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心理恐怖的扭曲

2021-02-13 口鳥

口鳥(n181002)

作者:轅固小生

最近了解到一個新聞,在某知名招聘網站上,因為有不法之徒藉機發布了虛假用工信息,造成了大批人員上當受騙,於是受害者結成團隊欲圖挽回損失。該招聘機構還算良心發現,組織人力進行受騙人員信息登記,適當做出批量賠償。就在得到回歸利益之後,有人竟然打算發放錦旗表彰其高風亮節,好像對方做了一件天大的好事值得萬裡頌揚。這其中的門道就特別值得令人探究費解?

筆者因此想到了發生在瑞典的斯德哥爾摩事件,一幫劫匪在束縛了人質之後,長期對之進行精神上的恫嚇,結果倒是出乎意料。人質們在得救後,非但沒有記恨劫匪一點,反而對之產生了無限的敬愛與依賴,要求法官釋放他們,並不承認他們犯下了罪惡。於是心理學家提出了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或者叫做斯德哥爾摩情結的說法。

何以放之對照以上事件就具有特別的代表性?受害者們始終還是沒有搞清楚罪魁禍首的根源何在,反而天真地以為善良與責任相關,只是在蒙受照顧以後埋怨自己的愚蠢與無能,尤其想來令人覺得可悲難耐。自身的失誤再不可原諒,最多只是智識上的蒙蔽而已,法律上講究的原則是不懲罰愚蠢,卻並不放過故意致罪。該機構在自身義務沒有完全履行的情況下,擅自收受價值不菲的業務推送費用,導致大批受眾不明就裡,接觸了詐騙信息而上當失利,這種唯利是圖的商業買賣主義且不討論其職業倫理,就是在法律層面上也缺乏準入監督的有效預防估計,誠信不端,管理失措,更有與騙子金錢往來上的買賣交易,嚴肅追究若要指認其為合夥共謀都不為過分,大家沒有眾志追索其法律責任就已經非常仁慈了,今天有人要誇讚其知錯能改的有為善行真是萬分不敢苟同。騙子們的囂張並非沒有道理,該類機構為之大開方便之門,肆行傳播假消息榨取人民血汗也是由來已久,多次都屢試不爽,加之無人問責,問題無解,受害群體常常求告無門,演化成今日風波。只是該類部門稍微為挽回一點人氣,其債務與罪孽之歷史根基不曾動搖,於是後來者繼起何人,應當不乏。

窮人很容易將苦難忍受成一種習慣。今天的社會已文明演化到此種地步,何以大家的思想還如此以人情論價評析,不從常識中尋求價值判斷,而樂於以討好表達諂媚,無視規則,消解法度。每一個受害者並不是願意受害,但往往在受害以後願意為受害尋求合理的解釋,為罪惡買單甚至歌頌,作奸犯科者因而罪惡代價極小而犯罪收益極高,肆行依託於體制的庇護更是橫行霸道,為所欲為。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每個人都有變成斯德哥爾摩患者的可能性,平庸之惡助長了犯罪的寬容土壤,不管是個人的清算不得,還是機構的大張旗鼓乃至國家機器的超越溢出效應,甘心為當牛做馬的奴隸任人宰割豈不快哉!

二戰期間,美國因為與日本開戰,所以國內很多日本僑民便成為了打擊迫害的對象。在美國這個號稱自由主義的風土滋長,移民造就的多元國家裡,大家對弱勢族群的歧視一樣十分普遍與苛刻。就在這種情況下,日裔美國人逆來順受,面對來自整個社會的仇視與排擠,到處流浪搬家,但卻沒有地方願意收留他們,於是就被政府集體管制,成為二等公民,待遇如同囚犯。可報名參戰的日本青年卻是視死如歸,投身戰場,英勇異常,為盟軍在歐洲的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

