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五戰,沉寂百年,重新修葺過的大沽炮臺如今靜靜地俯視著眼前的天津新城區。硝煙不再,但炮筒上的鏽跡、土臺上的彈痕,成了歷史的見證。
和這裡的很多老人一樣,白國友會在枕邊給小孫女講當年的故事,從明代為防倭寇設防,到清代抵禦列強置大炮,再到解放後,大沽的一街一巷,一磚一瓦。
「大國海疆」北線記者第三站來到大沽口,瞭望這片曾充滿烽火硝煙的津門要塞之地,也認識了一位用手繪地圖記錄下舊時大沽的老人——白國友。
大沽習俗 追思「高升」
東瀕渤海,西鄰海河平原,地當九河津要,路通七省舟車,大沽歷來是京津門戶、海陸咽喉。白國友家族七代人一直生活在這裡。白大爺愛好研習本地歷史文化,關於甲午戰爭,他再熟悉不過了。
120年前,大清屬國朝鮮因宮廷動亂請求大清支援,左寶貴奉旨率軍抵達漢城,手下驍將袁世凱勇冠三軍一鼓蕩平內亂,日本聞訊不請自到。李鴻章租用三艘英國商船輸兵增援。是年7月23日晨,在大沽船塢碼頭,海河入海口西北8公裡處,1100多名官兵乘「高升」號出發前往牙山。怎料日本間諜石川五一買通中國電報生,竊取了清軍出徵情報。
1894年7月25日,「高升」號接近牙山,日本海軍巡洋艦「浪速」號不期而至,向毫無武裝的「高升」號發射了魚雷,800多名清軍和船員葬身大海。此時,中日兩國尚未宣戰。
現在的大沽人保留著一種習慣,每年陰曆七月十四,施放河燈追思故人。白國友說,這就是當年悼念「高升」號留下的。
手繪地圖 重拾舊景
時隔一個多世紀,除了重新整修過的大沽炮臺遺址、大沽船塢遺址,這裡當年的痕跡已不多。併入濱海新區後,白國友記憶中的土坯房被拆成一片瓦礫,原址上又蓋起了新樓。
「我要給社會、給後人留下一點大沽的原來面貌。」憑著這樣單純的想法,這位65歲的老人不分日夜地開始工作,一邊搜索回憶一邊查看文獻,最終完成了一幅長1.2米、寬1米的大沽地圖。橋南橋北、大沽戲樓、鄭家花園、福申街,早已消失的地名被重新拾起,散落在文獻中的歷史被全景展開。
昔日荒涼的西北大崗,是他和小夥伴們嬉戲遊玩之地,如今成了聞名遐邇的響鑼灣;舊時的水線渡口,李鴻章建設了中國第一條有線電報線,而今渡口已逝,海河隧道指日可待。
地圖畫好,未及上色,白大爺就把複本捐到了塘沽博物館。他說,歷史文化得一代代傳承下去。
濱海新區 美妙前景
從新港船廠退休後,白國友喜歡到處走走看看。濱海新區的發展日新月異,高樓林立的中心商務區,海風拂面的東疆灣,宛如畫卷的中新生態城,散發出濃厚工業氣息的南港工業區,到處是熱鬧的建設場景。
如今的濱海新區擁有世界吞吐量第五的綜合性港口和北方最大的航空貨運機場;擁有1214平方公裡可供開發的鹽灘鹼地,100多億噸已探明的渤海海域石油資源和1937億立方米的天然氣儲量;還擁有韓國三星株式會社在海外最大的生產基地——全世界每10部三星智慧型手機,有8部來自天津濱海。
對新區的發展,白國友很關注,他翻出濱海新區最新的地圖,上面的介紹是這樣寫的:新世紀,濱海新區將依託京津冀,服務環渤海,輻射「三北」,面向東北亞,努力建設成為我國北方對外的門戶和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第三增長極,一新一舊兩張地圖,刻錄下的是國家的變化。
路上隨想
天津濱海新區是我們所到之處近兩年變化最快的地方,手機的最新導航地圖甚至跟不上城市的發展步伐。
聽說我們要看他的地圖,白國友特地用水彩給地圖上了色;知道他的普通話讓人聽起來吃力,他一趟趟地翻書櫃,找文字資料,甚至提前把他知道的甲午故事寫在格子紙上。
白國友的地圖是用白紙記錄大沽舊景,城市建設者是在荒地上描畫濱海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