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遷網訊(記者 徐其崇)推開楊凱家的院門,一股醬香撲鼻而來。若干個排列有序的大缸上面頂著鬥笠,接受陽光的暴曬。今年43歲的楊凱掀開一個鬥笠,只見缸裡滿是醬色的熟黃豆,中間懷抱著一個竹簍。醬油端子從竹簍裡打出已經可以食用的醬油,倒回竹簍時,純正的醬香味兒是那樣的誘人。在泗洪縣歸仁鎮,有一個遠近聞名的「楊家醬醋坊」,楊凱便是這家傳統手工釀造作坊的第三代傳人。
爺爺的手藝是偷偷學到的
別看這裡是一個家庭手工小作坊,《營業執照》證明了主人生產經營的合法性。記者看到,依法註冊的《營業執照》上載明,單位名稱為「泗洪縣楊家醬醋坊」,經營範圍為「製售醬油、醋」。「楊家醬醋坊的品牌,是我家三代人一直堅守下來的,祖傳的手工釀造工藝,在我手裡會得到進一步傳承和光大。」楊凱說。
楊凱說,他爺爺手工釀造一輩子的醬油、醋。在他記事的時候,爺爺就在泗洪縣朱湖供銷社、梅花供銷社專業釀造醬油、醋。至於他爺爺的手藝是跟誰學的,楊凱說,在舊社會,爺爺就跟著師傅學釀造醬油,師傅只是叫他幹體力活,不願把真正的技術傳給他。爺爺是個有心人,每當師傅背著大家配料、煮料以及攪拌,爺爺總是躲在暗地裡默默觀察。時間長了,保守的師傅根本不知曉,手工釀造醬油、醋的關鍵「招數」,都被爺爺偷偷地學到了。
「在我小學五年級的時候,爺爺從供銷社退了下來。因為他手藝好,很多人都叫他在家裡製作醬油、醋,就這樣,楊家醬醋坊就誕生了。」楊凱說,爺爺把自己的技術全部傳授給了子女們。「我父親共有兄弟姐妹六人,他們都成為了手工釀造的高手。」楊凱說,父親楊步生從爺爺的手裡接管楊家醬醋坊後,幾十年來從未停歇,和他的五叔一起,傳承著爺爺留下來的傳統手工釀造技藝。
繼承祖業讓楊家醬油飄香
「因為生長在醬油釀造世家,我從小就學會了釀造。我在兄弟當中排行老大,我覺得傳承祖上留下來的手藝是我的責任。」楊凱說,他21歲那年就自己立門戶過日子了,結婚後,他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就是傳承祖業,將楊家醬醋坊的事業沿襲下去。
「過去,我們楊家的醬油、醋,是靠大家口口相傳享譽鄉裡的,我從事這個行當後,首先想到的是要走向合法化、規範化的道路,打好自己的品牌。所以經過努力,去年辦妥了《營業執照》。」楊凱說,有人說他年紀輕輕的竟然選擇釀造醬油、醋的傳統手藝,人生不會出彩。楊凱卻說,為了楊家醬油永遠飄香,他願意為之奮鬥下去。
「楊家醬油、醋是傳統工藝釀造的,不含防腐劑,因為口味好,深受本地消費者的歡迎,我家每天都有很多人來打醬油和醋。」說起醬油和醋究竟是如何釀造出來的,楊凱如數家珍。
「醬油的主要原料是黃豆。上好的黃豆洗淨,煮熟,然後加麥麵調拌,放在支架上發酵一個星期左右。然後下缸,加鹽水,在太陽下暴曬一年時間。」楊凱說,在暴曬期間,需要每天兩次將浸入竹簍內的醬油舀出,潑在鹽水浸泡的原料上。如此反覆,一年後生產出來的醬油鮮香可口,成為調味佳品。
堅守老手藝培育後代傳人
不過,醋的生產加工工藝相比醬油要繁瑣不少。原料為高粱、大麥、豌豆。先把高粱洗淨,煮熟,放入缸內冷卻。用大麥、豌豆做成曲塊,按比例放入冷卻後的熟高粱中,再發酵7天左右。最後加入麥麩攪拌,幹松適宜,保持自然恆溫45度,兩天翻動一次。最後放入甕中,加清水適量,置於陽光下暴曬一年,就可以生產出酥嫩鮮香的醋了。
「不管是生產醬油還是醋,傳統工藝是不能摻假的,如果隨心所欲,生產出來的產品,就不會有那個『味兒』。」說這話時,楊凱打出一點醬油讓記者品嘗,只感覺醬香撲鼻,鹹淡適中,回味悠長。「周邊幾個鄉鎮老百姓基本上都來我家打醬油,這是幾十年的老習慣了。」楊凱說,老祖宗留下來的傳統釀造手藝,已經成為當地的一塊品牌,消費者離不開,他更無法割捨。
「我的兒子楊雨也跟我學會傳統釀造醬油、醋的手藝,即將成為第四代傳人。我的目標是把這個產業做大做強,讓更多消費者能品嘗到楊家祖傳手藝釀造出來的的調料。」楊凱說,傳統釀造工藝耗時耗力,除去各種成本,經濟效益也不是很顯著。但是為了守住這個行當,他願意繼續堅持下去,讓楊家醬油的醬香飄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