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校裡的行政權力有多大?

2020-12-17 騰訊網

本文來源:微信公號「量化研究方法」

轉自:高校人文界

一流大學該有多少位副校長

文/張四維

大學"去行政化",一直是國內高等教育界討論的熱點問題。有的人認為,中國大學的"官"太多了,一個大學裡面,光副校長就有七、八位,還要明確行政級別,這是大學行政化的表現。也有在大學裡面工作的人認為,這麼多副校長還不一定"夠用"呢。校長、副校長往往都是有成就的學者,他們每天忙得團團轉,確實很辛苦,那麼多工作,似乎也是必不可少的。

那麼,一流大學到底該有多少位副校長?我們就從這個問題入手,做一點初步的比較和探討。

1

北大、清華現任副校長都是7位。與此同時,中國高校堅持黨的領導,還有黨委系統,黨委書記、副書記不僅要管黨務,往往還承擔著學校行政管理的很多事務,所以,我們把學校黨委副書記也算進去,像北大、清華這樣的大學,就有11-12位"副校長"(有的領導可能在黨委、行政兩邊都有職務,我們不妨重複計算)。

哈佛、耶魯這些美國的一流大學呢?似乎"副校長"並不多。但如果了解這些大學的實際運行情況,就會知道,大學裡面最重要角色不僅有"校長"(president),還有"教務長"(provost)。

校長是學校的行政領袖和對外代表,而教務長則是協助校長統管學術及相關事務的領導。我們認為,教務長的地位和實際權力,應該要高於國內高校主管教學科研事務的常務副校長。

圍繞著校長和教務長這兩個要角,美國大學裡面延伸出了兩套管理體系,一是校長辦公室系統,校長之下還有常務副校長、副校長,管著學校的很多行政事務,一是教務長辦公室系統,有一大幫副教務長,相應的機構也比較龐大。

我們可以看看哈佛大學的行政構架圖:

所以,在計算美國大學"副校長"人數時,我們認為應該包括教務長、常務副校長、副教務長、副校長四個職位。

以哈佛大學為例,現任校長是德魯·福斯特,哈佛文理學院的歷史學教授;教務長是哈佛醫學院的艾蘭·加伯教授,研究健康保健政策,然後是11位副教務長,分管教學發展、理科科研、人文社科科研、交叉學科、文理學院、國際交流、教職人員發展、圖書館等事務;還有一個常務副校長凱蒂·拉普,以及4位副校長,分管人力資源、財務、校園、籌款、資本運營等事務。

照這個算法,普林斯頓有13位副職校領導,耶魯大學有11位。如此比較,北大、清華的副校長多乎哉?不多也。

當然,單純這樣算,還是不夠"公平"。學校的規模大小不一樣,行政管理事務的複雜程度也不一樣,要因事設崗,不能因人設崗。於是,我們再找了一些數據,有下面這個表。

從這個表可以看出,北大、清華的"副校長"與師生人數之比,一點都不算高。更進一步的,我們再比較一下各個高校的行政職員數量,也會發現,北大、清華一點都沒有超出"國際慣例"(數據來源於各大學的網站或相關統計報告,北大清華的數據中包括了黨政幹部、教學輔助人員、後勤職員等等。由於統計口徑不同,或有誤差,但大致能說明問題)。

2

"官"的數量雖然不算太多,但也有人提出,中國高校裡面,行政權力是不是太大了?有的大學,科長就能訓教授,這實在太不像話了。

權力大小其實不太好比較,因為權力的運行,有時候比較微妙。權力籠罩著大學,但未必看得見、摸得著。

我們選了一個角度:校長是大學的行政長官(當然,可能也同時是學術的領導,但不一定),校長有多大的權力,可以從某種意義上說明學校行政權力的強與弱。

先看校長的任期。世界一流大學,幾乎沒有校長任期屆數和年齡的限制。哈佛建校快400年了,總共才有28任校長,平均任期達14年,著名的艾略特校長執掌了哈佛整整40年,幹到75歲;現任的德魯·福斯特校長,今年已經70歲,也已當了10年校長,她何時退休?我們不知道。現任的莫斯科大學校長維克託·薩多夫尼奇已經78歲,自1992年上任至今已經25年。

