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嬰參考#圖文均為作者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未經許可請勿抄襲。
撰稿:蔣銳| 插畫:kit | 審核:靜好
我兒子都已經兩歲多了,但他怎麼還不會說話啊,眼看著這麼大的別人家的孩子都會喊媽媽爸爸了,可我家孩子還只會咿咿呀呀。不過我家寶寶的交往方面沒有問題,和小朋友互動都聽好了,但要表達自己的情緒,別人又不理解時就會發脾氣,扔東西,還咬過別的小朋友。
也不知道孩子的這些表現都正常不?他這個年齡不會說話正常不?其實,判斷一個小孩子到底是說話晚還是不會說話,也不難,家長只需要掌握兩個指標。
指標一:孩子是否能夠聽懂成人的指令
當媽媽指揮一歲的寶寶過來時,寶寶能夠領悟媽媽的意思,向媽媽爬過來,那就算是能夠聽懂媽媽的指令了。
同樣,孩子的姥姥向兩歲的寶寶發出指令,希望他能幫自己拿過水杯來,孩子就能拿過來,按照這個年齡標準,孩子的接受語言的能力就算沒有問題。
注意看關鍵詞,接受性語言。這至少說明,孩子應該聽到,聽懂語言,並具備理解能力。
指標二:孩子是否能用身體語言與他人交流
通常情況下,一歲以後的寶寶就都具備用肢體語言溝通交流的能力了。他們會用手勢或者眼神來傳達自己想說卻不會說的話,來表達自己的需求,與父母或者其他親人交流。
可以肯定的說,就算孩子兩歲,哪怕是三歲,只要孩子具備這兩個指標的標準,至少說明,孩子的幸運的,他屬於說話晚的範疇,而不是不具備說話的能力。剩下的就需要父母更加耐心地引導。
下面這種情況的家庭,孩子說話可能會晚:
1.男孩子
神經類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男性大腦中的語言區域發育比女性要小20%甚至是30%。這麼大一個面積的缺失,你讓他像女孩一樣去表達,這是有難度的。
另外,現代科學也證明了,男孩大腦的左右半球之間的聯繫少於女孩,這也是為什麼男孩各方面的表現都不如同齡女孩那麼優秀,容易早熟的原因。速度慢於女孩,語言發育速度當然會慢啦。所以,家有男孩,說話晚,不是個例,家長不要著急。
2.寶寶缺乏說話溝通的環境
如果一個家庭中,總是安安靜靜,彼此很少溝通,那家裡的孩子語言表達能力就會相對很差。或者一個家庭中,家長有一方特別能說,那孩子也會相應地缺乏表達的機會,而變得缺乏語言的鍛鍊機會。
此外,雙語家庭,性格內心的孩子、以及動手能力強的孩子,都存在說話晚的情況。因此,家長千萬別著急,在確定孩子具備眼神交流,肢體交流,能聽懂父母的指令的能力後,我們只需要注意引導,慢慢等待他會說話的那一天就可以了。
我是杏媽育兒,通過漫畫的形式,和你分享育兒知識。如果覺得文章對你有幫助,請點讚轉發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