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女性的生育血淚史:高生育率,為何總伴隨著高死亡率?

2020-12-22 清朝那些人

在古之中國乃至現今,都有著子孫滿堂、多子多福的傳統觀念,但人類繁衍之路並不順遂,行至康熙年間,中國人口總數有了較高增長,卻也依然無法改變嬰兒存活率極低的狀態。據清朝人口學研究表明,當時人均預期壽命僅在30左右。清朝時期,就連以皇帝為代表的統治階層,雖有較高的生育率,卻也保持著令人詫異的高死亡率。

康熙皇帝一生共繁育35位皇子、20位公主,能夠活到成年的僅有27位皇嗣,死亡率高達51%;

雍正皇帝一生共繁育10位皇子、4位公主,能夠活到成年的僅有5位皇嗣,死亡率高達60%;

乾隆皇帝一生共繁育17位皇子、10位公主,能夠活到成年的僅有15位皇嗣,死亡率高達44%;

這種高生育率同時伴隨著高死亡率的情況,直到晚清時期依然沒有得到改善。清末三位帝王絕嗣,我們不做討論,僅以朝之重臣作出說明:

差點被鈕祜祿·和珅招為女婿,道光二十年才病逝的清朝名臣索綽絡·英和,共有子、孫、曾孫輩37人,竟有21人早殤,死亡率高達57%;

清末著名的湘紳領袖、學界泰鬥王先謙,一生共育三子六女,僅有一子成年,死亡率高達89%。

另外,晚清皇室成員雖也有較高的生育率,但依然伴隨著令人恐怖的死亡率。王公貝勒、朝廷勳貴尚且有如此駭人的高死亡率,居於社會底層的普通民眾,可想而知。

高死亡率的原因何在

清代嬰兒或者兒童高到離譜的死亡率,後世往往首先歸結於民之貧苦、飢餓抑或戰亂頻頻、瘟疫橫行所害;但如此致死原因,倘若置於統治階層的皇室成員、滿蒙勳貴身上,卻並不成立。

醫療資源的匱乏和醫療條件的明顯不足,或許能夠解釋這一問題。有清一朝,從統治階層到基層百姓,小兒生病唯一的依賴就只有中醫,但中醫之特點的見效慢,讓諸如風寒、天花、咳疾等都無法及時治癒而發展嚴重及至夭亡。

晚清時期,雖有教會醫院和西醫診所的開辦,但對此帶有質疑聲音的民眾始終未將其視為最佳診治辦法,再加上西醫診治的費用往往較高,這一時期的西醫、西藥並未形成規模,成為解決小兒高死亡率的最佳辦法。

晚清名臣,民國才女張愛玲的外公——張佩綸就曾經對為自己診治的西醫有過評價:

江寧洋醫本領甚劣,中醫有等差,洋醫亦然,不可執一而論也。

另外,在為自己的妻子,也就是李鴻章的幼女李菊耦接生後,張佩綸記載了支付給西醫的費用:酬以英蚨三百翼,別送洋人應用各物約值三五十金之數。即300銀元,加之三五十金的財物。如此診費,連李鴻章的女婿都發出「甚貴矣」之嘆,可見當時西醫診療費用之高昂。

不信任西醫、付不起診費,讓西醫在晚清時期寸步難行的同時,依然未能改變小兒高死亡率的悲慘。

醫療條件限制,並非主因

雖然醫療條件的限制,醫療資源的匱乏,相當程度上造成了嬰幼兒的高死亡率,但小兒出生以後相當一段時期內是帶有母體抵抗力,擁有對應外界病害之能力的,為何還會高頻率的出現「當月殤」、「當年殤」乃至「是日殤」的情況呢?

唯一的解釋就是母體本身就因為某種原因,屬於病體範圍。而病原就來自於公共衛生和環境,尤其是飲水、汙水管道建設和垃圾排洩物處理的影響。

據史料記載,已經意識到城市建設及公共衛生安全的晚清時期,已經出現諸如「殺牛煎髓,夏令臭穢,不能納涼,冬春秋亦然」等對於居住環境安全的顧慮,甚至有人將小兒高死亡率直接歸結到「因陋就簡,令人悚惕」

民國時期的《中央日報》曾經評價過南京城內的飲用水衛生狀況:

水是渾濁的,深黑的,簡直是魚蝦不幸的刑場。恐怕酸鹹甜苦辣,五味齊全。水裡的溶質,我不敢分析,恐怕尿糞癃一切俱有」。河中的糞水還帶來霍亂、傷寒的傳播。

當時乃至之前,人們的飲用水均來自內河水、井水。城內河道旁,市民洗衣洗碗,淘米洗菜,同時還傾倒垃圾,洗刷馬桶,飲用水的安全問題,可想而知。

民國衛生專家黃鳴龍曾經對當時的「國都」——南京,進行過飲水用化驗,得出以下結論:

京中河水之不潔,本一望而知。水受居民影響,本在所難免。然水質如此惡劣,其首居民影響如此之大,如此之速,殊非意料所及。至於南京之井,多屬淺水型,甚易汙染,且含礦物元素,味道苦澀,不堪飲用。

國都之飲用水衛生,尚且如此,其餘地方可想而知;民國之飲用水安全,尚且如此,更何況並無此方面意識的清朝時期了!也就是說,飲用水安全狀況乃至公共環境的不堪,直接造成了疾病傳播和母體健康,進而直接決定了小兒的高死亡率。

後記

清代女性的高生育率,伴隨著必然性的高死亡率,讓人感嘆其生育血淚的同時,深感現今醫療之發達、資源之豐富的幸運。有鑑於此,也會更讓現代人提高對公共衛生安全尤其是飲用水安全的重視程度。愛惜今日之幸運、珍惜明日之環境!

