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鄉客的雙城記:移居澳洲的華人 vs 在中國的非洲人

2020-12-13 新浪財經

來源:澳洲財經見聞

共4451字|預計閱讀時長6分鐘

閱讀導航

前言

「鄉音難改」:近9成東亞移民在澳洲曾受歧視

下一個底特律?流動在廣州的「50萬」非洲人

歧視鏈上,沒有人可以倖存

結語

前言

澳大利亞,一直都是頗為熱門的移民目的地之一。事實上,根據最新澳洲統計局官方數據,目前在澳大利亞共有120萬華裔居民,而在雪梨、墨爾本等首府城市中,更有多個「華人聚集區」。

而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加速發展,中國也從當年純粹的「移民輸出國」,慢慢變成了其他國家地區移民頻頻選擇的輸入國。尤其是廣州,更因合法與非法滯留的非裔人口之多,而有了「小非洲」之稱。

而這些近年來大量湧入中國的非洲籍人士,也常常受到海內外媒體與大眾的關注與爭議。

「你在橋上看風景的時候,看風景人正在樓上看你。」

在澳大利亞的華人,被澳洲人如何看待?

在中國的非洲人,又被中國人如何看待?

這是一出屬於兩個異鄉客群體的雙城記。

1

「鄉音難改」:近9成東亞移民在澳洲曾受歧視

其實在中國,英文教育在近年來越來越受到「官方」與「民間」的雙重認可與重視。

從各個琳琅滿目的「雙語幼兒園」,到「大學不過英語四級不發畢業證」,從打了雞血的李陽「瘋狂英語」到一躍成為「中國合伙人」代表的新東方…記得當年的北京申奧,更是曾經一度掀起了全民學英語的高峰。

許多雙語幼兒園紛紛成立的背景下,教師資質成疑 / 來源:搜狐 (圖文無關)

但是會英語是一回事,「雅思四個8」又是一回事,而能夠真的做到用英語和外國人完全無障礙交流,卻又是另一個層次了。

而對於許多第一代澳洲的華人移民而言,英語非母語的語言障礙,其實一直都是那道「看得見,摸不著」的牆。

澳洲房產網站Domain去年11月發布的一項研究報導發現,如果你或你的父母出生在海外,且在家說的語言非英語,那麼與其他澳大利亞人相比,你可能會經歷過更多的種族主義歧視。

該網站進行了一項針對全國範圍內6001名澳大利亞人的在線調查,衡量了這些受訪者對種族主義的態度與個人經歷的程度,以及在不同時期的變化。

其中,在亞洲出生的受訪者在生活中遭受種族主義的可能性,是其他澳大利亞人的兩倍。

這些亞裔澳洲人中有84%曾經歷了種族主義;而在母語為東亞國家語言(包括中文)的受訪者中,這一比例甚至高達88%。

說起來可笑也有點可悲,身在這個「移民國家」——其實哪怕是母語為英語的澳大利亞人,與原住民相比也不過就是個「異鄉人」,卻偏偏可以理所當然地去歧視其他移民。

事實上,種族歧視在很多地方與場合都會發生,包括住宅區、學校、工作場所、購物中心以及網絡上。

有時候可能是某一條偏僻街道上的一句謾罵粗口;有時候卻會堂而皇之地出現在某些政黨的大選拉票宣傳語中。

比如澳大利亞聯合黨與一國黨就曾公開發布過「保護澳大利亞的未來」、「抵禦來自中國的威脅」的言論。

有時候,種族歧視的發生甚至只是因為你有一個中國名字。

在澳洲6年的中國留學生木木(化名)告訴《澳洲財經見聞》,她在雪梨某大學求學時,曾遇到一份課程的小組作業需要在網上的學生系統自由組隊,每組至少3人。可是當她剛剛在系統上加入了一個小組的時候,結果組裡的人看到她的中國名字時就全部解散了。

「我最後只能一個人一組。」 她對於多年前的這次遭遇還是有些耿耿於懷,「老師說,這是小組作業,就算一個人做完了,也只能Fail(不及格)。」

木木向當時的授課老師講述了當中緣故,卻被告知評分結果無法改變,畢竟「不能強迫別人組隊」。

其實,也並非所有的澳大利亞人都對移民「聞之色變」。

近日,一份名為《移民、人口增長及選民:誰在關注以及為什麼?》(Immigration, population growth and voters: who cares, and why?)的報告指出,有關移民和人口觀念的這條分水嶺,並非按照富人和窮人劃分,而是直接與人的受教育程度和世界觀相關聯。

