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一座廣大80、90後心目中的演員豐碑倒塌了,著名演員六小齡童因靈堂賣片、拒絕承認使用替身、利用西遊IP圈錢等等惡跡被曝光,其口碑從一個德藝雙馨的老藝術家,墮落成了人人都能踩一腳的「兩開花」(這個諷刺稱號來源於網友嘲諷他時用到的「文體兩開花」被廣為流傳)。
而隨著嘲諷六小齡童的風氣在網上盛行,他曾說過的話也在網上有了大量知名度,其中最火的一句,莫過於他曾在某節目上說過的「戲說不是胡說,改編不是亂編」了。
誰能料到,這2018年的事情,過了一整年,竟還能產生餘韻。
2019年暑期檔,三維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下簡稱《魔童》)橫空出世,橫掠48億票房,成為2019年年冠,足足引爆影壇兩個月,而隨著這部電影的爆火,針對它的批評也喧囂塵上,在針對《魔童》的批評中,被引用最多的,便是這句「戲說不是胡說,改編不是亂編」。
每當有改編自古典神話的電影、劇集面世時,總有一群奉傳統文學為至寶的原教旨主義者站出來指指點點,從人物形象到劇情構架,由裡到外將那些改編作品好好批判一番,一旦有一些地方與原神話故事不同了,輕則被批「離經叛道」,重一點,「歷史虛無主義」的帽子便給你扣上來了。這一次,他們對於《魔童》的批判,主要在以下幾點:1、在哪吒原來的故事裡,最引人深思也最守住哪吒這個魂的,便是「割肉還母,剔骨還父」這一段,而《魔童》硬生生把這段改沒了,那還叫哪吒嗎?2、哪吒這故事的精華,在於對封建父權的反抗,哪吒與李靖這對父子,名為父子實為仇敵,《魔童》中卻塑造了一個家庭美滿父慈子孝的哪吒,這便失了原著對於反抗父權的精髓。基於這兩點,再輔以「人物大眼白膚迎合西方審美」「劇情發展是典型好萊塢模式毫無中式風格」等等指責,這部《魔童》在他們眼裡便是坐實了「亂編」罪名了。
那麼,《魔童》真的是亂編嗎?我們這個時代,到底需要怎樣的改編作品?其實,我們只消從哪吒的源頭和其演變來理一遍,就能得出結論,所謂「戲說不是胡說,改編不是亂編」,是完全站不住腳的。
通說上,哪吒起源於印度佛教,關於哪吒最早的記載,可見於北涼《佛所行贊·第一生品》,其中說:毗沙門天王生那羅鳩婆。這裡的那羅鳩婆,也可譯作「那吒俱伐羅」,乃「一切諸天眾皆大歡喜」之意,這便是後世所稱的「哪吒」,其父親是大名鼎鼎的毗沙門天王。唐朝譯經僧義淨的《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藥事》中說:「我滅度一百年後。有麼土羅兄弟二人。一名那吒。二名婆吒。而於彼處。建立寺舍。當號名那吒婆吒。」由此可知,至少在漢以後哪吒的故事便已傳入中國。而在印度佛教傳入中國的過程中,經過了中亞、西亞等地,哪吒這一形象經過當地文化的糅合,雜糅了伊朗等地區的神話故事(主要是伊朗史詩中魯斯塔姆殺死了自己的私生兒蘇赫拉布的故事),此時的哪吒,是佛教護法之一,其與父親的矛盾已有了模型。