參考文獻:《愛新覺羅宗譜》、《清代人口社會研究》

相關焦點

  • 哪怕放開生育,中國生育率也不會上升
    但是現在生育率有多少呢?即使按照比較樂觀的估計,中國只有1.7。為了應對生育率低,開放生育是最直接的方法。我們國家確實也在逐步放開生育,比如2016年全面放開了二孩。所以,憑什麼覺得現在中國放開生育,生育率就會上漲呢?不管從哪方面的數據和事實都表明,開放生育,對中國生育率毫無影響,該跌還是跌。那為什麼我還要呼籲全面放開生育呢?
  • 人口發展深度分析:全球生育意願的趨勢性下降可逆轉嗎?
    總生育率數據呈現地區性集中的態勢。世界銀行數據顯示 2017 年總生育率較高的地區主要集中在非洲、中 東地區和南美洲部分地區;總生育率較低的地區主要集中在歐洲和北美洲。
  • 人口生育率創新低!什麼阻礙了你生娃?
    總撫養比數據總撫養比,也稱總負擔係數。從數據可以看出,總撫養比與出生人口和出生率相對應,處於逐年上升的趨勢,於2019年達到近10年峰值41.5,意味著我國每100名勞動年齡人口需要負擔41.5名非勞動年齡人口! 種種數據顯示,我國適齡人口生育意願偏低,總和生育率已跌破警戒線,人口發展進入關鍵轉折期。
  • 提高生育率 陳菊承諾明年元月起調高生育津貼
    高雄市長陳菊今天指出,願在任期最後一年承擔做調整,可望明年元月起調高生育津貼,前3胎為1、2、3據報導,民進黨籍市議員簡煥宗在市政總質詢指出,高雄市的生育率一直無法有效提高,主張調高津貼做為鼓勵,可以減輕年輕夫婦生養的壓力,他舉臺北、新北市每胎補助新臺幣2萬元,高雄市第一、二胎是
  • 總和生育率跌破警戒線,啥意思?
    「即便考慮可能存在的誤差,我國的生育率水平不僅明顯低於世界平均水平(2.41),也低於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1.60)和中等偏上收入國家平均水平(1.90)。」 蔡昉說。對此,國家統計局人口和就業統計司司長張毅解釋,「全面二孩」政策出臺後,其累積效應在2015-2016年集中釋放;2018年後,生育進入政策調整後的平穩期,所以人口出生率呈先升後降現象。中國的人口出生率、總和生育率為何急劇下降?
  • 漸行漸近的人口危機——中國生育報告2019(上)
    ——生育基礎削弱、生育成本約束。1)生育理論:從死亡率下降驅動到功利性生育意願消退,再到成本約束。根據驅動生育率下降主導因素的變化,可將人類歷史劃分為四個階段:一是高死亡率驅動階段,人們需要以高生育率抗衡高死亡率從而保證收益最大化,總和生育率多在6以上。二是死亡率下降驅動階段,人們認識到低生育率也能保證收益最大化,總和生育率從6以上降到3左右。
  • 女性過40歲後試管嬰兒成功率僅一成 嬰兒死亡率高
    統計顯示,超過40歲的女性,即便使用人工輔助生殖技術(試管嬰兒),其成功率也僅10%。這一年齡段女性生育孩子前,首要的工作是調理好自己的各項機能。「統計顯示,超過40歲的女性,即便使用人工輔助生殖技術(試管嬰兒),其成功率也僅10%。這一年齡段女性生育孩子前,首要的工作是調理好自己的各項機能。」
  • 全球生育率暴跌,2100年中國僅有7億人口!專家:非洲將逐漸崛起
    看完這項研究,我們才發現,原來從1990年開始,中國的總生育率已經低於生育更替水平了。即便是實施二胎政策的2016年後,這一情況也僅僅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好轉,但並沒有徹底解決中國低生育率的問題。除此之外,美國華盛頓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柳葉刀》上同樣發布了類似的研究。
  • 生育補貼挽救得了中國的低生育率嗎?
    韓聯社報導稱,為解決低生育率問題,韓國政府15日敲定「第4次低生育率和老齡化社會基本計劃」,每月30萬韓元(約合人民幣1800元)重獎生孩子,韓國政府將從2022年起,向有0歲-1歲嬰兒的家庭每月提供該育兒補助,並在2025年逐步上調至50萬韓元。
  • 任澤平中國生育報告2020:應立即全面放開並鼓勵生育 讓更多的人想...
    ——生育基礎削弱、生育成本約束。1)生育理論:從死亡率下降驅動到功利性生育意願消退,再到成本約束。根據驅動生育率下降主導因素的變化,可將人類歷史劃分為四個階段:一是高死亡率驅動階段,人們需要以高生育率抗衡高死亡率從而保證收益最大化,總和生育率多在6以上。二是死亡率下降驅動階段,低生育率也能保證收益最大化,總和生育率從6以上降到3左右。
