要註冊帳號,而且各個App的資訊匯聚到了一處,閱讀時更方便,不用逐個打開App。

更神奇的是,有的瀏覽器還提供過濾廣告的「閱讀模式」,例如: iOS下默認的Safari,或者安卓下的 Chrome 插件。 這樣一來,「閱讀體驗」 也許都好過原生App,驚不驚喜?

下面以 iOS下收集「微信文章」作為「稍後閱讀」為例。

安卓機由於種類眾多,無法統一描述,但多數安卓下的瀏覽器都提供 類似 「書籤」或者「收藏夾」或者「閱讀列表」的功能,可以沿用下面的例子。

首先,當我們在微信公眾號中看到一篇好的文章後,點擊文章上方「...」,點擊在「在Safari中打開」。有的應用會直接顯示「加入閱讀列表」,那就直接加入可以了。

然後,在瀏覽器中出現「待閱」文章時,長按瀏覽器下方「書本圖標」

隨後,在顯示「書籤菜單」後選擇「加入閱讀列表」即可。

最夠,如果不放心,可以在「閱讀列表」中看看是否加入成功

每次需要開始正式閱讀的時候,只要打開瀏覽器,點擊「書本圖標」,就能進入「閱讀列表」了

經測試,這個利用「瀏覽器」進行「稍後閱讀」的方法,對多數 App 適用,如果說有所不足,就是 部分 App 也許不提供「直接瀏覽器打開」,但多半會提供「複製連結」按鈕,這時收集效率會低點,只能複製下「連結」,手工到瀏覽器內粘貼,然後收藏。考慮到能把所有 App 內的資訊集中到一處,火箭君有時也是願意忍受一下這個小小的不便的。

最後,我們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一套最適合的方法,找到自己習慣的就是高效的,這裡希望能就「稍後閱讀」拋磚引玉,大家有好的實踐,歡迎踴躍留言!