對比中國的情況,按照《中共教育部黨組關於進一步加強直屬高等學校領導班子建設的若干意見》規定,校長任期原則上不超過兩屆,也就是10年,年齡也有限制(高校黨委書記同樣有任期和年齡的嚴格限制)。國內大多數高校的校長,任期實際上不可能到10年。以北京大學為例,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共有12任校長,目前任期最長的記錄保持者是馬寅初和許智宏,他們都當了9年校長。

研究政治學的人,都有這個最起碼的常識,"終身制"的權力當然比"有限任期制"要大。所以我們認為,中國高校校長的權力比外國同行要小。

國外一流大學的校長,在人事任免方面所擁有的權力也是出乎不少人想像的。比如在美國的不少私立大學,校長對副校長和院系負責人,擁有近乎絕對的任命權,新的校長上臺,可以把副校長全部換掉,副校長主要對校長負責,這和中國大學的情況很不一樣。哈佛校長同時還是董事會的主席,行政權力是比較集中的。

還有的校長,擁有超出大學校園之外的巨大影響力。比如莫斯科大學校長,同時還兼任俄羅斯大學校長聯盟主席,他的政治地位最起碼與俄羅斯教育科學部部長是平等的,但社會地位和權威性要超過部長。就好像北京大學的前身京師大學堂,當時的管學大臣(校長)同時也是國家最高教育行政機關負責人。京師大學堂不僅是一所大學,還承擔了教育部的許多功能。

還有一個典故在這裡提一下。五四運動後,蔡元培先生一度要辭去北大校長職務,大家都竭力挽留。拖著辮子的辜鴻銘也上臺演講,他說:"校長是我們學校的皇帝,所以非得挽留不可。"

顯然,現在中國大學的校長,不再是學校的"皇帝"、"總統"了,其擁有的權力也遠遠比不上外國同行。

3

需要說明的是,我們決不是要為某些中國大學事實上存在的"行政化"傾向和造成的弊端辯護,只是試圖說明,中國內地高校的行政力量,可能並非太強,而是太弱——這或許與許多人的觀念不同。

這種"弱"體現在兩個方面:

效率不夠高。

對一個組織而言,雖然行政力量強不一定意味著效率高,但高效運轉一定離不開強有力的行政支持。對美國大學在20世紀的興起,有一種解釋,認為是美國人在歐洲大學模式之上,又引入了公司管理的理念與方法。從董事會制度到職業經理人式的校長執行管理,都特別強調大學的運行效率。反觀我國的大學,沒有生存壓力、沒有充分的市場競爭,所以行政系統的分工不夠精細,管理上也往往偏於軟、散,經常出現推諉扯皮的現象。

結構不夠科學。

結構決定組織功能。國內外高校的行政人員的結構有很大不同,國外高校的行政人員規模很大,但主要集中於人力資源管理、教師服務、學生管理、籌款募捐、法律事務這幾個領域,這些領域最能直接服務師生、最能產出效益、最能集聚資源,具有明顯的市場導向。比如,國外高校為了籌款,一定都僱了非常龐大的專業隊伍,為了招生和招攬人才,更是不惜血本。國內高校在這些方面,差距還很大。

舉一個例子,史丹福大學的法律事務辦公室,有多達60人的工作團隊,且全部為職業律師出身,經驗豐富、技術嫻熟,而北京大學的校長法律顧問辦公室僅有律師1人,再往上就是分管法律事務的常務副校長吳志攀教授。我們當然知道,吳老師是非常優秀的國際金融法學家,可北大一年要面對多少訴訟?要對外籤署多少合同?這壓力該有多大?沒有一支人數充足的專業律師團隊,大學能實現"依法治校"?