美國陸軍第442步兵團,正式編成於1943年4月,主要由日裔美國人組成,下轄第100獨立步兵營、第522炮兵營,第232戰鬥工兵連等部隊,隸屬於第五軍,主要戰鬥於義大利戰場,是二戰美軍中著名的日裔戰鬥單位。這支部隊在組建前曾飽受歧視,卻也是二戰中美軍傷亡率最高的步兵團,也是美國陸軍歷史上獲得榮譽最多的團級部隊。以日裔美國人組成的第442步兵團。編制只有3800人的第442團在整個二戰共獲得7次總統部隊嘉獎(101空降師也只獲得2次、陸戰1師3次)、21枚榮譽勳章(其中20枚為戰後追授,整個二戰包括戰後追授美軍榮譽勳章總共只頒發464枚)、52枚優秀服役十字勳章(包括19枚後來轉為榮譽勳章,美軍整個二戰共頒發5千枚優秀服役十字勳章)、1枚優秀服役勳章、560枚銀星勳章、22枚軍團優異勳章、15枚士兵勳章、4000枚銅星勳章(包括1枚後來轉為榮譽勳章)、9486枚紫星勳章等。442步兵團的第100步兵營則被譽為「紫星營」。他們用自己的生命向世人證明了這個觀點,當他們的國家拋棄了他們的時候,他們卻沒有拋棄國家而是義無反顧地為其奮鬥,他們現在可以理直氣壯地對世人說「我們是真正的美國人」。

 

當然從正面來說,這支鐵血之師為正義而戰的勇氣和犧牲值得讚揚,也讓他們在美國的族群和親人們得到了喘息之機。但是公道來評價的話,其實美國人對待日本人是很不夠意思的,被驅不異犬與雞。而美國軍方竟然能大膽啟用日本人單獨組建一個軍團也是冒了一定的風險,不過是把他們派往歐洲戰場而不是太平洋戰場。在國內族群受到冷眼的狀況下,日裔美人立志雪恥,好為他們的同胞「贖罪」,也好證明自己的清白,家人的無辜。但話說回來,即使在戰爭這個特殊狀態下,日本人更是身不由已,他們也是被統治者的師心自用裹挾進了戰爭的烽火與泥沼中,成為了無辜的炮灰,還讓他們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族群同胞遭逢種種抹黑陷害。美國人就在仇恨主義的煽動下,趁著民粹勢力崛起,進行種族隔離式的拳腳相加和棍棒伺候。而被坑慘的日本同仁卻還沒有記恨,在集體的暴力下人間失格了。對他們的欲加之罪成為了戴罪立功的恥辱根源,而被人格矮化後的少數族裔明明自身就是血統暴力的受害者,但卻自承其罪,認為要通過鮮血的付出才能洗白自己的罪責,這是怎樣的一種是非顛倒和人倫泯滅因緣所製造出的心理判斷需要?

日本人的犧牲是無價的,但他們的初衷卻是無奈和悲哀的,其實就是在向苦難輸誠和邪惡認罪。而溯源打假這些慘痛打擊的迫害出發點,就是斯德哥爾摩情結的不斷作祟,它利用人們脆弱的心理防線,小獎大懲,以罰代賞,用賞表罰,撕裂一切人際關係,破壞家庭,摧殘傳統,皆為畜牧奴隸的催化養成實驗,繼而形成多數人的暴政,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在心理學上有這樣一個定律,有三條狗,一隻餓了8小時,一隻餓了12小時,一隻餓了24小時。然後給他餵食,發現餓得越久的狗,越是服從命令,這叫餓狗定律。自然界的人性論在做實驗的狗身上也是展現的淋漓盡致,若想激發奴性,本就具備完整的生理條件,就看環境的作用是否能夠促成這一飛躍了。

 

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中提出過體制化的觀念,如今來看個人的無能對抗終究成為投降主義的濫觴,但是再堅硬的巖石也是死滅的,而雞蛋中蘊育的生命即使遭遇多少次粉碎也將蘊育出生命跨越障礙,破除醜陋的壁壘,邁向真正的光明。看清偽裝,發覺真相,保守常識,堅定良知,利維坦會吞噬無恥的欲望與野心,但信仰的茁壯終將開創自由與博愛的世紀。