而到了唐朝,世間對於佛教四天王之毗沙門天王的信仰不斷興盛,天王護國殺敵的事跡甚至得到了皇帝的肯定。於是哪吒的地位也算子憑父貴,在百姓中有一定流傳度,比如唐代和尚不空翻譯的《毗沙門儀軌》卷一中說:「天寶元載四月二十三日,內謁者監高慧明宜,天王第二子獨健,常領天兵護其國界。天王第三子那吒太子,捧塔常隨天王。」眾所周知,虛無縹緲的神明是無法寄託百姓們的龐大願力的,一個流傳甚廣的神明,一般都是與實際歷史人物相結合,真實英雄與虛幻神明往往在傳說中合二為一,比如關二爺就是一個例子。而在晚唐年間,人們懷念盛唐氣象,其所寄託願力的英雄當然也要在開唐歷史中找尋,李世民曾說:「李靖是蕭銑、輔公祏膏肓,古之名將韓、白、衛、霍,豈能及之。」於是,這位北破突厥、西滅吐谷渾的唐朝開國將領李靖,就承載了晚唐至南宋的人們對於毗沙門天王的信仰,從此「由人入神」。而哪吒的印度血統也由此一變,成為了中國名將李靖的三兒子。
進入宋朝以後,道教的法師、道士們為了推廣自身,需要將廣受百姓信仰的神明納入到道教的系統中來,全國遍布法像的託塔天王李靖自然也是他們「挖牆腳」的目標。哪吒便由此經歷了「從佛入道」的轉變,宋朝洪邁《夷堅志》中記載的《程法師事》描寫了這麼一段故事:「值黑物如鍾,從林間出。知為石精,遂持哪吒火球咒,俄而見火球自身出,與黑塊相擊。」這便是後世文學作品中哪吒與石磯大戰的雛形了。這不斷改造、加戲、由佛入道的最終成果,匯集於元代成書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在這本書裡,對哪吒的介紹是:「哪吒本是玉皇駕下大羅仙,身長六丈,首帶金輪,三頭九眼八臂,……玉帝命降凡,以故託胎於託塔天王李靖。……生五日化身浴於東海,腳踏水晶殿,……帥時七日,即能戰,殺九龍。……射死石磯娘娘之子,……帥遂割肉刻骨還父,而抱真靈求全於世尊之側。世尊亦以其能降魔故,遂折荷菱為骨、藕為肉、絲為筋、葉為衣而生之。……故靈山會上以為通天太師、威靈顯赫大將軍。玉帝即封為三十六員第一總領使,天帥元領袖,永鎮天門也。」
到了明朝,哪吒的故事基本定型,出生異常、鬧海殺龍、父子隔閡、蓮花化身等等橋段已然具備,其形象也基本確定,在明朝吳承恩的《西遊記》中,他的形象是:「總角才遮囟,披毛未蓋肩。神奇多敏悟,骨秀更清妍。誠為天上麒麟子,果是煙霞彩鳳仙。龍種自然非俗相,妙齡端不類塵凡。身帶六般神器械,飛騰變化廣無邊。今受玉皇金口詔,敕射海會號三壇。」可知這是一個年輕俊秀的少年英雄;而在同為明朝的《封神演義》中,他的形象是:「遍體紅光,面如傅粉,右手套一金鐲,肚皮上圍著一塊紅綾,金光射目。」也是可愛可親的孩童形象。而《封神演義》也將哪吒的形象與故事固定下來,如今我們說起靈珠轉世、哪吒鬧海、父子結仇、蓮花化身、戰紂封神等情節,大多是指《封神演義》中的內容。
講到這裡,我們便能回答一下本文前面引用的那句「戲說不是胡說,改編不是亂編」了。我們跟著哪吒的歷史一路走下來,會發現,哪吒的形象及故事,千年來不斷在變化。從一個印度佛教的護法,變成了中國道教天門護衛;從一個身長六丈的三頭九眼八臂大羅仙,變成了難辨雌雄的俊秀孩童;從一個先天神明,變成了後天封神的靈珠轉世……這其中每一步變化,以今天的眼光看來都是誇張得可以接近「亂編」的地步。在初唐人眼裡,宋朝人把李靖和毗沙門天王合為一體,算不算亂編?《封神演義》中李靖毀去哪吒金身迫其不得不託身蓮花從而父子結仇的橋段,也是該書作者原創,在其以前從未有李靖毀去哪吒金身的情節,這算不算亂編呢?上美電影廠的《哪吒鬧海》中將哪吒殺害敖丙的行為正當化,將龍族描寫成需要百姓獻祭童男童女才肯降雨的惡霸官僚,這又算不算亂編呢?
