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港媒:香港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香港《亞洲周刊》11月24日(提前出版)文章,原題:香港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香港一些精英與組織站在暴徒一邊,背後是心理上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受害者同意犯罪者行為,並參與犯罪,成為文明的恥辱。這是犯罪心理學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這源於1973年瑞典一宗銀行搶劫案,4名被劫持為人質的市民在被劫持6天後釋放,卻拒絕出庭指證劫匪,甚至為其辯護。心理學家將這種現象稱為「斯德哥爾摩症候群」。這也是今天香港的情況。這是香港的悲哀,也是世界文明史的悲哀。最近香港幾家大學校長的表現,也被懷疑是患上「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
我們是否都患上了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這個病被專家稱呼為斯德哥爾摩症候群:近日,重慶一男子錢包被偷走,隨後,小偷將錢包內的證件送回。該男子在網上發帖感謝這名小偷,「我很感動,對你很敬佩。我要由衷地讚美你——你是一個好人,是一個有高尚情操和職業素養的人。」重慶榮格心理諮詢所的專家指出「這是典型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一隻羊,與狼討論被吃的方式是可悲的,同理可證:我們寬容(甚至縱容)小偷也是不對的。
-
到底誰患了斯德哥爾摩症?
日前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謝長廷批評國民黨「總統」參選人馬英九,患有「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因為反對阿扁,變成崇拜阿扁,連阿扁有公務機要費,他趕快去弄一條特別費,公務機要費有發票,也去弄三千多張發票」,並呼籲馬英九應該向陳水扁道歉才對,更不應該阻止臺灣加入聯合國。
-
【新君王論】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我想起所謂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Stockholm Syndrome)。什麼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心理學家發現,綁架案的受害者,有時會出人意料地反過來病態地同情甚至認同挾持自己的綁匪。1973年8月23日,兩名匪徒打劫瑞典斯德哥爾摩市內最大的一家銀行。警察很快趕到,劫匪遂挾持了3名銀行職員,雙方僵持起來。拖延至第6日,劫匪才把人質推出來,並循一條與警方協議的路線逃跑。
-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現實中可能人人會犯
第一次聽說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忘記是什麼時候了,但是這件事情對我印象卻非常深刻,並逐漸讓我對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有了更多的一些思考。因為斯德哥爾摩事件我們才重視到「它」1973年8月23日在瑞典的斯德哥爾摩市發生了一個很戲劇的事件,有兩名匪徒在斯德哥爾摩市搶劫一家銀行失敗後綁架了四名銀行員工,警方在與匪徒對峙了130個小時之後,結果以歹徒放棄而結束,然而幾個月過後,這些被綁架的銀行職員不但不對綁架他們的匪徒痛恨反而心存感激,他們拒絕指控這些綁匪,甚至為他們籌集法律辯護資金
-
從影視劇走進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瘋子今天要和大家說的是另一個看起來不可思議,但卻真實發生,而且相當普遍的心理學問題——斯德哥爾摩綜合症。01什麼是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斯德哥爾摩綜合症又叫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因為第一次發現是在一起劫案的人質身上,又叫人質情結或人質症候群。
-
除了斯德哥爾摩症,你還知道哪些病以地方命名?
「斯德哥爾摩症」大家應該都聽得很熟了,這個症狀又名「人質情節」,指的是被害者對加害人產生好感的奇特心理症狀,因為在斯德哥爾摩發現因此得名。其實,這世界上還有不少「地名+症」命名的疾病,除了斯德哥爾摩,你還聽過哪些「地名症」呢?1.
-
「斯德哥爾摩症」困擾十大女星 範冰冰慘遭綁架
導語:有人說,斯德哥爾摩綜合症緣於人性中對強權以及暴力的畏懼,是對暴力者的軟性屈服和膜拜。但銀幕上的那些患有斯症的女星們,永遠都有自己愛上「綁匪」的理由。將於11月5日公映的新片《日照重慶》也出現了這一情節。
-
斯德哥爾摩症出現在家庭教育中,棍棒教育有效只是因為孩子更愛你
「斯德哥爾摩症」這一個詞,不知道多少家長有了解過? 從網上搜索,可以搜索到「是指被害者對於犯罪者產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雖然說性質並沒有入「斯德哥爾摩症」那麼的誇張,但是何嘗又不是一個性質相同的例子。如果孩子不夠愛你,那麼孩子會作這樣的反應嗎?