相關焦點

  • 港媒:香港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香港《亞洲周刊》11月24日(提前出版)文章,原題:香港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香港一些精英與組織站在暴徒一邊,背後是心理上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受害者同意犯罪者行為,並參與犯罪,成為文明的恥辱。這是犯罪心理學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這源於1973年瑞典一宗銀行搶劫案,4名被劫持為人質的市民在被劫持6天後釋放,卻拒絕出庭指證劫匪,甚至為其辯護。心理學家將這種現象稱為「斯德哥爾摩症候群」。這也是今天香港的情況。這是香港的悲哀,也是世界文明史的悲哀。最近香港幾家大學校長的表現,也被懷疑是患上「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 我們是否都患上了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這個病被專家稱呼為斯德哥爾摩症候群:近日,重慶一男子錢包被偷走,隨後,小偷將錢包內的證件送回。該男子在網上發帖感謝這名小偷,「我很感動,對你很敬佩。我要由衷地讚美你——你是一個好人,是一個有高尚情操和職業素養的人。」重慶榮格心理諮詢所的專家指出「這是典型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一隻羊,與狼討論被吃的方式是可悲的,同理可證:我們寬容(甚至縱容)小偷也是不對的。
  • 從影視劇走進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瘋子今天要和大家說的是另一個看起來不可思議,但卻真實發生,而且相當普遍的心理學問題——斯德哥爾摩綜合症。01什麼是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斯德哥爾摩綜合症又叫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因為第一次發現是在一起劫案的人質身上,又叫人質情結或人質症候群。
  • 【新君王論】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我想起所謂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Stockholm Syndrome)。什麼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心理學家發現,綁架案的受害者,有時會出人意料地反過來病態地同情甚至認同挾持自己的綁匪。1973年8月23日,兩名匪徒打劫瑞典斯德哥爾摩市內最大的一家銀行。警察很快趕到,劫匪遂挾持了3名銀行職員,雙方僵持起來。拖延至第6日,劫匪才把人質推出來,並循一條與警方協議的路線逃跑。
  •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現實中可能人人會犯
    第一次聽說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忘記是什麼時候了,但是這件事情對我印象卻非常深刻,並逐漸讓我對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有了更多的一些思考。到底這起案件的綁匪和人質之間的感情結合是個例還是代表了一種普遍的心理反應?而後來研究發現,這種例子發生於生活中各種不同的經驗,人所承受的恐懼是有底線的,當遇上一個不講理的兇惡殺手,隨時會取他的性命,人質就會把自己的生命託付給這個殺手,時間久了,綁匪稍微讓人質舒服一點,吃一口飯,喝一口水,對於人質來說都是寬忍慈悲。
  • 斯德哥爾摩症
    左岸,資深媒體人1973年,瑞典斯德哥爾摩被警察包圍的一名銀行劫匪,將一男三女扣壓在保管庫內,要求警方保證他安全出境,否則將人質全部處死。六天後,警方用催淚瓦斯將人質和劫匪驅趕出來,狙擊手做好擊斃劫匪的準備。出乎意料的是,人質竟自動將劫匪圍起,保護他不受警方的傷害,並拒絕提供不利於他的證詞。
  • 愛情不該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是一種心理現象,可以被視為是一種創傷羈絆,首次出現是在被綁架者身上,但有時不需要到如此嚴重,僅僅是被加害者騷擾,就有可能產生這樣的情感。被害者長期被壓迫或控制,但加害者卻突然釋出了善意,或僅僅是「沒有平常這麼壞」,便會讓受害者開始對加害者產生同情、情感,到最後甚至幫加害者說話,站在他那一邊。
  • 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概述斯德哥爾摩綜合症(Stockholm syndrome),斯德哥爾摩效應,又稱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或者稱為人質情結或人質綜合症,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對於犯罪者產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這個情感造成被害人對加害人產生好感、依賴心、甚至協助加害於他人。
  • 通勤營救:做作的英雄和虛假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這樣的安排導致麥可這個英雄形象,就像某些後繼乏力沒有代表作卻有流量的明星一樣,給人一種自我感動式的做作感,連帶著也會覺得這些配角大概都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2.可以稱呼一個曾拿槍對著自己的人為「英雄」,這可能就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最好的解釋了吧。4.影片從一開始的設定就站不住腳。喬安娜幾次三番地強調她的背後是非常有權勢的階層,通過喬安娜可以毫無顧忌地謀殺平民也能看得出來。
