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沽的海神廟
以海神廟為中心
北洋水師大沽船塢遺址位於天津濱海新區中心城市塘沽區海河下遊南岸,佔地約46000平方米。大沽船塢是1880年李鴻章由於北洋水師修理艦船的需要,在原來是鹽村和漁村的名叫大沽的地點上建設的我國北方第一個近代化造船廠。因為原地址有皇帝恩賜的海神廟,故亦名海神廟船塢。因此,大沽船塢的故事要從海神廟說起。
海神廟有400年以上的歷史,始建於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從現存海神廟遺址以及歷史圖片等證據可以看出,海神廟的選址非正南正北,而是將主要立面朝向海河入海口的河道處,反映出海神廟初建時選址對祭祀海神、指引航路等的考慮。據文獻記載,海神廟由三進大殿組成,前殿為海神殿,御製殿額,曰「靜洪波」,供奉著海神。中殿為觀音閣,殿額曰「潮音清梵」,供奉著觀音菩薩,觀音菩薩在塘沽地區多處被供奉,但以海神廟最為壯觀。觀音閣高七丈,是當時塘沽地區最高的建築。後殿為水母殿,殿額曰「涵育厥後」,供奉著水之母,四周有魚蝦貝蟹。廟中有一「海壇」,井臺用青磚砌成,從壇口可望見倒影。
海神廟是1793年馬戛爾尼(George Macartney)登陸的地方。1792年9月26日,英國政府任命馬戛爾尼為正使,以賀乾隆帝80大壽為名出使中國,這是西歐各國政府首次向中國派出正式使節。1793年8月5日,英國使團乘坐一艘60門炮艦「獅子」號和兩艘英國東印度公司提供的隨行船隻抵達天津白河口,之後換小船入大沽,落腳海神廟。該事件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因此登陸點也成為具有特殊意義的地標。
▲1862年大沽地圖
海神廟在近代軍事基地建設中又成為東方精神的象徵。李鴻章除了致力於將天津建設成為一個軍事基地之外,他還將注意力集中到整個渤海灣的軍事部署。北洋水師的軍隊部署以威海衛基地、旅順軍港為主,大沽船塢更多的是作為修船、造船的場所和軍火供應地,它是李鴻章在海防緊急的情況下,在京師最後關卡——天津建設的北洋水師「天津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之後的戰役中,這裡與威海衛劉公島、旅順軍港呈犄角之勢拱衛京師。
大沽船塢選址於大沽口海神廟附近,除了李鴻章駐節天津、大沽口有炮臺對其加以保護這兩個因素外,還有兩個因素應該特別值得注意:第一,在清代,大沽海神廟附近是船舶停靠的集中之地。海神廟在當時是進入內陸的集散地。從1862年的塘沽區地圖可見有六個船塢,可能為便於船舶停靠之所。這說明此地已經具備建造船塢的基礎。第二,從1907年大沽鐵分廠圖和1941年大沽造船所平面圖都可以看出,整個大沽船塢各廠房、船塢、宿舍等以海神廟為中心建設,中國歷來有將重要建築放置於中心的傳統。據中國傳統,造船、修船、新船下水、出海都要舉行祭海神、龍王等儀式。
▲大沽船塢輪機車間遺址
大沽船塢的建設結合海神廟,不是巧合,它反映了近代工業文明與傳統祭海文化的結合。福州馬尾船政的天后宮、威海衛劉公島上的龍王廟的建設都與這種文化相關,開平礦務局為我國最早採用近代技術進行煤炭挖掘的軍工產業,仍然保留了祭祀窯神的活動。此外,在天津機器局選址中,有在空曠地域中依託既有建築建設軍工產業的選址習慣,海神廟在該區域不管是建築體量還是祭祀活動,都能起到精神中心的作用。將傳統的祭海文明作為近代工業的內核,是「中體西用」在近代中國工業的表現,這一點也獨具東方特色。
修船、造船、生產槍炮
在大沽船塢建造之前,天津機器局也有一定的造船能力。隨著海軍艦隊的擴大,天津機器局原有的船塢已不能滿足修船、造船的需要,光緒六年(1880年),大沽船塢開始建設。2月,購用民地110畝修建廠區和船塢。5月,甲塢興工建築,由天津四合順包攬工程。11月建造竣工。光緒十年(1884年),興建乙、丙塢。光緒十一年(1885年),興建丁、戊塢。船塢有打鐵廠、鍋爐廠、鑄鐵廠、模件廠,陸續建成甲、乙、丙、丁、戊船塢。光緒十六年(1890年),大沽船塢開始生產槍、炮等軍火。這是又一個重要的裡程碑。光緒十七年(1891年),大沽船塢仿造德國一磅後膛炮90餘門,除修船外還開始製造槍炮、水雷等,實際上大沽船塢成為了一座軍火工廠。1892年,在船塢院內設修炮廠,兼造水雷,從此,大沽船塢成了一個修船、造船、生產槍炮軍火的綜合軍事基地。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大沽口,大沽船塢被俄國霸佔。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8月30日,清政府外務部正式向俄國提出交還大沽船塢的要求,俄國才於12月19日將大沽船塢交還。12月,奉直隸總督袁世凱之命繪製詳圖,將各塢、各廠損壞坍塌情形呈報在案,興工修理。