資源是有限的,行政的資源更加有限。在國內的語境下來說,我們可以換一些詞,"編制"和"職數"是有限的,"北京戶口"是稀缺的,好鋼必須得用在刀刃上,否則就難以適應這個快速變化的社會。

4

行政權力的存在,不是大學或者學術發展的障礙。行政不是大學的問題,而是大學的一部分。

大學是一種社會組織,組織是人們為著實現一定的目標,協作分工結合而成的集體或團體。組織最大的特性是分工。組織內部必然會分化出管理階層來指揮協調,要完成複雜的目標,就必然導致科層制的出現。我們可以努力改善行政管理工作,但不能弱化行政。因為弱化行政就是在弱化組織的本質屬性,使組織變得鬆散乃至衰亡。

大學又是帶有特殊屬性的組織。大學的核心使命是培育人才和科學研究,是要做學問的。要實現這樣的功能,依賴於理解、認同、接受、採用這樣的自主選擇過程,更傾向於分散、自由、無拘無束的環境,確實無法靠行政權力的命令來強迫推行,也就是錢鍾書先生講的那個話,"大抵學問,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養之事。"

可是,這種"素心"的狀態,主要是精神層面的淡泊、寧靜,要充當學術的領導者,應該非常熱心,善於運用權力。現代科學的發展,使得學術活動的組織越來越複雜,寂寞、冥想是做學問,幾千幾萬人共同參與的"大工程"也是做學問,而且後者可能越來越普遍和重要。

同時,由於大學的核心功能對資源的汲取能力相對較弱,為了支持其有效進行,現代大學還需要建構極強的服務體系和支撐平臺,要向外面爭取資源並有效配置資源,需要與社會建立有效的互動。這些都必須依賴高效的行政管理系統。

5

我們還想進一步補充幾點意見:

第一,大學要反對過度的"行政化",但決不是(事實上也不可能)取消行政管理。恰恰相反,中國大學目前的一個短板,就在於行政系統不夠強大、不夠專業,行政負責人所擁有的資源--包括時間、權威,嚴重不足。我們的建議是,應根據新的情況,優化大學行政系統的結構,提高行政人員的職業水平,給予他們必要的尊重,讓權力與責任對等,這才是大學改革的重要內容。

第二,有了強大的、專業的行政系統,更有助於大學回歸初心,回歸高等教育的本質。大學以學術為本位,但學術需要管理和組織,還需要消耗大量資源,如果行政不夠強,就不能為支撐教學科研提供資源和服務,那教師能安心教書做研究嗎?學校能靜下來嗎?

在大學內部,不同學科、不同院系甚至學者與學者之間,可能存在著利益分歧,各自的目標與訴求不同,表達方式也不同,這就更加需要中立的行政系統來協調不同利益群體,使之統一於共同的使命與願景。

學術權力固然應該受到充分尊重,但學術權力如果缺乏制約,同樣會腐化。

第三,中國有中國的具體情況,要和外國多比較,但也要紮根在自己的土地上,不妨對自己的傳統多一點信心。真正有生命力的制度,多半不是移植的,而是自己生根發芽,一天一天發展起來的。我們當然要直面自己的問題,現有的大學行政系統確實亟待改革,但徐圖改易是比較理性的態度。

本文的一個觀點是,現在中國大學裡做行政的人未必太多了,但並不是說,要像美國一些私立大學那樣,花很多錢、僱很多人、購買很多社會服務。中國雖然比過去有錢了,但仍然是在一個人均不夠富裕的國度辦全世界最大規模的高等教育,資源必須集中於教學科研,必須控制住行政機構自我膨脹、擴張的本能衝動。可以探索建立更加扁平化、網絡化的組織架構,解決層級過多帶來的低效和部門分割、部門利益等問題。

