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屆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將於今年3月24日至26日於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這一次的展覽將有239家頂尖現代及當代藝廊參加,6大主題展區純青渲呈,展出4000餘位藝術巨匠的孤品。現在門票已經公開發售,網友可以通過網上、電話及現場3種方式購票。小易為您整理了香港巴塞爾藝術展購票、時間及參展畫廊等信息,有興趣的朋友可提前了解一下本屆藝術展概況。
【如何購票】
① 網上購票:即日起至3月26日,可於快達票網頁hkticketing.com訂購,售完即止。(特別優惠於2016年3月10日結束)
② 電話購票:即日起至3月26日,可致電快達票購票熱線+8523128 8288訂購,售完即止。
③ 現場購票:門票將於3月24日起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港灣道入口進行發售,售完即止。
④ 票價
開幕之夜門票(3月23日下午5時至晚上9時):港幣850元
一天門票(3月24日或25日):港幣250元,學生/長者/傷殘人士票價港幣150元
周六門票(3月26日,門票數量有限):港幣350元,學生/長者/傷殘人士票價港幣200元
夜間門票(3月24日下午5時至晚上9時):港幣180元
兩天門票(3月24日至25日):港幣450元,學生/長者/傷殘人士票價港幣300元
三天門票(3月24日至26日):港幣650元,學生/長者/傷殘人士票價港幣400元
* 五歲或以下的兒童可享免費並須由家長陪同入場
【開放時間】
貴賓預展(憑函出席):
2016年3月22日(星期二)下午3時至8時
2016年3月23日(星期三)下午1時至5時
開幕之夜(憑函出席):
2016年3月23日(星期三)下午5時至9時
公眾開放:
2016年3月24日(星期四)下午1時至9時
2016年3月25日(星期五)下午1時至8時
2016年3月26日(星期六)上午11時至下午6時
【部分展品資料】
大展在即,展出作品都還未揭開神秘面紗,下面則是一些參展畫廊及藝術家的介紹,來看看今年的藝術陣容到底如何!
馬凌畫廊|印尼藝術家團體Tromarama
香港的馬凌畫廊將展出印尼藝術家團體Tromarama的作品《Private Riots》(2014年至2016年)。Tromarama於2006年在萬隆正式成立,被廣泛認為是印尼藝壇最矚目的新晉藝術家團體之一,其中藝術家包括Febie Babyrose(1985年生於印尼)、Ruddy Hatumena(1984年生於菲律賓),以及Herbert Hans(1984年生於印尼)。《Private Riots》由多個不同元素組合而成,包括錄像串流、一座由地面高聳入天花的螺旋狀裝置,描繪著看似玩味的抗議橫幅,傳達了三位藝術家對亞洲快速發展的文化環境,及其中社會、政治、視覺暗湧的觀察。螺旋狀高塔下是一個方形的平臺,將供單頻影像與閃爍圖像播放,邀請觀眾置身並參與其中。
Marian Goodman Gallery|駐紐約概念性藝術家Lawrence Weiner
於紐約、巴黎及倫敦設有展覽空間的Marian Goodman Gallery,將在展覽廳內的不同角落,展出駐紐約概念性藝術家Lawrence Weiner(1942年生於美國)的一系列文字作品。藝術家曾在1969年出版《創作意圖》(statement of intent),首次點出其創作非常強調作品與觀眾之間的互動。本作品為藝術家特別為藝聚空間展區而創作,文字作品將為是特定場域,以英語、繁體中文及簡體中文形式呈獻。
奧沙畫廊|菲律賓藝術家Roberto Chabet(1937~2013)
Roberto Chabet的作品《Cargo and Decoy》(1989/2010年)由在香港及上海設有展覽空間的奧沙畫廊代表展出。本作品由塗上藍漆的膠合板組合而成,藝術家把膠合板切成兩半,放置於木製的鋸木架中間,在地板形成V形的藍色波浪。Roberto從其自身在二次大戰中的經歷出發,當空中戰機於空中出現,帶來即將到來的毀滅感。Chabet因而選用了膠合板作為重建的象徵,但作品的擺放卻透露出暫時而非永久的意味,仿佛隨時會被組裝帶走。
奧沙畫廊|印尼藝術家Tintin Wulia
