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地說,學習能力是學習力的一種,與「學習動力」和「學習毅力」構成學習力的三大內涵。而細化學習能力,又可以分為觀察能力、思維能力、理解能力、記憶能力和應用能力。學習能力中的這五個能力,就是題目當中提到的五大學習能力。本質上講,能力是一種才能、力量化了的優秀習慣,所以說學習能力的培養是源於習慣的培養的。
學校教育是社會教育的重要場所,教師則是主要的教育實施者。作為社會教育的重要承諾者,學校特別是教師,都希望通過教育場合輸出優秀的教育產品──優秀學生。於是,教育必然出現一個共性問題:怎樣教出優秀的學生,無論小學、中學還是大學。好的習慣註定形成優秀的能力,優秀的能力註定出現優秀的成績,就是我們通常意義上的優秀學生。這其中,培養學生優秀的學習能力舉足輕重。
培養學生的審視習慣,讓觀察成為一種學習能力。提到「審視」一詞,很多人都會想到成年人,想到他們的工作態度,會想到觀察能力。如果審視一下「審視」這個詞,你會覺得青少年學生恰恰應該養成審視習慣,因為「審視」一詞的含義是「仔細看」。有了「仔細看」的習慣,有了審視的習慣,也就有了觀察能力。針對學生而言,當觀察能力成為學習能力的時候,他的成績的優秀性是毋庸置疑的。瓦特發明蒸汽機的歷史性貢獻就源於他優秀的審視習慣和觀察能力。
培養學生的歸納習慣,讓思維成為一種學習能力。我們常用「思維縝密」來形容一個人想問題周全、處理問題細緻。思維縝密既是一種習慣,也是一種能力,這是一個人生活、工作的極好素養。既然是好的素養,那就應該讓正在學習的青少年養成這種習慣,並形成學習能力,讓縝密思維的優秀品質直接為學生成績的提升服務。家喻戶曉的英國培根,就是因為縝密的思維才掛上哲學家的頭銜。
培養學生的分析習慣,讓理解成為一種學習能力。「分析」與「理解」是一種先後順序的邏輯關係,要先分析後理解,沒有透徹的分析是不會有準確的理解的,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所以說要讓理解成為一種能力,就必須給學生養成良好的分析習慣。北京人大附中的物理老師李永樂先生就非常注重學生分析習慣的養成,他教過的學生的理解力都非常強。
培養學生的積累習慣,讓記憶成為一種學習能力。積累很重要,沒有積累習慣就不會有記憶力的形成。我們平時說的記憶力好,是自然的、興趣的、不經意間的,這樣的記憶可能有很強的持續性。但當積累的知識信息複雜時,記憶就需要講求方法和效率了,如果積累的信息多,而且記憶的時間長,這就是記憶力。所以記憶力是學習中非常重要的一種能力。科學巨匠愛因斯坦不是天生的記憶力好,是勤於積累、科學記憶成就了他的發明之夢。
培養學生的求是習慣,讓應用成為一種學習能力。是「求是」而不是「求實」,「求是」就是探求真知,這是所有學習者非常優秀的學習習慣和品質。想要一探理論知識的究竟,就要實踐、應用。有很多學生聽課後「一聽了之」,而也有很多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都喜歡把老師講過的知識(尤其是方法),通過做幾道題來檢驗正確與否,一旦方法得當、解題成功,他們會興高採烈的。這就是求是習慣,這就是應用能力。
「觀察、思維、理解、記憶和應用」是人的認知規律,其自然和邏輯順序不可以調整,也不能顛倒,更不能輕其一二或重其二三。作為基礎教育的老師們,無論任課教師的學科教學還是班主任管理學生的學習成績,只要尊重學生的這一認知規律,長期、耐心地培養他們的這些習慣,並能有效地扎紮實實地對其進行訓練,觀察、思維、理解、記憶和應用就能成為學生的學習能力,我們所希望出現的學習成績的提升就會指日可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