相關焦點

  • 收藏了的文章都沒看?這款 App 想解決你的「閱讀困難症」
    去年,芒果移動廣告被阿里收歸旗下,帶著團隊加入阿里的王江發現自己可能並不適合這裡,「能夠讓一個連續創業者激動起來的,一定是再次開創了令自己興奮的新事業」,於是他決定出來繼續做一些「能讓自己感到興奮」的事。經過了一段時間的思考之後,如我們上面所說的那樣,他盯上了「稍後閱讀」這個領域。
  • 用聊天工具做項目管理,誰說不行? 領客專欄·電腦玩物
    小心即時反害了工作效率」一文,那時候的我覺得用即時通傳遞訊息很不準確,而且打亂時間節奏。但是一年多下來,用 LINE 討論工作這件事情還是慢慢成為大多數人的習慣,包括我自己合作過的不同工作團隊都在用。我也承認「即時」、「便利」確實是團隊溝通想要的效率,即時通就是比郵件便捷,而且適合移動工作。若非如此,新興的團隊即時溝通平臺「slack」也不會在國外紅透半邊天。
  • 為了讓你在微信裡「稍後閱讀」,他們做了款小程序 | 曉組織 #21
    為了讓你在微信裡「稍後閱讀」,他們做了款小程序 | 曉組織 #21 知曉程序註:「曉組織」
  • 2021年 - 現在如何把「知乎」的文章優雅的收割下來,形成自己的知識庫!
    無論我要腦外科這種的專業冷門的知識,還是買手機電腦這種大眾的參考性意見,「知乎」都能給出至少可啟發的答案, 當然其中也含有不少「無釐頭」「抖機靈」「軟廣告」的文章需要我們分別。因此,就像收集知乎文章一樣,如果要收集這些網上良莠不齊的知識,我們可以:(1)簡單粗暴的用腳本爬取文章(2)通過我們甄別篩選,有選擇的手動收藏。
  • 「不完美」在神的領域是不可能的《與神談生死》20
    因為「事實上」(in truth),這不僅僅是和你的對話,也是和他們的對話。每一個正在閱讀這些文字的人都創造了這場對話。你知道在你閱讀這些文字的時候,你正在創造它們下一步的去向嗎?在藏書豐富的圖書館中,書架上的那本書也已經存在了,但直到你看見它在那裡,它才存在你的實相裡。
  • 用「費曼技巧」來教自己讀書
    究其原因,還是我在讀書時為了追求速度而不懂得該慢的時候慢下來。即使我過去每年讀完一兩百本書,也因為沒有真正讀懂而感到痛心,更為平時讀完書僅僅淺加工,導致有話說不出、有想法寫不到位而難過:我在閱讀上吃過太多虧了!試想,倘若一個人匆匆讀完一本書卻沒有停下來思考,每天快速讀完兩三本書又有什麼意義?
  • CC老師談如何突破英語閱讀的「滯境」
    原版閱讀,如果沒有適當的方法和堅持,很容易原地踏步,我們稱之為英語學習的「滯境」。
  • 為什麼我們「不」處罰孩子?
    身兼三子媽與園長的雙重身份,生活中有壓力、有挫折,但有更多感動與成長,用文字讓大家感受到在育兒的路上並不孤單,願意跟著孩子一起成長改變,身為父母的我們就是收穫最豐富的人。部落格【Mella的幸福蒲公英】,著有《蒙特梭利教養進行式》,並有在線課程《何翩翩:用「蒙特梭利」教養法,培養出獨立自主的孩子》。
  • 「觀點」「閱讀教學」我們與閱讀教學的距離
    ,百家爭鳴之下,讓原本就需要大量準備功夫的英語閱讀教學,顯得更加不易統整;雖然相關資源越來越多,但「我們與閱讀教學的距離」卻好像越來越遙遠。多數的教師因為課程進度壓力或是強調語言應用,因此多使用 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 進行閱讀課程,有時候上了 60 分鐘的閱讀課,卻不知道讀了什麼「內容」。閱讀的「內容」將越來越被重視,「讀了什麼」比起「怎麼讀懂」在教學中會被放在更前面的位置。在這樣的思考邏輯下,提供三個可以加強閱讀教學的重點:1.
  • 想用iPhone 拍出高大上夜景?只靠原生相機也可以 | 有用功
    因為,絕大部分的橋、路邊等常見的拍攝地方都會有欄杆或者石墩,這些都是可以用來固定的地方。所以要是只應付手機拍照的固定,像 Marsace A15i 這種能夠到 1.5m 的三腳架是不需要的,用起來也不方便移動。▲ 基於「方便」這個原則,我們還是不建議用大架子再加上,手機拍照主導的還是方便,所以我們還是不提倡用 A15i 這種體積稍大一點的三腳架。
  • 「經驗」讓英語閱讀變輕鬆的秘訣!
    繼上一次的英語聽力經驗帖以後在小夥伴的呼喚下,小長假前我們為大家帶來了姊妹篇:英語閱讀經驗帖~作為英語學習的另一大重要組成部分—閱讀是不少小夥伴渴望提高的英語技能所以根據自己的經驗我們總結了一些相對實用的方法包括日常閱讀能力的訓練和英語閱讀的應試方法
