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相關概念
一般所說漢語指的是普通話,但嚴格意義上普通話是以漢語的一個方言制定的標準。漢語包括普通話、粵語、吳語、湘語、贛語、客家語、閩語等。
漢語及漢語方言拼音方案採用拉丁字母和一些附加符號表示漢語的發音。對應漢語音系學(現代音韻學)的漢語音節結構劃分,漢語及漢語方言拼音的形式構成分為聲母、韻母和聲調三部分。
聲母
聲母,中國古代又稱紐、聲紐、音紐等,是韻母前的輔音,跟它構成一個完整音節。韻母響度大、能延長、有音節核心而且是音節中可押韻的部分。而聲母則通常響度低、不能任意延長而且不用於押韻。
「聲母」與「輔音」不完全一致。輔音既可以出現在聲母中,也可以以韻尾的形式出現在韻母中。雖然現代漢語中的聲母只由一個輔音組成(忽略有爭議的「零聲母」),但這並不代表聲母必須和輔音一一對應(古漢語中可能具有由多個輔音組成的複輔音聲母)。因輔音有清濁音之分,由單個輔音構成的聲母也有清濁音之分。但在現代漢語中,濁音已經消失。
韻母
韻母是一個音節中除聲母外的部分。它必須包含響音,一般是元音。由一個元音構成的韻母稱為單元音韻母,由多個元音構成的稱為複元音韻母。複韻母由韻頭、韻腹、韻尾組成。
韻頭
介音是漢語語音學的術語,指在漢語音節的構成中位於輔音和主要元音之間的過渡音,都是閉元音。介音又叫介母,與韻腹和韻尾並提時則也稱韻頭。
韻腹
當一個韻母只含有一個響音,該響音就是韻腹。當一個韻母含有兩個以上的響音,其中最低的元音是韻腹;此韻母裡比該韻腹高的元音如果處於韻腹的前面,就是韻頭;此韻母裡的輔音或者比韻腹高的元音如果處於韻腹的後面,就是韻尾。
如果幾個音節有共同的韻腹和韻尾,那麼這幾個音節就是嚴格的押韻。
韻尾
韻尾(syllable coda)是跟在做韻腹的元音後面的輔音或者元音,和前面的元音以及元音前面的輔音組成一個音節,和做韻頭與韻腹的元音一起組成韻母。
漢語方言裡常見的韻尾有:-u -i -m、-n、-ŋ、-p、-t、-k、-ʔ等。
聲調
聲調(英語:Tone)的完整意義是指音節在發音過程中的高低抑揚性(音調,或稱音高)及頓挫性(韻尾或閉塞音)。聲調是依附在音節上的超音段成分。聲調不同會導致相同輔音和元音的音節和詞語含義不同,此即所謂的變調時所造成之語意歧異性。
調類
調類指聲調的類別,古代漢語的聲調有四個調類,古人叫做平聲、上聲、去聲、入聲,合起來叫做四聲。現代漢語普通話和各方言的調類都是從古代的四聲演變來的。在演變的過程中有分有合,形成非常複雜的局面。按照調值歸納出來,普通話裡有四種基本的調類,即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它是根據古漢語「平、上、去、入」的名稱沿用下來的。
普通話入聲的調類已經消失,粵語、潮州語、客家語側保留入聲的調類。
五度標調法
五度標調法,即五度制調值標記法,是趙元任為把調值描寫得具體、易懂而創造的一種標記調值相對音高的方法。
把聲調的相對音高依次用1、2、3、4、5表示。調值是相對音高而非絕對音高,每個人一般說話時的音調可以分出1、2、3、4、5五個相對高度。畫一條豎線作為標尺,分為四格五點,自下而上表示聲調由低而高,在這條豎線的左邊用橫線、斜線或折線表示音高的變化,用箭頭表示行音方向。
下面是用這種方法描寫的普通話四個調類調值的圖示。標調時把縮小的五度制符號標在音標的右邊。五度標記也可以用數字表示,如「媽、麻、馬、罵」四個音節可分別標作:[ma⁵⁵]、[ma³⁵]、[ma²¹⁴]、[ma⁵¹]。《漢語拼音方案》規定,普通話陰平標作「-」、陽平標作「/」、上聲標作「∨」、去聲標作「﹨」,分別標在韻母主要元音上。上面四個音節可分別標作mā、má、mǎ、mà。
