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只有70平米的麻辣燙小店,90後的美女老闆怎麼通過「先菜後肉」做到日流水10000元?這個名字叫「親愛的麻辣燙」的小店就做到了,而秘訣只有三點。下面開始分享。
餐飲生意要想做好,好吃是關鍵,味道是客流的保障。
說起麻辣燙,你可能會想起「楊國福麻辣燙」、「張亮麻辣燙」,確實,這兩家麻辣燙目前差不多佔據了市場絕大部分的空間。
但就是在大品牌擋路,小品牌競爭激烈的情況下,這家「親愛的」麻辣燙還是做了起來。
其實這個格局,和電商有點像。2018年前後,淘寶佔電商的57%,京東佔19%,二者之和超過了70%的市場佔有率。
一般來說,當市場上有一家或者兩家企業有如此高的市場佔有率以後,很難再有新的企業能擠進來。
但是,在網際網路時代一切皆有可能,拼多多橫空出世。用「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從三四線城市開始圈客戶,弄得淘寶京東都很狼狽。
據說,阿里已經跳過京東,把拼多多列為他們的首要競爭對手,雖然明面上沒有說出來。
面對拼多多的競爭,京東先推出了京喜,淘寶在今年春節也推出了「淘寶特價版」,這是直接挑明了要搶回拼多多拿走的三四線城市用戶。
因此,很難說這家「親愛的麻辣燙」,不會像拼多多一樣,打破楊國福和張亮的壟斷,某天突然爆紅獲得更大的市場。
那麼,拼多多的戰略是先從三四線、四五線城市做起,用低價鎖定「下沉市場」沒那麼有錢的客戶。這家麻辣燙是怎麼做的呢?我們來聽聽創始人劉總怎麼說的。
70㎡小店,關鍵在快,自己出菜快,客戶點餐快
關於這個問題,不得不首先說說他這個店的裝修。門頭白底紅字,紅紅的對聯,很有過年回家的感覺。
門面不是木板,也不是石磚,而是乾淨的玻璃,看起來就很衛生。店內設計是簡約風格,餐具是「木質」自然風,加上暖色的燈光,非常的小清新,很合90後00後的口味。
對消費者胃口的裝修,可以吸引客戶進門來。
但70㎡小店日入萬元,劉總說關鍵在提高翻臺率和效率。
(1)提高餐廳出菜效率
出菜快是高營業額的保證,關鍵是提升效率,加快速度。
劉總說,一天1萬的營業額,倒推回來可以發現。一單麻辣燙客單價差不多是20多元,那如果想一天做到萬元的流水,就要賣出去500單左右。
店裡最高峰,一小時可以有2000的流水,保持4個小時的高峰,就是8000,那就解決了80%的營業額。
首先怎麼做到一小時2000的營業額呢,那就是一小時要賣出去100份。
他原來的門店設計,是只有6個灶眼,後來增加到了12個。
一份麻辣燙,少則5分鐘,多則10分鐘。一小時一刻不停,那12個灶眼理論上可以煮出72到144份麻辣燙。
解決了設備問題,劉總還增派個後廚2名人手。原來一個人看6個灶眼,現在3個人看12個。經過測算,一人看四個灶眼,效率差不多是最高。
這樣,一人四鍋,給後廚操作人員也留出了時間空隙,有小問題可以馬上處理,不影響其他灶眼出菜,同時也不影響客戶體驗。
親愛的麻辣燙運營總監說:要做更好的麻辣燙而不僅僅是做麻辣燙,那就是要在提高出菜速度的同時保證味道。
(2)除了提升自己的出菜速度,還要管理客戶的選菜速度,從而提高翻臺率
經過仔細觀察,親愛的麻辣燙髮現大部分顧客選菜都是「先肉後菜」。
這有什麼問題呢?那就是客戶會花很多時間來考慮選什麼肉,相對來說選素菜是不需要太多思考的。
因此如果菜品也是按照先肉後菜擺放,那麼顧客就會慢慢思考,這樣選菜速度就很慢。
劉總說,顧客思考選什麼肉,衡量份量、價格,相對於素菜,葷菜決策時間更長。顧客剛進門就在肉菜區堆著,後面的顧客排起長隊,這樣單個客戶的就餐時間就被拉長,效率很翻臺率都沒保證。
於是他們就換了一個擺法,素菜放在顧客最先到達的地方,前面的人選了就走,後面的人跟著來,顧客的選菜時間就被無形地縮短了。
店裡除瘦肉和豬腦是5元一份,其他都是17.8一斤,所以顧客選了菜結帳,說一下辣度,基本上就可以很快出菜。
把顧客容易決策的素菜放在顧客選菜最先到達的地方,這樣就可以減少顧客決策的時間,提升翻臺率。
你看火鍋店,葷菜素菜分開,毛肚鴨血鴨腸等很容易決定點不點的放在最前面,然後是素菜、酒水,說一下幾個人,清湯還是紅湯,基本上一個菜單兩分鐘就可以點好。
怎麼拓寬客戶群,讓老中青全年齡段客人都喜歡?新鮮感!
劉總說,很多麻辣燙走清新風,都以女性客戶為主,而自己的店是什麼人都有,男的女的基本上一半一半。
怎麼做到的呢?那就是抓共同點:所有人都喜歡新鮮感。於是就迎合消費者的心理,「不定時地放彩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