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孕嬰幫,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家長們坐在一起總會聊到孩子,說孩子的發育、表現以及能力等等。家長之間還會拿孩子成長中的表現互相比較,看是否達到了發育標準。不過,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身心各方面的表現不一定符合家長的認知,有不少家長就在寶寶說話這方面產生了誤會。
「話多派」和「話少派」哪個更聰明?
小美的兒子3歲多,是個不太愛說話的孩子,入園後的表現很一般,日常活動除非老師安排同伴,基本上不會找其他小朋友一起。小美為此十分擔憂,怕兒子整天不說話,不主動交流,未來社交發展會受限。
小美很羨慕兒子同班的一個小女孩,每天都有說不完的話,尤其是家長來接娃的時候,小女孩兒嘴巴停不下來,恨不得一口氣把當天發生的事情全說給媽媽聽。
一天,小美和小女孩的家長站在一起接娃,兩個人閒聊打發時間,說起了孩子的性格。小美說:「我兒子性格不太好,不愛說話,不像你女兒那麼能說,你女兒一定很聰明吧!」女孩媽媽說:「哪有啊,我女兒在家各種調皮搗蛋,有時候說的話不著邊際我聽著都費勁,倒是你兒子,文靜乖巧。人家不是經常說嘛,話多不過腦子,話少說明愛思考,這樣的孩子才聰明呢!」
孩子話多話少對智力發展確實有影響,但沒有家長想的那麼偏激
說話與智商的關係,很多家長都想錯了
語言能力對腦部開發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如果孩子受環境影響,從小就是愛說話的個性,那麼腦部得到開發的程度就會比不愛說話的孩子更高一些。
一般來說,孩子在9個月後,會有意識地模仿自己聽到的聲音,然後逐漸掌握語言順序及規律,並學會說話。如果孩子在學齡前具備了較好的語言基礎,那麼未來在語言表達上就會有突破性進展,對腦部開發也有一定的影響。
相比之下,不愛說話的孩子,日常生活中缺少鍛鍊的機會,大腦受到的語言方面刺激減少了,開發程度自然達不到標準。
愛說話的同時也要掌握方法
話多雖然是好事,但沒有調理性的語言,依然無法讓孩子的語言、思維能力得到強化,這就是為什麼有些家長會覺得「話多不過腦」的原因。孩子不經思考胡亂說出一些話,既會影響語言能力的提升,也會忽視思考的重要性,容易形成耿直的性格。而當代社會,太過耿直往往走不遠。
對於愛說話的孩子,建議家長引導他們學會思考,至少預留幾秒鐘的時間組織語言,這樣孩子的語言就更具有條理性,表達能力也會不斷提升。
而對於不愛說話的孩子,則建議家長創造交流環境,把握孩子語言發展的關鍵期,儘可能多讓孩子參與到日常交流當中。經過長時間的鍛鍊,孩子表達能力就會有所進步,大腦的開發程度也會得到提升。
各位家長,你家娃屬於哪一種?
我是幫媽,一名高級育嬰師,幫您解答帶娃路上的困擾~
(配圖均來自網絡,侵權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