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縣(傳統外文:Tzekim)位於中國廣東省中部、東江中遊東岸,屬於河源市管轄,東邊與廣東省五華縣相鄰,南邊與廣東省惠東縣、陸河縣相鄰,西邊與廣東省博羅縣、惠州市惠城區相鄰,北邊與廣東省東源縣相鄰。
紫金縣舊稱永安縣,此地原來不太平,為保地方安靖,當時明朝廷設立永安縣,意即此地從此永遠安定,為縣治,建築縣城。民國初改現名,引資料:明朝隆慶三年正月辛未(1569年2月12日)置永安縣,民國3年,改名為紫金縣,因縣城的紫金山而得名。
在影像說明中,仍以永安稱謂。
攝於1904-1920,永安關帝廟。
攝於1911,辛亥革命後,永安城隍廟內的景象,城隍爺的腦袋落了地。
攝於1895-1908,永安孔廟。這裡一年只舉行兩次祭祀,平時荒草叢生。
攝於1904-1920,永安天宮廟。
攝於1904-1920,永安城裡的石坊。
攝於1904-1920,永安附近的茶舍,一位富紳的善舉。
攝於1895-1907,永安城。
攝於1904-1920,永安城。
攝於1904-1920,永安城,城牆沿著山勢蜿蜒地繞著永安城,頗有長城的氣勢。
攝於1904-1920,有8000戶居民的永安城,在荷樹灣的西面,有一小時的路程,永安河(秋香江)從山腳下流過,周圍山勢險峻,禿嚕。
攝於1904-1920,邊上的城牆護著永安城內的民居。
攝於1904-1920,永安城,遠處光禿禿的墳山。
攝於1904-1920,永安城的城牆,磚砌,高約八米。
攝於1895-1907,永安城,遠處山上城牆的碉樓是永安城的地標。
攝於1891-1905,永安,農村地區常見的轎子。
攝於1904-1920,永安,髮飾。《紫金縣大事記》記載:1920年7月,縣政府通令革除舊俗,禁止婦女穿耳、梳高髻及戴手鐲。
紫城鎮荷樹灣
荷樹灣,距紫金縣城東南不遠的一個山村。基督教巴色差會(崇真會前身)的牧師拍攝了一組在荷樹灣教會內鬧農曆新年的影像,時間在1904-1920年間。
中國傳統習俗進入教堂鬧騰,中西相融互容,有味道。這可能也是基督教巴色差會本土化的基礎之一。
荷樹灣教堂,鬧新年,中國功夫。
荷樹灣教堂,龍鳳賀新年,鼓樂響起來。
荷樹灣教堂,小獅子隨著有節奏的鑼鼓聲中舞起來。
荷樹灣教堂,鬧新年的表演者,一個舞獅,二個扮孫猴,二個大頭娃。
荷樹灣教堂,新年舞獅遊行。一大一小兩隻獅子, 2個孫猴, 2個八戒和2個大頭娃。
荷樹灣教堂,鬧新年的大獅。
荷樹灣教堂,鬧新年,舞龍。
荷樹灣教堂,鬧新年,舞龍持續到晚上。整條龍是由許多燈籠組成,從頭到尾長20米,龍身身披黃布,頭尾部的燈籠點著蠟燭,在夜間呈現一個火熱的巨龍蜿蜒騰躍的景象。
攝於1934-1939,荷樹灣,遠處山腳下的建築是教堂的正面。
攝於1904-1920,從教堂的牧師樓陽臺俯瞰荷樹灣。
攝於1934-1939,荷樹灣,遠處山丘腳下是教堂的背面。
攝於1934-1939,荷樹灣,那塊站著男孩的巖石分流了河水,使教堂這一區域免遭洪水泛濫。
攝於1904-1920,流經荷樹灣的秋香江。
攝於1881-1906,距荷樹灣2小時山路的一個山坳,竹林環繞大屋。
攝於1895-1904,在距荷樹灣一小時行程的一座茶寮上歇息。
攝於1856-1908,荷樹灣附近的一座小寺廟。
攝於1904-1920,紫金荷樹灣到五華元坑,一條山路上的茶寮,多年以來行走這條路總有危險。
攝於1904-1920,紫金荷樹灣到五華元坑,山路沿途的景色怡人。
攝於1904-1920,紫金荷樹灣到五華元坑的山路,僅四米寬,蜿蜒在嶙峋石巖的山脊上。
攝於1904-1920,荷樹灣,與教堂為鄰的一個客家屋。
攝於1904-1920,荷樹灣,因風水問題影響到後代,另擇風水地遷葬。