奧沙畫廊還將展出印尼藝術家Tintin Wulia(生於1972年)的作品《Five Tonnes of Homes and Other Understories》(2016年),展現藝術家在香港主要商業中心區「中環」觀察了紙皮循環再用的微型經濟網絡一年的成果。作品由垂吊著的大捆棄用紙皮組成,象徵著在全球化經濟下一隅的人文經驗發展。藝術家對拾荒者網絡的研究始於2015年,當時她開始在周末與菲籍家庭傭工一起,在他們的紙皮「牆」上作畫。
奧克蘭藝廊Starkwhite|紐西蘭藝術家Richard Maloy
奧克蘭藝廊Starkwhite將為藝聚空間展區帶來特定場域的裝置作品《Yellow Structure》(2016年),由紐西蘭藝術家Richard Maloy(生於1977年)創作。從遠處觀看,《Yellow Structure》是一件非常牢固、金黃色及如巖石般的簡約作品;但仔細察看,觀眾將發現它採用了紙皮、油漆及膠紙等不起眼又可自然分解的常見工業物料為素材。作品將被建成圓柱狀,邀請觀眾進入雕塑內坐下探索其內部的自製風格構造,同時,作品的內部構造為觀眾提供了一個觀察展區內其他作品的獨特視角。
Richard Maloy《Yellow Structure》
香格納畫廊|中國藝術家張鼎
在上海及新加坡設有展覽空間的香格納畫廊,將展出中國藝術家張鼎(生於1980年)的作品《18個立方》(2015/2016年)。作品由18件大型人手製作24K鍍金鋼盒組成,將鼓勵觀眾以各種方式、工具或隨身個人物品與藝術品進行互動,包括刮擦、塗畫或切割這些立方體,留下屬於自己的印記。作品每個組件均為2.3米高、5米寬,觀賞者能在它們中間自由走動,完全沉浸作品之中。
張鼎《十八個立方》
Ingleby Gallery與Pilar Corrias|蘇格蘭藝術家Charles Avery
愛丁堡的Ingleby Gallery與倫敦Pilar Corrias將聯合展出最初受2015年愛丁堡藝術節委託,由蘇格蘭藝術家Charles Avery(生於1973年)創作的作品《Tree No. 5 from the Jadindagadendar》(2015年)。作品由青銅鑄造高5米,整座雕塑被燈光照射,其設計更參照了數學方程式。在Avery的虛構島嶼的中心地帶,可以找到一個曾經繁華一時,而今不斷衰退的港口Onamatopeia,其市政公園內種著一棵樹,樹上結滿奇形怪狀的果實。這個島嶼是Avery畢生投入、不斷發展的創作項目《The Islanders》的主題,他通過探索不同媒介,鉅細無遺地描述了一個虛構島嶼上的居民及動植物面貌,甚至包含了地理、地貌、習俗、神話及宗教等元素。
Ingleby Gallery|英國藝術家Peter Liversidge
除此以外,Ingleby Gallery亦將展出Peter Liversidge(1973年生於英國)採用美國黑桃木雕刻而成的森林。森林內19棵光禿禿的樹大小不一,代表了藝術家眼中的冬季森林,巴塞爾藝術展的觀眾可隨意在森林內外走動。藝術家自2010年開始創作本裝置作品,並以2007年在巴塞爾藝術展的一棵以椒鹽脆餅樹為藍本。
北京藝門畫廊|藝術家Arik Levy
生於特拉維夫、現居於巴黎的藝術家Arik Levy(1963年生於以色列)將帶來三件雕塑作品《CraterBlue》(2015年)、《StoneRed》(2014年)及《RockTripleFusionVertical》(2015年),全部由粉末包裹的鋼板及鏡面不鏽鋼製作而成,由在北京及香港設有展覽空間的北京藝門畫廊代表展出。三件雕塑並列排放,展示了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不同社會問題時的身心衝擊。
卓納畫廊|德國藝術家Isa Genzken
在紐約及倫敦設有藝廊的卓納畫廊將展出德國藝術家Isa Genzken(生於1948年)《Schauspieler》(演員)系列中的一組獨立式地面雕塑作品。《Schauspieler III, 1》創作於2015年,由精心穿戴、手持道具及飾物的人形雕塑組成。
Galerie Nathalie Obadia與Tolarno Galleries|澳洲藝術家Brook Andrew