其中,受過高等教育的澳洲精英人士,相比低教育水平人群而言更歡迎移民。

該研究顯示,對於移民問題,澳大利亞的精英階層(即大學及以上程度畢業生)和非精英階層(未曾接受高等教育人群)的觀點差異在不斷加大。其中,60%的澳洲非精英人士要求減少移民人數,但這一比例在精英人士中只佔只有33%。

常去各個國家旅行的華人Simon(化名)告訴《澳洲財經見聞》,「歧視這個問題其實在世界各地都很常見。主要還是看你周圍接觸的人的層次高低。」

他補充,「其實如果是教育程度高的人,就算真的歧視也不可能光明正大地說出來。」 他補充,「畢竟在這些國家的人看來,我們是金主。」

事實上,作為「金主」的中國人,確實為澳洲貢獻了極為可觀的帳面收入。

根據澳洲財政部去年10月出具的官方報告,中國在澳大利亞的投資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直接投資流入總額為89億澳元。雖然由於外匯政策的管制,相對於2015年的109億澳元與2016年的149億澳元有所降低,但仍然顯著高於2014年的水平。

《澳洲財經見聞》參考澳洲聯邦財政部報告數據整理作圖

除此之外,前赴後繼的中國遊客與留學生們也成為了澳大利亞的「現金奶牛」:

根據澳洲旅遊業的最新統計數據,過去一年中,來澳的中國遊客人數高達140萬,花銷共計109億澳元;而根據1月最新發布的《中國留學生白皮書》數據顯示,在澳中國留學生總數已經突破19萬,僅次於美國排名第二。而澳洲高昂的留學費用,在一眾主流留學目的國中甚至名列第一:其中單單學費的年均帳單就為3.5萬美元(約4.9萬澳元)。

也就是說,每年這些中國留學生們至少都能為澳大利亞帶來93億澳元的收入,這還沒算上食宿、交通、生活等種種其他開銷。

最鬧心的是,明明花了錢,卻沒買到「開心」。

2

下一個底特律?流動在廣州的「50萬」非洲人

據聯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報告,近25年來,在中國居住的外籍人口數量不斷攀升,截至2015年,已有近98萬外國人在中國生活,其中將近五分之一來自韓國,巴西、菲律賓則緊隨其後。

而廣東作為中國沿海城市,自從搭上了改革開放的順風車之後,就逐漸形成了交易商圈,吸引了許多包括非洲人士在內的外國商人前來。

2010年,香港大學Adams Bodomo博士在一項調查中發現,生活在廣州的黑人中,多達96%都在從事中非商品進出口貿易和批發零售行業。這其實正是黑人聚集於廣州最直接的原因——他們來這裡,就是為了做生意。

但關於廣州具體有多少非洲人口,網絡上一直存在很多不同統計口徑:

「50萬人口規模」、「100個廣州人中,至少有2個是黑人,廣州滿城儘是黑兄弟」、「90%在廣州非洲人是非法滯留者,1/10的人妻子或女友是中國人,每年生下約200個中非混血兒」…

在電視節目中因言論與經歷備受爭議的「中非混血美女」婁婧與母親(左) / 來源:《加油東方天使》

雖然根據官方給出的數據,在廣州居住的外籍人士共有11.8萬人,目前在廣州的非洲人士只有1.6萬人,而來自歐美日韓國家的外籍人士佔大多數。

然而坊間普遍認為,官方只核算了合法居住人口,存在嚴重低估;而除了部份非洲人屬於合法進入中國之外,更多的則都是三非人員(非法入境、非法居留、非法就業)。

來自於廣州社科研究所的黃石鼎研究員聲稱,根據他的研究,目前在廣州合法居留的非洲人只有2000有餘。

而《廣州日報》在2007年12月發布的一則《廣州黑人「部落」全記錄》報導中則稱:據官方統計,2003年以來,在廣州的非洲人每年以30%-40%的速度遞增。有報導認為,合法居住或非法滯留在廣州的非洲人合計高達30萬,甚至可能達到50萬。

與此同時,這個群體也一直是備受爭議的對象。

「黑人的智商低於猩猩,好吃懶做。」

「黑人有暴力傾向,燒殺搶掠,無惡不作。」

「黑人都濫交吸毒還攜帶愛滋病,專挑中國女人下手。中非結合,勢必會威脅華夏,造成亡國滅種。」

幾乎提到這些的文章往往都在很短時間內會收穫10萬+閱讀,並會在評論區收穫許多對這個群體的痛斥與謾罵。

但是真相真的如此嗎?

