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家長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給孩子報了大量補習班、興趣班,他們總是帶有某種焦慮,別人家的孩子又上補習班了,別人家的孩子又上舞蹈班了,好像自己的孩子不跟著報上幾個班,就落後一大截。
家長們想要孩子成才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應該注意方式方法。
要想孩子成才,首先做好三件事。
01 關注孩子、陪伴孩子
對於孩子來說,最好的起跑線不是上各式各樣的興趣班、補習班,而是父母的關注與陪伴。父母關注、陪伴孩子,是在幫助孩子成長。
孩子對父母有天然的依賴性,在父母的關注和陪伴下,孩子會覺得安全感滿滿。
一個微笑,一個擁抱,一次溝通,都會在他心裡留下愛的印記,滋潤他的心靈。
缺乏父母陪伴與關注的孩子會變得缺乏安全感,這可能導致他們性格變得孤傲,而性格會影響孩子一生。
越來越多的父母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分配在工作或其他事上,忽視了對孩子的關注與陪伴。我們似乎忘記了當初迎接初生的他的那份為人父為人母的喜悅,忘記了曾經許下陪伴孩子、讓孩子健康成長的諾言。
假若因其他事情缺席孩子的成長,恐怕就違背初衷、得不償失了。
關注孩子、陪伴孩子,不是在同一個空間裡毫無互動,也不是陪孩子做作業時責罵孩子不會做題,判斷是否關注、陪伴孩子的標準不是面對面的距離,而是心與心的距離。
即使工作再忙,每周抽出一些時間,與孩子交流、溝通,詢問孩子在學校的情況,同孩子一起動手做點小手工;實在不能面對面,視頻聊天不失為一種方式。
通過這種良性互動,孩子增強了對父母的信任,感受到父母濃濃的愛,於他成長是有益的。
《曾國藩家書》中記錄下了曾國藩教授兒子讀書方法、作文寫字本領、給兒子們選定必讀經典的字句。
曾國藩始終關注孩子在學業上的進展,與孩子互動交流,勉勵他們繼續進步。後來曾紀澤、曾紀鴻兩兄弟在各自領域都頗有建樹,與此不無關係。
02 讓孩子做感興趣的事
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能開發人的智慧,激發人的潛力,這種作用於孩子尤甚。
但興趣不是逼出來的,父母一味強迫孩子做他們不願意做的事,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傷害,孩子不情不願,結果只能是事與願違。
倘若孩子的興趣得到尊重、重視,甚至父母的正確引導,孩子的潛力將得到充分發揮,人生將可能更加出彩。
他們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思想與人生。
觀察孩子。孩子往往會投入更多的時間在自己喜愛的事物,留心觀察孩子在生活、學習中的言行舉止,及時發現孩子的興趣點。
曾國藩的大兒子曾紀澤科舉考試不如意,不想再考下去,他喜歡西方社會學和語言學,曾國藩尊重孩子的興趣,引導他往這方面發展。
曾國藩給兒子請老師,親自為兒子的書審閱、刻版發行。
二兒子曾紀鴻喜歡數學,曾國藩也支持他學習研究,難能可貴的是,儘管自己不會,他願意為孩子去努力學習和了解。
後來,曾紀澤成為晚清外交家,曾紀鴻成為數學家,他們成就的取得與曾國藩對孩子興趣的支持是分不開的。
03 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人生觀問題,是人生一切問題中首先要回答的問題。通俗來講,就是你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應當高瞻遠矚地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讓孩子學會勤奮、善良、真誠、擔當、正直等人類的美好品質。
沒有正確的人生觀作為指導,孩子在與外界的不斷接觸、接受外界負面信息後,猶如在漫長的黑夜之中,找不到道路與方向,還可能碰壁。
一旦孩子擁有了正確的人生觀,正如在黑夜中有了明燈和指南針,他們將以正確的態度和看法來面對人世間的種種,他們將活得充實與精彩。
言傳身教,身行一例,勝似千言。父母是孩子的榜樣,孩子總會有意無意地模仿父母。以一言一行去影響孩子,適時對孩子的表現給予教育和指導,對孩子人生觀的樹立幫助很大。
有人說,孩子的理性是不斷成長的,不要餵養他們,而是引導他們。當孩子遇到困難時,幫助孩子分析問題,引導他們作出正確的決定,他們將逐漸變得成熟與堅定。
正確人生觀的樹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們參與孩子的整個成長,在成長道路上大大小小的十字路口引導孩子停還是走。
曾國藩在給兒子的信中說,&34;
讀書明理,就是曾國藩對孩子人生的期望。具體而言,曾國藩要求孩子做到六項,即&34;六字。從曾紀澤、紀鴻兄弟的一生來看,他們做到了。
教育孩子就像栽種莊稼,需要我們投入時間與精力,為這塊田地找適合的種子,及時給莊稼鬆土、施肥、澆水、除草,莊稼長勢不好了,迅速尋找原因,修正問題。
有怎樣的開始就有怎樣的結束,孩子成才的路程,需要父母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