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泉州市公布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共38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入選。惠安醬油釀造技藝、惠安木質漁船建造技藝、青山王信俗 、高甲戲(惠安高甲戲)列入其中。
截至目前,惠安縣現有縣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75個,含國家級3個、省級5個、市級13個、縣級75個。
惠安醬油釀造技藝
從宋朝至今,惠安醬油作為泉州醬油的重要代表,因為惠安行政區域獨特的地理環境和優勢,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選用國內最優質大豆,與現代工業化的有添加劑的快速釀造醬油相比,古法釀造醬油,更依賴於環境、氣候、季節的因素和制醬人對溼度、溫度等自然變化的把控。
惠安縣屬氣溫高、光熱豐富、降水充沛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夏長冬短,全年17到32攝氏度氣溫超過300天,特別適合於醬油釀造微生物的生長,而富含礦物質的大霧山泉水和含有六十多種微量元素的優質山腰鹽,加上自然優勝劣汰的傳統多菌種制曲,為古法醬油釀造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就像中華制醬的先人們,以極簡的原料釀造出回味無窮的醬與醬油,這種順應自然的零添加古法純釀工藝和文化,講究天時地利與人和,是惠安醬油最與眾不同的特色。
惠安木質漁船建造技藝
惠安木質漁船大多為水密隔艙福船,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文化藝術價值、科學價值。木質漁船以木材為原料,主要用於海上運輸和捕撈作業。從選料加工到木質漁船成型要經過上百道工序,其技藝全靠師徒相傳,世代沿襲,並形成獨特的漁船建造習俗。其建造過程如下:
1.由多年漁船製作經驗的老師傅繪製圖紙,然後再按照一定的比例現場放樣。
2.選取樟木與杉木作為造船的主要木料。
3.建造工序包括「剪料」、安龍骨、訂船板、鋪設「肋骨」、艌縫、做櫓、制舵、「安龍目」、「釘頭根」、樹桅、張帆、裝潢等。
4.制船習俗:在「起工」、「豎龍骨」、「安龍目」、「釘頭根」等重要環節要舉行相應的儀式。
青山王信俗
青山王是產生於惠安地方特有的歷史人物神。青山王張悃本為五代十國時的將軍,奉命鎮守惠安一帶,軍紀嚴明、愛民如子,使盜不敢犯,創造了特有的太平世景,逝世之後屢屢顯靈,因在青山附近建廟祭祀,故尊稱其為「青山王」。惠安群眾尊青山王張悃為「惠安境主」。青山王信俗內容豐富,主要體現在每年的祭祀、巡境、過爐以及平時的祭拜等活動中。此外,與青山王有關的民間傳說也是青山王信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惠安地處東南沿海,製鹽業、漁業發達,但卻因海寇侵擾而不得安寧。人們渴望安居樂業的現實需要,使青山王信仰擁有眾多虔誠的信仰者。惠安宗教文化氛圍濃厚,為青山王信俗的產生、發展和傳播提供了廣泛的群眾基礎。惠安是福建著名僑鄉和臺灣漢族同胞主要祖籍地之一,青山王信俗是海峽兩岸共有的信俗文化。
青山王信仰始於惠安置縣前,五代時期青山、崇武等地鄉人在張悃逝世不久即興建小廟加以祭祀。至北宋太平興國間已擁有相當的群眾基礎,並具有一定的社會影響力,官府開始在山霞建青山祖宮。南宋初年,青山王信仰得到官方承認。1135年賜廟額誠應,1149年封靈惠侯。1276年晉封張悃「靈安王」,賜額「敕封青山靈安王廟」。元代因史料缺載,似有所冷落。明代繼續發展,明太祖時加封青山王為「靈安尊王」。清代初期曾受遷界的影響,中、後期起向臺灣及東南亞地區傳播。到新中國成立後,由於歷史原因曾一度沉寂,改革開放後才又得以恢復和發展。現在,兩岸的青山王信俗文化的傳播與交流不斷加強。
青山王信俗歷史悠久,對研究惠安置縣歷史和古代青山一帶鹽業、漁業發展史具有重大的參考價值。其所彰顯的青山王保境安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愛國愛民精神已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有關青山王的民間傳說千年傳頌,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如今青山王信俗成為惠安聯繫臺灣同胞、東南亞僑胞的精神紐帶,海外同胞紛紛前來惠安青山宮謁祖進香,促進了當地旅遊業的發展,成為惠安又一張響亮的名片。
惠安高甲戲
惠安高甲戲亦稱是「宋江戲」和「和興戲」的相互融合,「戈甲戲」、「高臺戲」、「九角戲」、「高腳戲」,是為福建省五大地方戲戲曲劇種之一,流行於閩南、港、澳、臺及東南亞各國閩南華裔聚居地。它由唱腔曲版、吹奏曲牌和鑼鼓經三部分組成,唱腔用泉州話演唱,屬泉腔。演出語言為閩南語,是我國戲劇中的稀有地方劇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