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眾多家長的反饋中,我們了解到,大多數青少年的心理問題都伴隨著電子產品使用不合理的行為,比如,手機依賴,遊戲沉溺等等。面對孩子們在電子產品裡面「失控」的情形,父母更多的是通過控制孩子使用時間來防止孩子沉迷電子產品。今天的案例中,這位家長也有相同的困擾,我們一起本期專家給出的建議。如果您在教育孩子過程中有困惑,也歡迎給我們留言。
提問:
初二那年,我和老公給孩子買了人生第一臺電子設備,因為我們覺得這個時代不讓他接觸電子設備是不太現實,沒想到,從此這個孩子在我眼皮子底下變得一發不可收拾。開始是偷偷玩,後來變本加厲,除了電腦遊戲,沒有任何事情能激起他的興趣,學習更不用提了,我們嘗試沒收了充電器或平板電腦,會暴怒,甚至威脅不給他就不活了。現在初三了,我們真的不知道能用什麼辦法能喚醒他?
專家回答:
在一些家庭中,玩電子產品已成為孩子日常生活中的主要活動。
孩子對電子產品的過分依賴不僅會影響孩子的視力和體重等生理健康,還會阻礙孩子的智力、注意力、社交能力和生活探索能力等的發展。
對此,很多家長會採用簡單粗暴的限制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方式,但往往非但起不到想要的效果,還造成了孩子的逆反,加劇了親子關係的緊張。其實,孩子沉迷於電子產品並非是一個簡單的行為上的問題,其中涉及到許多心理層面的因素。
首先,親子關係的質量與沉迷行為有著很高的相關度。
孩子在家庭中感到孤單寂寞時,會更容易選擇投入電子產品的世界中尋求情感關懷和安撫。當孩子在父母面前受挫時,也會更希望通過網絡、遊戲等方式支配自己的行為,顯示自己的主體性。
其次,青少年在現實生活中同伴交往的質量與沉迷行為具有一定的聯繫。
建立和維持同伴之間的友誼是青少年很重要的一個發展需求。在現實生活中的同伴交往越疏離,青少年就越容易轉向電子產品和網際網路尋求支持和友誼。
另外,虛擬產品世界也提供了一個理想的自我表現平臺。
孩子對現實中的自我越不滿、虛擬自我與顯示自我的差異越大,就越容易沉迷於虛擬世界之中。
在看到了這些可能的原因之後,家長們可以試著採用相對應的方法改善孩子的沉迷行為。
1.父母需要和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多給以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消除心理層面的依賴是根本解決沉迷問題的核心。要想將孩子從虛擬世界帶回到現實世界之中,首先就需要與孩子在現實中也建立起有歸屬感的關係。
父母可以試著多用開放式提問、不評價的方式對孩子多一些關係,同時也要加強對孩子情緒的覺察和理解,給到足夠的陪伴,用充滿趣味的親子活動來取代電子產品。
另外,父母也可以幫助有人際困擾的孩子在學校或者其他活動中建立健康舒服的關係,幫助孩子更好的投入到同伴交往之中。
2.父母需要協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包括上網和使用電子產品的習慣。
首先要明確的是,如果要給家庭中電子產品的使用設限制,那麼就應該對所有家庭成員一視同仁。父母作為家庭中的權威,要再次基礎上和孩子協商出一些合理的規定。
在設立規則的過程中,有幾個要點需要注意:
(1)用討論而非強制的方式制定規則。可以試著發起一次關於電子產品使用的家庭討論會,允許孩子可以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而不進行批判和評價。
(2)注意循序漸進。特別是對於已經沉迷於電子產品的孩子來說,短時間內就完全脫離是不現實的。可以試試從減半開始,或者雙方討論出一個這折中方案。
(3)用其他活動代替。可以試著使用戶外活動、家庭遊戲、家長陪伴之下完成作業等方式進行代替,而非只是單純的禁止或減少使用時間。
(4)對使用電子產品的設限要明確並堅持原則。家長作為規則的主要制定者,必須保證自己可以更為嚴格的遵守這些規則。
(5)提前明確違規的後果。最後相應的後果或懲罰也採用討論的方式確認。
以上就是關於孩子沉迷電子產品的分析和解讀,希望可以對有相似困擾的家長產生一些啟發~
作者介紹:範雨軒,北京師範大學應用心理學碩士,現任上海某區精神衛生中心專職心理諮詢師,心理諮詢小時數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