廣東省公安部門的一份官方報告,或許說明了答案——包括非洲國家在內的所有外籍人口,在廣州的犯罪率為1.65%。

然而剩餘的絕大多數,也被理所當然地畫進了偏見的圈。

來自南非的庫思曼(化名)表示,她最早感到有被歧視的經歷,是在地鐵裡。她說,偶然坐在地鐵車廂的坐位時,其他人都不願意坐在她身旁,不管當時地鐵有多擁擠。

「第一次發生這種事情的時候,我以為是那個人自己的選擇。隨後類似的事情再發生,我開始知道是怎麼一回事。」

來自加納的阿肯(化名)表示,曾經有朋友將他的視頻轉到中國的社交網站上,得到非常多的負面評論。他表示:「我連讀都不想讀,那些充滿仇視的留言。」

一些朋友告訴他,很多中國人都喜歡非裔籃球明星科比,卻不喜歡「黑人」,這令他十分困惑。

有人在海外因中國身份與語言受到歧視憤憤不平,有人則興致衝衝點讚「非我族類,雖遠必誅」。

不管在澳洲還是在中國,其實很多歧視的產生,最初的根源就是無知與恐懼。

無知,就好比曾有澳洲人問過我:「在中國,是不是每個人都吃自己的寵物?」

恐懼,則是害怕自己的利益被其他人威脅甚至剝奪:「因為中國人在炒高澳洲的房價、搶佔澳洲的勞動力市場,使得澳洲本地人無房可住,無工可做。」

3

歧視鏈上,沒有人可以倖存

事實上,除了種族歧視之外,還有戶口歧視,性別歧視,殘障人士歧視,職業歧視,高收入的歧視低收入的,已婚的歧視未婚的,異性戀歧視同性戀,歐洲遊的歧視東南亞的…

總而言之,中國人的歧視鏈系統非常完整,幾乎沒有人可以「倖存」。

每個人,不管處於某一條歧視鏈的哪一個位置,都總可以找到理由站在制高點,實現對另一個人或群體的歧視。

在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中,有一個極為精彩的片段:

"你怎麼動手動腳……"尼姑滿臉通紅的說,一面趕快走。

酒店裡的人大笑了。阿Q看見自己的勳業得了賞識,便愈加興高採烈起來:

