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t是一個在中國生活了13年的美國人,他一直熱愛並學習著中國文化與中國美食,13年來,他一直期望著在中國開一家連鎖披薩店,目前,他的店鋪已經在廣州和深圳鋪開,他的披薩獨特而美味。
另一位非洲裔朋友Johnny,他擁有自己的中文名,也算一個「中國通」,之前是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兒科的醫生,那時,他每天都要在醫院ICU看至少五名患兒,他被大伙兒稱為「巧克力叔叔」。
Johnny說,因為想繼續考研,他於早先便選擇了離職。由於疫情的發展,他也被居家隔離。但他對廣州的健康服務管理
這一措施非常理解,並透露,「目前一切都好,我的妻子會每日給我送飯。」
記者曾致電給四家有著外籍人士居住的健康服務管理酒店,其中,甲酒店透露,酒店會提供免費早餐及飲用水,午餐及晚餐也可提供,酒店內全部外籍人士均已採取內部訂購方式,此外酒店內也提前準備了英文熱線,以便酒店與住客溝通。
乙酒店則告訴記者,由於酒店不具備製作餐食的條件,所有隔離人員只能通過網絡訂餐,或由客人轉帳酒店工作人員,由其進行配送,與此同時,他們也存在一些語言溝通上的困難,採訪當天,其中一位外籍住客告訴記者,他的餐食在14:30便已到達前臺。
2020年4月15日,記者再次收到了Matt的信息,他說,有一個志願者朋友聯繫上他,稱希望由他提供本周五針對被隔離外國人的餐食服務,並將以成本價預定,數量有50~60份。這個消息讓Matt很高興,他開始非常期待周五那天的到來,並開始為這群被隔離的人準備起特製餐食——雞肉麵,「方便攜帶,再加上一聽可樂。」
在Matt的幫助下,記者聯繫了其中一名志願者Peter。Peter原本在美國留學,在前不久回國後,便留在了廣州。前幾日,Peter結束完隔離,報名成為了一名志願者。從4月初至今,幾名志願者一同整理了一張名單,裡面具體地寫著被隔離外國人的聯繫方式,以及他們所在的酒店、酒店送餐時間等。
Peter告訴我,在隔離酒店,部分人會選擇在酒店訂餐,但也有部分人由於所處的酒店不提供餐食服務,因此只能自行點餐。但由於他們部分人不會用美團或餓了麼,為此,希望由志願者們送餐的人不佔少數。
「但是我們現在只有十多名志願者,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每天有時間前去送餐,我們也需要每天聯繫餐館和飲水公司去配送食物與水。」Peter告訴我,他已經連續幾天沒能休息了,但他樂觀地說:「我們希望人們共同應對的是疫情,做這些是可以讓這座城市變得更好。」
調查搜索發現,一些熱心的廣州人成立針對在穗外國人的溝通小組,以幫助其翻譯防控指南、新聞資訊或提供心理援助等。但也有目前正在進行居家健康服務管理的外籍人士告訴記者,「目前也有一些組織存在矇騙性」,因此提醒年輕市民參與民間自發的志願組織時需提高甄別能力,看清志願團隊的真實意圖,切記不要出讓個人真實信息,減少聚集。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程依倫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程依倫、馮秋瑜
廣州日報全媒體視頻記者 程依倫、馮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