在巴黎及布魯塞爾設有展覽空間的Galerie Nathalie Obadia將與墨爾本的Tolarno Galleries聯合展出澳洲藝術家Brook Andrew(生於1970年)的作品,這將是藝術家作品首次於巴塞爾藝術展的展出。Andrew借鑑了其母親的原住民傳統文化,將以黑白光學圖案創作出類似舞臺的裝置,六個從天花上以劇場鋼索懸垂著的影像,將隨著觀賞者在作品內的位置轉移而出現或消失。作品名為《Building Empire》(2016年),藝術家從不同途徑擷取了一些廣為人知或寂寂無聞的世界歷史片段,藉此進行另類的歷史敘述。
Kukje Gallery與Tina Kim Gallery|韓國藝術家Kyungah Ham
韓國藝術家Kyungah Ham(1966年生於南朝鮮)的最新作品將由首爾Kukje Gallery及紐約Tina Kim Gallery聯合展出。裝置作品名為《Chandeliers for Five Cities》(2016年),由五幅大型刺繡畫作組合而成,是藝術家從2008年開始持續創作的系列中的一部分。Kyungah Ham 於南朝鮮首爾工作與生活,但作品中的刺繡卻由北韓的工匠根據藝術家透過中介人傳送的像素設計圖製作而成,刺繡作品既華麗又堂皇,處處暗示著二次大戰所導致的南北韓分裂和政治鬥爭。藝術家透過與北韓工匠合作,和孤立的北韓建立了某種方式的溝通。此外,她亦透過藝術主題和生產製作對權力架構作出批判,揭示出南北韓經濟的強烈反差。
德薩畫廊|中國藝術家陳箴
在香港和北京設有畫廊的德薩畫廊將展出中國藝術家陳箴(1955年至2000年)。作品《打開密封的中心》在藝術家離世前三年的1997年完成,是藝術家最傑出的作品之一,由金屬、木材、日常生活中找到的物品及家具組合而成,是藝術家在緬因州安息日湖震蕩教群體中駐留時創作的兩件作品之一。中國寺院的木窗框圍出了一塊平和與安靜的空間,一把簡樸的震蕩教風格椅子和一個中式祭臺懸浮在其中。陳箴生於知識份子及醫生世家,但深受特殊時期的嚴厲打壓的影響,在完成藝術訓練後,他被診斷患上自體免疫疾病,花了許多時間向西藏僧侶相處,希望透過佛教禪宗的信條學習如何面對疾病。這件懸浮在半空的裝置作品,需要觀眾在作品內部及周圍來回走動才能充分體會。
陳箴《打開密封的中心》
Lisson Gallery|瑞典藝術家Nathalie Djurberg
在倫敦、米蘭及紐約設有展覽空間的Lisson Gallery將展出瑞典藝術家Nathalie Djurberg(生於1978年)及HANS BERG(生於1978年)的作品《A Thief Caught in the Act》(2015年),由多張木桌子組合而成,色彩亮麗的雀鳥以正要偷吃散落於桌面的藥丸的姿勢在桌上駐足。燈光按特定序列或開或關照射鳥群,燈亮時,鳥群彷如身處警方的探射燈下,燈光照射下流露出恐懼、罪咎的神情,而牠們的羽毛亦在燈光下顯得越發亮麗。
Neugerriemschneider|美國藝術家Pae White
來自柏林的neugerriemschneider將展出Pae White(1963年生於美國)的一件裝置作品,由一系列織錦壁毯組合而成,包括大型作品《OroLlegro》(2013年),其形式與圖案的層次捕捉了反射的光線。而與此相配合,藝術家亦將展出其《Modules》(2014年)系列中,由色彩鮮艷及設計獨特的吊燈雕塑組成的多件作品。裝置散發的香氣將滲透整個展覽空間,帶來多重感官的體驗。最後,來自東京的Yumiko Chiba Associates將展出日本藝術家植松奎二(生於1947年)在2014年開展的全新創作系列《Floating form-Invisible axis》(2016年),延續了他對潛意識及無形事物的興趣,如重力、吸引力及磁場。裝置由一塊石頭和一件鋼鐵製圓柱體組成,透過在天花板的一組支點保持著平衡,讓人感覺到物質與物質、物質與建築,以及張力和平衡之間的「無形力量」。
Taro Nasu;Djordje Ozbolt;Les visiteurs I, 2014
Bruce Silverstein;Frederick Sommer;Untitled, n.d.
Waldburger Wouters;Lynn Hershman;Roberta and Irwin Meet for the First Time in Union Square Park, 1975
Xavier Hufkens;Tracey Emin;Lean Back, 2015
【往期精彩回顧】
2016香港巴塞爾藝術展開幕前夕,一起來回顧昔日香港、巴塞爾以及邁阿密海灘三地展會的精彩展品與美妙瞬間吧!