"和尚動得,我動不得?"他扭住伊的面頰。

酒店裡的人大笑了。阿Q更得意,而且為了滿足那些賞鑑家起見,再用力的一擰,才放手。

他這一戰,早忘卻了王胡,也忘卻了假洋鬼子,似乎對於今天的一切"晦氣"都報了仇;而且奇怪,又仿佛全身比拍拍的響了之後輕鬆,飄飄然的似乎要飛去了。

我們不能說每個人都是阿Q,但是每個人都可能有過精神勝利法的「阿Q精神」時刻。

阿Q在封建年代或許只是一個阿Q,而在現代社會,他也許可以成為一名「鍵盤俠」,以便繼續將「精神勝利法」發揚光大。

相關焦點

  • 澳洲七華人登上世界華人富豪榜 施正榮排第37位
    華聲報消息:首個涵蓋全球華人富豪的排行榜日前由世界傑出華商協會對外公布。澳洲共有七名華人上榜。  全球前五百名華人富豪中,有三成祖籍廣東及浙江。前十名幾乎由港澳臺包辦,香港長江實業集團主席李嘉誠以1504億人民幣資產穩居華人首富,新鴻基地產的郭炳湘兄弟及恒基兆業地產的李兆基分列第二和第三名,三甲均為港商。
  • 給移居澳洲的父母安好的晚年| NO1:四大「難題」
    敬請長按上面二維碼或掃碼關注本平臺作為移居海外的獨生子女,從求學開始到在海外成家立業,與國內的父母總是聚少離多。望著日漸老去的父母,心裡多少會開始焦慮:「該如何贍養父母?萬一他們有個頭疼腦熱的,我們不在身邊,可如何是好?」於是,從初步體驗生活的「旅遊探親」,到不需要來回奔波的「長期探親」或「付費永久移民」,孩子們開始用各種辦法「勸」父母來澳洲團聚。
  • 為什麼中國投資客移民國外,卻很少有移居的?
    眾所周知,中國的很多富豪都喜歡移民國外,尤其是在中國掙了錢之後,就會想著到外國進行投資,或者是享受其他國家的一些福利。事實上,中國最喜歡移民的並不是富豪,而是投資客。我國應該可以說是世界上投資移民的主力軍,這些年中國在全球申請人數中約佔三分之二。
  • 華人代購公司在澳洲借殼上市 刷新澳洲商業圈
    代購:DAIGOU 華人代購公司刷新澳洲商業圈  在澳洲借殼上市 成為第一家掛牌上市的華人代購企業  提到代購,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可能是每天在微信朋友圈中刷屏的那一撥人,而「不正規」「零散」則是很多人對這個行業的主要印象。  但是現在,你可能要重新認識這個行業了。
  • 媒體:華人代購公司在澳洲借殼上市 刷新澳洲商業圈
    今年10月5日,從事華人代購生意的澳賣客(AUMAKE)公司通過借殼上市,於澳交所完成掛牌,股票正式參與交易,成為第一家掛牌上市的華人代購企業。這家公司的背後,是一對來自中國福建的普通夫婦周家華和鄭凌燁。代購行業從無到有,再到蓬勃興盛,直至成為中澳貿易之間不可小覷的組成。
  • 華人移居選哪裡?瑞典最適宜
    本報訊(記者 林晨音 尹曉琳)美國財經雜誌《福布斯》中文版昨日評選出十個最宜華人移居的國家,瑞典、加拿大等國上榜。該雜誌說,一直以來,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新加坡、紐西蘭是移民熱門國家,目前新的變化是,歐洲一些原本保守的非傳統移民國家( 如英國、德國和瑞典等),近幾年也紛紛以優厚的條件拋出「橄欖枝」來吸引海外投資移民,期望以此帶動其經濟發展。
  • 漢語是澳洲第二語言,但澳華人已成亞裔澳人,而非華裔
    由於這裡豐富的資源,環境優越,但是人口稀少,澳大利亞也歡迎高水準的移民,所以每年都有數十萬移民移居澳大利亞。隨著中國移民的不斷增加,漢語成了澳大利亞很多州的第二語言。具體是什麼情況呢?漢語的使用範圍擴大,與近年來華人新移民數量的快速增長有關。
  • 海那邊:加拿大成為華人主要移居國家
    海那邊:加拿大成為華人主要移居國家 財訊網 | 2021-01-04 14:59:41 12月22日,由全球化智庫與西南財經大學發展研究院研究編寫,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國際移民報告2020》藍皮書正式發布。從目的國的分布來看,2019年中國大陸移民的輸出目的國中,加拿大位居第二,成為華人主要移居國家。
  • 讓華人翻譯家為中國文學國際化加速(文學聚焦·海外華人作家看中國...
    華人翻譯家應有用武之地   既然如此,華人翻譯家就應該有其用武之地,發揮其母語和外語優勢,為中國文學的國際化進程助力。已經有華人翻譯家在這方面取得了出色的成就,比如美國的劉宇昆就已將劉慈欣、郝景芳、陳楸帆、馬伯庸、夏笳等中國科幻作家的作品譯成英文在國外發表,助劉慈欣《三體》獲得雨果獎最佳小說獎。
