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季節赴桂林遊玩,即便是名甲天下的灕江山水,也得屈尊第二,首選當數龍脊梯田。因為只有在秋天時,才能欣賞到「一陣秋風起,傳來稻穀香。聞香遠望去,遍地黃金黃」的獨特景象。
作者 北慧
痴迷於觀賞秋稻,源於廣東臺山的朋友的邀請,那年十月,朋友和我說:「來吧,稻穀熟了。」
果然,車行進在高速公路上,目之所及,都是被棕色田塍分割成塊的燦燦稻田,清風吹過,稻浪翻滾起伏,耀眼奪目,間或出現幾棟孤零零的西式洋樓。朋友說臺山為著名僑鄉,這些洋樓都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海外華僑回鄉時捐資興建的,在繼承嶺南傳統建築的風格上融入了華僑所在國家的異域風情,是真正的「中西合璧」。歷經歲月更迭、世事浮沉,曾經象徵富貴榮華的洋樓如今被遺落在田野鄉間,這些「聳立的鄉愁」猶如隔世蒼涼,留有幾分神秘甚至詭異,給人以無限遐想。
記得我們停車時正趕上鄉間的小學放學,有家長騎著電動車來接孩子,路遠的同學則乘校車,黃色的校車在金燦燦的稻田間行駛,遠處是一叢叢在風中搖曳的翠綠鳳尾竹。更多孩子選擇徒步回家,他們背著書包在小路上蹦跳打鬧,嬉笑聲伴著風吹稻浪的沙沙聲。村口田埂旁的那株老榕樹枝繁葉茂,幾位老人閒坐樹下聊著天,一條還算清澈的小溪潺潺流過,兩三位農婦正在小溪畔彎腰浣衣……
眼前的一切安靜、寧和、溫暖、悠然,它的背景就是大片秋稻。這個畫面始終定格在我的記憶裡,故而每次規劃秋遊時,我總會想到南方的秋稻,這次鎖定的地點便是龍脊梯田。
龍脊梯田位於桂林市龍勝各族自治縣的龍脊山。據說兩千三百多年前,第一批謀生的壯民和瑤民來此刀耕火種,開墾出第一壟修長而狹窄的梯田,用以種植水稻。漫長歲月中,從流水湍急的河谷到雲霧繚繞的山巔,從萬木蔥蘢的林邊到石壁陡峭的崖前,凡是有泥土的地方,都被開闢為稻田,如此才成就了現今千頃梯田的恢宏規模。
當地收割水稻一般選在九月底十月初,為了延長遊客的觀賞時間,有關部門將開鐮日期推遲到10月20日。我們選在10月16日登上金佛頂觀稻,時機剛好。
只可惜天公不作美,登山那天清晨便下起細雨,水氣四野瀰漫,咫尺不見人。坐上纜車,被迷濛的水霧重重包圍,看不到任何風景,不過對有恐高症的我來說,盡可不必因懸空而心顫閉眼了。我只希望登頂後能有奇蹟出現——雲開霧散。
登上金佛頂後向山下望去,依舊是霧鎖山間。山區的雨就是這樣,雨水在溫度上升後變成水蒸氣向上流動,遇冷後凝結,化作一團團雲霧,飄在空中久久不散。我圍著山頂轉悠,期盼某個方向的水汽能小些,可以透過薄霧與梯田相會,但濃濃的水霧執著地沿半山腰隨風流動,一會兒漫過山谷,一會兒又貼山而上。
在山頂逗留了半小時後,一陣風吹過,雲霧終於慢慢散去,梯田逐漸顯露出來。
果然如畫中所見,遠近山巒的金燦燦的稻田,以奔騰潮水之勢湧入視野。稻田隨著山形的走勢呈階梯狀層疊,如帶似鏈;它們繞著山邊,一環一環攀援而上,從山腳一直盤繞到山頂,小山如螺、大山似塔。放眼望去,梯田如線,或平行或交叉,曲折蜿蜒,曼妙延展。縱橫開闔、高低錯落的梯田布陣猶如行雲流水般酣暢自然,似乎很有秩序,又好像沒有規律。
突然想到了「龍脊」二字,再向山下遠望,薄霧中的一層層梯田真像是一道道鱗片,將連綿起伏的山巒裝點成通體發光的巨龍,活靈活現,不虛此名。
龍脊梯田,原本是人們為了在大自然中求生存的不得已之舉,如今卻成了遊客趨之若鶩的別致景觀,這應該是歲月對山民辛勞的一種特殊的饋贈吧。
(原標題:觀龍脊梯田)
來源 北京晚報
流程編輯 TF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