聲調陰平陽平上聲去聲輕聲國際音標標示單字字調的方法有兩種,其中一種就借鑑了五度標記法。以[a]為例,最高調可以表示為[a˥](或[a̋]),次高調為[a˦](或[á]),中調為[a˧](或[ā]),次低調為[a˨](或[à]),低調為[a˩](或[ȁ])。
聲調語言
聲調語言的特點,就是只指發同一個語音的時候,用不同樣的長短、不同樣高低的聲調,會構成不同的意思(即語意或語義)的話與涵義。不過,「非聲調語言」就是指語音聲調在不同樣的長短時,只是表示出語氣、而不會影響到其語意之語言。
人類所用的語言,可以分為聲調語言同非聲調語言。概括的說,印歐語系的語言,如英語、法語、德語等,多屬於非聲調語言。而很多漢藏語系的語言,包括漢語、藏語、苗語、羌語等,則多屬於聲調語言。
漢語拼音
指普通話拼音,在中國大陸常簡稱為拼音,是一種以拉丁字母作漢字標音的方案。漢語拼音是一種輔助漢字讀音的工具。
漢語拼音也是國際普遍承認的漢語普通話拉丁轉寫標準。國際標準ISO 7098(中文羅馬字母拼寫法)寫道:「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1958年2月11日)正式通過的漢語拼音方案,被用來拼寫中文。轉寫者按中文字的普通話讀法記錄其讀音。」無論是中國大陸的規範還是國際標準,都明確指出了漢語拼音的性質和地位,即漢語普通話的拉丁拼寫法或轉寫系統,而非漢語正寫法或漢語的文字系統。漢語拼音字母只是對方案所用拉丁字母個體的稱謂,並不意味著漢語拼音是一種拼音文字(全音素文字)。
漢語拼音在中國大陸作為基礎教育內容全面使用,是義務教育的重要內容。在海外,特別是常用華語的地區如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等,目前也在漢語教育中進行漢語拼音教學。臺灣自2009年開始,中文譯音也採用漢語拼音。
粵語拼音
香港語言學學會粵語拼音方案,簡稱粵拼,由香港語言學學會於1993年制定的粵語羅馬化拼音方案。其制定的目的在於以一套簡單、合理、易學、易用的粵語語音轉寫方案來統一社會各界在粵語拼音使用上的混亂情況。
這套方案目前得到了香港教育、電腦中文資訊處理等多方面的支持。基於粵拼的電腦中文輸入法/粵拼輸入法也發展得相當成熟,除了香港以外,臺灣和日本也有使用此方案的輸入系統出售。因此該系統遂成為目前標準化程度最高也是最普遍的一種粵拼形式。
潮州話拼音
潮州話拼音方案(潮州話:Diê⁵ziu¹uê⁷ Pêng¹im¹ huang¹uan³(潮州)Dio⁷ziu¹uê⁷ Pêng¹im¹ huang¹uan³(汕頭);是廣東省教育部門於1960年9月公布的廣東拼音方案之一,以汕頭市的潮州話語音為基礎,以拉丁字母拼寫語音,聲調以上標數字顯示。由於潮州話屬於閩南語的次方言,所以拼寫閩南語的白話字也可以拼寫潮州話。方案又按潮州話讀音稱為Pêng'im,也就是「拼音」。
客家話拼音
客家話拼音方案是廣東省教育部門於1960年9月公布的廣東拼音方案之一,以廣東省梅州市區(含梅江區、梅縣區)的梅城口音為標準,以拉丁字母拼寫語音,以右上方標數字表示聲調。
延伸文章
【國際音標相關概念】
音素、元音、輔音、音標、音節、音位
【國際音標】
音節結構劃分,輔音、元音、發音學習
【英語音標】
音節結構劃分,輔音、元音、發音學習
【拼音相關概念】
聲母、韻母、韻頭、韻腹、韻尾、聲調、五度標調法
【漢語拼音】
音節結構劃分、聲母、韻母、聲調
【粵語拼音】
音節結構劃分、聲母、韻母、聲調
【潮州話拼音】
音節結構劃分、聲母、韻母、聲調
【客家話拼音】
音節結構劃分、聲母、韻母、聲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