▲大沽鐵工分廠圖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袁世凱在天津大沽口船塢創辦憲兵學堂(後改名陸軍警察學堂),創建警察隊伍在當時天津也是創舉,這裡成為培養警察的搖籃。同年,開辦北洋勸業鐵工廠,設分廠於大沽船塢,大沽船塢改名為「北洋勸業鐵工廠大沽分廠」。民國二年(1913年),大沽船塢劃歸北洋政府海軍部管轄,改名為「海軍部大沽造船所」。反映了近代中國造船業自主性發展進程。1937年,大沽船塢變成「大沽造船所」。1945年抗戰勝利,由交通部接受大沽船塢。
解放以後,為了滿足大型船隻生產需求,大沽船塢進行了設備更新,20世紀60年代進行設備更新,把過去的舊工具機變成萬能銑床、大刨床等,還擴大了生產的範圍,從1958年後開始製造蒸汽機,燒煤蒸汽機車,滿足生產大型船的需要。1964年這裡建造渤海石油鑽井平臺,1969年生產柴油機。解放後的廠區和解放前的廠區共同見證了135年老廠的歷史。
TIPS
北洋水師大沽船塢遺產現狀
根據進行歷史資料調查,現場考察和採訪,明確了北洋水師大沽船塢遺址是一個複合性的遺址,包括了古代、近代和現代遺產,也包括了中西兩種文化、外交、軍事和技術的結合。遺產分為解放前和解放後兩個部分。解放前的部分是核心部分,分為生產區、海神廟、船塢區。這三個部分又以生產區最為關鍵,儘管生產車間大部分不存在了,但是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應該進行發掘展示。海神廟是中國祭海文明的載體,也是中國外交的見證,被置放於遺址的中央,顯示其重要地位,應該發掘展示。船塢部分也是遺址重要的組成部分,應該全部或者部分展示。解放後的部分具有重要價值,是完整性的一部分,應該作為保護的對象,並且建議和文化產業結合再利用。
海神廟遺址
海神廟於1922年觀音閣失火化為灰燼,成為遺址。2007年12月,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對海神廟遺址進行考古發掘,發掘面積近1000平方米,有建築基礎、通向海河的甬道及山門遺址。出土文物有清代御製海神廟漢白玉石碑1通、柱頂石5個、大量清代黃琉璃、綠琉璃筒瓦、板瓦與瓦當、帶有「永通窯造」戳記的銘文磚及少量清代青花瓷片。海神廟幡杆於1922年大火後,毀掉東側一個,西側幡杆在日軍佔領時期作為安置日本國旗的柱子,稱為「國旗揭揚柱」。海神廟西側幡杆毀於20世紀60年代,基礎有待考古發掘。由於海神廟遺址被解放後新修防潮壩攔腰截斷,船廠變電所也壓於遺址之上,大規模考古發掘還有待時機成熟。
船塢
船塢中的「甲塢」塢壁木樁於20世紀70年代改為混凝土,塢門於1968年由原來的雙扇木質擠壓式對口塢門改造成鋼質浮箱式塢門。目前,「甲」字船塢依然承擔修船、造船功能,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乙塢由於長期閒置,淤塞嚴重,1998年被填平,在原址上建造倉儲貨場。丙塢於1993年被填平,原址上建成造船下料、造段平臺。丁塢於1981年12月改造成半塢式機械化船臺。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考古探測到在大沽船塢邊界以西還有兩座泥塢,因此可以推測可能有7個塢存在,這些塢包括了各種材料。具體落實還有待考古發掘。
輪機車間(原大木廠)
輪機車間為磚木結構,溜肩形高封山牆,屋頂呈雙脊形,鋪灰色泥質瓦。建築開間19.77米,進深14間,長55.26米。輪機車間的破壞相對比較嚴重,但建築的整體形制大致保存了下來,依然可以從中窺見當年工廠的大概情形。輪機車間牆體的磚塊有所鬆動,多處存在破損。由於1976年唐山大地震,部分牆體倒塌,更換為紅磚,現在建築內牆壁還保留有原先的青磚。門窗部分損毀嚴重,安裝在窗框上的玻璃已全部損壞,多扇門已不復存在,只留下了門的位置。輪機車間的屋面部分殘損也較嚴重。簷口瓦片部分缺失,筒瓦有部分掉落,屋頂結構已不堅固,存在塌陷和透天,有安全隱患。內部結構保存相對比較完好,屋頂桁架結構存在兩處十字支撐斷裂。內部梁柱也相對完整,只有柱礎部分推測為後來為了防潮而加築的混凝土。內部地面已露出了土質地層,原有鐵軌在塵土掩埋下隱約可見。空間結構還保持了過去的形態。目前還保存有原輪機車間的鋼柱8根,柱子為八邊形柱,邊長為90毫米,柱長為5100毫米,柱頭和柱礎為正方形,邊長分別為430毫米和300毫米。
船臺與小碼頭
船臺木樁長期放置於水中,腐朽嚴重,且船臺上生滿雜草,遺產環境惡劣。小碼頭已經失去原有輪廓,其上堆滿石子,雜草叢生,支撐小碼頭輪廓的木樁孤立地立於水中。
辦公樓及各加工廠房遺址
辦公樓於20世紀60年代拆毀,各加工廠房於20世紀60至70年代間陸續拆毀。辦公樓遺址和各加工廠房基址埋藏於地下,另有部分基址暴露於地面。80年代新建廠房多壓於其上,大多為現代建築或建構,高度大多在12米至15米之間,建築形式多為紅磚廠房建築。解放後新修防潮壩也壓在部分加工廠房基址之上,並將原有廠區攔腰截斷。
解放後廠區建築
解放後廠區92幢建築保存狀態基本完好。
本文來自《世界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