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沽船塢 百年船廠的傳奇

2020-12-15 中國數字科技館

▲大沽的海神廟

以海神廟為中心

北洋水師大沽船塢遺址位於天津濱海新區中心城市塘沽區海河下遊南岸,佔地約46000平方米。大沽船塢是1880年李鴻章由於北洋水師修理艦船的需要,在原來是鹽村和漁村的名叫大沽的地點上建設的我國北方第一個近代化造船廠。因為原地址有皇帝恩賜的海神廟,故亦名海神廟船塢。因此,大沽船塢的故事要從海神廟說起。

海神廟有400年以上的歷史,始建於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從現存海神廟遺址以及歷史圖片等證據可以看出,海神廟的選址非正南正北,而是將主要立面朝向海河入海口的河道處,反映出海神廟初建時選址對祭祀海神、指引航路等的考慮。據文獻記載,海神廟由三進大殿組成,前殿為海神殿,御製殿額,曰「靜洪波」,供奉著海神。中殿為觀音閣,殿額曰「潮音清梵」,供奉著觀音菩薩,觀音菩薩在塘沽地區多處被供奉,但以海神廟最為壯觀。觀音閣高七丈,是當時塘沽地區最高的建築。後殿為水母殿,殿額曰「涵育厥後」,供奉著水之母,四周有魚蝦貝蟹。廟中有一「海壇」,井臺用青磚砌成,從壇口可望見倒影。

海神廟是1793年馬戛爾尼(George Macartney)登陸的地方。1792年9月26日,英國政府任命馬戛爾尼為正使,以賀乾隆帝80大壽為名出使中國,這是西歐各國政府首次向中國派出正式使節。1793年8月5日,英國使團乘坐一艘60門炮艦「獅子」號和兩艘英國東印度公司提供的隨行船隻抵達天津白河口,之後換小船入大沽,落腳海神廟。該事件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因此登陸點也成為具有特殊意義的地標。

▲1862年大沽地圖

海神廟在近代軍事基地建設中又成為東方精神的象徵。李鴻章除了致力於將天津建設成為一個軍事基地之外,他還將注意力集中到整個渤海灣的軍事部署。北洋水師的軍隊部署以威海衛基地、旅順軍港為主,大沽船塢更多的是作為修船、造船的場所和軍火供應地,它是李鴻章在海防緊急的情況下,在京師最後關卡——天津建設的北洋水師「天津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之後的戰役中,這裡與威海衛劉公島、旅順軍港呈犄角之勢拱衛京師。

大沽船塢選址於大沽口海神廟附近,除了李鴻章駐節天津、大沽口有炮臺對其加以保護這兩個因素外,還有兩個因素應該特別值得注意:第一,在清代,大沽海神廟附近是船舶停靠的集中之地。海神廟在當時是進入內陸的集散地。從1862年的塘沽區地圖可見有六個船塢,可能為便於船舶停靠之所。這說明此地已經具備建造船塢的基礎。第二,從1907年大沽鐵分廠圖和1941年大沽造船所平面圖都可以看出,整個大沽船塢各廠房、船塢、宿舍等以海神廟為中心建設,中國歷來有將重要建築放置於中心的傳統。據中國傳統,造船、修船、新船下水、出海都要舉行祭海神、龍王等儀式。

▲大沽船塢輪機車間遺址

大沽船塢的建設結合海神廟,不是巧合,它反映了近代工業文明與傳統祭海文化的結合。福州馬尾船政的天后宮、威海衛劉公島上的龍王廟的建設都與這種文化相關,開平礦務局為我國最早採用近代技術進行煤炭挖掘的軍工產業,仍然保留了祭祀窯神的活動。此外,在天津機器局選址中,有在空曠地域中依託既有建築建設軍工產業的選址習慣,海神廟在該區域不管是建築體量還是祭祀活動,都能起到精神中心的作用。將傳統的祭海文明作為近代工業的內核,是「中體西用」在近代中國工業的表現,這一點也獨具東方特色。