相關焦點

  • 在大學裡你知道輔導員的權力有多大嗎?學生知道答案
    其實輔導員並沒有多大的權力,區別於教學老師,輔導員一般是歸在學生處管理,這個崗位更偏向於行政崗位。輔導員可以往教學方向發展,也可以往行政方面發展,有的輔導員會在院團委兼職,做一個副書記,有的輔導員會讀博士,轉到教學崗去。
  • 泰王權力有多大?貴妃被廢,背後隱藏的其實是權力與野心
    在我們印象裡泰國一直都是一個溫柔的國家,一「薩瓦迪卡」讓你倍有好感!然而這個微笑國家卻是世界上發動政變最多的國家,除了他信總理外,幾乎沒有任何一個總理幹滿了4年,因為總會被趕下臺,但是泰王卻依舊巋然不動,而且權力越來越大!
  • 法官的權力有多大?
    法官是指依法行使國家審判權的審判人員,自員額制改革以後,只要是員額法官,都是手握國家核心權力之一的審判權的人,在許多人看來可謂是「大權在握」。說起法官權力到底有多大,概括的說,法官「權力」確實很大:一、法官一紙判決能定紛止爭,處分上億財產。但是果真如此嗎?
  • 處長權力有多大?竟然能貪這麼多!
    處長的權力有多大,竟然能貪這麼多?早在1998年,時任總理朱鎔基就說過,「有些部門,處長在那裡做主,地方的省長、市長來看他,他對人家連眼皮都不抬一下」,點名批評當時的國家計委,並取名叫「處長專政」。重慶力帆集團董事長尹明善也頗有感觸地吐槽:中國嚴格意義上是「處長治國」,投資環境的主要癥結在處級及其以下。
  • 美國副總統權力有多大?
    這一角色到底意味著什麼,真實權力有多大?文 | 丁曉東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雅理讀書」(ID:yalipub),原文首發於2016年3月6日,首刊於《北大法律評論》2013年第2期,原標題為《憲法與政治實踐視野下的美國副總統制》,原文有刪減,不代表瞭望智庫觀點。
  • 泰國國王有多大權力
    我們首先可以確定的是,作為世界上二十七個君主立憲制國家裡,泰國國王的權力不是最大的(與中東國家比較)但和英日等國家相比較卻又是巨大的。泰王國,國土面積大約51萬平方公裡,世界排名51位。2018GDP5045億美元。世界排名25位。
  • 時局|處長的權力有多大?竟然能貪這麼多!
    此前有報導稱,南京市原市長季建業受賄一千餘萬,蔡榮生一個處長,受賄金額竟然是副部級官員的兩倍!  處長的權力有多大,竟然能貪這麼多?早在1998年,時任總理朱鎔基就說過,「有些部門,處長在那裡做主,地方的省長、市長來看他,他對人家連眼皮都不抬一下」,點名批評當時的國家計委,並取名叫「處長專政」。
  • 高校學報成行政染指學術重災區 被稱垃圾產地
    這份名為《北京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學報》在中國青年報記者的曝光下,露出了沒有主管單位、主辦單位且在出售版面、大肆斂財的尾巴,隨後被相關部門亮出紅燈,予以註銷。  「假刊」被踢出了正規軍的隊伍,其身處的高校學報群體卻暴露在了公眾的視野下。  在中國9000多種期刊中,人文社科學術期刊約佔四分之一,有2800餘種。
  • 教育部:建立教育行政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制度
    意見指出,建立教育行政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制度,通過政府公報、政府網站等便於公眾知曉的方式,向社會全面公開教育及相關政府部門職能、法律依據、實施主體、職責權限、管理流程、監督方式等事項,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提供優質服務,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 大學招辦主任的權力到底有多大 如何公平公正
    浙江在線12月18日訊 12月初,中國人民大學招生就業處原處長蔡榮生涉嫌招生貪腐案發,涉案金額數億元,目前蔡還在接受調查。蔡榮生涉嫌招生貪腐一事,震動了家長,震動了高校,震動了整個社會。  很多人不解:在高校招生體制中,招辦主任到底是個什麼角色?他的權力有多大?高校招生環節腐敗的空間真有那麼大嗎?
  • 正三品的按察使,直接對抗全省一把手,到底有多大的權力?
    按照道理來說,李衛屬於全省的一把手,權力非常大。按察使屬於全省的三把手,三把手為何能夠與一把手對抗呢?其實,這與清朝複雜的權力劃分制度有關,巡撫雖然是一把手,但是並不能直接管理按察使。那麼,按察使的權力有多大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聊聊按察使制度的起源。
  • 人大教授:高校不是政府 不能按照行政邏輯管理
