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是中國科學院在2014年首批成立的四個卓越創新中心之一。旨在以科學問題為導向,凝聚中科院的科研實力,通過團隊合作和學科交叉融合,解決在腦科學和類腦智能技術兩個前沿領域的重大問題。
中心的研究工作包括五個領域:
在「腦認知功能的環路基礎」領域,中心將研究感覺輸入是如何啟動和調節動物的本能行為、神經元震蕩活動在多感覺信息處理和整合中的作用、記憶儲存與提取的神經機制、適應性行為和高級認知功能(如自我意識、共情心和語言等)的神經環路基礎。
在「腦疾病機理與診斷幹預」領域,中心正在利用基因操作技術,研製腦疾病的猴類模型和腦認知研究的工具猴。中心也在研究人類特有基因在調節腦容量和腦疾病致病機理的作用;研製能早期診斷髮育性、精神性和神經退行性腦疾病的基因、分子和認知功能指標。
在「腦研究新技術」研究方向,中心正在完善鑑別神經元類型的單細胞基因分析方法、病毒感染示蹤標記神經環路的方法、記錄電信號和化學信號的微電級陣列技術、以及各種觀測腦結構和功能的光學、磁共振影像新技術。
在「類腦模型與智能信息處理」研究方向,中心在介觀和宏觀水平對光學和磁共振成像數據進行全腦聯結組分析,研發多感覺模態感知和能準確辨認圖像、語音並理解語義的信息計算模型。
在「類腦器件與系統」研究方向,中心正在研發類神經元計算晶片、新一代的神經網絡計算器件、類腦智慧機器人、以及人機協同的智能訓練和生長環境。
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作為復旦大學跨學科國際化研究中心的先行者和試驗田,研究院以復旦大學雄厚的應用數學、計算機科學、生物學、信息學、臨床醫學等多學科綜合優勢為基礎,以計算神經科學為橋梁,交叉融合、聚力創新,開展大腦機制解析、類腦智能算法、新藥智能研發、腦疾病智能診療、通用智能等原創性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研究院擁有「計算神經科學與類腦智能」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同時在建認知神經科學中心、生物醫學大數據中心、計算系統生物學中心、神經與智能工程中心、生物醫學影像中心、類腦智能晶片系統中心、類腦智能轉化與合作中心。2018年,研究院擬領銜承擔上海市全球科創中心8.4億級重大專項「腦與類腦智能基礎應用轉化研究」。
五年厚積薄發!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2020年度科研成果彙編
復旦大學依託上海醫學院、醫學神經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和教育部腦科學前沿中心成立腦科學轉化研究院(Institute for Translational Brain Research, Fudan University)。腦科學轉化研究院有志於發展前沿腦科學交叉研究技術和轉化研究,為推動腦科學的發展建立一個交叉研究和相互融合的平臺和機制。研究院於2019年7月正式開始籌建,坐落於復旦大學楓林校區,首任院長由中國科學院院士段樹民教授擔任。研究院直接隸屬於學校,同時接受上海醫學院的領導,實行院長負責制,探索獨立、靈活、高效的管理支撐機制,著力為科研人員打造安心的科研環境和高水平的科研平臺。研究院參加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設計劃,在人才引進及運行管理等方面實行學術特區政策。
腦科學轉化研究院的總體定位是圍繞國家發展的重大需求和腦科學發展前沿,積極參與中國腦計劃,以腦高級功能,腦重要疾病和轉化神經科學為研究方向,開展基礎以及與醫學、藥學和相關工科相結合的應用基礎研究。
同濟大學腦與脊髓臨床研究中心,是同濟大學四大臨床研究中心之一,依託於同濟大學醫學院與同濟醫院等附屬醫院,研究範圍包括腦科學基礎科研及臨床轉化、腦科學與人工智慧交叉、脊髓損傷及修復、臨床神經病學及疾病早期診斷;麻醉與腦功能等。包括同濟大學脊柱脊髓損傷再生修復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同濟大學「腦智同飛」聯合研究中心,同濟大學醫學院解剖與組織胚胎學系,再生醫學系, 腦與類腦功能轉化研究所在內的多個科研機構。中心圍繞國家人才培養需求, 創建卓越腦科學及交叉學科人才培養體系, 發揮學科傳統優勢,統籌課程體系,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加強醫工交叉, 著重基礎與臨床轉化, 培養卓越醫學與腦科學複合拔尖創新人才。現有諾貝爾獎得主2人 (戰略顧問),外籍院士 3人(戰略顧問),中國科學院院士2人,國家海外高層次人才計劃7人,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首席15人次,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2人,國家海外高層次青年人才計劃10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4人,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3人, 青年拔尖人才1人, 基礎研究科學家30人,臨床醫學專家15人等。中心推崇冠名研究員制度,人才為先, 人才環境為重, 積極參與國際腦計劃戰略合作,成立中瑞合作實驗室,邀請國內外神經領域專家定期學術交流,打造一流的學術高地,以一流管理服務為一流學科建設賦能,聯動國內外資源,不斷開發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