【延展閱讀】
巴塞爾藝術展
巴塞爾藝術展是全球一致推崇的國際藝術交流平臺。每年於巴塞爾、邁阿密海灘和香港舉行的藝術展會,演示了現代藝術與當代藝術的最高水平。三大展會各有其地區性意義,參展藝廊根據不同地域安排展出作品,巴塞爾藝術展亦積極與當地文化組織合辦各類型的藝術活動。除了為世界頂級藝廊而設的展示空間,展會更設多個特別展區,聚焦最新的視覺藝術發展,讓與會者跟藝術世界有更深的聯繫。
Alexie Glass-Kantor簡介
Alexie Glass-Kantor是澳洲雪梨的當代藝術機構Artspace的行政總監,同時身兼撰稿人及藝術策展人,Glass-Kantor不遺餘力地支持當代藝術的創作,推動專為藝術家及策展人而設的出版、教育及駐場研究計劃。由1999年至今她已在獨立空間、kunsthalles、博物館、雙年展及藝術節策展過百場展覽,並與亞太地區、歐洲及北美不同年代的國際藝術家廣泛合作。加入Artspace前,她是墨爾本Gertrude Contemporary 的總監兼高級策展人,也是澳洲流動映像中心(Australian Centre for the Moving Image)的策展人。
Glass-Kantor亦定期為國際期刊撰文,參與國際藝術研討會及藝術名冊的出版;在2005年,她獲邀成為首爾Ssamzie Space旗下Asialink的駐場策展人,亦是澳洲當代藝術組織(Contemporary Art Organisations of Australia)的主席及國立藝術學校(National Art School)的學術委員會成員。
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評審委員會
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的評審委員會由來自世界知名藝廊的菁英代表組成,包括新加坡泰勒版畫院的餘惠美(Emi Eu)、孟買Chemould Prescott Road的Shireen Gandhy、首爾Kukje Gallery的Suzie Kim、東京Take Ninagawa的Atsuko Ninagawa、紐約及香港立木畫廊的慕德偉(David Maupin)、北京及琉森的麥勒畫廊的Urs Meile、米蘭及倫敦Massimo De Carlo的Massimo De Carlo、廣州及北京維他命藝術空間的張巍。藝術探新(Discoveries)展區的評審委員為都柏林mother's tankstation的Finola Jones以及首爾One and J. Gallery的Patrick Lee。蘇黎世與聖莫裡茲Galerie Gmurzynska的Mathias Rastorfer則為現代藝術擔任評選。
合作夥伴
在過去二十年,瑞銀集團(瑞銀)一直是巴塞爾藝術展環球主要合作夥伴,隨著藝術展不斷開拓環球網絡,瑞銀亦逐步提升其對藝術的支持,大力支持藝術展在巴塞爾、邁阿密海灘及香港的展覽。除了巴塞爾藝術展外,瑞銀多年來推動當代藝術發展同樣不遺餘力,更擁有全球首屈一指的企業藝術館藏,又積極參與古根海姆瑞銀MAP環球藝術行動等全球性當代藝術項目,並透過瑞銀藝術中心、瑞銀藝術論壇,以及全新研發的當代藝術新聞應用程式'Planet Art',為全球藝壇提供資訊,帶來獨到洞見。
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由大衛杜夫、愛彼(Audemars Piguet),以及NetJets聯合支持。此外,匯雅香檳(Ruinart)及太古集團為大會的貴賓室負責單位,寶馬為藝術展的官方汽車合作夥伴,Sennheiser為官方音響合作夥伴。香港文華東方酒店為官方酒店合作夥伴,國際精英會(Quintessentially Lifestyle)為官方接待合作夥伴。
藝聚空間(Encounters):展出16件來自亞洲及海外藝術家的大型藝術項目
雪梨Artspace行政總監Alexie Glass-Kantor今年再次回歸,第二度擔任藝聚空間展區策展人,展出16件來自澳洲、德國、印尼、以色列、日本、中國大陸、紐西蘭、菲律賓、南朝鮮、瑞典、英國及美國合共12個國家及地區的藝術家作品。本展區突破傳統藝術展展位的形式,展出大型雕塑裝置作品,參展藝術家包括Brook Andrew、Charles Avery、Hans Berg與nathalie Djurberg、Roberto Chabet、陳箴、Isa Genzken、Kyungah Ham、Arik Levy、Peter Liversidge、Richard Maloy、Tintin Wulia、Tromarama、植松奎二、Lawrence Weine、Pae White及張鼎。
Alexie Glass-Kantor第二度策展藝聚空間,盡情探索「偶遇」的本質,希望透過精心策展,使觀眾與眾多沉浸式作品互動及參與其中,激發出既景仰又驚嘆的感受。本年度展出作品數目下調至16件,使參展的藝術家及藝廊有更多的發揮空間。今年的藝聚空間展區將展出五件特定場域作品與六件首度面世的全新作品,來自包括Brook Andrew、Isa Genzken、Arik Levy、Richard Maloy、Lawrence Weiner、Tintin Wulia以及張鼎多位藝術家。
藝聚空間策展人Alexie Glass-Kantor表示:「我很榮幸今年透過與參展者緊密合作,創作出多件將於巴塞爾藝術展首度公開展出的作品,以及特定場域作品,對探索『偶遇』的內涵或可能性作出直接回應。」
(本文為網易藝術精編整理,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