修船、造船、生產槍炮

在大沽船塢建造之前,天津機器局也有一定的造船能力。隨著海軍艦隊的擴大,天津機器局原有的船塢已不能滿足修船、造船的需要,光緒六年(1880年),大沽船塢開始建設。2月,購用民地110畝修建廠區和船塢。5月,甲塢興工建築,由天津四合順包攬工程。11月建造竣工。光緒十年(1884年),興建乙、丙塢。光緒十一年(1885年),興建丁、戊塢。船塢有打鐵廠、鍋爐廠、鑄鐵廠、模件廠,陸續建成甲、乙、丙、丁、戊船塢。光緒十六年(1890年),大沽船塢開始生產槍、炮等軍火。這是又一個重要的裡程碑。光緒十七年(1891年),大沽船塢仿造德國一磅後膛炮90餘門,除修船外還開始製造槍炮、水雷等,實際上大沽船塢成為了一座軍火工廠。1892年,在船塢院內設修炮廠,兼造水雷,從此,大沽船塢成了一個修船、造船、生產槍炮軍火的綜合軍事基地。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大沽口,大沽船塢被俄國霸佔。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8月30日,清政府外務部正式向俄國提出交還大沽船塢的要求,俄國才於12月19日將大沽船塢交還。12月,奉直隸總督袁世凱之命繪製詳圖,將各塢、各廠損壞坍塌情形呈報在案,興工修理。

▲大沽鐵工分廠圖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袁世凱在天津大沽口船塢創辦憲兵學堂(後改名陸軍警察學堂),創建警察隊伍在當時天津也是創舉,這裡成為培養警察的搖籃。同年,開辦北洋勸業鐵工廠,設分廠於大沽船塢,大沽船塢改名為「北洋勸業鐵工廠大沽分廠」。民國二年(1913年),大沽船塢劃歸北洋政府海軍部管轄,改名為「海軍部大沽造船所」。反映了近代中國造船業自主性發展進程。1937年,大沽船塢變成「大沽造船所」。1945年抗戰勝利,由交通部接受大沽船塢。

解放以後,為了滿足大型船隻生產需求,大沽船塢進行了設備更新,20世紀60年代進行設備更新,把過去的舊工具機變成萬能銑床、大刨床等,還擴大了生產的範圍,從1958年後開始製造蒸汽機,燒煤蒸汽機車,滿足生產大型船的需要。1964年這裡建造渤海石油鑽井平臺,1969年生產柴油機。解放後的廠區和解放前的廠區共同見證了135年老廠的歷史。

TIPS

北洋水師大沽船塢遺產現狀

根據進行歷史資料調查,現場考察和採訪,明確了北洋水師大沽船塢遺址是一個複合性的遺址,包括了古代、近代和現代遺產,也包括了中西兩種文化、外交、軍事和技術的結合。遺產分為解放前和解放後兩個部分。解放前的部分是核心部分,分為生產區、海神廟、船塢區。這三個部分又以生產區最為關鍵,儘管生產車間大部分不存在了,但是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應該進行發掘展示。海神廟是中國祭海文明的載體,也是中國外交的見證,被置放於遺址的中央,顯示其重要地位,應該發掘展示。船塢部分也是遺址重要的組成部分,應該全部或者部分展示。解放後的部分具有重要價值,是完整性的一部分,應該作為保護的對象,並且建議和文化產業結合再利用。

海神廟遺址

海神廟於1922年觀音閣失火化為灰燼,成為遺址。2007年12月,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對海神廟遺址進行考古發掘,發掘面積近1000平方米,有建築基礎、通向海河的甬道及山門遺址。出土文物有清代御製海神廟漢白玉石碑1通、柱頂石5個、大量清代黃琉璃、綠琉璃筒瓦、板瓦與瓦當、帶有「永通窯造」戳記的銘文磚及少量清代青花瓷片。海神廟幡杆於1922年大火後,毀掉東側一個,西側幡杆在日軍佔領時期作為安置日本國旗的柱子,稱為「國旗揭揚柱」。海神廟西側幡杆毀於20世紀60年代,基礎有待考古發掘。由於海神廟遺址被解放後新修防潮壩攔腰截斷,船廠變電所也壓於遺址之上,大規模考古發掘還有待時機成熟。

船塢

船塢中的「甲塢」塢壁木樁於20世紀70年代改為混凝土,塢門於1968年由原來的雙扇木質擠壓式對口塢門改造成鋼質浮箱式塢門。目前,「甲」字船塢依然承擔修船、造船功能,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乙塢由於長期閒置,淤塞嚴重,1998年被填平,在原址上建造倉儲貨場。丙塢於1993年被填平,原址上建成造船下料、造段平臺。丁塢於1981年12月改造成半塢式機械化船臺。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考古探測到在大沽船塢邊界以西還有兩座泥塢,因此可以推測可能有7個塢存在,這些塢包括了各種材料。具體落實還有待考古發掘。