  • 還是高學歷?
    CEICDATA生育率是育齡女性(15-44歲)所生子女的平均數量。維持社會人口規模所需的人口更替水平是2.1,低於此數值的國家可能總體人口老齡化,人口數量隨時間減少。根據歷史和國際經驗,總生育率1.5是一條高度敏感的警告線。比如日本自1995年總生育率跌到1.5以下之後,無論國內如何鼓勵生育,總生育率一直沒能回升。
  • 有趣的經濟學房價越貴,生育率越高?
    但是,這一效應對於租房者來說則不太明顯,研究者並沒有發現地區的價格變動使得租戶的生育率有顯著的增加或降低,即沒有顯著影響。這也許是因為美國購房壓力不大,所以即便房價上升,也不會對租戶產生顯著的生育影響。
  • 俠客島:總和生育率跌破警戒線,啥意思?
    對此,國家統計局人口和就業統計司司長張毅解釋,「全面二孩」政策出臺後,其累積效應在2015-2016年集中釋放;2018年後,生育進入政策調整後的平穩期,所以人口出生率呈先升後降現象。  中國的人口出生率、總和生育率為何急劇下降?
  • 生育補貼能提高生育率嗎?個人的欲望被無限放大而能力不足以支撐
    生育補貼能提高生育率嗎?不過是治標不治本、隔靴搔癢罷了韓國政府將從2022年起,向有0歲-1歲嬰兒的家庭每月提供30萬韓元(約合人民幣1800元)的育兒補助。韓國的人均收入比較高,每月的1800人民幣,這並不是很多。
  • 羅馬尼亞的荒誕史:為提升本國生育率,強制每對夫妻生育4個孩子
    這個政策伴隨著時代的發展,也在不斷的調整當中。計劃生育在很多人看來這並不是一個好的政策,然而站在當局者的角度而言,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一個政策。如今伴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國家逐漸地放開了二胎。許多人對於國家的這個政策曾預測,中國未來會迎來爆發式增長。 只是最後卻沒有如眾人所期待的那樣,甚至在近幾年來新生兒的出生率還在連年下降。
  • 清朝皇室子女的死亡率為何這麼高?是天災還是人禍,答案很簡單!
    清朝皇室子女的死亡率為何這麼高?是天災還是人禍,答案很簡單!根據統計,皇帝子女在十五歲之前死亡的,高達七十五人,要知道,清代皇帝子女的數量一共一百四十多人,死亡率達到了一半以上,那麼為何會發生這樣的情況呢?而且還有一個很有趣的事實,那就是皇帝最先生下來的幾個子女基本上都會死亡。
  • 梁建章:中國跌入低生育率陷阱確鑿無疑 五大原因致生育意願低迷
    其中,二孩生育率比一孩生育率還高,甚至佔到總和生育率一半以上。實際上,由於生了一孩才能生二孩,所以在生育狀況穩定時,二孩生育率必然低於一孩生育率,可見這幾年的數據存在著特殊性,是在剛剛全面放開二孩政策後所產生的特定情況,並不具備長期的可複製性。
  • 中國生育報告2020
    ——生育基礎削弱、生育成本約束2.1 生育理論:從死亡率下降驅動到功利性生育意願消退,再到成本約束根據驅動生育率下降主導因素的變化,可以將人類歷史劃分為四個階段:1)高死亡率驅動階段,人們需要以高生育率抗衡高死亡率,總和生育率多在6以上。農業文明時期生養孩子的直接成本很低、農業生產的閒暇時間多、機會成本低。
  • 高死亡率致袖珍民族體形矮小(圖)
    日前,英國劍橋大學兩名人類學家推斷高死亡率是導致「侏儒族」身材矮小的可能原因。  侏儒族,又稱「俾格米人」,體質特徵是身材矮小,頭大腿短,皮膚暗黑,鼻寬唇薄,頭髮鬈曲,體毛髮達。依靠狩獵採集為生,處於比較原始的狀態。
  • Science:在COVID-19大流行期間,生育率可能會下降
    2020年7月27日訊/生物谷BIOON/---縱觀歷史,戰爭和饑荒導致的死亡率飆升之後,出生率會增加,而西班牙流感導致生育率暫時下降,然後在「嬰兒潮(baby boom)」期間恢復。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義大利博科尼大學的Arnstein Aassve、Nicolò Cavalli、Letizia Mencarini和Samuel Plach和佛羅倫斯大學的Massimo Livi Bacci發現與這一歷史趨勢相反的是,COVID-19衛生緊急事件似乎將導致生育率下降,卻沒有過去導致生育高峰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