  • 費媽分享 | 這一篇,講透「紅火箭」分級閱讀繪本
    實話說,如果我是「英文母語」的家庭,或許我不一定會選擇英語「分級閱讀」繪本來讀,我可能會給孩子提供儘可能多的「興趣」出發的閱讀選擇,幫助他們發現自己的興趣,並按照自己的興趣線索,尋找閱讀讀物,但我們「中文母語」的孩子,讀英語分級閱讀,反而有更大的必要性。因為我們的英語啟蒙,更加缺少母語的基礎語料積累環境,和極其充分的原版英文書閱讀資源。
  • 日語專業使用的「新編日語」介紹&學習經驗談
    今天想介紹一下日語專業學生使用的日語教材「新編日語」。這裡只是按我個人以前的專業學習來談。相信現在國內的日語專業使用的除了「新編日語」,還有其他教材。那我們開始吧!《新編日語》版本介紹「新編日語」系列教材一共4冊,由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出版,這套書在過去作為國內高等院校日語專業基礎階段教材。
  • 「訂閱號助手」App發布,可以用手機發公眾號文章了
    「訂閱號助手」App發布,可以用手機發公眾號文章了 站長之家(Chinaz.com) 5 月 11 日消息    今天,微信團隊宣布「訂閱號助手
  • 漫步者 S880 桌面 2.0 音箱體驗:不需要「折騰」的好聲音
    作者:和折騰耳機、播放器等「玄學」東西類似,折騰音箱也是一個「無底洞」。一開始你可能覺得手機的外放就不錯,然後你「不小心」聽到了一臺音質遠好於手機的藍牙音箱,於是就買了第一臺藍牙音箱。之後你又發現,原來Wi-Fi音箱的音質普遍比藍牙音箱還要好,於是又買了一臺Wi-Fi音箱。
  • 右腦圖像記憶方法及實踐
    我們只分享對你提高記憶力有幫助的乾貨,杜絕廣告。如果對你有幫助,記得分享給你的朋友。=========================右腦圖像記憶方法及實踐,希望本篇文章對您學習有所幫助。要談記憶,先要知道頭腦是如何運作的。當我提到一個東西,比如說「馬」的時候,第一個在腦海中反應出來的,應該是馬的形象。然後是馬的歸類,屬性如「顏色」、「動物」、「哺乳類」、等屬性。以演化論為說明。人類的大腦對於實在的物體如樹,草,花,動物處理會比較直接,而處理抽像的關念,則比較慢。而這裡所要談的記憶,就是要用「實在的物體」來記憶。
  • 這幾個小技巧,讓 Kindle 成為你的最佳新聞閱讀器 | 有用功
    但其實 Kindle 並不僅僅只有這一個使用方法,比如說我就經常用 Kindle 來進行碎片閱讀、獲取新聞甚至是 RSS 閱讀。根據百度百科的解釋:碎片化閱讀指的是以手機、電子書、網絡等電子終端為主要載體的「碎片化閱讀」,其特點是閱讀模式不完整、斷斷續續。實際上,碎片閱讀並不適合所有的文本。比如說微博、朋友圈等短文本是適合「碎片化閱讀」的,因為文本限制,信息量本身有限。
  • 臺灣閱讀推廣第一人的親子閱讀實戰經驗!
    當年走上推廣閱讀之路,不為別的,就是「如果孩子不閱讀,誰還看我寫的書?」1998年起,我到處親自帶領讀書會、演講,當時可以參考的工具書不多,國外翻譯的書我讀了又讀,總覺得有些地方,並不適用於自己接觸的兒童。舉個例子,某本十分著名的英國閱讀教學書,特別強調與孩子討論時,不可用「為什麼」當開頭問句,我立刻在書上眉批:「為什麼?」
  • 父母不會用手機 App?那可能得怪「消失的說明書」
    因此,當數字產品一天沒能像馬斯克所設想那樣直接「腦機交互」前,人對產品的期望和預想仍然會和實際產品有差別,「說明書」就有必要,對於剛接觸智慧型手機等產品的年長人士更是如此。「說明書」形式不設限,怎樣才能定製到父母合適的?當產品的說明不夠貼心,我們做孩子的就要出手了。
  • 「馬雅曆法-能量生活實踐」教學工作坊 (上海2015.6/12-6/14)
    帶著這些困惑,回家上網搜尋這些關鍵字,卻發現幾乎都是英文解釋,我依舊無法解密這些圖騰……沒想到機會來得很快,一週後,我有緣加入盈君老師的馬雅歷初階課程!在老師深入淺出的教學下,原本是天書的圖騰、調性符號、KIN值,同學們用了很短的時間,就能算出自己的星系印記、波符。搭配清楚的講義、及老師風趣的說明,也能很快了解屬於自己的圖騰解釋、以及銀河音階帶來什麼樣的人生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