    取消院長、系主任的行政級別,只要發個文,職位不改就可以實施。院長、系主任一般都是教授,教授待遇本身就高於正處級、正科級官員。一些外國學者現在也在中國的大學當院長,他們根本不納入行政級別管理體系。其實,中國人民大學很早就取消了教研室主任的行政級別,如今各學院下面的系主任也沒有級別。很多幹過院長、系主任的教授,一旦沒有了行政職務,其行政級別也就取消了。但是,這樣的改革沒有徹底改變高度行政化的局面。
  • 美國州長當面怒斥總統,他們的權力到底有多大?難怪敢這麼做
    所以說來,擔任過美國州長的人參加美國大選,是有很大可能入主美國白宮,進而擔任美國總統的。在美國,州政府與美國聯邦政府的關係就沒有那麼緊張,換句話說,美國的州長很多時候都完全不用理睬美國總統,在美國前總統歐巴馬任職期間,還有不少脾氣火爆的地方州長,因政見不合,對歐巴馬大發脾氣,當面怒斥美國總統歐巴馬。
  • 大學四年,輔導員的「權力」有多大?
    很多人大學生都說,大學裡最不能得罪的人就是輔導員。為什麼大學裡的輔導員這麼「拽」,那是因為對大學生而言,輔導員的「權力」是相當大的。如果說大學校長是一所大學之「縣官」的話,那麼大學的輔導員就是大學生的「現管」。在很多人的思維定勢中,「現管」>「縣官」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 教育部:逐步取消學校行政級別 有31所副部級高校
    前(8)日,教育部官網發布《教育部關於深入推進教育管辦評分離促進政府職能轉變的若干意見》,要求積極創造條件,逐步取消學校行政級別。 目前,清華、北大、人大等31所部屬高校由於校長、黨委書記被明確為副部長級,所以被習慣稱為「副部級大學」,國防科技大學為「副大軍區級大學」,其餘部屬高校和省屬高校則有相應的廳局級「稱號」。
  • 「單一行政官」理論與美國總統權力的擴張
    高海龍,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外國語言文化教學研究中心研究員,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研究生院)在讀博士生。主要研究領域為美國研究。「單一行政官」理論是在對美國憲法中有關總統權力的條款解讀的過程中產生的理論,其核心含義是,任何對總統掌控行政部門進行限制的企圖都被視為違憲。美利堅大學教授克裡斯·埃德爾森(Chris Edelson)認為,川普之所以總是能夠撇開國會推行自己的主張,憲法學裡的「單一行政官」理論可謂功不可沒。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總統的權力有顯著的提升,而國會和司法部門對總統的制衡卻在明顯減少。
  • 行政權力清單
    根據《縣級行政處罰和行政強制事項統一規範指導目錄》,調整權力名稱為「對未經批准擅自取水或未按規定條件取水的處罰」調整實施依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主席令第61號,2016年修訂)第六十九條: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或者流域管理機構依據職權,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限期採取補救措施,處二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吊銷其取水許可證
  • 岑紅霞 賀天成 ∣ 美國高校教師聘任過程中的權力關係
    本研究以美國高校教師聘任過程為切入點,深入探討高校教師聘任中國家權力關係以及內部權力關係,剖析其背後的權力實施路徑、制度邏輯和運作模式,探究美國政府對高校教師聘任制度的管控是如何進行的,兼論政府行政管理權力與高等教育自主權的運作過程和內在邏輯。有助於更好地把握美國高校教師聘任制度的基本規律,為新時代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高校教師聘任制度所借鑑。
  • 滿清時期的「北京市長」有多大權力?比普通市長的權力大得多
    那麼,順天府的權力究竟有多大呢?順天府這個地方位於北京,最早產生於遼、宋時期。之後,歷經數代更迭,才在明朝永樂年間,確定了「順天府」這個名字。這幾個歷史階段的時間跨度長達幾百年,但是,官府辦公的衙署卻一直沿用著同一座院落,即:今北京市東城區交道口西北側的東公街與西公街之間的地段。清朝入關坐擁天下後,繼續沿用了這個名字。
  • 多地高校推進去行政化 院系領導職務將與行政級別脫離
    高校行政權力泛化   近年來,高校去行政化的話題不斷,許多高校校長也都曾在不同場合主張去行政化,那麼,高校行政化都有哪些體現和弊端?  「高校行政化和官僚化基本是一個意思,所謂的高校行政化就是大學不以教授治校而是以行政官員治校,比如,各大高校均是通過行政級別進行劃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