-
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概述斯德哥爾摩綜合症(Stockholm syndrome),斯德哥爾摩效應,又稱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或者稱為人質情結或人質綜合症,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對於犯罪者產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這個情感造成被害人對加害人產生好感、依賴心、甚至協助加害於他人。
-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心理恐怖的扭曲
筆者因此想到了發生在瑞典的斯德哥爾摩事件,一幫劫匪在束縛了人質之後,長期對之進行精神上的恫嚇,結果倒是出乎意料。人質們在得救後,非但沒有記恨劫匪一點,反而對之產生了無限的敬愛與依賴,要求法官釋放他們,並不承認他們犯下了罪惡。於是心理學家提出了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或者叫做斯德哥爾摩情結的說法。何以放之對照以上事件就具有特別的代表性?
-
從勞榮枝法子英淺談「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和「邦妮和克萊德」症
由於很多罪案題材的影視作品的表現,我們都知道了一個名詞,叫做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或者斯德哥爾摩效應、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直白的說法就是人質情結或人質症候群。這麼多的名字其實就說了一個事:被害者對於犯罪者產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這個情感造成被害人對加害人產生好感、依賴性、甚至協助加害人。
-
通勤營救:做作的英雄和虛假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這樣的安排導致麥可這個英雄形象,就像某些後繼乏力沒有代表作卻有流量的明星一樣,給人一種自我感動式的做作感,連帶著也會覺得這些配角大概都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2.可以稱呼一個曾拿槍對著自己的人為「英雄」,這可能就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最好的解釋了吧。4.影片從一開始的設定就站不住腳。喬安娜幾次三番地強調她的背後是非常有權勢的階層,通過喬安娜可以毫無顧忌地謀殺平民也能看得出來。
-
斯德哥爾摩情人:你問我什麼病症最可怕,我會告訴你斯德哥爾摩症
收錄於專輯《The Key》中,發行於2013年07月22日,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斯德哥爾摩效應,又稱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或者稱為人質情結或人質症候群,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對於犯罪者產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這個情感造成被害人對加害人產生好感、依賴心、甚至協助加害人。人質會對劫持者產生一種心理上的依賴感。
-
愛情不該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是一種心理現象,可以被視為是一種創傷羈絆,首次出現是在被綁架者身上,但有時不需要到如此嚴重,僅僅是被加害者騷擾,就有可能產生這樣的情感。被害者長期被壓迫或控制,但加害者卻突然釋出了善意,或僅僅是「沒有平常這麼壞」,便會讓受害者開始對加害者產生同情、情感,到最後甚至幫加害者說話,站在他那一邊。
-
斯德哥爾摩綜合症:被虐待的受害者為何會愛上罪犯
不知道大家有沒聽過斯德哥爾摩綜合症,這是一種至今為止,無數心理學家難以理解的奇怪精神疾病。甚至很多心理學家都無法確定,這是否是一種心理疾病。一般情況下,當你感受到他人的愛時,或許會付出自己的情感,在面對傷害自己的人時,都會充滿恨意。
-
關於斯德哥爾摩綜合症,你知道多少
斯德哥爾摩綜合症,又稱斯德哥爾摩效應,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或者稱為人質情結或人質綜合症。是指受害者對施害者產生依賴或感情的一種症狀。受害者有時候甚至會反過來維護施害者的利益,從而反過來與對他進行營救或者幫助的人產生衝突、摩擦等現象。
-
日本患「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美國甩他原子彈很高興
核心提示:日本是典型的「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患者,美國甩了他兩個原子彈,這些年對美國倒一直很友善,很高興。鳳凰衛視9月13日《石評大財經》,以下為文字實錄: 姜聲揚:今天平說新語我們主題叫做「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石先生這是一個醫術上面的一個專有名詞,跟我們今天節目內容有什麼關係? 石齊平:有點關係,有點關係,你們都知道它這個是一個叫人質症候群對不對。
-
遊坦之的「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遊坦之,具備「斯德哥爾摩綜合症」一切的典型症狀。社會學者及心理學家們是以1973年發生在斯德哥爾摩一家銀行的劫持事件來為這一心理疾患命名的,金庸寫作《天龍八部》,則始於1963年。錢鍾書以為「心理學家見事每落文學家之後」。
-
3女遭奴30年或遭「邪教」洗腦 患斯德哥爾摩症
有慈善組織人員認為,受害人可能患上「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對加害者產生「同情」。英國警方相信,3名受害人與男疑犯因為「政見相同」在倫敦結識,其後更一起居住,展開某種形式的「集體生活」。警方並指被捕男女疑用類似「邪教」的方式將受害人洗腦,令她們即使可有限度自由行動,也不敢逃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