輪機車間(原大木廠)

輪機車間為磚木結構,溜肩形高封山牆,屋頂呈雙脊形,鋪灰色泥質瓦。建築開間19.77米,進深14間,長55.26米。輪機車間的破壞相對比較嚴重,但建築的整體形制大致保存了下來,依然可以從中窺見當年工廠的大概情形。輪機車間牆體的磚塊有所鬆動,多處存在破損。由於1976年唐山大地震,部分牆體倒塌,更換為紅磚,現在建築內牆壁還保留有原先的青磚。門窗部分損毀嚴重,安裝在窗框上的玻璃已全部損壞,多扇門已不復存在,只留下了門的位置。輪機車間的屋面部分殘損也較嚴重。簷口瓦片部分缺失,筒瓦有部分掉落,屋頂結構已不堅固,存在塌陷和透天,有安全隱患。內部結構保存相對比較完好,屋頂桁架結構存在兩處十字支撐斷裂。內部梁柱也相對完整,只有柱礎部分推測為後來為了防潮而加築的混凝土。內部地面已露出了土質地層,原有鐵軌在塵土掩埋下隱約可見。空間結構還保持了過去的形態。目前還保存有原輪機車間的鋼柱8根,柱子為八邊形柱,邊長為90毫米,柱長為5100毫米,柱頭和柱礎為正方形,邊長分別為430毫米和300毫米。

船臺與小碼頭

船臺木樁長期放置於水中,腐朽嚴重,且船臺上生滿雜草,遺產環境惡劣。小碼頭已經失去原有輪廓,其上堆滿石子,雜草叢生,支撐小碼頭輪廓的木樁孤立地立於水中。

辦公樓及各加工廠房遺址

辦公樓於20世紀60年代拆毀,各加工廠房於20世紀60至70年代間陸續拆毀。辦公樓遺址和各加工廠房基址埋藏於地下,另有部分基址暴露於地面。80年代新建廠房多壓於其上,大多為現代建築或建構,高度大多在12米至15米之間,建築形式多為紅磚廠房建築。解放後新修防潮壩也壓在部分加工廠房基址之上,並將原有廠區攔腰截斷。