這些跨度大到接近「亂編」的變革,就這麼自然而然地被那個年代的人接受了,不但接受了,還流傳了下來,甚至影響到了原本的形象,清朝人俞樾在他的《小浮梅閒話》中寫到:「哪吒事疑出於佛經」,可見,在清朝百姓的社會氛圍裡,哪吒已經是道教神仙,而是否源自佛教還是一件需要書生去考究的事了。
其實,每個年代的經濟基礎不同、文化氛圍不同,這決定了不同年代能讓人產生內心共鳴的作品是不一樣的。晚唐人需要一個寄託他們願力的偉大英雄,於是他們接受了李靖的神化;宋人受制於「存天理滅人慾」的程朱理學,他們需要一個敢於反叛父權的英雄,於是他們接受了哪吒以自刎來斷絕父子情誼的劇情;到了改革開放時期,人們需要看到四人幫倒臺、中國重生的新時代新氣象,於是他們接受了《哪吒鬧海》中哪吒打敗四海龍王、拯救陳塘關的情節。實際上,上美電影廠以四海龍王比喻四人幫、以龍王吃小孩比喻貪官害民的情節有著強烈政治因素,而這正暗符了那個年代人們的表達訴求,這也是上美版《哪吒鬧海》成為經典的原因之一。
而到了2019年,現代人最常見的問題,不再是生活上的困苦,而是內心的孤獨。於是,《魔童》出世了,《魔童》裡的哪吒,不再是眾人寵愛的靈珠轉世,反成了不被他人理解的魔丸,雖然有著愛自己的父母,但迫於父母工作的原因陪伴時間總是很少,被關在大房子裡面找不到一個朋友……這其實都是符合了當代小孩的成長環境的,雖然物資不匱但是缺少陪伴、不被理解,父母總是給不了自己想要的,這正是廣大城市孩童的生活現狀。這樣的哪吒,更能讓現代兒童感同身受。
《魔童》中還有一個較大的改動,那便是與《哪吒鬧海》相比,魔童哪吒表現得更像一個「人」:他做了好事會想得到表揚;嘴上說著討厭陳塘關百姓,但聽到他們要來參加生日宴還是會在房間偷偷打扮;因為覺得穿著披風斬妖除魔的媽媽帥氣,所以也學著披上披風……誠然,《哪吒鬧海》中有著完美性格一心為民的靈珠哪吒,能夠給人更強大的精神驅動力和偶像效應,但不得不說,魔童哪吒內心的脆弱與渴望認同感,的確更能激起現代普通人的共鳴。
現在我們可以說,《魔童》非但不是「亂編」,還是符合這個時代需求的「改編」。雖然「剔骨還父」的情節沒了,但是有「對抗天劫」,這兩者雖然表達方式不同,但其內核都是反抗。只是曾經束縛著人們的是父權、是封建教條,人們為了反抗它,有了「剔骨還父」;而如今父權已沒有那麼大的約束力,於是人們反抗的對象變成了「刻板印象」即電影中提到的「成見是一座大山」,由此便有了「對抗天劫」。沒有人會真的想看一個雖然完美還原古老神話但不符合當下社會環境的老故事。要知道,《封神演義》裡的哪吒只是一時興起便射死了石磯的弟子,事後不但毫無悔過之心還連帶將興師問罪的石磯娘娘一同打敗,託夢給生母要她為自己塑金身否則便鬧得李宅「六宅不寧」,這樣性格頑劣、惹是生非的哪吒,真的是現代人想看到的嗎?
我們這個時代,需要怎樣的改編?它絕不是為了符合原作而一昧逢迎,也不是將故事完全重塑、編到體無完膚只是借著神話人物的知名度來宣傳自己。我想我們需要的改編,是要能在故事情節上符合現代人的心理預期,人物塑造能夠讓這個時代的人產生共鳴,而在故事內核上,依舊留有古老神話之魂。就像《魔童》,哪吒的家庭關係和因為成見不被理解是現代的,但哪吒對抗天劫、「自己是什麼只有自己說了才算」的豪言壯語,卻依舊保留著最古老的那羅鳩婆傳遞下來的「不順從」的內核。
「我心中的動漫英雄」英雄動漫主題徵文活動來稿選登本活動由中國動漫集團、光明網、華僑城文化集團聯合主辦
讓影評成為影響中國動畫產業的力量!
投稿郵箱:animation_review@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