  • 全球十大最適宜華人移居國家
    美國《時代》周刊發文說,如今,中國巨富開始逃離以躲避霧霾 中國最富裕的人群正移居他國,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躲避糟糕的空氣汙染。
  • 美國聖地牙哥新興小區變中國村 華人三代異鄉同堂
    美國聖地牙哥新興小區變中國村 華人三代異鄉同堂     聖地牙哥新興小區「Park Terramar」居住著80多個華人家庭,從大陸各地赴美依親的華人長輩多達百餘人。
  • 亞裔在澳洲面對育兒觀念挑戰 華人:活到老學到老
    亞裔在澳洲面對育兒觀念挑戰 華人:活到老學到老 2014-05-31 12:46:32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謝萍
  • 澳媒:華人在澳洲代購生意火 一年可賺10萬元
    澳媒:華人在澳洲代購生意火 一年可賺10萬元 2015-09-07 13:30:19   中新網9月7日電 據澳大利亞澳洲網報導,在澳大利亞聯邦政府推動在聖誕節前通過澳中自貿協定的情況下,在澳洲的中國留學生和新移民通過「代購」向中國消費者出售澳洲商品
  • 異鄉好居 霍巴特Hobart租房之生活篇
    塔斯馬尼亞島又被稱為「世界的盡頭」,就好像中國的臺灣島一樣。作為澳大利亞的古老城市之一,霍巴特Hobart城中有許多年代古老的石頭建築和歷史遺蹟,尤其是無處不在的大小教堂,很值得一遊。逢周六舉行的薩拉曼卡市集是當地最熱鬧的集會,可以淘到不少塔斯馬尼亞出產的特色貨品。
  • 澳洲華人:排華情緒一觸即發,我要不要回中國?
    網絡段子說得好, 中國打上半場,世界打下半場,海外華人打滿全場。2月初,國內疫情暴發,我們慶幸及時離開,在澳洲邊喝咖啡邊看電視新聞裡,墨爾本機場滯留的數千留學生被阻止入境。不曾想3月初,中國動用舉國之力基本控制了疫情,澳洲卻拉響警報,雪梨大批留學生開始踏上逃回中國之路。
  • 澳洲留學生公寓Atira與異鄉好居戰略合作共創留學後新時代
    異鄉好居是海外留學生租房買房平臺,房源遍布全球500多個主要城市,200萬套可租售房源,專業海歸顧問提供從海外租房,留學生公寓到新房二手房出售,留學生國際機票,接機,保險等一系列涉及留學後市場的貼心服務。Atira是高盛投資的,已經成長了10年的老牌學生公寓 『the pad』 發展而來。
  • 坦尚尼亞華人為異鄉逝者尋後人:80年了,中國親人你們在哪裡?
    中國僑網11月28日電 題:坦尚尼亞華人為異鄉逝者尋後人:80年了,中國親人你們在哪裡?2013年,在坦尚尼亞工作的華人小夢,無意中發現了一個葬著中國人的公墓。公墓位於坦尚尼亞三蘭港市一個路口,建於1950年。
  • 讓華人翻譯家為中國文學國際化加速
    華人翻譯家應有用武之地  既然如此,華人翻譯家就應該有其用武之地,發揮其母語和外語優勢,為中國文學的國際化進程助力。已經有華人翻譯家在這方面取得了出色的成就,比如美國的劉宇昆就已將劉慈欣、郝景芳、陳楸帆、馬伯庸、夏笳等中國科幻作家的作品譯成英文在國外發表,助劉慈欣《三體》獲得雨果獎最佳小說獎。
  • 「我在澳洲吃醃豬肉,就不能再做中國人」|海外華人你是哪一種?
    這不禁讓筆者思考,同樣的黃皮膚黑眼睛,同樣的族裔和文化背景,除去這些相同的條件,作為從小在中國長大、成年後移居國外的華人,和從小在國外長大、僅憑藉血緣維繫種族身份的華裔之間,差別究竟有多大呢相比之下,大多在成年後才移居國外生活學習的華人,整個青少年階段都在中國生長,或許很難有相同的體會。我們從小就浸潤自己的文化中,有很強烈的民族身份和文化認同感,即使後來我們去到異國他鄉,成為白人社會中的他者,我們也不會因此去懷疑,或者試圖改變自己的文化身份。可以說ABC華裔,是被動的「他者」,而我們,則是主動的他者。
  • 最偉大的加拿大人——孤身一人將上千非洲人帶出中國
    這半年,邁伯勒的這部電話成了許多現在居住在中國的非洲人的最後希望。約翰尼是一名在廣州居住了3年的英語老師。但是,在與其他所有駐廣州的非洲護照持有人一樣當被要求強制隔離後,約翰尼知道,他該回家了。「許多非洲人被困在了中國,你知道的。因為新冠,許多非洲人被困在了中國。當局不允許他們離開,也沒與航班可以讓他們回到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