解放後廠區建築

解放後廠區92幢建築保存狀態基本完好。

本文來自《世界遺產》

相關焦點

  • 大沽船塢遺址部分文物「搬家」
    原標題:大沽船塢遺址部分文物「搬家」了 工作人員在對大沽船廠文物「青磚」進行拍照 記者 何沛霖 攝 文物類別 大沽船塢遺址紀念館內可移動文物一共約60件,包括清朝時期到民國初期的木器、石器、工具、碑刻等文物文物移交 昨日啟動遺址紀念館館藏首批文物保護性移交工作
  • 140年北洋水師大沽船塢遺址啟動修繕
    現場以最新理念最科學方法進行修繕北洋水師大沽船塢遺址位於濱海新區大沽塢路 27 號,北臨海河,現為天津市船廠所在地,與大沽口炮臺相隔1.5公裡。保護為歷史留下物證 而非只剩「傳說」10月27日,在天津市船廠會議室裡,濱海新區文保所、天津市船廠邀請部分業內專家學者和文保志願者,召開紀念北洋水師大沽船塢建塢140周年座談會。會上,大家交流了遺址保護現狀,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也對遺址未來的保護提出期待和設想。
  • 今天,北洋水師大沽船塢140歲!
    這位老人就住在海河下遊南岸的天津船廠內,門口紅底金字「北洋水師大沽船塢遺址」被青松環抱,斑駁的字跡就像是老人臉上的皺紋,寫滿了歲月。大沽船塢對於外人,也許只是歷史書中的片段,但對於塘沽人,卻是割捨不掉的情結。 走進大院,被保安人員攔下,想要近距離接觸這位「老人」並不容易。
  • 天津"大沽船塢"將申全國重點文物 遺址引關注
    天津"大沽船塢"將申全國重點文物 遺址引關注   天津網 訊  從「第二屆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天津論壇」上獲悉,百年大沽船塢將申報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時,海河下遊工業遺產首個保護規劃——大沽船塢保護總體規劃已於日前完成。
  • 138歲大沽船塢珍貴文物提前曝光!這些寶貝啥樣?
    這是清末曹錕重修大沽船塢時留下的,非常具有歷史價值。↓ 大沽船塢遺址是天津市船廠的一部分,而船廠又隸屬於河西區政府,近幾年船廠提出經營困難,無力更好保護現有文物。今年6月,經上級主管部門同意,天津市船廠與新區文保所商定在遺址得到整體保護開發前,將館內近60件文物移交至新區文保所(博物館)保管,以便加強對新區工業文化遺產的保護。
  • 大沽船塢金湯橋天津鹼廠 工業歷史見證天津變遷
    大沽船塢 見證硝煙與歷史的「北方第一」   在本次入選工業遺產保護名錄的項目中,大沽船塢的名字赫然在列。作為中國北方的第一座近代化船廠,大沽船塢見證了北洋水師的榮光與覆滅,也見證了一百多年的風雲變幻。1888年北洋水師正式成立,作為中國第一支近代化海軍,在此後的一段時間裡,北洋水師一度成為亞洲最強的海軍力量。
  • 每日新報數字報刊平臺-140歲大沽船塢 重「開工」修廠房(圖)
    作為中國北方的第一座近代化船廠,接船、驗船、修整進口來船是當時大沽船塢的重要工作之一。隨著北洋水師建立完成,此後相當一段時間裡,大沽船塢成為北洋水師重要後勤基地。2013年,北洋水師大沽船塢遺址被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如何「活化利用」  修繕後還需探討  「日前大沽船塢的輪機廠房修繕工作已經開始了。」
  • 大沽船塢遺址輪機廠房修繕
    輪機廠房內部施工現場大沽船塢輪機廠房外部已經搭建起了腳手架歷經140年風雨,大沽船塢遺址保存下來的唯一輪機廠房於日前正式啟動修繕,這幢飽經風霜的老建築將重獲新生。北洋水師大沽船塢遺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華民族抗擊外侮、保家衛國的歷史見證。輪機廠房因自然因素和常年缺乏維修,局部牆體破裂、缺失,門窗也殘損嚴重。此次修繕通過對木結構、屋頂、門窗、地面、牆體等部分的修復,保證輪機廠房本體建築的堅固、穩定,為下一步開發利用奠定基礎。
  • 大沽要塞變新區 手繪地圖錄舊貌
    特派記者 王文佳  歷經五戰,沉寂百年,重新修葺過的大沽炮臺如今靜靜地俯視著眼前的天津新城區
  • 拍「案」驚奇|從舊船廠到創意空間的「起承轉合」
    來源: 鳳凰網房產拍「案」驚奇|從舊船廠到創意空間的「起承轉合」2019年度中國城市更新和既有建築改造優秀案例展示岸線全長770米,工程範圍用地總面積約5.39萬平方米總投資額:1.09億元改造後改造前 上海楊浦江畔,沉睡百年的船排、曾為遠東規模最大的船塢、富有特色的碼頭作業場所,在城市有機更新中,在新的空間構築中再現魅力,變身為都市藝術文化活動和休閒創意空間