  • 著名作家王斌近日推出新小說《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在出人意料的心理錯綜轉變下,這四名人質抗拒政府最終營救他們的努力。這件事激發了社會科學家,他們想要了解在擄人者與遭挾持者之間的這份感情結合,到底是發生在這起斯德哥爾摩銀行搶案的一宗特例,還是這種情感結合代表了一種普遍的心理反應。而後來的研究顯示,這起研究學者稱為「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事件,令人驚訝的普遍。
  • 緊張症候群
    如今,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人們的情緒經常會因為各種壓力而顯得緊張不安,而與情緒不穩定並發的失眠多夢、頭痛、腹脹、肢體浮腫等症狀,被合稱為「緊張症候群」。  自從9·11之後,美國幾乎人人都患上了或多或少的「緊張症候群」,恐怖襲擊和反恐也連續幾年都排名熱門詞彙前列。
  • 心理專家解析現代人症候群
    王小鹿稱,拖延症多是意志力薄弱的體現,越「宅」的人意志力就越薄弱。而網友們所謂的拖延症,則只是一種習慣,大多數人都有拖延的習慣,有些心理疾病也會導致拖延,如意志力減退、抑鬱、精神分裂都會有拖延的表現。
  • 彼得潘症候群結果是什麼
    核心提示:很多人對於彼得潘症候群並沒有太多的了解,這是人們在成長的一個過程中,受到了創傷或者是對於自己的生活充滿了懷疑,找不到正確的方向與解答,最終產生了不願意長大的一種心理,主要是與社會以及家庭的教育理念環境有著很大的關係,那麼彼得潘症候群的結果是什麼呢?
  • 到底誰患了斯德哥爾摩症?
    日前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謝長廷批評國民黨「總統」參選人馬英九,患有「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因為反對阿扁,變成崇拜阿扁,連阿扁有公務機要費,他趕快去弄一條特別費,公務機要費有發票,也去弄三千多張發票」,並呼籲馬英九應該向陳水扁道歉才對,更不應該阻止臺灣加入聯合國。
  • 什麼是「星期一症候群」?
    「星期一症候群」是一種不需要病毒、細菌傳染的傳染病。通常一個同事生病,就會經由眼神、語言、及寫得很差勁的企劃書傳染給別人。星期一症候群其實是有改善的可能。方法之一就是星期六、星期日好好休息。何謂星期一症候群?星期一症候群,如同星期五亢進症,其實這兩種病是同一種病。
  • 亞斯伯格症候群
    其重要特徵是社交困難,伴隨著興趣狹隘及重複特定行為,但相較於其它泛自閉症障礙,仍相對保有語言及認知發展。[1]致病原因目前尚未清楚,但研究顯示,遺傳基因、生物化學、過濾性病毒、妊娠期和分娩時出現的一些問題,都可能是亞斯伯格症候群的致病原因。亞斯伯格症候群的發病率為0.7%,即平均每1000名新生嬰兒會有7名嬰兒是病患者。本病多見於男生,發病率約為女生的十倍。
  • 斯德哥爾摩情人:你問我什麼病症最可怕,我會告訴你斯德哥爾摩症
    收錄於專輯《The Key》中,發行於2013年07月22日,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斯德哥爾摩效應,又稱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或者稱為人質情結或人質症候群,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對於犯罪者產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這個情感造成被害人對加害人產生好感、依賴心、甚至協助加害人。人質會對劫持者產生一種心理上的依賴感。
  • 《輝夜小姐想讓我告白》,究竟啥是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輝夜大小姐想讓我告白~天才們的戀愛頭腦戰~》中,石上優懷疑自己患上了斯德哥爾摩綜合症,跟會長請假回家。看過第六話的漫友,應該對這個詞尤為深刻。記得還有好心的漫友在彈幕上專門解釋這個詞。小編今天來給大家聊聊啥是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 日本患「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美國甩他原子彈很高興
    核心提示:日本是典型的「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患者,美國甩了他兩個原子彈,這些年對美國倒一直很友善,很高興。鳳凰衛視9月13日《石評大財經》,以下為文字實錄:        姜聲揚:今天平說新語我們主題叫做「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石先生這是一個醫術上面的一個專有名詞,跟我們今天節目內容有什麼關係?        石齊平:有點關係,有點關係,你們都知道它這個是一個叫人質症候群對不對。
  • 除了斯德哥爾摩症,你還知道哪些病以地方命名?
    「斯德哥爾摩症」大家應該都聽得很熟了,這個症狀又名「人質情節」,指的是被害者對加害人產生好感的奇特心理症狀,因為在斯德哥爾摩發現因此得名。其實,這世界上還有不少「地名+症」命名的疾病,除了斯德哥爾摩,你還聽過哪些「地名症」呢?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