  • 南京金陵船廠承建泰坦尼克2號超級郵輪
    為紀念「泰坦尼克」百年,澳大利亞礦業大亨克萊夫·帕爾默於2012年宣布出資復建這艘著名郵輪,並籤署協議由長航金陵船廠承建。該船預計2016年沿當年路線進行首航。帕爾默旗下的藍星航運有限公司16日在港召開記者會,介紹建造「泰坦尼克二號」的最新進展及相關推廣活動。
  • 大沽炮臺二百年祭
    儘管眼前的大沽口早已不復百年前的硝煙瀰漫,但遺址與遺蹟之上拔地而起的博物館中濃縮的歷史,卻成為永遠矗立的「警示臺」。  西距天津約45公裡,西北距北京約170公裡,大沽口扼海陸咽喉,守京津門戶,素稱「天下第一海防」。  歷經兩個世紀的跌宕起伏,當年的「天下第一海防」早已不復昔日模樣。但走進建在大沽口炮臺遺址上的博物館,一種沉重的歷史滄桑感仍然令人震撼。
  • 漂泊海外105年 大沽鐵鐘重回故裡天津塘沽
    新華網天津7月20日電(於瑞軍 孟華)20日下午,被八國聯軍掠走、離開中國105年的大沽鐵鐘,回到了它的故裡天津塘沽。  17日晚22時32分,塘沽大沽鐵鐘從英國的樸次茅斯市運回中國境內。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在大沽鐵鐘運到北京後,有關部門對鐵鐘進行了文物級別鑑定。
  • 印度大規模升級船廠,將實現主力艦全面國產化
    印度大規模升級船廠,將實現主力艦全面國產化 澎湃新聞記者 趙傑 2016-03-10 18:30 來源:澎湃新聞
  • 塘沽百年大沽鐵鐘在英舉行交接儀式 近日將返程
    人民網天津2005年6月15日電 記者從天津市塘沽區獲悉,格林威治時間6月13日下午4時(北京時間6月14日零時),在英國樸茨茅斯市博物館,舉行了隆重的流失百年的天津大沽鐵鐘回歸儀式。英國樸茨茅斯市市長羅賓·斯巴沙特鄭重地把大沽鐵鐘交給塘沽區區長張家星。中國駐英國大使館總領事盧月可和中國駐英國大使館官員應邀出席儀式。
  • 俄浮船塢又闖禍:被颱風吹著撞傷多艘艦艇!忘了航母的前車之鑑?
    這艘航空母艦從2017年開始就被送進船廠大修,結果在2018年11月份的時候突然遭遇了飛來橫禍。當時這艘航母正在PD-50號浮動船塢中,這艘浮動船塢正在注水,結果由於天氣惡劣導致電力供應突然中斷,注水一時無法停止,浮動船塢就此沉沒。如果不是周邊一幫拖船趕忙上去搶救這艘航空母艦的話,說不定它就徹底沉沒了。
  • 西南地區最大浮船塢在重慶正式投用
    黃金3號遊輪在6000噸浮船塢上進行維修檢查黃金3號遊輪是長江上的豪華遊輪,過去輪船壞了,只能通過往返15天加上往返150萬元油耗費用前往中下遊的南京等船廠維修。重慶修造船行業協會會長胡鵬介紹,為了節約錢,有的輪船無奈到小船塢修理。 東風船舶公司總經理、黨委書記吳躍告訴慢新聞記者,2016年,該公司投資2000萬元打造的6000噸級浮船塢開始試運行,包括與輪船的磨合、維修等,一步步適應了大型輪船的修造需求。
  • 船廠倒吊車不奇怪,但HAL的吊車倒的真憋屈!
    最近30年,船廠出現龍門吊或者塔吊的倒塌事故並不罕見。比如最近3年。而三哥孟買的船廠,400噸級的龍門吊前年也被大風吹倒。也砸在了船塢內的新護衛艦上。以上3個案例,有一個算是人為造成的意外。另外兩個都可以把原因歸結為自然界的大風。總而言之都屬於突發事故。而HAL屬下造船廠的70噸級造船吊車的傾斜垮塌。雖然也是事故。但卻是一次非常憋屈的事故。何出此言呢?
  • 「海洋光譜號」浮出船塢,超量子系列首艘遊輪正式誕生
    新京報訊 近日,皇家加勒比國際遊輪宣布,旗下超量子系列首艘遊輪「海洋光譜號」於德國帕彭堡的邁爾船廠正式浮出幹船塢。「海洋光譜號」是皇家加勒比斥資12.5億美金建造的超量子系列首艘遊輪,自2017年8月起開始建造。
  • 菲律賓蘇比克灣兩大船廠事故頻發
    圖:吉寶蘇比克船廠位於菲律賓蘇比克灣的兩大船廠韓進重工蘇比克船廠和吉寶蘇比克船廠近日接連發生工人意外死亡事故,而韓進蘇比克的事故更是其自2009年成立以來發生的第38起工人死亡事故蘇比克灣儼然已經成為船廠工人的「奪命海灣」。 韓進蘇比克曾經一次性導致6人喪命據菲律賓當地媒體報導,位於菲律賓的吉寶蘇比克船廠(Keppel Subic Shipyard)上個月發生意外事故,一名合同工人不幸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